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说课稿
阅读:6775  
标签:说课稿
《游褒禅山记》说课稿(网友来稿)
广西来宾市一中 韦茂亮

      教材简析:

      《游褒禅山记》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的一篇补世力作。这篇游记,叙述他和几位同伴游褒禅山的经过,并借此生发议论,说明要实现远大理想,成就一番事业,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外,更需要有坚定的志向和顽强的毅力,并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游记立意超卓,指向鲜明,言简而意丰,言近而旨永。“吟咏之间吐呐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自创新格而弥足珍贵,彪炳千古而有无限的可开掘性。

      本课是高中语文课本第二册第五单元中的第二篇文言文。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是宋代散文。《六国论》和《游褒禅山记》是教读课文,《伶官传序》和《石钟山记》是自读课文。《六国论》和《伶官传序》都是借古讽今的史论,《游褒禅山记》和《石钟山记》都是因事说理的游记。《游褒禅山记》显然引领了《石钟山记》。

      此前,学生学习文言文已经有了初中三年的学习经验,上了高中后又掌握了不少的文言知识。因此,学生学习这篇浅易的文言文并不会感到特别的吃力。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要求是:能够诵读浅易文言文,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重点掌握常见的150个文言实词、18个文言虚词和主要文言句式在课文中的用法。根据这一要求,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学习本文中名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的用法。了解文言虚词“以”、“其”的意义与用法。学习本文从记游到议论,即事明理的写作方法。

      二、能力目标——熟读背诵,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领会治学处世皆须坚定意志,并且要深思慎取的道理。

      教学重点:

      一、重点积累名、曰、文、进、奇、好、出、极、观、求、险等文言实词的意义。

      二、掌握虚词“以”、“其”的意义与用法。

      三、词类活用。

      教学难点

      一、掌握文章说理深刻、章法严谨的写作特点。

      二、领会本文所阐述的道理。

      教法运用:

      指导思想:

      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三主”的教学思想以及素质教育的方向,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发展学生健全的认知结构,激励学生积极的情感因素,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学会学习。

      教学设想:

      一、本文是一篇文言文,文字上有一定的障碍,应在课前梳理清楚。

      二、本文又是一篇游记,可与学过的旧课文进行联系比较。

      三、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相关的风光图片以及作者的游程(制作成多媒体课件)。

      四、为了掌握本文重要的文言词语,可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相关课堂习题。

      教学方法:

      诵读法---古诗文需要熟读背诵。

      串讲法---文言文需要疏通文意。

      提问法---课堂上需要师生互动。

      比较法---新旧知需要温故知新。

      讨论法---课堂上需要活跃气氛。

      练习法---教学上需要精讲多练。

      教学媒体:

      录音机、多媒体课件、幻灯片。

      学法指导:

      高一学生对文言文阅读已具备了一些基础知识和积累,但对如何学习文言文,还是一个新课题,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运用已有的知识框架同化新信息,建立新的智能,逐步走向独立学习的境界。

      一、引导学生利用课文注释,使用工具书自己翻译,必要时教师进行点拨、解难,培养自学能力。

      二、告诉学生翻译文言文要遵循的原则。

      三、调动学生思考、讨论、交流的积极性,教师适时点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提示学生反复诵读课文,体会文章所阐述的道理。

      五、鼓励学生及时归纳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注意积累文言文知识。

      教学程序:

      教学本课可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1、导入新课:

      首先给学生介绍毛泽东的七绝诗《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学生通过诵读领会了“无限风光在险峰”一句的含义。随后因势利导,引出课题,指出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就含有类似的深邃哲理。


展开全文阅读
      2、整体感知:

      先用录音机播放课文朗读,再组织学生诵读全文,了解文章大意,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纠正不正确的读音。 并以提问的形式检查学生的理解情况:

      ①课文中记游部分,集中于文中哪几段?(第1、2节)

      ②文中第三段的议论是针对哪部分内容阐发的?(第2 节)

      得出怎样的结论?(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③文中第三段的议论是针对哪部分内容阐发的?(第3 节)

      得出怎样的结论?(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慎取之也。)

      ④请同学们读课文,从文中找出能够作为"无限风光在险峰"注脚的语句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3、写作顺序:

      A、本名与别名的由来

      B、记游洞经过

      C、抒发游洞的感慨

      D、简写由仆碑而产生的感想

      E、补记同游之人、记游时间

      4、课文分析:

      A、引导学生自读前两段,让学生叙述游山经过。从学生的回答中提出重点实词的解释方法。

      ( “舍”在注释中解释为“筑舍定居”,其根据是什么?曾见过的类似的句子有哪些?这样解释是古汉语的什么特点?——名词活用作动词,曾学过“驴不胜怒,蹄之”、“公将鼓之”等。总结:“慧褒始舍于其址”,在“其址”前边的必须是个动词,来表示慧褒的动作。因此,从“舍”的名词必须引申开去,会想到“舍”是由人建造给人居住的,故释为“筑舍定居”。这便是从词的位置以及词的关系来揣摩词的意义。因此,识词辨义要考察语言环境,不但在句中看,还要注意句与句的关系。前两段中用法相近的还有: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名:名词作动词,“命名”之意。火尚足以明也。明:形容词作动词,“照明”之意。这便是词类活用)

      B、以提问方式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情况。

      (1)第1 节中为何提及仆碑及仆碑上的文字?

