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教学设计
阅读:1255  
标签: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二教学设计
《图片两组》教案(教师中心稿)
子叶

      讲课人:张良栋

      一、教学目的:

      解读图片,了解其思想内涵是一种语文能力。通过图画和图片的文字说明把握图画的内涵,理解摄影者的意图。本可通过几幅有关战争的图片,使学生能够认识到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增强他们的和平意识。

      二、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战争的残酷,使学生的和平意识得到增强,同时培养他们的读图能力,使学生能够自己欣赏图片。

      三、学习重点和难点:

      1、学习本课的重点在于弄清画面背后所蕴含的深层含义,搞清楚摄影者的创作意图到底是什么。

      2、学习本课的难点就在于怎样去阅读一幅图片,明确他所包含的深层含义。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前面几课的学习中,我们通过几位作家的小说和日记,已经了解到了许多有关战争的情况。相信你们已经对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和对社会的摧残有了一个相当清晰的认识。但是那毕竟是文字的东西,不够直观。下面我们就通过一中比较直观的方式——图片的形式来了解一下战争到底给我们带了了什么?战争之后留给我们的思考又是什么?

      (二)课文讲解:

      A:第一组图片:

      请同学们用五分钟左右的时间来看第一组图片,在看图片之前我有一个小小的提示。在看图片的时候,要充分利用课本上的文字说明和你们平时的知识积累作为你看这些图片的背景知识。你们可以通过你们平时在电视、电影和历史课本上学到的有关战争的知识来帮助你阅读这些图片。相信你们有了这些知识的积累,一定能读懂这些图片。

      看完这些图片后请你们回答我的问题。

      你能够从第一、二幅图片中看出那些细节?(第一幅图片:图中的失去了父母的小孩已经受伤他无助地哭号,背后是被炸毁的火车站的瓦砾堆和废弃的车轨。第二幅图片:注意空旷的飞机场上横着的拐杖,从他的妻子的左腿处可以看到另外一根拐杖,还有他只有一条腿,他出征的时候是迈着军人的步伐的,归来则与之形成鲜明的对比。他和他的妻子拥抱时只用了一条手臂。)

      好,看完这两幅图片的细节,再回答我一个问题:第二幅图片中的军人丈夫在拥抱时为什么只用一条手臂呢?(是不是战争让他失去了一条腿,他不得不拄着双拐,在和妻子拥抱的时候也不得不用另一只手拄着拐杖,是战争夺去了他一个正常人应有的正常动作啊。可见战争使正常人失去了正常的生活。)

      好,回答完我这两个问题后,对比第一和第二幅图片后你会想到什么?(我引导:第一幅图片中的受伤孩子是被侵略国家的人,而第二幅图片中受害的是侵略国家的军人。通过我的提示,你该想到了吧?是不是无论是被侵略国家,还是侵略者的国家在战争中都一样会受到摧残啊?)

      再看第三幅图片,看看这幅图片有什么细节?(第三幅图片:要注意士兵是一手抱着孩子,一手拿着枪的。孩子是哭泣的,父亲的表情是悲伤的。)

      看了第三幅图片的细节之后,回答我下面的问题:这时候父亲的心情是怎么样的呢?(左右为难,依依不舍)

      对比第二幅图片,请大家想一想,这位父亲这次去战场会有什么样的命运呢?(可能死、可能残疾、可能完好的回来,这是最好的结果了。)

      下面看第四幅图片,你会看到什么细节?(第四幅图片:要注意这幅图片的文字说明,是一个“宁静的中午”,尸体遍地,而孩子的表情是没有恐惧感的,是平静的,要注意这幅图中孩子的表情。)

      [如果同学们在回答第四幅图片的孩子的表情是恐惧的时候,我要反问:你怎么看出他是恐惧的,说出你的理由?我要引导:如果他的表情是恐惧的,那他为什么会离着这些尸体这么近呢?再看他所迈的步伐,为什么会是很小呢?如果你们在害怕的时候,你会很从容的迈着四方步吗?我想你们一定会是故意弄出很大的声音或者要快步走,对吗?再看小孩子,他距离尸体很近,步子很悠闲。]

      答完这个题,我又有了另外一个题目:那这个小孩为什么不害怕呢?也就是说这对这个小孩的童年记忆会有什么创伤呢?(是不是他在集中营里看到的这种情况已经很多了?在集中营的生活,已经对这个小孩的精神有了很严重的摧残,使他的心灵变得扭曲,变得见怪不怪了。)

