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阅读:2244
标签:
教学论文
关心中学生的性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中心稿)
大同机车中学 肖艺
[内容摘要]
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教育界讨论甚多、由来已久的问题,良好的心理素质在人才的成长发展中意义重大。而性心理健康则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方面,是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形成的先决条件。由于中学阶段正是一个人性生理迅速发育而性心理发育尚未成熟的阶段,性心理健康与否,直接决定着其是否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同时,性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保证,是提高全民族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措施。因此,加强中学生的性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关键词]现状 分析 意义 教育
[正文]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全球竞争日趋激烈,竞争的对象和方式也各不相同。但无论怎样的竞争,归根到底还是人才的竞争。青少年是中国未来发展的希望,他们不仅需要学习必备的科学文化知识,还应有强健的身体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而且,现阶段,我们所倡导的素质教育就是要全面提高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劳动技能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从某种意义上讲,心理素质比其他方面的素质更为重要,因为它决定着各种素质发展的质量和水平,甚至决定着青少年是否能够成才。
中学生已开始步入人生成长的重要时期——青春期,伴随着青春期的生理发展,男女青少年在性心理上也会产生特殊的体验和感受,这个体验就是性意识。性意识的产生,使他们一方面对性的问题感到敏感、好奇,另一方面对异性又产生了倾慕之心和追求之意;但由于性科学知识,性道德观念的缺乏以及性道德意志的薄弱,中学生很容易产生种种性心理问题,这样就直接影响了他们的心理健康。众所周知,中学生的性健康水平是心理素质是否良好的集中表现,因此,如何开展中学生的性心理健康教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世界卫生组织对性心理健康所下的定义是 :“性心理健康是指通过丰富和提高人格、人际交往和情爱方式,达到性行为在肉体、感情、理智和社会诸方面的圆满协调。”性心理健康是一个人心理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性心理健康的青少年,应当正确认识自己身体的变化,接受出现在自己身上的性角色,能够理智地对待学习、生活和异性,能够自尊、自重,能够有目的地培养自己多方面的兴趣,使生活内容健康、充实、积极、向上。
一、中学生性心理健康的现状分析
(一)生理发育和心理发育进入特殊阶段
步入青春期的中学生正是性生理、性心理迅速发展的时期。心理学家用很多有趣的词语如“疾风暴雨期”、“心理断乳期”来形容青春期。此时,中学生的性心理发育进入一特殊阶段:伴随着身高、体重的突增现象,男女学生的身体内部的各种器官和组织的机能也迅速增强;而伴随着男女同学“第二特征”的呈现,开始出现一些羞于启齿的生理现象。由于性生理的迅速发育成熟,少男少女出于自然的本能,对自身性器官的变化、性欲的萌动、两性身体外表变化的差异,开始变得敏感、关注、好奇和不安,很想探究性的奥秘。这是性觉醒的必然表现,本是一种正常的生理、心理表现,但由于长期以来受封建意识的影响,有些学生把这些现象看成是羞耻、下流的行为,甚至怀着一种“罪恶感”秘密地探究性知识。这样就有可能得到不科学的、不健康的所谓性知识,这将误导青少年,使他们形成不健康的性心理。这不仅严重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而且将导致他们陷于违法乱纪等犯罪活动的危险境地。有报道指出北京90年代初违法犯罪者中22.3%是年龄在17岁以下的青少年,其中42。8%是学生;北京少管所中57.1%是学生,他们大多在十二、三时便触犯法律,而其中相当大一部分案例是由于不健康的性心理引起的。另外著名的心理学家王极皆先生向外界宣布了他对全国中学生多年的调查结果,称有32%的中学生有心理问题。1998年天津师大教院对1782名中学生的调查表明:在性心理方面,有22.33% 的人希望改变自己的性别,有16.27&的人有性敏感的表现,有14.65%的人因为想到有关性的事而感到自责。虽然这些反映的只是学生的一些心理感受,但这些心理感受积蓄到一定程度就可能成为产生心理问题的温床。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教育界对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缺乏应有的重视,一些教育工作者把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笼统地认为是学生的人品、道德和思想问题,不能采取心理疏导的方法加以解决;其次,我国目前普遍存在着青春期性教育薄弱、滞后,甚至是空白的状况,使得青少年在性生理、性心理发育的关键时期,得不到相关的知识和必要的指导,由此产生了种种性困扰,严重地影响着他们的身心健康。现实严峻,我们必须深思。
