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杂文参考
》
教师随笔
阅读:778
标签:
教师随笔
教师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中心稿)
沧州市第八中学 陈 静
随着中国加入WTO,随着世界经济的一体化,二十一世纪人才的竞争日趋激烈,对人才的要求除有较高的知识水平外,更强调人才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创新教育已成为素质教育改革的主旋律,而学校教育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负有特殊使命。那么,学校教育怎样承担起这一历史使命呢?
一、教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理念。
当代教师的教育理念应是:以学生的和谐发展为本,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把学生的发展情况作为衡量教学成败的重要标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追求高效率,全面提高学生素质。长期以来,学校教育形成了“只见知识不见人”的模式,过分强调知识,知识成为衡量教学成败、教师能力高低和学生水平优劣的首要标准,过分推崇知识,不正视接受知识主体的人,导致了“人的被忽略”。而教育的真谛在于提升人的心灵与智慧,在于教师与学生的心灵的沟通,从而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学习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因此 在新形势下,教育过程是互动的过程,教师的主要角色不再是知识的传递者,而是一名向导和顾问,一位和学生交换意见、一起思考、交流和切磋的朋友。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教师要立足于推动学生的发展而不是“越俎代庖”地代替学生的发展。
二、创建民主、平等的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校就要创建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感染学生,这是学生创新的前提,同时,教师在课堂上创建一个民主、平等、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也是非常必要的。长期以来,学校教育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在“高考”、“中考”指挥棒的指挥下,在社会学生家长对学校的评价注重升学效率的大背景下,教师的教学往往还是把教学目的定位在知识传授上,忽视人文环境的创建,无师生平等关系而言。教师只是知识的代言人,在教学过程中占统治地位,是绝对神圣的、权威的,学生只能规规矩矩地、机械地接受这些知识并强化掌握这些知识,不能产生“异端”,结果这种规范的课堂扼杀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学生成了一个一个的“书袋”。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建民主、平等的人文环境和课堂氛围,就必须充分体现教学民主的原则,师生关系就必须建立在民主、平等、尊重、信任、激励、合作、服务的基础之上,教师必须在改变观念的同时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帮助学生去吸取、探索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教师的课堂教学应力求创建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生动的氛围,创建新颖、巧妙、有趣、有益的问题环境,设计符合学生实际又有适当难度、紧密联系课堂知识又有充分创造空间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并善于以学生的质疑为突破口,捕捉学生智慧的火花和灵感,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奇思妙想,充分发挥学生异想天开的合理因素,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学生的潜能是巨大的,他们就像一粒粒的种子,只要给他们创造适宜的环境,他们就会发芽、生长,成为有创新能力的栋梁之材。
三、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发展学生的个性就是培养学生个性的全面、和谐,并由此构成全面发展的学生群体,使受教育者真正体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很长时间以来,教育都是以社会发展需要为核心,以社会本位论淹没了个人的能力和发展,通过整齐划一的模式化教育,教师只灌输知识,不重视方法;只关心教学内容的掌握,不提倡理解和创新。这样,虽实现了知识的传承,却导致了个性的泯灭和对个体主动性、创造性的压抑,再加上标准化试题的训练使学生主动探索质疑的火花越来越少,单一的评价标准压抑了学生的个性的发展,限制了学生聪明才智和创新才能的充分发挥。而教育的本质功能是提高每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开发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个性。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学校好比一架精致的乐器,它奏出一种人的和谐的旋律,使之影响到每一个学生的心灵,但要奏出和谐旋律,必须把乐器音调准,而这乐器是靠教师、教育者的人格来调音的。”因此,要培养个性化的学生,首先要有个性化的教师。教师要研究自我的优势和个性,充分展示自我的最佳个性,将自己的情感、意志、追求、信念、智能结构、教育机制实现最佳组合,融入教育过程,用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个性魅力、知识魅力来影响和感染学生。其次,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大胆地、独立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不照本宣科,不盲目相信教科书,不墨守成规,不循规蹈距,在科学思想的指导下不盲从。改变单纯做一个“搬运工”(把教参、教案、搬到课堂)的做法,只有教师的思维活跃了,学生才能自由大胆地发挥想象力。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要容忍不同的意见,支持不同的见解,容忍学生学习上的错误,真正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学习与实践中发展起来。
因此,教师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教在今天,想在明天,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人才。
标签:
教师随笔
教师与学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穿越时空,演绎历史——高考作文选材新视野(教师中心稿)
下一篇:
享受语文 (教师中心稿)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