      总结:看完这些图片,我们可以看出摄影者捕捉的瞬间,再现了历史的真实。在战争中,人的命运如此悲惨,这些 本来可以有正常的生活,有幸福的家,有对美好明天的追求,然而,战争夺走了他们的这一切。

      B.第二组图片:

      好,第一组图片,我们就学习到这里。下面我们就学习第二组图片。同学们还是按照看第一组图片的要求来看这一组图片,然后回答我的问题。我留给大家几分钟的时间来看图。

      好了,大家停下来,回答我的第一个问题:你从图中看出了哪些细节?(首先看共同的细节就是什么?笑容。第一幅图片:记录了中国东北人民听到日本侵略者投降的消息后的欢呼场面。要知道,东北人民在“九一八”以后,遭受了十四年的苦难,在画面上有少年、中年和老年,无论对谁而言,十四年都是多么漫长的岁月!他们听到日本侵略者投降,每一个普通老百姓的脸上都洋溢着兴奋的笑容。第二幅图片:英国妇女的盛装引人瞩目,在德国空军的狂轰滥炸,生活必须品严重匮乏的情况下,妇女不可能在阳光下展现自己的美丽。胜利了,这一天终于到来了。要注意一个细节,黄面的左上角有两位军人在注视着他们。)


展开全文阅读
      好看完了这些细节,那么你已经注意到了第二幅图片中的军人?那军人的表情是什么样的呢?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情呢?(首先是他们保卫了和平,抵制了侵略,再者呢?是不是他们也不用流血牺牲了?还有呢?是不是他们也被庆祝的人们的欢乐情绪所感染啊?)

      你们已经看出了图片中的细节,那你们能不能归纳一下这两幅图片的共同主题是什么?(表现了人们对和平的向往,对战争的厌倦。)

      好,下面我们再回到第一组图片,对比第一组图片和第二组图片,你会得到什么呢?(启发:第一组图片是表现战争带来的苦难,第二组图片是表现人们庆祝和平,那联系起来,就是人们厌恶战争,向往和平。)

      总结:好,第二组图片我们就学习到这里。看完这些图片,我感觉我们是不是更应该增强和平意识,自觉抵制战争、抵制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

      这样我们已经把课文中的图片都看完了,大家联系实际想一想,当今的美伊战争、巴以战争留给我们的思考是什么呢?(请同学们结合我们课文中所学的知识自由回答)

      C、从另外一个角度分析课文:

      好,这样,这篇课文我们已经从思想内容方面看完了,那同学们想一想,我们能不能从另外一个角度来分析课文呢?

      首先,大家回答我一个问题:这篇课文相比其他课文有什么不同之处呢?其实这个问题我已经在课文的开头已经讲过了。大家好好回忆一下。(图片的形式作为课文)

      好,作为图片,我们就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来分析了。那就是从摄影艺术的角度来欣赏这些图片。请大家自己思考一下,这两组图片在摄影艺术上有什么特点?摄影者为什么选择这样一个角度,而不选其他的角度?作者是怎样白表现他的摄影意图的呢?例如:第一幅图片他完全可以把炸毁的车站拍下来,为什么他却选择了一个小孩子在这个场景里面呢? (是用图片中的细节来表现作者的意图的)(如果有时间我就自己讲,如果没有时间就留为课下作业。)

      总结全课:这样我们这一课就学习完了,通过我们的分析,你们应该学会了怎样去分析图片,就是通过看细节,来着墨作者的创作意图;也应该了解到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和对人民精神的摧残,以及世界人民对和平的向往。但如今我们这个世界并不安宁,更不太平,一些国家还在不断地发动战争,也有一些国家坚决不对战争罪行反思,日本政府的官员不是又集体参拜靖国神社吗?我们作为新生的一代,更应该树立和平的观念,自觉地抵制有碍世界和平与发展的行为。

      E.布置作业:

      请大家结合课文图片和你们平时的积累,写一篇300-500字的短文,谈一谈你们学习完这课后的感受。

      F.板书设计:

      G:课后反馈总结:

      教学资料:

      一份密报结束越南战争

      1971年,丹尼尔•艾尔斯伯格成功地将美国五角大楼有关越战真相的7000多页内幕文件泄密给《纽约时报》,导致了全国范围内的反战浪潮,促使美国政府不得不彻底结束越南战争。30多年后,艾尔斯伯格,接受了美国记者杜坎•坎培尔的采访。当年这位差点被尼克松政府判以115年徒刑的“政府叛徒”,向记者讲述了他当年如何获得了那些有关美国政府越战谎言的绝密文件,如何将其曝光,又如何遭到了美国政府陷害的种种前因后果。

