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学文摘
》
备课资料
阅读:1986
标签:
备课资料
关于《引领学生亲近鲁迅》(网友来稿)
mayy
“引领学生亲近鲁迅”,是作者在教学现场精心采撷的一个敏锐的、切中实弊的而又是新鲜独到的话题。它体现出这位教师的胆识和责任感。我认为其意义有两点。
第一,还原一个真实的鲁迅,即人间的鲁迅。别看鲁迅是那样一张冷峻的脸,他活着的时候,周围竟有那么多文学青年愿意“亲近”他。从《一件小事》,从《风筝》,从《纪念刘和珍君》,从《为了忘却了的纪念》(以上鲁迅),还有,从《一面》(阿累),从《回忆鲁迅先生》(萧红)等等文章中,都可以强烈感受到鲁迅的可亲的体温。他是那个寒冷年代的一个无可替代的强大的热源。
等到鲁迅荣膺三个“伟大”之后,成了第二个“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之后,他便“异化”了:他是一面“旗帜”,是一门“大炮”,甚至是一种“图腾”;但他再也不能给人亲切感了。鲁迅已经无言,他劲厉的笔再难辩驳;设若鲁迅活着,他一定会严拒强加给他的这一切。
文章作者首次提出“亲近”,就是要在语文教学领域复活真实的鲁迅,其意义是重大的。
鲁迅的“爱”是“大爱”;鲁迅的“热”是温暖心灵的“热”。这份“爱”与“热”,是极其宝贵的遗留,也是直到今天仍未退色的精神资源。当下的青少年正有待它的哺育、唤起和激励。
第二,“引领”,就是要“引领”!为人师者,不仅仅是传知识,还要“化人”。学校教育不是一片无垠的草场,任由放浪。教师的强灌固然不足取,但“引领”却决不应,也不能废止。百年中国,堪称楷模的文化贤达,不胜例举,然而,铮铮铁骨,爱憎鲜明,精神博大,影响深远如鲁迅者,还能有相匹的第二位吗?
鲁迅精神至今还是拯救社会沉沦,解除精神麻木,唤醒群体良知,强固现代观念的一支光明的火炬。
学生当然可以也应该按照他自己的意愿去“亲近”别的“优秀文人”;但作为教师。“引领”学生去“亲近”鲁迅依然是必须的。毕竟在鲁迅那里,曾经有过,至今也还有太多的人为的阻障,有不同时代观念的阻障,也还有语言上的阻障。有意识地拆除、疏通这些阻障,是教师无可旁贷的职责。
引领学生先是走近,再是“亲近”鲁迅,理解鲁迅,热爱鲁迅,无论对于学生心灵的健康发育,还是对整个民族道德精神的重建,都是善莫大焉的伟业。这与什么“招兵买马似的集结队伍”,什么“拉大旗做虎皮”毫不相干。对待这样的说法,我觉得有必要再重复一下郁达夫在《怀鲁迅》中说过的话:“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我们当理直气壮地去做好这件事情!
为了民族,为了明天,我们一定要让自己,更让我们的学生去重读鲁迅,追随鲁迅!
作者邮箱: czaa555@163.com
标签:
备课资料
关于《引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运用“对比法”巧妙复习易错标点(网友来稿)
下一篇:
直道曲径皆通幽 巧言妙语惊四座—— 说话的方式探微教学案例实录(网友来稿)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