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案
》
教学设计
阅读:1979
标签:
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三教学设计
灯(教案)(教师中心稿)
高敏慧
教学目标:
一、通过欣赏性阅读,使学生体会到作家内心的美好情操。
二、鉴赏文中的象征手法。
三、鉴赏语言的含蓄性。
教学重点:
鉴赏文中的象征手法。
教学难点:
鉴赏语言的含蓄性。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一位作家和鲁迅、郭沫若、茅盾、老舍一样,拥有崇高的威望,他就是巴金。
请大家谈一下你所了解的巴金。
师明确: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中国现代作家。代表作:《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
2、抽查上节布置的作业:
巴金19岁时发表一首《黑夜行舟》的小诗:
天暮了,
在这渺渺的河中,
我们的小舟究竟归向何处?
远远的红灯啊,
请挨近一些儿罢!
注:这首诗是据他乘船出川时的感触写成的。
请大家谈一下对这首诗的看法。
师明确:诗中虽然流露出几分人生之旅的寂寞无奈,但对“红灯”的亲近向往之情跃然纸上。从那时起,巴金就点燃了这盏“心灵之灯”,引照着漫漫人生路,追求光,追求热,歌颂太阳,歌颂光明。
今天,就让我们怀着真诚的心走进巴金先生的“灯”的心灵世界,去探索一下巴金先生的人生理想之路。
二、时代背景
学生阅读《资料2》
本文的写作背景可以概括为一句话,这就是:本文写于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决战的抗日战争关键时刻。
三、导学生研读文章,讨论、分析全文的思路
《名师设计》上说本文的思路是:眼前灯→回忆灯→联想灯→眼前灯
请大家对这种说法进行补充。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明确:
思路:
眼前灯(1—4)→回忆灯(5)→眼前灯(6—8)→联想灯(9—11)→回忆灯(12)→眼前灯(13)
四、鉴赏语言的含蓄美
含蓄而不直露,是本文的显著特色,请同学从文中找出有关句子,并讨论它们的含义。
教师举例:
第一段,说明“噩梦”“窒闷”“寒夜”等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象征政治环境的黑暗和作者找不到出路压抑苦闷的心情。
1、第三段,写灯光“从平房里射出”有什么用意?
“灯光”来自“平房”,意在暗示光明、希望在人民之中。
2、第七段,“我的心渐渐地安定了,呼吸也畅快了许多。”的含义。
强调灯光使“心灵”得到安慰。
3、第九、十段,作者引用欧洲两则古老的传说,用意何在?
含蓄而深刻地告诉人们,只要有“灯”就会激起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就会有光明,就会有温暖,就会给人们指出归路,它是爱的象征,真善美的标志。
4、第十三段,“在这人间,灯光是不会灭的——我想着,想着,不觉对着山那边微笑了。”这句话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这句是全文的点睛之笔,表达了对抗战胜利的信心和乐观主义精神,相信希望之灯永照人间,光明终将驱散黑暗,正义必将胜利。
5、学生看资料3
老舍:《茶馆》、《骆驼祥子》
三毛:《撒哈拉沙漠》
海明威的:《老人与海》
茨威格:《世间最美的坟墓》
川端康成:《雪国》、《伊豆的舞女》
这些作家都功成名就,有的在本国和世界文坛上具有崇高威望,有的还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可是他们都以人为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这应了课文中的哪一句话?为什么?
展开全文阅读
明确:第十一段的“我们不是单靠吃米活着的”。
人需要精神“食粮”,才能更好地活着。
五、体味象征寓意
1、 散文中,尤其是抒情散文,象征手法经常运用。象征给予人们的启示意义,不在于形象本身,而在于形象所暗示的意义。比如:描写风帆,作者用意不在风帆本身,而在于它所暗示的乘风破浪的意义;描写和平鸽,作者用意也不在于鸽子本身,而在于它所暗示的和平的意义。巴金写“灯”,用意不在照明的灯本身,而在于它给予人们所暗示的光明精神。
2、回忆学习过的含有象征意义的作品
杨朔:《荔枝蜜》
小蜜蜂象征勤劳善良的中国劳动人民;
茅盾:《白杨礼赞》
白杨笔直的干、笔直的枝、绝无旁枝,想到它与我们中华民族精神“正直”有相似点;
高尔基:《海燕》
海燕象征惊涛骇浪中的勇敢战士,雷电象征反动势力。
3、本文主题:
(一)、政治层面:(联系时代背景)
作品以“灯”为象征物,通过现实、回忆、联想,写灯给人们照明、指路,从而使人感到希望和光明,作者以此给人们点燃心中希望之灯,从中表达对抗战必胜的信念。
(二)、哲理层面:(可脱离背景)
这篇散文运用象征手法,含蓄地表达了人类向往光明、坚定信念、正义必胜的愿望,抒发生命需要精神支柱的感想。
六、扩展思路,能力迁移训练。
读材料《夏感》,提高阅读鉴赏能力。
板书设计:
灯
巴金
线索:
眼前灯→回忆灯→眼前灯→联想灯→回忆灯→眼前灯
象征手法:
灯:光明、希望
标签:
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三教学设计
灯(教案
链接:
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向沙漠进军教案(教师中心稿)
下一篇:
荷花淀(教师中心稿)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