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阅读:3583  
标签:教学论文
创造,唤起教师职业的内在尊严与欢乐
创造,唤起教师职业的内在尊严与欢乐—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叶澜如是说 

 

  

本报记者 时晓玲

  教师,是一种使人类和自己都会变得更加美好的职业。

  因为当教师的父亲一言一行的影响,叶澜从小就对教师职业有一份尊敬和羡慕。从高中毕业化妆晚会上装扮成苏联电影“乡村女教师”中的瓦尔娃娜,到在大学报考志愿时一口气将六个志愿全填成师范大学,并且把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作为第一志愿。打那时起,叶澜就与教育结下了不解之缘。从教育系的学生到教师,从青年教师到一个研究教育的著名学者,不知不觉中,已经过去了近40年。在此期间,叶澜对教育、对教师职业的认知与研究,也随着年龄、阅历、时代与职业实践的积累而不断变得丰富并日臻完善。数年前,叶澜曾因一篇充满激情而又理性的文章——《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引无数教师在感动之余深思良久。文中关于课堂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生命经历,是师与生生命的涌动和成长的论说,曾唤醒了许多教师心中尘封已久的理想和追求。如今,面对越来越显现其社会价值的教师职业,叶澜又把关于教师、关于教师职业价值的深层思考呈现在人们面前。

  叶澜认为,从中国历史看,历代对教师职业价值的认定主要停留在社会功用上。只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才赋予了新中国人民教师新的生命意义。但她同时坦言,在解放初期的相当长一段时间,人们看重的依然是教师劳动的外在社会价值,依然把这种劳动的性质看作是传递性而非创造性工作。因此,尽管社会赞美教师,但人们歌颂的只是他们对学生的爱心、默默无闻的奉献,像红烛一样燃烧自己照亮别人,像园丁一样用心血、汗水浇灌幼苗,像春蚕那样到死丝方尽的精神。于是“红烛”、“园丁”、“春蚕”成了教师的象征。但这种歌颂并未涉及到教师职业劳动对教师本人现实生命质量的意义,从而使之感受到因从事这一职业而带来的内在尊严和欢乐。所以,尽管舆论宣传常以一件件生动的事例、模范教师的个人事迹教育民众与教师,但讲究实惠的人因看到大多数教师的辛苦与低收入而很少选择当老师;一些在事业上有高追求或才智过人者,因为觉得教师职业不是实现高追求和需要优秀才智的职业也不选择当教师。叶澜认为,这是时代、社会对教师职业价值和劳动性质的局限。在这种观念下,教师职业的尊严与欢乐,主要取决于社会公众的外在承认和给予,取决于结果而不是过程本身。因此,“文革”十年浩劫,教师斯文扫地,在一定意义上从反面说明,一旦教师职业外在的工具价值被否定,由外部给予的尊严与欢乐就会丧失殆尽。粉碎“四人帮”后,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从政策、经济及舆论上为教师多方面地位的提高作出了有力度、持久的努力。“尊师重教”口号又被响亮提出,1985年政府恢复设立了“教师节”。但此时,对教师职业价值的认识仍未有大突破。人们仍然按习惯模式歌颂教师,教师依然按普遍认同的职业意识辛勤劳作。(下转第二版)(上接第一版)当中国80年代末90年代初市场经济浪潮席卷、人才流动政策放开时,中国教师队伍又面临了一次从未遭遇过的冲击。教师中一批人离开了这一岗位,教师“跳槽”成了当时最热门的话题。历史的经验不止一次地警示人们:难道这么多人离开教师职业都是仅仅为金钱和看得见的物质待遇?近十年来随着经济大潮潮涨潮落的教师队伍的变迁,不得不使人们开始思考和重新认识与教师职业本身价值相关的一系列问题。

  叶澜对此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在她看来,进入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教育在发展社会、经济、增强国力、提高民族素质、培养一代新人等方面的重要性日益凸现。为吸引优秀人才充实教师队伍,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制定通过了《教师法》,第一次用法律形式指明:“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并提出了一些时代对教师职业的新要求。1998年,教育部颁发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其中“跨世纪园丁工程”突出了提高教师基本学历、加强在职和骨干教师培训等一系列工作。1999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会议强调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一当今社会发展对人才提出的新要求。与此相应,再一次强调了对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和对学校工作、教师劳动在创造性方面的要求。

