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阅读:1288
标签:
教学论文
建议重新规范常用文言句式(网友来稿)
江西省清江中学 李弗不
人教版(最新版)高三册语文课本的两个古文单元后面有“常用文言句式”的专题简介,它把中学阶段常用的文言句式归纳为五种:判断句、疑问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变式句。并再把变式句进一步分为:主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和介词结构后置句。
我认为这样规范不太合理,应该去掉其中的“疑问句”一条,并把“变式句”里的四小点提升为四大点,直接称呼四大点的句式,不再说什么“变式句”,和前面的三大点并列,重新规范为七种文言文常用句式: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主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和介词结构后置句。
为什么把“疑问句”去掉呢?我个人认为,讲古文句式,没有必要把“疑问句”包进去。
首先,因为这种句式比较简单,一眼便能望知。如其列举的一些例子:
谁为哀者?
独五人之佼佼,何也?
蹈死不顾,亦曷故哉?
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且焉置土石?
……
它不都是句末带有疑问号的么?只要一看到“?”号,谁还不会说出“疑问句”呢?这种句式还用得着出题来考么?除非你故意把句末的“?”号去掉来考学生,这样考又有何意义呢?你与其设如此笨拙的题目考学生,还不如灵活变通一下,设为疑问句里的两种:设问句和反问句,去考学生呢。但设问句和反问句,现代汉语里已经讲得够多的了,古文句式里就没必要再讲了,既然是古文句式,那总得和现代汉语句式有些不同吧?如果古文句式和现代汉语句式一模一样,又何必专辟“常用文言句式”来介绍呢?
其次,这种古文“疑问句”中还可能含有其他句式,比如“蹈死不顾,亦曷故哉?”(张溥《五人墓碑记》)就含有省略的成分在里面,它省略了主语“五人”,是“(五人)蹈死不顾,亦曷故哉?”那说它是疑问句,还是省略句呢?抑或是兼有二者呢?很不好界定。同样,这种“疑问句”还可能兼有被动、判断或提宾等的成分,也是不好界定的。譬如:“大王来何操?”“沛公安在?”“子何恃而往?”“微斯人,吾谁与归?”“不然,籍何以至此?”这些句子实际上都是宾语前置句(即提宾句)。那说它们是“疑问句”呢,还是“宾语前置句”?抑或是兼有二者呢?
此外,人教版(最新版)高三册语文课文《五人墓碑记》后面的练习第三题(第100页),更是把“感叹句”和“双重否定句”也归纳进文言句式了,这会不会扰乱文言句式的“秩序”?我看,完全没必要这样设题考学生,完全可以把什么“感叹句”和“双重否定句”从“常用文言句式”里删去。清楚而明确地界定“常用文言句式”就为七种: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主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和介词结构后置句。这样老师们才好明确地给学生讲清楚哪些是“常用的文言句式”,学生们也就能够在答此类题目时,心中有数。否则,这本书这么说“常用文言句式”,那本书又那么说“常用文言句式”,老师和学生都会无所适从。
作者邮箱: heeyoo8877@yahoo.com.cn
标签:
教学论文
建议重新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道士塔》“教师教学用书”的五大疑问(网友来稿)
下一篇:
处于危险之中的中国基础教育 张文质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