(二)性知识贫乏,缺乏获得性健康知识的有效的教育途径
由于我国几千年封建思想的影响,人们对性的问题讳莫如深,将性的问题视为禁区,大有“谈性色变”之势。这就使得我国的性健康教育一直处于比较薄弱、封闭的状态,对性知识的宣传显得极为浅显、初级。因此,当青少年那种强烈的探究欲望不能通过正常的途径(如教师的讲授、家长的教导以及社会大众传媒等)得到满足时,他们就会自发地从书刊、影视中寻求性知识,来满足那种好奇的探究心理。
教育界对中学生的性心理健康教育缺乏应有的重视,是长期以来存在的一个不争的事实。虽然经过几年的发展,这种现象已有所改观,但中学生的性健康教育状况仍令人担忧。《北京青年报》于2001年公布的一项调查结果表明,有近半数的中学生缺乏对性的基本知识的正确认知,也缺乏最基本的性卫生保健常识;有59%的中学生明确反对“性教育会导致孩子有更多的性行为”这一说法。这在一定程度上表达出表少年渴望得到青春期性教育的主观愿望。
展开全文阅读
日前,相当多的中小学课堂上虽然开设有生理卫生和健康课,可一旦遇到涉及敏感词语和相关性知识的内容时,教师往往因觉得在课堂上难以启齿而避而不谈。据调查,有超过80%的任课教师对“敏感”的教学内容采取“避实就虚,一划而过”的折中之策。这样,学校教育自然不能使学生获得必需的性知识。那么青少年是如何获得性知识的呢?国际著名的杜蕾斯全球性调查数据显示,在中国,年轻人主要的性知识30%来源于书籍、宣传单和杂志,来自母亲的只有3%,父亲更少,只有1%,而来自学校的可能不足一个百分点,性教育水平在我国的落后程度由互可见一斑。如何开展青春期性教育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三)周围环境对中学生的性心理健康有着极端不利的影响。
1、社会方面
在改革开放搞活的今天,随着西方发达国家先进技术设备的引进,一些资本主义的不健康思想也不可避免地随之渗透进来。目前我们的文化市场鱼龙混杂,性广告、性信息铺天盖地,一些不健康甚至是淫秽的读物与视听作品也乘机而入,这样必然会给不具备准确判断能力和生活经验的中学生带来误导,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严重者,可以腐蚀他们的心灵,甚至使他们走上犯罪的道路。
2、家庭方面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人成长的摇篮,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作为社会细胞的家庭,是一个人心理素质形成的重要场所。家庭环境对人的心理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长远而深刻的影响。可是,我们的父母却往往忽略了这一点,认为教育孩子应靠学校。这样,家长所关心的只是子女的学习成绩、衣食,而对孩子的思想变化、心理状况以及成长中所遇到的人生困惑则少有关心 ,致使家长和子女之间缺乏理解和沟通;也有的家长认为,目前的大气候对孩子影响不好,单靠小气候是敌不过大气候的,家庭教育对孩子只是杯水车薪,没多大作用。由此可见,中学生所处的家庭环境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也有着许多不利的影响。
3、学校方面
学校是学生的第二个家,学生从学校中不知不觉地接受着教育和影响。目前,素质教育的口号虽然喊遍了神洲大地,但仍有许多学校为了片面地追求升学率,只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轻视综合能力的培养和心理健康教育 ,这必然使学校教育普遍存在着重智育轻德育,重生理健康轻心理健康的倾向。学校在中、高考指挥棒的吆喝下,仍然只“穿新鞋,走老路”,课堂教学“换汤不换药”,使得原本充满青春活力与朝气、想像力丰富的中学生变成了机械的知识“研究员”和呆板的“解题机”。期紧张、枯燥、压抑的学校生活,使许多青少年的心理矛盾日益严重,以致严重地影响了他们正常的学习和生活。有调查表明:有半数初中生对当前的学校青春期性教育表示不满意,认为“当前的学校性教育太保守“;有41%的初中生认为”学校里讲授有关性的知识应该跟讲授语文和数学一样重要。
“窥一斑而知全豹”。中学生性健康教育的现状充分暴露了我国性教育的严重滞后,这将严重地影响他们健全人格和心理健康的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这一迫在眉睫的问题,我们已无法继续逃避。
二、中学生性心理健康教育意义重大
心理健康问题,这是个既古老又年轻的问题。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很重视心理健康问题,提倡“形神兼养,以神卫形”;唐朝大文学家韩愈曾说过:“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古人尚且知道教育的一大功用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而我们今天的教育却只承担了“教书”、“授业”的责任,忽视了“育人”、“传道”和“解惑”的功能。随着人们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现代社会中的人们越来越重视个人的身体健康问题。殊不知,对一个中学生来讲,身体健康固然重要,但心理健康更不容忽视。现代医学研究证明,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对个人一生有着重大的意义。中学阶段虽不是精神疾病的多发期,但却是滋生性心理问题的孕育期。由于此阶段中学生的心理活动状态的不稳定性,认知结构的不完备性,生理成熟与心理成熟的不同步性,使得他们比成年人有更多的焦虑,并可能遭遇到更多的挫折,因而也更易产生心理障碍,进而影响日后心理的健康发展,甚至会酿成日后难以挽救的心理疾病。所以应该适时适度对中学生进行性心理健康教育,这样才能帮助中学生安全地渡过青春期这一人生成长的“危险时期”。
