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阅读:573
标签:
教学论文
和为贵(教师中心稿)
作文训练
请以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文体自选。(2)不少于800字。(3)不得抄袭。
[2005届重庆市高三联合诊断性考试题(第一次)]
[写作提示]
写作本文,应明确“和”的基本含义,以便立意构思。
一、 “和”的语义分析
“和”字在中国历史上出现较早。《尚书》出现“和”字共42次,《老子》一书出现了5次,《论语》出现8次。归纳起来,“和”字主要含义有:相安、协调、团结、和平、平息争端等。从现代社会心理学的视角看,“和”的概念类似于社会心理学讲的“和谐人际关系”、“合作”等概念。
二、“和”的心理特征
(1)和为贵 “和”的心态深入了中国人的心中,如“二人同心,其利断金”,“众心成城,众口铄金”,“和气生财”,“家和万事兴”,“家和万事成”等等,这类谚语都是从正面肯定了“和”的好处所在。
(2)企盼和事佬。问卷调查显示,对于“假如您现在正于某人发生争执,您内心是否企盼有和事佬出来打圆场?”这一问题的回答,约60.04%的人选择“有”,约39.96%的人选择“没有”。
(3)畏争 在国人的心目中,“争”字多带贬义,如“二虎相争,必有一伤”,“斗一斗,瘦一瘦”, “一争两丑,一让两有”,
(4)随大流 指个体按照大多数人的做法来行动。
(5)迁就 即为了不失和,尽管心中不同意他人的意见和做法,表面仍曲意求和或降格迁就。
(6)迎合 即猜度别人的心意而投其所好。
三、实现“和”的策略
(1)诚待人:在待人态度上要真诚待人
(2)行中庸:妥善处理好一切人际关系。[向人提要求应遵循心理换位(即将心比心)原则。诚实守信、宽容谦让、对人的过错委婉劝说)]
四、求诸己:发生矛盾应调和沟通。
五、立意
(1)“和”是打开人际交往心态的钥匙。
(2)尚和心态中,蕴涵着这样的意思:承认事物的差异性,要求从多样性中去谋求和谐统一关系。注重不同个性的人与人之间,要彼此尊重,养成一种具有共生取向的和谐发展的独立人格。这种思想,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
(3)尚和心态,在维护中华民族的统一,增强中华民族的群体凝聚力与合作精神,使人养成顾全大局的观念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
(4)尚和思想,在今天对全球社会发展仍具有重要意义。在“和”的环境中,人类发创造力能得到最大的发挥。人类创造的文明成果,能得到最有效的正向积累。尤其是在全球问题日益严重的今天,没有和平,就意味着战争和毁灭。
……
[习作例文]
和为贵
四川绵阳普明中学 高2005级(18)班 王颖
何为贵?和为贵也。大至天地万物,小至亲友近邻,远涉国际外交,近到待人接物,和,都是不可或缺的诤友。
自然界的发展不可无“和”。古语云:天地和而万物生。正是因为有“和”,日月才能够撒播光明于乾坤,大地才“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正因为有“和”,山水才能演绎“青山长在,绿水长流”的传奇,才能呈现 “山如眉黛凝,水若眼波横”的柔美;正是因为有“和”,风雨雷电才能奏响雄伟的交响,春夏秋冬才能周而复始的循环。“和”,使自然界产生,使自然界发展,使自然界美丽以多姿,神秘而多彩!
人与人的关系不可以无“和”。无论是“和气生财”或是“家和万事兴”,都向我们传达着一个信息:“和”是人际关系的减震器、润滑油,是生活的芳香剂。“和”,可以在我们出现误会、产生分歧、发生矛盾时,充当调停人,化一场既恼人难堪又剑拔弩张的干戈为玉帛。所以,当我们争吵得面红耳赤几乎兵刃相向时,为何不试着听从“和”的召唤和教诲,心平气和地伸出双手与对方相握?当我们冷战静坐相对无言时,为何不让“和”来解开我们心中的乱结,诚心真意地给对方一个友好的微笑?“和”,是针是线,轻柔地缝补着我们生活中的裂痕;“和”,是光是热,驱散着我们心中的阴云和寒冷。
当然,“和”并不意味着无条件地退让。求“和”,应理解为追求和睦、和平、和谐,而不是无原则地打着“和”的旗号,做着与“和”背离的事。“和”有其自身的原则和尊严。和为贵,便是当我们错误地责怪了别人时,向别人诚挚地道歉;也是当别人被我们错怪时允许他们据理力争。这也是“和”,是让“和”有更正确的立足点。
“和”,如阳光,可以溶解心中的坚冰;如春风,可以拂去心中的阴霾;如火炬,可以照亮人际的天空!“和”使人与人沟通更加有效,更加畅通。
“和”,如清泉,如明镜,善鉴万物。她不仅折射出我们心灵疆域的宽广与否,更映射出我们心灵宇宙的博大和深邃的程度。
“和”,以其深刻的内涵与博大的包容,养育了自然,化育着人类,散发出迷人的馨香,旷远而持久,神圣且宝贵!
[点评]
本文以“和为贵”为中心,紧扣题目,首先从“自然发展不可以无和”入手,阐明“和”的重要;接着,从“人与人的关系不可无和”切入,进一步阐述“和”在协调人际关系方面的意义。但作者并未就此收束,而是辩证地指出,“和”也不是无条件地退让,“和”也有其自身的原则和尊严。点到为止,很有分寸。特别是第4段末“和为贵,便是……让和有更正确的立足点”的补充,体现了文章思路的缜密。千古文章意为高。作文不仅要有流丽的文笔,还应有作者自己对问题的看法,有启发性,这正是高考作文应努力追求的。
至于本文语言的简洁、凝练,巧妙的设喻,诗文的引用,都是值得认真借鉴的。此不赘述。
[]
E-mail: scmy928@yahoo.com.cn
邮编:621000 电话:0816-8762377
标签:
教学论文
和为贵(教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新课程新观念新探索——走进新课程的几点体会(教师中心稿)
下一篇:
高一新生记叙文入门三法(教师中心稿)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