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阅读:284  
标签:教学论文
皇宫与小轩(教师中心稿)


      ——《阿房宫赋》与《项脊轩志》之比较

      浙江省绍兴县柯桥中学  

      公元825年,唐代著名文学家杜牧写了一篇文章《阿房宫赋》,过去了700年,到了公元1525年,明代古文家归有光也写了一篇文章,叫《项脊轩志》。今天,我们把两篇文章放在一起来阅读,竟不能不为两位文学大家的笔力所倾倒!

      一

      阿房宫,皇帝的宫殿!那“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的建筑,尽显皇家气派。从整体看,“盘盘焉,菌菌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十分壮观;从局部看,“五步一楼,十步一阁”,“长桥卧波”,“复道行空”,何等豪华!

      项脊轩,文人的陋室!“室仅方丈,可容一人”,显得相当狭小,而且它“破旧”“阴暗”,每当下雨的时候,“雨泽下注”,而晴天的时候,也是“不能得日”,小轩内“过午已昏”。

      同样是建筑,一个是华丽的宫殿,一个是破旧的小轩,规模的反差是如此的强烈,那么,两位作家是如何把它们充分地恰当地表现出来的呢?

      二

      面对阿房宫那宏伟的气势,杜牧选用了“文赋”这一文体来铺张。

      刘勰在《文心雕龙﹒诠赋》中说:“赋者,铺也。铺采螭文,体物写志也。”赋,多用铺张的手法,最适合于描写都城、宫宇、园苑和帝王穷奢极侈的生活。

      赋是讲究骈偶的。由于骈偶对仗工整,节奏和谐,特别适用于表现阿房宫的豪华、富丽的特点,因此,杜牧在文章中运用了大量的骈偶句式。而这些骈偶句式又是富于变化的:“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兼用比喻,对仗中有形象;“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兼用反问,工整中显力量;“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兼用通感,和谐中寓变化。就这样,作者纵笔铺叙,极力描绘,渲染了阿房宫内楼台殿阁的宏伟、豪华,桥梁复道的奇丽壮观,宫中欢歌曼舞的悦耳多姿。在写阿房宫内供统治者玩乐的众多宫女的时候,杜牧更是调动了赋的各种常用手法,极尽其铺陈之能事,展示了阿房宫中的奢靡生活:“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这里用了奇特的比喻,流畅的排比和大胆的夸张,这比喻,增加了形象;这排比,增强了气势;这夸张,加深了印象!真是“宏壮巨丽,驰骋上下”(宋代古文家曾巩语)。另外,文中适当的韵脚运用,也增加了文章节奏。

      “铺陈排比”建筑起了阿房宫的“豪华”,而“细腻自然”则构架成了项脊轩的“朴素”。铺陈排比犹如脂粉,给阿房宫以“浓抹”,细腻自然好像野花,给项脊轩以“淡妆”。

      于是,归有光选用了散文这一文体来表现项脊轩。

      归有光的《项脊轩志》对项脊轩的描写,没有比喻,没有排比,也没有夸张,只有长短不一的散句,细细写来,自然朴素。文中不刻意追求对仗工整。作者写项脊轩旧貌换新颜时说:“日影返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盾,亦遂增胜。”句中“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为什么不改成“杂植兰桂”?这样全是四字句,形式不是更整齐吗?其实这一句在文中的作用很大,起到过渡的作用。“于庭”说明由室内转到室外的描写,“又”字表示着空间、层次的转换。光说“兰桂”,“杂”的意味就不强,无从照应这个“杂”字。看来,这里非九个字不能尽情达意呀!

      而在写轩中人物的时候,作者更是用长短不一的散句来描写,短则一个字,长则十几个字,人物以不事雕饰的朴素面目出现,正如清方苞在《书震川文集后》中说的“不修饰而能情辞并得”。归有光在《项脊轩志》中记叙了母亲、祖母和妻子三个女性的生活片断。“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朴实的一言一行,充满着母亲对儿女无微不至的深情关怀。祖母以独特的语言和动作表现出对孙儿殷切的期望:“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默默”一词,言近意远,明责暗赞,深深地表达了祖母当日默默疼爱,默默欣慰之情。“顷之,持一象笏至,曰:‘……他日,汝当用之!’”祖母念念不忘祖宗的荣耀,以此勉励孙儿。而妻子则“时至轩中,以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这日常琐事,淡淡的笔墨勾勒出了一个贤妻可爱的形象。这是一个多么朴实而真实的家庭啊。没有皇宫的气派,却有小家的温馨!

      三

      更有意思的是,两篇文章都写到了两座建筑均遭火烧的情况。

      阿房宫是一把火烧成了“焦土”。从火中,杜牧得出了教训:“族秦者秦也”,他在文末发表了一段议论,通过对比,总结了秦皇朝崩溃始于自身腐败堕落的教训。作者说:“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规劝唐朝统治者不可淫奢极欲,重蹈秦灭亡的覆辙。阿房宫中的统治者终于从“朝歌夜弦”的欢乐发展到“不暇自哀”的悲惨结局!

      项脊轩却是四次遭火灾而“得不焚”,归有光从中引出的是希望:“殆有神护者”。作者同样在文末引出一段议论:“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陇中,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这里写到了诸葛亮后来虽然立了大功,出了大名,但是,在最初没显露头角的时候,并不为人所知。这里作者运用类比,希望通过自己在陋室中潜心苦读,也能像诸葛亮功名成就,实现重振归氏门庭的巨大抱负。

      总之,通过一大一小两座建筑,我们的两位大作家,一个站在历史的高度瞻前顾后,揭示了一个朝代灭亡的原因;一个自得于个人的小天地,写出了一个家庭的悲欢离合。

      两座建筑承载着家国的兴衰!

      (邮编312030)

      
标签:教学论文 皇宫与小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12个字的分量(教师中心稿)
下一篇:一曲菱歌敌万金(教师中心稿)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