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杂文参考
》
教师随笔
阅读:2395
标签:
教师随笔
文言文复习讲座(教师中心稿)
北京科迪实验中学 张松多
{前言}
中华民族的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中华民族的文化丰富多彩、博大精深。
为了泓扬古代文化,吸收精髓,为了创造更加灿烂辉煌的当代文化,即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我们要学好文言文。
当前,初中文言文的学习告一段落,掌握行之有效的复习方法和技巧,做一些比较系统的归纳和整理,尤有必要。
一、第1卷基础知识及运用
涉及到的有文言加点字的注音、加点词的解释,句子的翻译、文学常识、文体知识、还有必不可少的古诗文的默写等。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学好文言文,关键是多读、多背、多思、多练。
(一)多读:
古人写文读书没有标点符号,靠的就是读、反复读、多遍读。
如明代文学家张溥“幼嗜学,所读书必手抄,抄已朗读一过,即焚之,又抄,如是者六七始已”。所以,他的书房取名叫“七录斋”,他成为当时赫赫有名的大学者。
由于古文中经常用到一些文言虚词,这在一定程度上起了句读的作用,因此可以归纳一个口诀,并有助于读懂句意、理解内容。
〈口诀〉: “曰”后冒,“哉”后叹,“盖”、“夫”大多在句首,“于”、“而”一般在中间,“耶”、“乎”经常表疑问,“矣”、“耳”后边画圈圈,“者”、“也”作用表停顿,或句或逗酌情看。
(二)多背:
除多读外,还要尽量多背脍炙人口的诗文佳作,最好能表达出原文的抑扬顿 挫和情感。
背诵勿单纯的死记硬背,一定要先明确文意,默写时依据要求和提示,回忆、搜索相关信息;注意不要写错别字,更不要加字或丢字。
现在默写的主要题型进一步拓展,出现以下几种:
A、续写型——直接写出与所给诗文相对应的上句或下句,多为古诗词曲中的名句;
B、理解型――即给出要求背诵的语句含义或在文中所起的作用,按提示要求写出相关的内容;
C、迁移型――即给出一种可以引用学过的诗文来表明某种特定情况的背景,根据语境选择诗句,填写在相应的位置上;此型侧重考查名句的运用能力。
D、选择型――给出一组与课文原文或相同、或有差异的诗文名句,依据积累基础,判断选择。
以上四种题型,要作到默写准确无误,前提当然是建立在全文的理解、背诵基础之上。
(三)文学常识
一般地说,考查范围均为作品出处、作者、朝代、篇名、名句等。偶或考查作品按时间的排列,为了将所学过的作者定位,有助于作品前后顺序的掌握,使之一目了然,现将中国文学史列表如下:
古代 近代 现代 当代
1840年 1919年 1927 1937 1949年
(鸦片战争) (五四运动) (新中国成立)
(扩展下图)
(上古时期) 汉代 (中古时期) 唐代 1840年
小说
文学批评
(春秋、战国)
(四)文体知识:
( 1)“说”——如《爱莲说》、《马说》、《捕蛇者说》
古代的一种文体,可记事,也可议论,通常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2)“记”——如《核舟记》、《桃花源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
古代一种不定体,可以用叙事、写景、状物、议论等表达方式,侧重不同,但目的都在于抒发作者的情思和抱负,或阐述对某些问题的观点。
(3)“表”、“疏”――如《出师表》、《论积贮疏》
古代向帝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
(4)如“铭“――如《陋室铭》
古代铸在或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5、文言文加点字的注音:
能读准字音,判断字音的正误。
1: 生字,但现在还用。
如:“狼亦黠矣”(xiá)骈死于槽枥之间“(pián)
2: 多音字,读音与现代文不同的。
如:“以遗陛下”(wèi)“陟罚臧否”(pǐ)
3: 通假字——一般按本字读音。
如:“不亦说乎?”(通“悦”,读yuè )
“扁鹊望桓侯而还走”(通“旋”,读xuán )
“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通“剂”,读jì )
“汤熨之所及也”(通“烫”,读tàng )
“卧右膝,诎右臂支船”(通“屈”,读qū )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通“饲”,读sì )
“尔来二十有一年矣”“为字共三十有四”(通“又”,读yòu )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通“邀”,读yāo )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通“直”,读zhǐ )
“入则无法家拂士”(通“弼”辅弼,读 bì )
6、文言文加点词的解释:
掌握重点实词及常用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对理解句意起关键作用。这要注重平时的积累,做好整理和归纳工作。
1、学习文言实词应注意的问题——
(1)古今异义——汉语从古发展至今,词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当然不是所有的古今意义都不相同,我们要着重记住“不同”的。同时还要知道古汉语是以单音词为主。
如:“走”:古义——“跑”。<例句>“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今义——“步行”
“去”古义——“离开”;“距离、相距”
今义——“到、去”
<例句>“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离开”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例句>“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距离”
“恨”古义——“叹恨”;“抱怨、遗憾”
展开全文阅读
今义——“仇恨”
<例句>“怅恨久之”__(叹恨)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遗憾”
“卑鄙”古义——“低微而鄙陋”
今义——“品质低劣”
<例句>“先帝不以臣卑鄙”
“妻子”古义——“妻子和儿女”
今义——“指妻子一人”
<例句>“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交通”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指运输业等”
