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教学设计
阅读:16059  
标签: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三教学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教师中心稿)
刘星河

      教学目标

      1、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2、了解《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3、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4、在诵读过程中,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

      1、理解“贰、军、辞、鄙、陪、敢、济、肆、阙、与”10个词语。

      2、归纳“若、说、辞、鄙、微、之”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难点

      1、借助语境推断文言词语的意义。

      2、领会和学习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

      课时安排 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了解《左传》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了解与本文内容相关的历史史实。

      3、诵读课文、整体感知,正音,借助注释疏通文章。

      教学过程

      一、导语

      二、关于《左传》

      教师补充: “左氏之传,史之极也。文采若云月,高深若山海。”它是继《春秋》之后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而又完整的编年体史书。《左传》记叙了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下迄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7年),共二百五十五年的历史。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而且还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为后世叙事散文树立了典范。

      三、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1、正音

      ①生字:函(hán) 氾(fàn) 佚(yì) 缒(zhuì) 阙(jué)

      ②多音字:朝(zhao)(例句:朝济而夕设版焉) 逢(páng)(人名逢孙)

      ③通假字:“知”通“智”

      2、提问《烛之武退秦师》记叙了春秋时期的一件什么事?

      ——秦晋围郑,郑国危在旦夕。烛之武奉郑君之命,只身前往秦国,说服了秦君,免去了一场战祸。

      四、简介秦晋围郑形势图

      1、 晋郑彼邻,秦如攻打郑国,“越国以鄙远。”当时,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汜水南面,离新郑也不远。大军压境,郑国危如累卵。当时,秦、晋、郑三国的关系十分复杂,

      2、秦立晋君(公元前651年) :晋献工卒,晋国陷入内乱。次子夷吾厚礼贿赂秦国,答应割让晋河以东之地予秦。于是秦穆公拥立夷吾为君,即晋惠公。这就是课文中所言“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3、惠公背约(公元前650年) :晋惠公借秦国之力即位后,对割让土地之事非常后悔,就派大臣丕郑赴秦国,以先君之地不得擅许为由食言。这就是文中“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秦晋两国之间的关系从此出现了裂痕。

      4、重耳过郑(公元前637年) :这一年,晋公子重耳(长子)在齐国居五年后,离开齐国。经曹、宋路过郑国。郑国大夫叔瞻劝郑文公要以礼待重耳,郑文公却以“诸侯亡公子过此者众,安可尽礼!”为由,不听叔瞻劝告,对重耳不礼。这就是课文中“以其无礼于晋”一事。

      5、郑楚结盟(公元前632年) :是年四月,晋楚争霸中原,战于城濮,楚军大败。晋文公尊周攘夷,成为春秋霸主之一。

      6、当时,郑国处四战之地,无险可据,又自无礼于重耳之后,故背晋助楚怂恿楚成王出兵作战。楚败,郑文公内心恐惧,又派大夫子人九到晋国请罪求和。郑既怂恿楚国出兵攻晋,又盟于晋,这就是文中所言“且贰于楚也”。

      五、学生齐读课文,进一步理解课文。

      六、布置作业

      1.反复阅读课文。

      2.借助注释、工具书疏通文章。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使之流利上口,起到增进对课文理解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提问:请同学们翻译下列句子,并简述与其相关的史实。

      (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展开全文阅读
      (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1)应译为: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以其无礼于晋”则指公元前637年晋公子重耳出亡途中路过郑国,郑文公不礼之事。“且贰于楚也”指公元前632年城濮之战前郑文公背晋助楚,怂恿楚成王出兵作战,城濮之战,楚败,郑文公又与晋侯结盟之事。

      (2)应译为:况且,您曾经对晋惠公有恩惠,他也曾答应把焦、瑕二邑割让给您。然而,他早上渡河归晋,晚上就筑防御工事拒秦,这是您知道的。“且君尝为晋君赐矣”指的是公元前651年秦穆公拥立夷吾为晋惠公之事,“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则指夷吾公元前651年答应割让晋河东之地予秦,而即位之后又反悔之事。

      (3)应译为:假如没有那人的支持,我就不会有今天。这句话则指秦穆公在公元前636年帮助重耳成为晋国国君之事。

      二、指导朗读,理清思路,简析文意

      1、检查朗读情况,采用个别朗读与集体朗读的形式,抽查生字、多音字、通假字的掌握情况。

      2、教师作朗读常规指导:文言文朗读应特别注意停顿、语速、重音、语气等。

      3、放录音(提醒学生要认真听)

      4、齐读(速度较现代文要慢,句读要清)

      5、指导学生诵读、理解

      第一自然段诵读指导: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是本段关键一句,语速要较慢,尤其是“且”处应稍作停顿,“也”字要拖长声音。此句读完,稍作停顿,再起后句“晋/军函陵,秦/军汜南”。“晋”“秦”之后要略作停顿。因为“军”在此名词活用为动词,当“驻扎”讲。

      提问:本段仅25字,却道出很多内容,有哪些?