(一)心理健康教育——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21世纪是充满竞争的世纪,敢于冒险、敢于探索、敢于竞争、善于合作,富于创造是未来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而这些品质无一不与良好的心理素质密切相关。中学生素质发展虽然有多方面的内容,但心理素质不仅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其他素质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制约作用。目前,中学生中间存在的问题令人触目惊心,学校里各种不良现象屡禁不止,各种失控越轨行为也时有发生。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学生的素质不高,尤其是性心理健康水平不高,心理素质较差等因素在这类事件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心理健康是发展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基础,它既是素质教育的出发点,又是素质教育的归宿。李岚清副总理在全国中小学生素质教育方针经验交流会上讲过:“提倡素质教育,其本质是要按照党和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要求,使学生成为品德高尚、身心健康、知识丰富、学有所成、思路宽广、实践能力强,能适应社会发展的“四有新人。”教育部在《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育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
(二)性心理健康——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保证。
性心理健康虽然只是心理健康的一个方面,但却是个体良好心理素质形成的先决条件,而良好的心理健康素质是使个性能够得到全面、和谐发展的关键所在,对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1、性心理健康有助于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优良的道德品质和高尚的思想觉悟得以形成的活跃土壤,而良好的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又会促进学生心理素质进一步提高。《学记》中说:“知其心,长善而救其失”,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中学生正处于从幼雅到成熟,从依附到独立、从顺从到自主的积极发展的过渡阶段,他们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冲动性与理智性并存。一方面,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各种思想观念的更新、信息涌的现,中学生的思想更加开放,但由于其心理发育还未完全成熟,情绪情感丰富且易冲动,在思想行为上易出现认识片面、自控能力差,法律观念不强、固执和盲目等不良倾向。根据全国六省一市对5000名青少年犯罪的调查,盗窃与强奸是青少年中犯罪率最高和次高的两个犯罪行为,而强奸犯罪正是错误的性观念与强烈的性冲动相结合所致。另一方面,中学阶段,学生的认识能力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在正确的教育和引导下,能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确立远大的奋斗目标。因此,适时适度地对中学生进行性健康教育,可以使学生对自身生理上的急速变化有心理准备,对月经期心理,手淫的危害等有科学的认识,对性因素有所了解,并能自觉加强自身控制能力的训练。这对于提高学生的性道德水平,塑造良好的个性品质和道德品质是大有裨益的。
展开余文
2、性心理健康有利于知识技能教育的提高和智力的开发。
青少年只有拨开心关的迷雾——青春期的性心理困扰,才能去掉不和谐的音符——青春期的性压抑和烦恼,才能促进自身的性心理健康发展。我国心理卫生协会理事长陈学诗指出:心理健康的学生,学习成绩必优于心理不健康者。我们都已知道,心理健康可使个体经常保持愉快、乐观的心情,这种心理状态必然能促进大脑机能水平的提高,对于调动个体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大脑皮层优势兴奋中心的形成都十分有利。前苏联心理学家赞可夫指出:“健康的情感能强化智力活动,促进智力发展;反之,不良情绪(如压抑、害怕、恼怒、反感、紧张、焦虑等)则能抑制学生的智力活动,阻碍智力的发展。”
3、性心理健康影响身体健康