      (为后文作伏笔,作者认真考证仆碑上的文字,探究事物的本源,充分体现了“求思之深”的探索精神,这也是“深思慎取”的依据。)

      (2)第2 节略与详是怎样安排的?其中有哪些对比?这些对比的作用是什么?

      (略写游前洞。详写游后洞及所见所感。)

      (对比有: 前洞 后洞

      平旷 幽深

      甚众 已少、又少

      余所至浅 好游者所至深

      还有见到奇景的欣喜与出洞的后悔相比。)

      (作用:为议论作铺垫。)

      C、课堂训练:

      归纳“名、曰、文、进、奇、好、出、极”的意义与用法。

      完成课后练习第二、三题。

      第二课时:

      1、导入新课;

      第二段详写游后洞的经过,着重写在力尚足、火尚明的情况下,竟随“怠者”而返的遗憾心情。还有前洞与后洞的对比,都为第3、4段 的议论打下伏笔。

      2、思考,回答第2自然段的层次:

      第一层:开头到“遂与之俱出”,记游洞经过。

      第二层:“盖余所至”到段末,追记后洞所见并表达遗憾的心情。

      3、诵读第三段:

      教师范读并穿插评点,及时进行提问和展开讨论。

      提问

      ①古代游记中写感受,常用一句话来概括全文的主旨,例如《醉翁亭记》末段:“太守之乐其乐”“醉能同其乐”二语便是该文的主旨。说说本文的主旨可用哪句话来概括。

      ( “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②作者说“不能至”是针对什么说的?

      (不能到达洞的深处,见不到“非常之观”。)

      ③这本来是件有“悔”的事,为什么作者又说“可以无悔”呢?

      (因为已经“尽吾志”了。)

      ④“尽吾志”是什么意思?

      (为实现自己的愿望作最大的努力。)

      小结:“尽吾志”是这句话的要害。

      讨论

      ①“尽吾志”这句话跟前段记游中哪句话是前后照应的?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②“极夫游之乐”是针对什么说和?

      (至洞之深处。)

      ③为什么到了洞的深处才能“极夫游之乐”呢?

      ( “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④作者“悔”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随之止。)

      小结:“随之止”是放弃自己的意愿,不做最大的努力而屈从别人,这正是本句的要害。

      由此得出本段的结论:要有志。

      4、读析第4 段:

      学生朗读,然后展开讨论。

      (1)“古书之不存”跟上文哪句话相照应?

      (其文漫灭。)

      (2)“后世之谬其传”又是跟哪句话相照应?


展开余文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3)这样说来,这两句话是不是专指碑文字迹模糊和“花山”被误传为“华山”这两件事说的呢?为什么?

      (不是,它既是专指,又是泛指,而且重在泛指。从“何可胜道也哉”中,看出它是泛指文字流传或刊印的讹误。)

      小结:这就是从个别引申出一般的写法,也表现了作者的阔大胸襟,看问题有思想高度。

      由此得出本段的结论:要深思慎取。

      5、略讲第五段:了解古人写游记结尾的写法和作用。

      6、总结扩展:

      中心思想。(这篇游记叙述作者和几位同伴游褒禅山的经过,并借此生发议论,说明要实现远大理想,成就一番事业,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外,更需要有坚定的志向和顽强的毅力,并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写作特色。(因事见理、叙议结合,重点突出、详略得当,结构严密、前后照应)

      心得交流。(各人用一句话说说自己学习本文后的感想)

      7、课堂练习:

      整理虚词“其”字的用法(结合练习“三”)。

      完成课后练习“一”。

      8、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四”。

      课后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要力求体现程序性、概括性、指导性、艺术性。

      《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

      记叙 记山(山 → 院 → 洞 → 碑) 仆碑(1节)

      (1、2节) 游洞(前洞 → 后洞) 后洞(2节)

      议论 怠出而悔 有志、力、物(3节)

      (3、4节) 漫灭谬传 深思慎取(4节)

      因事见理、叙议结合 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结构严密、前后照应

      

      作者邮箱: maoliang2003cn@yahoo.com.cn
标签:说课稿 游褒禅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从一份学生的段考总结所想到的(网友来稿)
下一篇:话题作文审题方法指导——“时尚”话题讲评教案(网友来稿)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