      ——①秦晋围郑,来势凶猛;弱小郑国,危如累卵。②“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既道出了秦晋围郑的原因,又暗示郑国有机可乘,为“烛之武退秦师”埋下了伏笔。

      第二自然段 诵读指导: “国危矣”要读出心情沉重之感。“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要读得坚定,露出胸有成竹之意。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是烛之武对只能虚度人生的无可奈何慨叹,要读出伤感的基调,而郑伯,面对烛之武的牢骚,并没有表现出丝毫的不满,而是从谏如流,反省自己,情真意切,因此,郑伯之言一定要读得心平气和。

      提问:面对为难,郑国君臣的表现如何?

      ——①佚之狐出谋划策,力荐烛之武。②郑伯从谏如流,情真意切,感动了烛之武。③烛之武面对郑伯的诚意,深明大义,承担了赴秦说秦师的重任。

      第三自然段 诵读指导:

      ①本段是全文的重点段落。烛之武“夜缒而出”,只身赴秦,以他的能言善辩说服了秦君。他的义无返顾,他的胸有成竹,他的不卑不亢、侃侃而谈都需要在诵读中表现出来,例如“秦、晋国郑,郑既知亡矣”一句,要读得心平气和,诚恳可信,博得秦君好感。充分表达出烛之武欲扬先抑的论辩技巧。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句,是言亡郑只对晋国有利。但烛之武采用的是以退为攻的论辩技巧,因此要读得平缓而又委婉。但“言用亡郑以陪邻?”这一反问句,语调要略高一些,反问语气要读出来;然后缓而较轻地读出“邻之厚,君之薄也”。因为这几句话意在动秦伯之心,点明秦晋联盟的虚伪性。

      ③“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句,则是烛之武另换角度,从礼仪上引诱秦伯,态度要更加诚恳,用中速读,“若”字要拉长些,注意“共其乏困”中“共”的读音。

      ④“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句,则是烛之武在析之以利害,诱之以利益之后更为成功的说服,即职责晋国的背信弃义和贪得无厌,因此读时要有激愤之感,速度较前要快,尤其是“夫晋,何厌之有?”“若不阙秦,将焉取之?”两句的反问语气一定要读出来。接着用平缓、诚恳的语气读出“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句。

      提问,在此段中,烛之武是如何说服秦伯退兵的?

      ——本段的中心是烛之武说秦君,说辞仅125个字,却不卑不亢,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地道出了秦、晋联盟的虚伪,亡郑对秦的不利,晋国的贪得无厌和背信弃义,委婉曲折,面面俱到,步步深入主题,句句打动对方,不愧是一段非常漂亮的外交辞令。

      第四自然段诵读指导: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句,“微”后果作停顿,因“微”是连词,表假设,为“假如没有”之意,“夫人”的“夫”是指示代词,为“那”。“因人之力/而取蔽之”句“因人之力”后要略作停顿。

      提问:本文是如何结尾的?

      ——以晋文公再风云突变中,头脑前行,毅然撤军作结。而这也正是烛之武所想达到的目的。

      小结:秦晋围郑,郑危在旦夕,佚之狐的力荐可谓慧眼识英雄,烛之武临危受命,夜缒而出,智说秦君,秦穆公心悦诚服,秦军乃还。晋文公面对风雨突变,亦毅然去之。郑国忠于转危为安。全文处处注意伏笔照应,故事情节波澜起伏,繁简得当,有始有终,层次井然,烛之武的智勇及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溢于字里行间。

      三、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完成课后练习第二、三题。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1、引导学生质疑,对课文中难以理解的词句解难。

      2、归纳“若、说、辞、鄙、微、之”的义项。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①提问:烛之武是本文的中心人物,请用简练的语言加以评价。