<例句>“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地方”古义——“土地方圆”
今义——“某一区域”
<例句>“今齐地方千里
“牺牲”古义——“古代祭祀用的猪、牛、羊等”
今义——“放弃或损害一方的利益”
<例句>“牺牲玉帛”
(2)偏义复词——
其中一个起表义作用,另一个只起陪衬作用。
如:“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只讲“异”,(不同)。
(3)一词多义——
随着语言的发展,词义也在发展,出现了一词多义的现象,即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有好几个意义。
(1)原因——如“既克,公问其故”
(2)所以——如“彼竭我盈,故克之“
如:“故” (3)故意——如“广故数言欲亡”
(4)特意——如“桓侯故使人问之”
(5)旧:--如“臣与项伯有故”
(1)怨恨——如“若毒之乎”“又安敢毒耶”
“毒”
(2)毒害——如“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此类不胜枚举。
(4)通假字——词义按本字解释(见前面读音部分)
(5)词类活用——
A、名词活用——
如:“狼不敢前,眈眈相向”(上前)
“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打洞)
“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钻洞) 名词 动词
“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说出)
“策之不以其道“(鞭打)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以……为耻辱)名词的意动用法。
“其一犬坐于前”(像狗一样)
“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用火) 名词作状语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用箕畚)
B、动词活用——
如:“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谈笑的人,往来的人)动词 名词
“食之不能尽其材“(使……尽)动词 使动用法
C、形容词活用――
如:“复前行,欲穷其林“(尽,走到头) 形容词 动词
“温故而知新“(旧知识。新知识)形容词 名词
2、常用文言虚词:
结构助词“的”
(1) 1、助词
主谓之间、补充音节、提宾――不翻译
“之” 2、代词――我,他,自已,它;这、这些、这样的
3、动词――“往”“到”
如“永州之野产异蛇”
“永之人争奔走焉”
“小大之狱” “的”(助词)
“山之僧智仙也”
“冀之南,汉之阴”
如“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悍史之来吾乡” 主谓之间补充音节
“公将鼓之”“公将驰之” (无实在意义)
“菊之爱”“莲之爱”
宾语前置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如:“若毒之乎” (代这件事)
“君将哀而生之乎” (代 我 )
“谨食之,时而献焉” (代毒蛇 ) 代词
“今以蒋氏观之” (代孔子这句话)
“愿陛下亲之,信之” (代他们)
“问之,则曰“吾祖死于是”(代他,指蒋氏)
如:“辍耕之垄上”
动词“到”
“吾欲之南海”
关于“之”的用法,可用口诀帮助掌握:
“之”字用法多变化,总的说来只三条。
紧随动词作宾语,看作代词错不了。
〈口诀〉 名词前面用个“之”,一般解作“的”字好。
名动之间“之”特殊,不作解释更为巧。
充当动词作谓语,只要把它解释“到”。
代 词——他、他的、其中的、那
(2)“其”
语气副词——大概、难道
如:“其妻献疑曰”(代词,他的)
“公问其故”(代词,其中的)
“其岸势犬牙差互”“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代词,那)
“其如土石何?”(反诘语气助词)
“其真无马邪?”(语气副词,难道)
“其真不知马也!”(语气副词,大概)
介词――用、拿、凭借、靠、把、因为、如果等
(3)“以”
连词――来(表目的)以致(表结果)
如:“以君之力”(凭) “必以分人”(把)
“何以战?”(凭借) “咨臣以当世之事”(拿)
“固国不以山河之险”(靠)
“临崩寄臣以大事”(把)
“以啮人,无御之者”(如果)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因为)
“先帝不以臣卑鄙”(因)“是以先帝简拔”(因)
“愚以为营中之事” (认为)
“以光先帝遗德”“以告先帝之灵”“以昭陛下平明之理”(来)
“以塞忠谏之路也。”(以致)
“所” 名词——处所
代词——“所+动”构成名词性短语
(的人、的事物、的地方)
如:“衣食所安,”“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代词,的事情,的东西)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以来”(代词,处所)
表原因——……的原因
“所以”
“以所”的倒置——用来……(通过那样的途径……)
如:“此先汉所以兴隆也”“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原因)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用来)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4)“于”在古汉语中均为介词(可译为“在、到、向、对、从、比、跟、给、由于、被…”)
如:“战于长勺”、“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在)
“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到)
“告之于帝”(向)
“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从)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由于)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给)
“苛政猛于虎也”(比)
(5)“而”大多作连词用
