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阅读:926  
标签:教学论文
细雨中的呼唤——绿色语文小议(网友来稿)
深圳市葵涌中学 郭逢春

      近年来,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语文教学呈现出了不少的新气象、新景观,同时依然面临着许多新的或者旧的尴尬和困境。特别是一线语文教师,一方面受到诸如对话理论、接受美学、建构主义等新理念的冲击,对《课程标准》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也在教学实践中作了一些崭新的尝试;另一方面长期以来考试的甄别选拔功能使大多数教师在教学中形成的急功近利的浮躁心理,依然阴魂不散、难以摆脱。一方面《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使学生“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另一方面,学生必须面对考试,而在学习时间上各门学科又有着激烈的竞争和挤压,教师必须摸准命题方向,教会学生解题技巧,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理想”的教学成绩。于是语文教学中人文内涵的长期熏陶、浸染的过程为“短平快”式的机械训练所代替,于是形成一种在时间和空间上“掠夺性”的占有。在分数的压迫之中,学生作为“人”的价值、情感地位可怕地丧失了。这样的语文教学是对生命的漠视,对人性的麻木,甚至可能造成心灵的戕害。而教学活动是生命之间的对话和交流,教育的本质是对学生生命的关怀,是解放学生自由发展的时间和空间,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绿色生态。

      目前,“绿色”是一个非常时尚的词语。绿色食品、绿色起居、绿色人际、绿色北京、绿色新闻、绿色通道、绿色……“绿色”的观念深入人心。值得借鉴的是,我们的语文教学也可以剔除“动物激素”、“农药化肥”等功利因素,反璞归真,提倡“绿色语文”。那么,什么是“绿色语文”?笔者认为至少可以从下列三个方面来理解其内涵。

      第一、就教师而言,绿色语文是一种尊重学生的语文教学生命观。

      长期以来,因为考试的压力,语文教学深陷名式各样的“训练”泥坑而苦不堪言,漠视了语文学习的本质是一种生命活动,而学生作为这种生命活动的主体有权去追求生命成长的快乐。适量的训练是必要的,但是过度的训练往往会把语文课搞得面目全非、索然无味。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要使孩子的心同我讲的话发生共鸣,我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我们面对的每一个孩子,哪怕考试才得十几分,哪怕还拖着鼻涕,哪怕字写得曲曲扭扭,有一点可以肯定的,即作为人类的一代,他们像长江一样,“从远古走来”,又“向未来奔去”,他们必须成长为生命长河中不可独特的替代的一环。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完善的人,同样语文教学如果离开了“育人”的培养目标,丧失了对学生个性的尊重,就失去了教师工作的制高点,也就失去了教学的真正价值。

      此中有人,呼之欲出。语文教学中,学生并非是单向接受知识的要用鞭子抽才有动力的“陀螺”,而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生命体。要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和培养,就应当打破教师权威,倡导师生平等,让学生敢想、敢说、敢做,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享受到创造的成功与喜悦,建立起互相尊重、信任、合作学习的新型师生关系,营造民主的教学氛围,时时欣赏每一位学生生命的灿烂。如果一个教师依旧维持自己建立在学生绝对服从基础上的权威,要想培养学生的自由精神和独立人格,恐怕只能是纸上谈兵了。而这样的权威是可怕的,也是可悲的。因为未来需要的是有创新精神的大写的“人”,而不是唯命是从的奴才。

      第二、就学生而言,绿色语文是一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生态。

      新的《课程标准》特别注重熏陶,强调感悟,倡导自主、快乐的学习方式。汉语言是世界上最具个性、最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汉语言文字的整体性、灵动性、形象性、表意的丰富性以及音韵铿锵、语感强烈等典型特征是独一无二的。所以必须遵循母语教育的规律,改变以往肢解语言、琐碎分析、机械训练、呆读死记的弊病,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注重熏陶,强调感悟,让学生在诵读、感悟、体味、涵咏中,叹赏汉字的形体美、汉语的音韵美,感受意境的浸染、情感的熏陶,体验自主学习的愉快。

      要让学生享受到自主学习语文的快乐,首先应当在时间上为学生松绑,其次应当在空间上为学生释放。时间是学生的最大资源,然而荒谬的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们往往紧缺时间。如果各种各种硬性的背书任务、机械的习题训练令学生们疲于应付,自主学习谈何而来?语文丰富的人文内涵从何领悟?空间是学生自由发展的舞台。众所周知,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阅读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同样相等。学生往往得法于课内,而增益于课外。实践证明,广泛阅读对一个人阅读能力的提高有很大帮助,它可以锻炼阅读技巧,积累阅读经验,熟练掌握多种阅读方法,从而有效地提高阅读能力。因此语文老师应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走进图书馆、阅览室、电子阅览室等,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当然,自主学习并不是放任自流,而是与教师的指导密不可分的。特别是在信息时代的今天,信息来源的多元化使学生的课外阅读趋于盲目性、随意性。因此,教师还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与积累,培养学生的读者意识,培养学生求知的浓厚兴趣与内在动力,激发他们酷爱读书,指导他们学会读书,使学生成为懂得欣赏与鉴别的真正意义上的读者,从而避免学生因缺少指导而使课外阅读流于形式,入得宝山却空手而归。

      第三、就课堂教学而言,绿色语文是一种平等、和谐、互相激赏的对话过程。

      语文:有祖国壮丽的山河,有世界旖旎的风光;有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有可歌可泣的人格精神;有爱的博大与永恒;有情感的纤细与激荡;有生命的真实与完美;有人与自然的依存与和谐;有历史兴衰,有万家优乐,有民族精神,有人类智慧……所有这些,都需要老师与学生沟通、交流、碰撞、激发,从而实现生命对生命的感召、引发生命的递进与升华。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往往垄断了课堂上的教学沟通,垄断了学生与文本的直接对话,以预设好的思路替代学生的思维过程,以预设好的答案来锁定学生的思考。


展开全文阅读
      现代对话理论认为:阅读是一个读者与文本相互作用、构建意义的动态过程;阅读教学则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这里,对话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的方式,更是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意味着教师角色定位的转换,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这种新的教学理念要求我们的当务之急是要把学生从被灌输、被追问的状态中解放出来,让语文课堂成为平等、和谐、激赏的对话过程。

      值得特别指出的是教学过程中的激赏。它是一种师生间相互的肯定性的评价、欣赏和鼓励。在这里,学生因为得到老师的肯定与赏识,能够获得语文学习的自信和乐趣,从而学得更加自在而活泼;老师因为得到学生的肯定与赏识,也往往会情绪高涨、意兴盎然。这种激赏状态下的师生很容易产生心灵交汇、情感碰撞的磁场,于是便有了“思接千载”的“寂然凝虑”,有了“视通万里”的“悄然动容”;有了悲愤的“拍案而起”,有了感动的“喜极而泣”……

      歌德有这样一句名言:“理论是灰色的,生命之树常青。”最后,在这里也没有必要给“绿色语文”下一个抽象的定义。正如法国国旗上有三种颜色:蓝、白、红,分别象征法兰西精神中的自由、平等和博爱。绿色是象征生命的颜色,“绿色语文”是一种指向,一种声音,一种呵护,是一种繁华落尽后的真淳,是一种——对失落已久的语文精神的——“细雨中的呼唤”。 

      作者邮箱: gfc77@tom.com
标签:教学论文 细雨中的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张开双臂,选择博爱 ——苏教版《七颗钻石》创新学案(网友来稿)
下一篇:《天净沙 秋思》简案(网友来稿)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