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杂文参考教师随笔
阅读:510  
标签:教师随笔
洞幽烛微析用典(网友来稿)
四川省资阳中学 李政

      典故,即诗文里引用的古书中的故事或词句。古人写诗作文喜欢用典,或以此炫耀才情,或借此曲折达意。岳珂在《稼轩论词》中说,辛弃疾在写出《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后曾征求大家的意见,岳珂提出“觉用事多”,稼轩大喜,“酌酒而谓坐中曰:‘夫君实中余痼。’乃味改其语,日数十易,累月犹未竟” 。这里的“用事”,就是“用典”。以辛弃疾这样的语言大师,为何想改而改不掉呢?因为这首词用典虽多,但极为妥帖,它在词中所起的作用和表达的深层含义,不是一般的直接叙述和描写所能替代的。

      诗文中恰当运用典故,可以让人在阅读中自然联想到典故所提到的历史故事或诗句,从而把历史和现实结合起来,使诗文内容有一种历史的深度,起到拓宽诗文意境,充实诗文内容的作用;恰当运用典故,还可使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表达得委婉曲折、含蓄蕴籍,起到言简意丰之效。例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词人对独揽朝政的韩丞相的北伐轻敌冒进的做法,不便明言,只好借刘义隆草率出兵,落得“仓皇北顾”婉劝;对朝廷用人不当的批评,以北伐重任隐然自任的豪情,词人用“孙仲谋”和“廉颇”之典曲折表达,用心良苦,岂是直接叙述三言两语能够说清;再加上作者一生曲折的遭遇,屡受排挤的政治地位,又岂能直言相陈,妄起祸端!这就是辛弃疾虽为语言大师,味改其语,竟累月未竟的原因。这也充分地说明了用典在诗文表情达意中的重要作用。

      理解诗文中用典的含义,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明白典故的出处和内容。例如,林觉民在《与妻书》中写道:“司马春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要理解这句话,首先必须知道“司马春衫”是源于白居易“江州司马青衫湿”,原诗表示白居易对琵琶女的深切同情。这里联系上下文,我们可以明白作者之意是表达对清末民不聊生、生灵涂炭的深切同情,“看到这样的社会现实,我就像江州司马白居易一样禁不住泪湿衣衫,我始终不能像太上老君(道家创始人)一样忘掉情感”,从而向妻子表达愿意为改变黑暗现实献出自身的生命之意。只有充分了解典故出处和内容,才能引发无尽的联想,从而体会到诗文包含的丰富内容。

      其次,要联系作者的境遇,也就是创作背景。比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是时,当权者意欲北伐,借用辛弃疾主战元老的招牌,起用闲置已久的他担任镇江知府,一方面,辛弃疾老而见用,渴望一展雄图;一方面对当权派的轻敌冒进,心怀隐忧,不了解他这时的处境,难以体会其用典中的无奈与深意。

      第三,要结合上下文,结合诗文主旨分析典藏之意。例如陆游《书愤》尾联写道:“《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这儿作者为什么要提到《出师表》?联系全诗对往事的追怀和报国宏愿,根据全诗“书偾”的主旨,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是以诸葛亮隐然自喻,这就使全诗那种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悲愤表达得更为深刻。

      总之,想读懂诗文中的用典,需要较为丰富的知识积累。同学们在复习的时候,要注意收集教材中的相关历史掌故,多背诵一些诗文,多去揣摩、体会。如果涉及到的用典超出教材,一般来说,出题者会通过注释或在题干中酌情补充典故内容,只要能结合文本去体会典故在诗(文)中之意就行了。

      作者邮箱: qiong0661@sina.com
标签:教师随笔 洞幽烛微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完全式话题作文题目的结构与作用(网友来稿)
下一篇:小议意象与意境(网友来稿)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