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阅读:1543
标签:
教学论文
探究性语文课堂教学之亮点(网友来稿)
赵彤霁
探究性学习要求教师鼓励和帮助学生自己探究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寻找答案;鼓励和帮助学生在探究之中尝试采用不同的方法,探索适合于自己的获取新知和能力的途径。而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使学生的探究性学习精彩纷呈、亮点频现,是开发学生独特的接受个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和探究意识的关键所在,也是激活课堂、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充分表现。以下是一些自我感点,与大家共同探讨。
亮点之一:学生自荐美文、时文,师生共品文本之美。
厚积而薄发。课外好文章的补充无疑为语文课堂教学提供了活水源头,提供了开阔视野、体验人生的契机。阅读美的文本,不光去品味它的语言美,还有音乐美、画面美、板书美、课件美、意境美、生活美、人生美等美的境界,使学生能培养较高层次的审美鉴赏能力和高雅的情操。以往课堂教学中,常常是教师费尽心思寻找与课文相关的文章。虽然这些文本感人至深、文质兼美,却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产生共鸣。原因有多方面,如师生在欣赏层次上的差异,在年龄上的差异,在思维理解上的差异等等。因此,不妨在课堂上大胆采用学生推荐的美文、时文,一方面激发起他们强烈的阅读兴趣,在课上方能尽显“英雄”本色;一方面增进他们对课文的理解,才能选择相关文本进行推荐。师生其乐融融,共品文本之美,成为课堂一大亮色。
[课例一]:教师在上«浮冰上»这课时,谈到如何理解文中主人公与爱斯基摩犬之间超越生死的爱时,一位学生推荐了«读者»上的相关文章«狼嘴里的母爱»,其扣人心弦的情节,感人至深的母爱,不仅让每一位在场的人为之动容,而且它的欣赏价值不仅包含了课文所体现的人与动物的爱,还涉及人与人、动物与动物之间的爱。
这位学生不仅把握了课文的主旨,而且成功地向全班同学推荐了一篇富于感染力、包含真爱的好文章,自豪之情溢于言表。这时课堂之中,更多的同学跃跃欲试。因此激活课堂,并不完全在于教师如何教活,还在于教师如何有效地激发和诱导每一位学生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并取得良好的效果。
亮点之二:学生自主提问、质疑,师生共鸣问题之活。
问题是引起学生探究动机的源泉,且有催化思考、引领个性、调控进程等方面的作用或意义。如何引导学生在课堂中提出问题,进而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引入探究,是探究性学习的难点,也是最具活力、创造力的亮点。自主提问、质疑有利于学生自己钻研课文,把握重点,活跃思维,甚至创新思维。可是在课堂中往往会有出乎意料的情形:有学生提问与教学内容毫不相关,有学生提问钻牛角尖……因此,课堂上,师生一起共评学生们提出的问题并进行筛选的过程不可或缺,教师还应点明衡量问题价值的尺度:即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促进整体理解的问题;促使问题深入而形成问题链的问题;能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问题。这样促使学生积极思考,自我评价,提问水平在探索和实践中才能不断提高。
[课例二]:一教师在上«出师表»时,有学生对“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这句话提出质疑:“诸葛亮是不是一个消极避世、不求闻达的隐士?” 一石激起千层浪,该生的问题出其不意,却闪烁着创新的火花,教师当即给予肯定,同时引导学生要全方位、多角度地看待问题。有学生认为诸葛亮自称“卧龙”,也就是没有起飞的龙,说明诸葛亮胸怀大志。卧,只是等待时机而已。有学生认为«出师表»中诸葛亮和刘备的对话可知:诸葛亮未出茅庐,已知天下三分,足见他一直关注时局,决非不问政事之人。还有学生阅读过陈寿«三国志»中的«隆中对»,他认为诸葛亮常吟«梁父吟»,能看出他干大事业心愿的急切及怀才不遇的无奈。不久,学生们已得出结论:诸葛亮不是一个消极避世、不求闻达的隐士。至于诸葛亮为什么这样说又引发了激烈的讨论,有的认为是自谦,有的认为是用心良苦……众说纷纭,反响热烈。
这堂课上,我感到了学生创新提问及问题环环相扣的趣味,他们的血液在涌动,思维的火花在迸发,智慧的亮光在闪烁,凸现语文课堂教学之魅力无穷。
[课例三]:《南浦大桥上的全国之最》这篇课文中,“南浦大桥究竟有多少个世界之最呢?”这一问题已是了解这篇课文的一个最常见、最易把握的问题。可有学生却提出了:“南浦大桥的世界之最是按什么顺序排列的?为什么这样排列?南浦大桥的高度为什么放在最后写……”等问题链式的问题,它激起了大家不断探索问题的欲望和强烈的好奇心。教师把握良好的契机,引导学生对问题链进行探索,进而自然地引出说明文的结构:它有一定的说明顺序。这样由学生提问到自然而然地往语文基础知识上过渡,不仅张扬了学生的个性,激活思维,而且易使课堂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自主学习氛围,将语文学习落到实处。
亮点之三:进行主题、专题创作,师生共享多媒体之巧。
随着现代化教学设备的不断改善和提高,多媒体的运用已经十分普遍。但多数教师使用时只是将其作为一种代替板书、节约时间的布景道具,或者是提供背景资料和相关材料的片段展示,一旦遇到特殊情况,如学生无法归纳出相应的结论时,教师的预先设定又无法变更,只好硬着头皮,勉强地作出结论。所以说巧妙的多媒体的运用能活跃课堂气氛,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兴趣,可是如果使用不当,易陷入形式主义的泥潭。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将主题与多媒体运用结合起来,巧妙穿插,首尾呼应;或运用多媒体进行小专题式的探究性学习成果展示,都会产生出其不意的效果。