  叶澜认为,90年代以来,中国政府对教师培养学生创造性以及与此相应的教师劳动的创造性方面的要求逐渐凸现,它恰恰反映了时代的最强音:呼唤创造性!因为教育在今天,已经不能还只停留在完成传递文化、知识、技能上,停留在让学生只知学习与继承,不思也不会创造的水平上。把学生生命中探索的欲望燃烧起来,创造的潜能开发出来,让他们能拥有一个充满信心、勇于开拓发展的积极人生,树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高远志向,才是当代中国教育特有的历史使命和社会价值。也正因为此,教师自身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问题,也以从未有过的鲜明方式凸现出来。当代人类社会的飞速发展,为教育这个古老的事业,注入了“创造”这一强大的新生命。它使人们找到了教师职业对于社会而言的外在价值与对于从业者——教师而言的内在生命价值之间的统一基点,找到了教师可能从工作中获得外在与内在统一的尊严与欢乐的源泉。那就是两个大写的字:创造。

  善于思辨而又不乏激情的叶澜在对教师以及教师职业价值认识的历史沿革进行深刻剖析的同时,不止一次地认真研读了马克思论及职业选择时的一段名言:“能给人以尊严的只有这样的职业,在从事这种职业时,我们不是作为奴隶般的工具,而是在自己的领域内独立地进行创造。”叶澜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人民教师,自然不存在“奴隶般工具”之说,但就目前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看,恐怕远未达到在自己领域独立创造的水平。在她看来,马克思有关职业选择的论述,对今天我们整个社会思考教师的劳动价值起码具有两点启示。

  启示之一:独立地进行创造的职业倘若仅从这种职业的社会贡献角度去认识是远远不够的。能给人以尊严的职业,应该是与人的生命的本质和高级需要的满足直接相关的职业,独立地创造,正是人的生命存在的本质方式。同时,人的生命力也只有在创造活动中才能焕发,才能为社会作出富有不可替代性价值的奉献。叶澜认为,职业生活是人成年以后生命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质量如何,很大程度决定人的生命质量。要想成为有尊严的人,就应该选择有创造性的职业,并以创造性的劳动去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在创造性的劳动中,享受因过程本身而带来的自身生命力焕发的欢乐。


展开全文阅读
  启示之二:马克思提出了一种新的择业立场,这对在主体可以作出自主择业的今天尤其弥足珍贵。它促使每一个已经选择当教师的人和可能选择当教师的人,都去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你是否看到教师职业能给人带来的内在尊严?你的职业劳动质量,是否已达到了因创造而获得内在尊严与欢乐的水平?这些问题,必将唤起作为职业主体的教师,反思和重建自己的教师职业意识和职业行为,使自己成为自觉创造教师职业生命和职业内在尊严的主体。如果没有这种反思和重建,即使社会提出了对教师劳动创造性的新时代要求,也不会自动地、自然而然地成为教师群体和每位教师的内在需要和实践。只有深刻认识这一点,他们的生命才会向着无限的可能性生活开放,他们的每一天,在创造人类文明的同时,也创造着自己的生命。只有这样,教师职业才能向着职业内在尊严得以体现和被更多的人体验的方向,这一符合时代发展和个人发展需要的方向转化。叶澜认为,在当今中国,教师完全有可能成为富有时代精神和创造活动的人,教师是教育事业和人类精神生命的重要创造者。因为这项工作所面对的是成长中的、充满生命活力的青少年,教师若把人的培养,而不是把知识的传递,看作是教育的终极目标,那么,他的工作就会不断地向他的智慧、人格、能力发出挑战,成为推动他学习、思考、探索、创造的不息动力,给他的生命增添发现、成功的欢乐,自己的生命和才智也才能在为事业奉献的过程中不断获得更新和发展。

至此,我们不妨用叶澜教授一段激情而富有哲理的话作为这篇文章的结语:

  教师的创造才能和指导作用,正是在处理教育这些活的情境中得到发挥,这些活的情境向教师的智慧与能力提出了一系列挑战:当学生精神不振时,你能否使他们振作?当学生过度兴奋时,你能否使他们归于平静?当学生茫无头绪时,你能否给以启迪?当学生没有信心时,你能否唤起他的力量?你能否从学生的眼睛里读出愿望?你能否听出学生回答问题中的创造?你能否察觉出学生细微的进步和变化?你能否让学生自己明白错误?你能否用不同的语言方式让学生感受关注?你能否使学生觉得你的精神脉搏与他们一起欢跳?你能否让学生的争论擦出思维的火花?你能否使学生在课堂上学会合作,感受和谐的欢愉、发现的惊喜?

  即将步入一个崭新世纪并渴望创造的教师们,你,作好准备了吗?

(摘自:中国教育报9月13日1版)

 

标签:教学论文 创造,唤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德为师之本 师者须德高
下一篇:学为人师 行为世范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