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杂文参考
》
教师随笔
阅读:666
标签:
教师随笔
闲聊偶记(网友来稿)
杨学彦
昨天,与一位老乡闲聊,说到孩子自理能力的时候,他给我举了两个耐人深思的例子。说他们村子有这么两家人:甲家的婆娘精明能干,把家里料理得井井有条;孩子们经常穿的干干净净、整整齐齐,全家人吃的美滋美味。乙家的婆娘懒惰邋遢,笨手笨脚,理不了家,干不了活,孩子经常穿着没跟的鞋、没袖的衣,吃的无味甚至怪味的饭食。可是,甲家的几个孩子长大了,什么也不会做,而且懒惰,日子过得每况愈下,成了村子最贫困的帮扶对象。乙家的几个孩子,个个勤劳能干,而且学习突出。他们全部考上了大学,有了理想的工作,建立了幸福的家庭。乙家成了方圆几十里人们羡慕的家庭。村里人说这两家都改门换户了。他们考证了一番,究其原因,两家的风脉不同。乙家的先人埋在了风水宝地,甲家的先人埋错了地方。于是乎,乙家老坟引来了无数的阴阳先生。他们下罗经,看方位,在乙家的坟前坟后、坟左坟右为很多讲究风脉的人家预选了坟地。
听了这个故事,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这甲乙两家兴衰的变化,当地的农民把原因归咎于风脉,这当然是一种迷信的说法,也是一种愚昧的表现。这两家的兴衰原因固然复杂,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楚的,但是否从小培养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恐怕是一个重要原因吧。我们现在的很多家长还在重蹈甲家的覆辙。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忧虑和深思。
甲家婆娘的精明能干,料理家务的井井有条,本来是一个值得称道的优点,来不得半点的非议。可就是这个让人羡慕的优点,却恰恰给她的后代的衰弱和家道的败落埋下了祸根。她的勤劳吃苦,她的精明能干本可以成为教育孩子的现身教材。做得好,就能起到言传身教的作用,通过潜移默化而使后代自立自强。然而,这个精明能干的婆娘却大包大揽,越俎代庖,代替了孩子们应该做的一切。孩子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幸福”生活。其结果是孩子们多了懒惰依赖的习惯,少了自立自强的能力;多了讲究吃穿不思进取的庸俗思想,少了艰苦奋斗追求高远的精神和理想。母亲百般呵护下的孩子们最终因无能无志而使家道败落。
乙家正好相反。这个婆娘的懒惰邋遢,笨手笨脚,不但没有让孩子们继承发扬光大之,反而成了他们立志图变、奋发图强的动力。孩子们生活在那样的家庭,不但要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而且还要检起母亲丢失的责任,提前背负家庭的重任,实践“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的古训。他们吃了一般孩子们难得吃到的苦,干了一般孩子们力难能及的活,也正是这种逆境激发了他们奋斗的决心,培养了他们吃苦耐劳自立自强的精神,磨练了他们顽强的意志。生活虽然没有给他们幸福的童年,可馈赠给他们终身享用的意志、精神和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讲,他们是最幸运的孩子。他们的母亲成了“无为的教育家”。这个家庭的兴盛给了我们太多的启发。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欧阳修说的是国家兴盛衰亡之理,但也适用于一个家庭。我们的广大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材。可是,很多家长并不懂得教子之道。他们对孩子总是百般呵护,放在手上怕飞了,含在口里怕化了,对孩子爱护有加,甚至于溺爱。岂不知爱子如杀子。他们与己还能知晓人生的奋斗之理,但面对孩子就糊涂起来了;有的说起道理来还算明白,可实际做起来就违情背理了。我们面临着教育下一代的严峻问题,确实到了不呐喊不足以警醒国人的地步了。
明代文学家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一文中描述了他年轻时刻苦学习的经历,劝勉后生努力为学。在今天对我们仍有启示。他写道:“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肢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而那些家庭条件优越的“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不辞劳苦、不避艰险、不计客观条件,如饥似渴地追求文化知识和刻苦读书的宋濂,与那些不珍惜自己的优越条件,不能发愤专心读书的诸生进行了鲜明的对比。宋濂如此写,意在“道为学之难”“勉乡人以学”。但我们何不能从这里看出家庭环境的优劣与他们求学的意志和精神成反比,说明了忧劳可以成业,逸豫可以废学的道理。
今天的家庭与学校一味地追求知识学业的教育,而忽略了对孩子意志品质、艰苦奋斗精神和自立自强能力的培养。这种教育是急功近利的教育,也是不堪一击的孱弱的教育。这样的教育毁灭的是一个个家庭乃至于我们的民族。
2005.1.15于延中
标签:
教师随笔
闲聊偶记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校园凭栏杆(网友来稿)
下一篇:
一杯误人子弟的劣质奶粉——评语文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本站论坛原创帖)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