1、主题式
展开全文阅读
[课例四]:教师在上《中国石拱桥》这堂课时,围绕主题做了以下三步安排:主题情境的创造 、图片设计及其运用、导游解说时的配景、配乐 。整堂课先由教师“导游”大家进入欣赏周庄的外婆桥开始,到大家在多媒体中的导游带领下欣赏二十四桥的美景结束。其间一方面穿插了两段关于石拱桥的音像制品,意图让同学们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导游解说词的魅力,更好地学习说明语言,同时还可以在多媒体的引导下学导游、练解说,当场展示;另一方面关于赵州桥和卢沟桥、二十四桥的图片展示,背景音乐的运用,都为同学们提供了视听俱佳的良好氛围,也能起到好的教学效果。可以说,对多媒体的整体安排及运用不仅能围绕课文重点,帮助学生有效地学习,对学生的深入思考或思维活动的展开更起到促进作用;同时它所带来的整体的美感也会成为学生脑海中抹不去的亮色。
多媒体的运用只有完全契合课文的教学目标,抓住重点,突出难点,才能促使学生掌握知识;其次是要贯穿始终,才能真正发挥多媒体运用的意义,成为课堂中的亮点。
2、小专题式
[课例五]:教师在安排学生自主阅读课内文本——余秋雨的«腊梅»后,又让学生走进图书馆,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阅读余秋雨和其他散文名家的作品。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常常有一种想要倾诉的愿望,课堂上可以为他们搭建一个相互交流的平台,利用多媒体的ppt展示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果。各小组选择的角度有所不同:有小组从语言的角度引领大家欣赏余秋雨作品的魅力;有小组从内容的角度引领大家欣赏余秋雨作品的内涵;有小组引领大家“走进”余秋雨,了解他的生平,代表作品;更有小组自命名“聆雨轩”,写出对余秋雨作品的独特体验。
这堂课学习气氛活跃,学生在自主钻研了课内文本之后,进行了专题的主题探究活动,并在课堂之中获得体验,获得自我展示的舞台,体现了语文学习中的探究过程。多媒体ppt的交流展示,既利用了丰富的网络资源,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又是将探究性学习和互联网技术相结合的良好方式。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多媒体运用将会成为语文课堂教学中亮丽的风景线。
亮点之四:课堂获得借鉴、感悟,师生共促读写之实。
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基础知识,切实提高语文听说读写能力是语文教学之根本。衡量一堂课的标准应是它实际的教学效果,看学生在课堂上是否掌握了一定的语文知识,获得了一定的语文能力,语文素养是否有某种程度的提高。在课堂学习中借鉴,即指导学生将文本中可以摹仿的、促进写作的内容有意识地加以模仿、强化;在课堂学习中感悟,即让学生针对课文理解深入的某一点予以评析小结,并联系实际生活,展开联想,抒写感受,形式自由。教师指导学生借鉴、感悟得法,读写结合才会有用、有悟,会使学生受益非浅;反之,不切实际的生搬硬套,可能会导致学生说空话,说假话,甚至无病呻吟。
[课例六]:教师在上«桃花源记»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品味这篇课文的语言特色。当有学生发现文本中描写桃花源美景的成语较多时,教师当即请学生们进行寻找、归纳,大家犹如地藏寻宝,饶有兴趣。紧接着,教师又让学生们根据文中的成语写出意思相近的成语,好一个成语接龙赛:豁然开朗——别有洞天;阡陌交通——纵横交错……大家忙得不亦乐乎,对语文学习中有趣味的借鉴热情高涨。如果教师再次激发,让学生尝试用几个合适的成语来描写一处美景,这样的相关感悟对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是大有裨益的。
任何文章都有它的可取之处,因文而异,有价值的借鉴、感悟既要切合教学目标,又要符合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才会真正激起他们写作的欲望。
[课例七]:«中国石拱桥»中教师在引导同学们对说明文语言特点的有了一定的认识后,抓住时机,大胆地使用了让同学们学导游,练解说的办法,变通所学知识,活用说明语言,不仅大受同学们欢迎,而且气氛活跃。教师先请同学们做导游,为赵州桥或卢沟桥配上解说词,要求明白、准确、生动;再请同学们做二十四桥的导游,大家都感到新奇、兴奋,气氛逐渐高涨,想试一试的人越来越多了,这样就将同学们课内学习知识的能力迁移到课外。有了课堂上做导游的切身体会,大家感到意犹未尽。课后教师让他们进行延续性拓展探究,并在今后互相交流,自主评价。可以设计周庄外婆桥的导游解说词,可以查找并整理桥与文学的资料,甚至可以到实践中去做一回真正的导游。教师大胆引进导游解说词的设计,使学生能具体应用,激发思维,更好地掌握说明语言。这不仅使他们获得自主学习的乐趣,而且达到了学以致用的良好效果。
探究性语文课堂学习追求美,追求活,追求巧,其最终目标是追求实。在求实的过程中,让我们用一个个亮点来点缀学生自我个性发展的舞台,使每一位学生都成人、成才。
甘泉外国语中学
赵彤霁
2004.8
作者邮箱: ztj1971@163.com
标签:
教学论文
探究性语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像山那样思考》教案(网友来稿)
下一篇:
论新课标下教师的导思——剖析钱梦龙老师《死海不死》的导课想到的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