      机密文件泄露越战结束

      坐在记者面前的现年71岁的丹尼尔•艾尔斯伯格,一名美国前海军陆战队连长,曾赴越战前线服役。回国后,由于对越战的亲身了解,他被聘为美国著名的军事分析机构“兰德公司”的军事分析员,该公司当时专门为美国国防部和美国国务院作越战形势分析。

      作为高级分析员之一的艾尔斯伯格,通过该公司获知了大量美国国防部的绝密文件,这些文件所描述的越战真相使他惊呆了,文件揭示了前政府高官如何为了政绩和一己私利,一步步将美国公众拉向战争的真相,揭示了越战导致100万越南人和5.5万名美国士兵丧生的事实,文件还揭示了继任的尼克松政府又是如何继续欺骗美国公众,掩盖战争真相的企图。

      作为一名曾在前线枪炮下出生入死的越战亲历者,想起那些在异国土地上的年轻战友,艾尔斯伯格愤怒了,良知促使他要将这一切内幕公布于众。他开始偷偷拍摄这些五角大楼文件,当7000多页绝密文件全部影印完毕后,他开始同一些美国国会议员接触,试图说服他们在国会上公布这些文件,从而起到警告政府的目的。然而,他的这一努力显然失败了,那些国会议员看到这些文件后,像扔烫手山芋似的弃之惟恐不及,并且以后,艾尔斯伯格受到了联邦调查局的通缉。万般无奈,他将这些绝密文件的影印件交给了在美国报纸中最敢说话的《纽约时报》。1971年6月,《纽约时报》果然不负厚望,全文登出了这份绝密文件。这份越战绝密档案刊出后,立即在全美引起了轩然大波,导致了全美反战热潮。尼克松政府更是恼火不已,联邦调查局开始对艾尔斯伯格进行大追捕,该行动在当时被称为联邦调查局自林德伯格绑架案以来最大的搜捕行动。艾尔斯伯格于1971年6月下旬被捕,并被美国法庭控以12项重罪,面临着115年的监禁。

      总统录音带如“黑手党对话”

      在艾尔斯伯格的自传作品《秘密》里,艾尔斯伯格披露了当时的美国总统尼克松和国务卿亨利•基辛格如何试图通过媒体将他的名声搞臭的内幕。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基辛格曾是最赞赏艾尔斯伯格的军事分析头脑的人之一,他曾在1968年时对“兰德公司”的其他人说:“我从艾尔斯伯格那里得到的有关越南的知识,比从其他任何人那里得到的都要多。”而艾尔斯伯格哈佛大学的出身更为这种信任度增加了筹码。然而令基辛格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正是这个他们无比信任的高级智囊在背后捅了他们“致命的一刀”。

      一盘已经解密的有关尼克松要求“整治”艾尔斯伯格的录音带,听起来差点令人怀疑这是一群“黑手党成员”的对话。尼克松的声音道:“让我们将这个狗杂种投进监狱。”基辛格道:“我们已经抓住他了。”尼克松接着道:“不要担心对他的审判……我们要用新闻媒体审判他,用媒体将他整死……明白吗?”基辛格和司法部长约翰•米切尔齐声道:“明白。”最后他们商定,准备对媒体将艾尔斯伯格说成是一个靠女人养的花花公子。

      尼克松的“报复行动”

      尼克松对艾尔斯伯格进行了一系列的疯狂报复行动,包括派手下秘密潜入艾尔斯伯格心理医生的办公室,看是否能找到有关艾尔斯伯格的“隐私录音”,然后将其公布于众,搞臭他的名声,最好迫使艾尔斯伯格无地自容而自杀。执行此项任务的,正是臭名昭著的“水门事件”中执行主要任务的戈登•里迪和霍华德•亨特。同时,尼克松还召来一帮打手试图打断艾尔斯伯格的双腿,艾尔斯伯格的电话也遭到了窃听。在1973年审判艾尔斯伯格期间,负责该案的法官如愿以偿地获得了联邦调查局局长的职位,这可是他垂涎已久的。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尼克松打错了整个算盘。随着不久后“水门事件”爆发、尼克松下台,负责审判艾尔斯伯格案的法官迫于压力,不得不取消对艾尔斯伯格的审讯,并将他无罪释放。曾被美国政府大臭特臭的艾尔斯伯格成了美国人心目中的反战英雄。

      摘自《党史信息报》沈志真/文

      
标签: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二教学设计 图片两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内蒙访古(教案)(教师中心稿)
下一篇:望岳(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