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杂文参考教师随笔
阅读:612  
标签:教师随笔
新中国文学51年关键词


  每一年说得最多、叫得最响的词汇凝聚着这一年的走向。不过,事过境迁回头再来咀嚼这些词汇,味道可就难说得很了! 

1949年:笫一次文代会 

  两支文艺“大军”“会师”了。一支趾高气扬,一支灰溜溜。 

1951年:《武训传》批判 

  讲当代文学的人最怕讲当代文艺思潮。永远的三步曲:一、某年某月开展了关于某人某作的讨论(争论);二、伟人讲话,论争升级为批判斗争,当事人受到严肃处理;三、若干年后,证明批判是错误的,予以平反昭雪。从批判《武训传》到批判……,都是这样。 

1953年:“抗美援朝”文学 

  这一题材中最有影响的是《谁是最可爱的人》,最有人性含量的是《洼地上的战役》。两部作品在历史上的待遇有霄壤之别。 

1954年:合作化文学 

  一批诚实的有生活底蕴的作家,创作了一批反映非走××道路不可的作品。但由于那条路错了,他们也跟着错。“合作化”文学提供了一个反例——再有才华的作家,如果失去了独立的思想和认识,只会生产垃圾。 

1955年:胡风的批判和批判胡风 

  胡风,鲁迅之后又一个硬骨头,或许是最后一个硬骨头作家。之后中国文人普遍缺钙。每当我看到胡风这个名字,就想起1998年在湖北大学“胡风事件前前后后”座谈会上当事人家属的抽泣声和曾卓讲的故事:50年代,一个探亲路过武汉的军人,花5分钱听了他讲诗的一场报告,被开除军籍,20年后还未平反。 

1956年:双百方针 

  没有法律保障的言论自由是脆弱的,恩赐的百花如假花,构不成春天! 

  每当我看到那些对双百方针毫无保留的赞美文字,我就恨不能提醒他们1956后是1957…… 

1957年:干预生活 

  当年的干预者在80年代初仍是干预者,不过已有人在文学史上消失了…… 

1958年:人情小说 

  当文学应不应该有人情也成了问题的时候,也就是文学本身的存在也成了问题的时候。 

1959年:新民歌 

  “乡乡要出王老九,县县要出郭沫若”。表面上看,这是一场繁荣艺术的运动,但实际上是一个用民间艺术取代文人艺术的反诗歌运动,一场世界文明史上罕见的闹剧。 

1961年:题材问题 

  当文学写什么题材也成了问题的时候,也就是文学本身的存在也成了问题的时候。 

1962年:现实主义深化 

  其实当年也没有“深化”到哪里去。现实主义源于人的理性、人的怀疑精神,现实主义就是对现实现世的批判。 

1963年:鬼戏 

  写人不成,写鬼也不成。 

1964年:中间人物论 

  当文学写什么人物也成了问题的时候,也就是文学本身的存在也成了问题的时候。 

1966年:《海瑞罢官》 

  对一部剧作的批判,引发了一场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由此可见中国社会中国文化的高度意识形态化特征。 

1967年:样板戏 

  八个样板戏中,没有一个正常的完整的家庭和夫妻生活。江青要告诉人们:革命就是孤男寡女的事业? 

1972年:浩然小说 

  鲁迅走在金光大道上。一个被误读、被歪曲、被利用的鲁迅,和浩然的高、大、全式的人物,竟然是10亿中国人10年的文学大餐,叫人哭不出来。 

1973年:《园丁之歌》 

  一部没多大艺术价值的作品,因与一个特殊的时代和一个特殊的人物有了联系而出了名,使文学史不得不提到它。 

1975年:《春苗》《创业》 

  我至今还记得,当时一篇批判《春苗》的文章说,这部电影中官职最大的人竟是一个坏人(走资派),表现了支流,是对时代的污蔑。那时我还做着少年作家梦,我想,天哪!怎么有这么多离奇的限制。 