人的健康包括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这两者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性心理健康是心理健康的组成部分,性健康水平对身体健康的影响十分明显。古人认为:“七情太过均可致病”,“喜伤心,悲伤肝,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步入青春期的中学生常常由于缺乏性科学知识而产生各种焦虑不安、心情郁闷、紧张恐惧等不良情绪,这将严重影响他们的身体健康。许多事实证明,身心健康紧密相关。比如有严重焦虑症的学生经常会感到头痛、胸闷、失眠、食欲不振,这都是些生理症状,但其真正的原因并不是生理上的,而是心理上的。也就是说,如果没有心理上的健康,也就不会有真正的身体健康。
(三)性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全民族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措施。
近年来,为了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党中央和国务院一直在倡导开展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培养21世纪的有用人材。一个人能否成才,取决于每个人的个体素质水平,包括自然生理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社会文化素质三个方面。其中心理素质在人才素质结构中具有基础与核心的作用。而我们的学生恰恰在心理素质上存在明显的差距。许多家长和老师都有这样的感受:初二年级是初中生学习的关键时期,这一阶段有很多学生(尤其是女生)学习开始出现滑波现象,于是家长纷纷忙着给自己的子女请家教,上各种补习班,结果学生的学习成绩还是直线下降。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究其根本,并不在于学生对学习本身的不适应,而是由于步入青春期,个性性生理发育给学生带来了许多性心理上的不适造成的。由此可见性心理健康对中学生来说何等重要。
我国有三亿多青少年,其心理健康是我国人口素质优化与人口健康促进的重要课题。性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全民族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措施。从个体发展的历程看,中学阶段是个体发展极为迅速的时期,也是个体心理可塑性最大的时期。中学生性心理健康水平是良好心理素质的集中表现,而心理素质在人才的成长发展中又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国内外一些有远见的教育家们都把人才培养的重点放到了心理素质上。近年来一些深入人心的教育口号,如开发智力、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关心、塑造完美人格等都是对某些重要心理素质的概括,可以认为,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培养不仅是教育的目标,同时也是教育的条件。一个人具备了良好的心理素质,就可以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就能充分挖掘自身的巨大潜能,不能有效地提高自身各方面的素质水平。
三、加强中学生的性心理健康教育
性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学科知识的教育,更是人格的教育,身心健康的教育,是现代文明人必须接受的教育。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性心理健康教育充分体现了尊重人的价值,促进人的素质全面提高,促进人的身心发展这一精神,而这正是我们教育的永恒主题。我们知道,正值青春期的中学生,身心飞速发展,性意识日渐觉醒,极易产生各种性困扰和心理压力,使身心健康受到影响。因此开展青春期性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他们了解自身成长的规律,学会自我心理调试,摆脱性困扰。性心理健康教育已势在必行,刻不容缓!那么,如何加强中学生的性心理健康教育呢?具体来说,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开设心理活动课
1994年,国家教委明文规定:“中小学生在活动课、科技文化活动中,每周要有5课时用于健康教育。”心理活动课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由于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独生子女的普及,生活节奏的加快,中学生的心理问题日渐突出,有心理问题或行为问题的学生在青少年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光靠单个的心理咨询是远远不够的。心理活动课不仅是学校开展性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而且是使中学生个体得以良好发展的需要。开设心理活动课,可以把心理训练的内容放在活动中,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体验、接受行为训练。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目的。
1、通过心理活动课,对学生进行青春期教育