      ——在国家危难面前,烛之武深明大义、义无返顾;在强秦面前,烛之武不卑不亢,能言善辩,聪慧机智。他的不计个人得失,处处为郑国安危着想的爱国主义精神,他的义无返顾赴敌营的信心和勇气都值得我们学习。

      ②集体背诵全文。

      二、归纳基础知识

      实词:

      1、贰

      ①“二”的大写。(例: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左传•隐公元年》)


展开余文
      ②副职  (例:其内任卿贰以上。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③不专一  (例:贰则疑惑。《荀子•解蔽》)

      ④离心,背叛(例: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左传》)

      ⑤再,重复。 (例:不迁怒,不贰过。《论语•雍也》)

      ⑥从属二主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鄙

      ①边远的地方  (例:《为学》:“蜀之鄙有二僧。”)

      ②庸俗,鄙陋。(例:《左传•庄公十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③看不起,轻视。(例:《左传•昭公十六年》:“我皆有礼,夫犹鄙我。”)

      3、许

      ①准许。 (同现代汉语)

      ②答应,听从。 (例:“许之。”、“许君焦、暇……”)

      ③赞同。 (例《愚公移山》:“杂然相许。”)

      ④约数  (例:《小石潭记》:“潭中鱼可百许头。”)

      ⑤表处(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4、阙

      ①què 古代宫殿前两边的高建筑物。 ②què 城楼

      ③què 皇宫,引申为朝廷 ④quē 通“缺”

      ⑤jué 挖掘,引申为侵损,削减。

      5、微

      ①细小,轻微(同现义) ②衰败  国势衰微。

      ③卑贱(例:《史记•曹相国世家》:“参如微时,与萧何善。”)

      ④幽微,精妙。 微言大义(成语) ⑤隐蔽,不显露。见微知著(成语)

      ⑥如果没有。 (例:《岳阳楼记》:“微斯人,吾谁与归?”)

      6、敝

      ①坏,破旧。(例:方苞《左忠毅公逸事》:“使史更敝衣草屦。”)

      ②谦词  敝人 ③疲惫  (例:《资治通鉴》:“曹操之众,远来疲敝。”)

      ④损害,衰败。 因人之力以敝之。(本文)

      “说”“辞”见课后第三题。

      虚词

      1、以

      ①以其无礼于晋  (因为,连词) ②敢以烦执事  (拿,用,介词)

      ③越国以鄙远(表顺承,连词)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 (表顺承,连词)

      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把,介词)

      2、而

      ①今急而求子 (才,连词,表顺承)②夜缒而出    (表修饰,连词)

      ③若亡郑而有利于君(表顺承,连词)④朝济而夕设版焉。(表转折,连词)

      3、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表陈述)②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为什么)

      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疑问副词,怎么能) ④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哪里)

      ⑤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代词,之) ⑥永之人争奔走焉  (兼词,于此)

      “之”的意义和用法见课后第三题。

      词类活用

      ①晋军函陵 (名词作动词)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使郑亡,动词使动用法)

      ③邻之厚,君之薄也  (“厚”“薄”都是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④越国以鄙远(鄙,意动用法,以……为鄙;远,形容词用作名词,)

      ⑤朝济而夕设版焉  (“朝”、“夕”,名词活用作时间副词)

      ⑥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东”、“西”均为方位名词作状语;封,名词活用作动词,作疆界。)

      通假字

      ①焉用亡郑以陪邻? (陪,通“倍”) ②共其乏困  (共,通“供”)

      ③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 ④秦伯说  (说,通“悦”)

      ⑤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

      古今异义:

      ①行李之往来 (行李,古义:出行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

      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以为,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

      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夫人,古义:那人;今义:一般人的妻子)

      ④亦去之  (去,古义:离开;今义:往,到)

      文言句式

      ①以其无礼于晋 ②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介词结构后置

      ③夫晋,何厌之有?  宾语前置,“有何厌”。

      ④是寡人之过也。   判断句。

      板书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

      国势严峻 秦晋围郑

      中心人物 临危授命 弃积怨担国忧

      亡郑有利于晋

      烛之武 说服秦伯 借秦立场

      存郑无害于秦 离隙秦晋

      郑秦结盟

      大功告成

      晋师撤离

      
标签: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三教学设计 烛之武退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中国当代诗三首》之一:《错误》(教师中心稿)
下一篇:《错误》详案(教师中心稿)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