表并列——如:“黑质而白章”“泉香而酒洌”
“而” 表承接——如:“水落而石出者”
表转折——如:“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表修饰——如:“吾恂恂而起”“夫环而攻之”
疑问代词——哪里、怎么
(6)“焉” 兼词——于是、于何(介+代)
语气助词——了、呢、呀
如:“且焉置土石?”(哪里)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于是,在齐军里)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呀)
“无陇断焉”(了)
展开余文
(7) 动词——译法灵活,由它后面的宾语来决定。“做、干、
“为” 制造、治理、作为、当作、变成……”
介词——被、向、对
如:“武陵人捕鱼为业”(作为)
“中轩敞者为舱”(是)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做,使用)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向、对)
“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被),至今保藏”(被)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被)
(8) 副词——乃、是、就是 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则”
连词——就便、那么、假若 如:“然则此通巫峡,南极潇湘”(那么)
二、文言文阅读:
(一)对文言文语句的翻译:
正确翻译文言语句是理解文章内容的前提。
1、要了解一些文言句式——
(1)判断句——“……者,……也” “…,…也” “…,…者也”“乃”“为”“则”等表判断。
如:“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 酿泉也”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杂然而前陈者,太守晏也”
“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作亭者谁?
“山之僧智仙也”“山间之四时也”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忠之属也”“针石之所及也”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莲,花之君子者也”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项燕为楚将”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2)省略句――翻译时,为使句意连贯用括号补出。
如:“(异蛇)触草木,(草木)尽死;(异蛇)以啮人,无御之者。”
“屠惧,投(之)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之)”。
“(渔人)具答之”“仃数日,(渔人)辞去”。
“每字为一印,火烧令(之)坚”。
“帝感(于)其诚”。“必以(之)分人”。
“温故而知新,可以(之)为师矣”。
“明有(一)奇巧人曰王叔远”。
“择其善者而从之,(择)不善者而改之”。
(3)倒装句――
如:“何以战?”(即“以何战?” )“马之千里者”(即“千里之马”)
“孔子云:何陋之有?”(即“有何陋?”)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即“问女所思何,问女所忆何?”)
“甚矣,汝之不惠”(即“汝之不惠,甚矣”)
“尝贻余核舟一”(即“尝贻余一核舟”)
“何苦而不平”(即“苦何而不平”)
“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即“臣以是无请也”)
“屠惧,投之以骨”。(即“屠惧,以骨投之”)
(4)被动句——
如:“其印为予群从所得”(“为......所”__被)
“帝感其诚”(“感于其诚”)
“茅屋为秋风所破”(“为.....所”——被)
(5)固定的语言格式――
“如.....何”“何......之有”“得无......乎”
如:“如太行,王屋何?”
“何陋之有?”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2、要译准文言语句中的关键词语――有时对一个句子的理解 ,关键就在一两个词语上,只要这个关键词语抓住讲对,整个句子就好译了。
如:“滕子京谪守巴陵郡”此句只要讲出“谪”是官吏降职远调的意思,整个句意就疏通了。
——滕子京降职到巴陵郡做太守。
翻译句子的原则是对号入座,而积累常用词语的用法是翻译文言文非常有效的方法。
(二)准确理解文章内容:
可以按照现代文阅读的方法去理解文言文
一般来说,文言文阅读总是以“节选”的形式出现,因此,我们必须了解节
选的部分在全文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正确理解内容或写法。
1、认真阅读所给材料——
不要认为已经读过,甚至已会背诵而忽视读原文。阅读目的,是在答题之前,脑子里先形成一个整体概念,这是整体感知的过程。有了这个过程,再做试题就有了范围。
2、了解阅读题型的种类——
一般来说,文言文阅读的题目,包括对字的理解(实词或虚词),对句子的理解,对节选内容和写法上的理解等等,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都可能出现。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用原文回答问题这种题型,回答问题时一定要找准语句。
3、准确表述——
一般来说,表述题要求语言简明,要点清楚而完整。准确表述 前提是准确理解内容,根据自己对内容的理解,组织好语言,准确答题。
有关文言文学习的知识和要领,就讲到此。
希望同学们将所举例子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在面临中考冲刺阶段鼓足勇气,信心百倍,学好文言文,用勤劳和汗水为自已去创造美好的前程!
标签:
教师随笔
文言文复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从孔融及其作品看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教师中心稿)
下一篇:
谁在享受四六级考试弊端的盛宴(教师中心稿)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