在教学中,要结合生物科学的特点,使学生接受并理解以下观点:“性”是生物的一种本能,是生物长期进化过程中通过自然选择而形成的;是为了繁殖后代,使种族得以生存的一种适应性;而人类作为生物的一种,性生理并无多少特殊性,并无任何神秘可言。这样就可以打破“性神秘”的观点,从而为刚步入青春期的中学生打好“预防针”,进而提高他们的免疫力。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提高认识,明白自己性生理和性心理的发展变化,并使之向健康正常的成熟目标发展;才能引导他们通过自己的思考和体验,自觉地将教育要求转化为自身的愿望。
2、利用心理活动课,帮助学生学会情绪控制
情绪影响着人的心理活动的各个方面,而且贯穿着整个人生。情绪的状态是否良好关系到一个人的学习和工作效率如何题。许多心理学家都赋予情绪以明确的动力性质。弗洛伊德把情绪作为一种内驱力,伊扎德更是强调了情绪的动机作用,把情绪、情感与认知的结合作为推动人行动的一种内在动机。中学生青春期的性心理困扰和情绪密切相关,如由性成熟带来的性压抑和性焦虑状态;由性冲动引起的自慰行为及其内心冲突;性梦是性自慰的形式之一,许多研究表明,性梦的发生与睡前身体上的刺激,心理上的兴奋和情绪上的激发有关,我们要引导学生以科学的态度坦然待之。学校应开诚布公地对学生讲解科学的性知识,引导他们阅读优秀的科普书籍和文艺作品,陶冶高尚的情操,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帮助调整认知结构,遇到心情郁闷和愤怒时,要适当宣泄和释放,以保持心理状态的平衡。教师应指导学生参加各种有意义的文娱活动和社会活动,以便通过这些活动,使其经常保持一种安定、愉快的心境,这对于抵消那些不愉快的情绪体验,促进身心健康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二)正确引导学生的同伴交往和异性交往
随着年龄的增长,青少年的社会性已逐渐发展,他们对人际交往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步入青春期后,中学生产生了许多心理上的不安和焦躁,他们需要有能倾诉烦恼、交流思想并能保守秘密的朋友。于是逐渐将热情的重心从父母移向关系密切的朋友,开始重视同伴交往。
教师和家长应当积极地学习心理学知识,了解中学生同伴交往的规律与特点,认真有序地指导并帮助他们解决同伴交往中经常出现的问题,以提高他们同伴交往的能力。这样对中学生的社会化成熟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要建立一种新型的、开放型的人际关系观念,关怀中学生在新的社会发展时期的心理发展轨迹,帮助其形成良好的同伴交往关系 。
中学阶段,随着少男少女性生理、性意识的变化,性情感也有了很大的波动,由最初的异性相互疏远阶段逐渐发展到关系较融洽的局面。异性交往对于他们今后的人际关系交往更具有建设性。男女交往不仅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是十分必要的,应当受到鼓励。须知,禁忌只能助长饥渴感,压抑必然加强好奇心。教师和家长要引导好中学生正确对待男女相互交往的问题,既要避免男女间“老死不相往来”的现象出现,同时也要防止“早恋”现象的发生。要引导他们广泛地结交朋友,有目的地培养自己多方面的兴趣爱好,并且男女同学在交往中一定要准确地把握自己的热情,要做到热情而不轻浮,大方而不庸俗,要讲究礼貌,尊重他人,双方都要把情感把握在朋友友谊的范围之内。只有这样,才能帮助中学生安全地渡过青春期这一危险阶段。
(三)教师要充当学生的良师益友
学校是以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互关系为主轴构成的社会集体,教师不但要在学术方面和知识方面做学生的好老师,在生活方面也要做学生的好朋友。对青春期的少男少女来说,最突出的问题莫过于“性”的困惑,教师要充当学生的良师益友,承担起对学生进行性心理健康教育的重任,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为他们传授科学的性知识,健康的性道德,启发学生对自己和对他人的责任感。责任感是一个人对自己行为负责的一种自觉意识,是对整个人生和事业高度负责的态度。现在的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敏感自信、爱思考、见多识广,但又普遍易存在独生子女特有的惟我独尊、责任心缺乏、感情冷漠、自私骄气等毛病,所以培养他们的责任心和责任感尤显重要。现在中学生中存在的“早恋”、性行为偏离等现象,都和责任感的缺乏有关;性违法犯罪行为是个体对自己本能欲望的放纵所致。苏霍姆斯基指出:“理智和意志需要成为性欲的高度民主警惕的哨兵”。应该让学生学会对自己负责、对家庭负责、对他人负责、对集体负责、对人类负责。中学生需要良师益友的帮助,引导和启迪,才能走上准确的性心理健康道路。