1976年:四五诗歌运动 

  一个没有正常发言渠道的时刻,借一个传统节气悼一个在民间口碑极好的伟人,用的是诗歌话语方式,言说的是对高压政治的不满。 

1977年:《班主任》 

  刘心武本想以宋宝琦这个小流氓形象来控诉文革,却不料谢惠敏这个人物引起了更大的共鸣。谢惠敏,一个团支书,一个马列主义小太太(此乃套用《人到中年》),一个极权政治下的畸形人格。今日的教育(从幼儿园到小学到中学到大学),仍在培养谢惠敏式的人物,不过他们没有谢惠敏真诚。 

1978年:《伤痕》 

  当年伤痕文学的始作俑者如今在赌城拉斯维加斯发扑克牌。他说赚钱之后还要回头写小说,不过即使写得再好,其影响也不会超过《伤痕》了。那是一个敏感的青年给长期处在情感荒原人性沙漠的中国人的一滴甘泉。 

1979年:“反思文学” 

  伤痕文学的政治主题的合逻辑的深化。它提醒人们,没有孤立的文革运动,早该警惕十七年的极左思潮。仅此一点,反思文学就有特殊意义。 

1980年:意识流小说 

  中国作家以为东想西想就是意识流,殊不知意识流是一种更真切更现代的认知方式,中国作家只学了点皮毛,我不知道谁是中国的意识流小说家。不过,它的传入多少打破了单一的线性的文学思维惯性。 

1981年:朦胧诗 

  跟此前的当代诗人相较,他们用“小我”审“大我”取代了“大我”淹“小我”的倾向。 

1982年:茅盾文学奖 

  茅盾的文名早已褪色,茅盾文学奖的含金量也不高。20世纪中国作家谁擅长写长篇小说? 

1983年:“崛起的诗群” 

  崛起派说:“告诉你吧,世界,我——不——相——信!”正因为他们不相信,才诞生了一代诗人。 


展开全文阅读
1984年:“性格二重组合论” 

  一个有明显缺陷的理论,却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第一次从文学本体的角度对“好人/坏人”模式的清算。 

1985年:方法热 

  是80年代中期的文学由政治中心向文学自身转移的重要过渡。 

1986年:文学寻根、新生代诗群 

  寻文化之根,中国作家终于跳出了狭隘的政治视野。这时期出现了几个好作家。 

  新生代诗人开始把诗当成了自娱自乐的卡拉OK。 

1987年:女性主义文学 

  只有文学回归到人学的时代,女性主义文学才有存在的可能。 

1990年:汪国真热 

  在许多作家完全写不出东西来的时候,他赢得了不谙世事的初中生的狂热崇拜。 

1991年:新写实主义 

  现实主义在剥去伪饰的主流——支流论后,又降格为一地鸡毛。 

1992年:后新时期文学 

  新时期是从什么时候结束的?我认为是1989年。后新时期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我认为是1992年伟人南巡之后。后新时期文学(又称转型期文学、世纪未文学)就是市场经济时代的多元化文学。 

1993年:文稿大拍卖 

  文学市场化的一次尝试。 

1994年:人文精神大讨论 

  虽然不仅仅是文学界参与,但确是文学界发动的。充分说明了无论什么时候文学家都是精神家园的守望者。 

1996年:现实主义冲击波 

  让民众分享艰难,任贪官肆虐横行。 

1997年:王小波年 

  世纪末中国最好的小说家,也是本世纪中国最好的小说家之一,他在这年春天猝然去世。 

1998年:文学批评话语 

  批评家普遍失语,社会价值也普遍失范。迷茫的,不仅仅是批评家…… 

1999年:文学百部经典 

  世纪末各项评比都多。官方的、民间的,太正常了。关于百部文学经典,我至少知道有三个评选结果。我认为只有20来个经典作家。见仁见智,本没有定论。 

2000年:“新新人类作家”锋芒必露 

  从年初颇受争议的《上海宝贝》到年仅17岁出书的韩寒,让人们不得不刮目 

 

刘川鄂 

 

 

标签:教师随笔 新中国文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没有纸上情书的年代
下一篇:1900—1999中国人的百年声音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