(四)注重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我国著名教育专家关鸿羽认为:教育就是培养习惯。目前,初中生心理和行为问题日益增多,而人的心理和行为又是密不可分的,不良的行为习惯往往是引起心理问题的直接原因。中学生的性自慰行为(如手淫、性梦、性幻想)很多都是不良行为习惯的结果。一个人良好的行为习惯受良好的心理素质的支配,同时良好的行为习惯又可内化积淀为一定的心理素质。习惯是一种顽强的巨大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一个人的发展是受多种因素制约的,但习惯是其重要的基础。著名学者竺可桢先生从小就做事认真注意留心观察世间事物的变化,而且从小就养成了记日记的好习惯。这种良好的习惯为他后来的科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鲁迅先生“随便翻翻”的读书习惯;华罗庚教授的刻苦自学习惯等,都成为他们走上成功道路的基石。所以说,习惯在人的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习惯”是养成教育的结果,养成良好的习惯是行为的最高层次。我们可以从行为训练入手,结合多种教育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知、情、意、行”,最终使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校的性健康教育不是单纯的口头说教,而应创设各种环境,促使学生通过自我体验,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控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一定的心理素质。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习惯成自然”。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将会使人受益终身,而养成不良习惯是贻害无穷的。
展开余文
(五)提高认识,教育要做到“三管齐下”
我们今天的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在这样一个信息高速流通的社会里,靠信息封锁来逃避不良环境对学生的影响是不现实的。一个人生活在如此复杂的社会之中,必然要接受全方位的影响。马卡连柯说:“一个人不是由部分因素拼凑起来的,而是由他所受过的一切影响的总和综合地造就成功的”。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教育。这就要求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统一认识,统一步调,密切配合,“三管齐下”。如果各吹各的调,互相矛盾,教育力量就会抵消,甚至造成学生思想混乱,无所适从的局面。这就如同雕刻匠雕刻大理石,如果大家都按自己想象中的形状你一凿,我一凿,谁也不顾谁,这块大理石就会成为一块废料。教育学生也是同样的道理,只有各方面力量协调一致,才能形成一股强大的教育合力,才能取得最好的教育效果。
学校不仅应当重视对中学生性心理健康教育,更应创设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环境。优雅、洁净、文明、舒适的校园环境能给学生“润物细无声”的心理影响。当然,学生的性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光靠学校是远远不够的,要让性心理健康教育走进每一个家庭。这样不仅可以让家长了解学校面向学生开展的各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重要的是学校利用各种有效地途径和方法对学生家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从而创设良好的家庭氛围,使学生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我们的社会虽然有腐败现象,但本质上是好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是对无抵抗能力的人而言的。有了抵抗能力,近朱者未必赤,近墨者未必黑。“寒门出贵子“,”乱世出英雄“指的就是人对环境的反作用。我们的教育应该具有这种力量,要培养学生的道德选择能力,如辨别能力、抑制能力、批判能力,尤其重要的是,要帮助学生学会筛选信息处理信息,使人做到“出污泥而不染”。我们所要培养的不只是适应社会的人,还应是改造社会的人。要发挥教育的作用,帮助学生识别美丑、善恶,抵制社会上的不良影响。同时,学校还应利用社会上的有利因素教育学生,指导他们的精神生活;利用并创造条件让学生从社会上吸收有益的东西,这样才能塑造一颗美好而健康的心灵。
参考文献
1、韩永昌《心理学》[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邵宗杰《教育学》[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3、贾晓波《心理健康教育与教师心理素质》[M]中国和平出版社 2000
4、丁锦红 王净《青少年心理健康与咨询》[M]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2
5、关鸿羽 《教育就是培养习惯》[M]新世界出版社2003
6、陈浩莺《走向心理健康:教学篇》[M]华文出版社2002
7、沃建中《走向心理健康:发展篇》[M]华文出版社2002
8、刘慧娟《走向心理健康:活动篇》[M]华文出版社2002
9、贺淑曼 蔺桂瑞《心理健康与人才发展》[M]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1997
10、邹尚智《素质教育与中学生心理健康》[J]西南师大 2004
11、王铭《中学生性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J]江阴市山现中学 2004
标签:
教学论文
关心中学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故都的秋(教师中心稿)
下一篇:
触龙说赵太后(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