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阅读:5766  
标签:教学论文
古诗词鉴赏例谈(教师中心稿)


天津13中(北师大天津附中)

(整理)

1.诗歌鉴赏有规律 

  很多同学在欣赏古诗词时觉得无从下手,这固然和缺乏积累有关。诗歌鉴赏对有一定文学积累的人来说有时是一种直观的感受、感性的理解,但欣赏诗歌也是有一定方法和规律可循的。 

  诗歌鉴赏的一般规律是由诗歌创作的过程决定的。诗歌创作的过程是作家的主观情思与客观图景相结合,然后将其外化为语言表达出来的过程。由此,我们进行诗歌欣赏就应由语言入手。言为心声,作家赖语言将自己的情思输入作品,读者赖语言从作品中挖掘作家的情思,这就是刘勰说的“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批文以入情”。有了语言文字的依托才能联想、想象,体会作品就容易多了。因此,诗歌欣赏的第一步是揣摩语言,尤其要对诗句中的动词、形容词以及比喻句加以注意。接下来,要在揣摩语言的基础上展开联想和想象,将诗中描绘的画面再现和补充出来,获得生动、具体的视觉形象,如临其境。再结合创作背景领会画面背后无限深远的意蕴及诗人的思想感情,进入诗的意境。 

  下面以大家熟悉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为例进行赏析。 

  这首词分上下两阕,分别描绘了“赤壁江山图”和“赤壁豪杰图”。要想准确再现作者描绘的图景,必须揣摩诗人描写意象时使用的词语。上阕中的“乱”、“穿”体现了山崖的不平、险峻、直插云霄;“惊”写出了波涛的气势,使人惊心动魄;“千堆雪”是比喻,形象地描绘出江水拍打江岸后飞溅起的浪花的颜色和形态。在对这些词语揣摩的基础上,发挥想象、调动感情,眼前会呈现这样一幅图景:长江汹涌奔腾,山崖陡峭,散乱地直插云霄,汹涌的骇浪猛烈地拍击着江岸,滔滔的江流卷起千万堆澎湃的雪浪。同样,下阕可以通过对“羽扇纶巾”、“谈笑”、“樯橹灰飞烟灭”等词句的揣摩展开想象,在眼前展现出周瑜谈笑自若地指挥水军,抗御横江而来的强敌的画面。再联想苏轼当年四十七、被贬黄州的境遇,就不难体会出,他称颂周瑜,意在抒发自己渴望像周瑜一样建功立业却壮志难酬的感情。 

  诗歌欣赏活动的目的是要进入诗的意境。在这首词中,两幅图就是“境”,壮志难酬情就是“意”,二者结合构成了本词磅礴而雄浑,豪放中略见苍凉的意境。读这首词,一位襟怀超远、有着英雄气概的诗人仿佛就站在我们面前。 

  综上所述,诗歌欣赏的一般方法可以归纳为:一、揣摩语言、品味意象;二、展开想象、再现画面;三、结合背景、体会感情。请同学们试着用这一方法对辛弃疾词《鹧鸪天》进行鉴赏。 

  《鹧鸪天》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芥菜花。 

  回答问题: 

  1、词的上阕“破”和“鸣”字非常传神,请简要分析。 

  2、此词为辛弃疾罢官乡居期间所作,你认为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3、词的最后两句作者将“城中桃李”与“溪头芥菜花”对比,请想象芥菜花的形象,领悟这两句流露出作者什么样的人格精神? 

  思路点拨: 

  1、“破”写桑叶逐渐萌发、膨胀,不仅有动态,而且能让人感到桑芽萌发的速度和力量。“鸣”虽写声音,但可以让人想见黄犊吃草时的高兴、得意的神态。 

  2、诗中的景物点染出生机勃勃的早春农村风光,组成的是一幅富有生命力的画面。由这幅画面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乡村生活的欣赏和流连。 

  3、赞美乡野溪头迎风开放的芥菜花,表达了一种对不屈精神和顽强生命力的崇敬和追求。 

2.物象、意象和意境

诗歌鉴赏试题自从1993年在高考试题中出现以来一直受到老师和学生的重视。要想提高诗歌鉴赏能力,不仅要在平时多读一些诗歌、多研读一些古诗词赏析的文章,增强感悟能力,还必须要弄清并积累一些与诗歌鉴赏有关的名词术语。

  今天我们先来谈谈诗歌鉴赏中的几个重要概念———物象、意象和意境。

  物象是指客观事物的形象。意象是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思的形象。物象和意象的区别在于:一个是客观形象,一个是主观形象。意象是意与象的结合,客观物象一进入诗人的眼中,就会蒙上一层主观色彩,便成为意象,这就是古人所说的“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诗歌中的形象都是意象。

  如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描绘了一幅“湘江秋景图”———“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诗中的“山、林、江、船、鹰、鱼”本来都是大自然中的景物,是本身并没有什么感情色彩的物象,但与作家的意(思想感情)结合,就表现出宇宙万物都在自由舒展、蓬勃生长的生机勃勃的氛围和情绪。再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中的“藤、树、鸦”在现实生活中分属动、植物,但与作家的意(羁旅之愁)结合起来,就呈现出一派衰败、凄凉、孤寂的气氛。这说明意象是有着浓烈的情绪色彩的形象。

  意境是指诗人的思想感情与客观图景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意象与意境在本质上有相同的地方,即都是主客观统一的产物,都表现出浓烈的情绪色彩。区别在于意象是诗歌艺术最小的意义单位,而意境则是诗歌整体的艺术境界。意境由意象组成,意象包含在意境之中,意境与意象是一大一小的关系,意境与全篇对应,要在整首诗的意象的总和中产生。

  如杜甫《登高》中“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急风、高天、沙渚、啸猿、飞鸟、落木、流水”都是包含着作家悲怆感情的意象,这些意象的总和构成了哀猿长啸、鸟群回旋、落木萧瑟、长江汹涌的雄浑而深沉的意境。再如1999年高考题选取了杜甫的《漫成一首》“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刺鸣。”这首诗就是通过江水中的月影、冲淡柔和的月下灯光、联拳静憩的白鹭,跃出水面拨剌有声的鱼儿四个意象,组成了一个统一的意境,描绘了一个宁静、安谧的和平境界,透露出诗人对平静安宁生活的向往。


展开全文阅读
  练一练:

读李白《望天门山》,回答问题。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问题:这首诗包含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的组合形成了什么样的意境?

  参考答案:诗中的青山、碧水、孤帆、远日都是包含着作家情思的意象,这些意象的总和构成了天门山中断楚江、青山相对、碧水奔腾、远日映照的雄伟奇丽的意境。

3.说“移情” 

“移情”是诗歌表达的一种重要方式。所谓“移情”,就是诗人把自己的生命和情趣外射或移注到创作对象中去,使本无生命和情趣的外物仿佛具有人的生命活动。即古人所说的“以我观物,则物皆着我之色彩”。移情的过程就是诗人先有某种情意而后将它移注于外物之中,达到物人合一,使对象活动拟人化的过程。“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颠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李逐水流”、“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这些诗句就是采用了移情手法,其中花、鸟、柳絮、桃李、蜡烛,这些本无感情色彩的“物”在诗人的笔下,宛若与人的喜怒哀乐之情息息相通,别有一番审美情趣。 

  举陆游《秋波媚》一词具体说明: 

  秋波媚 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 

             陆游 

  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 

  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 

  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 

  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 

  陆游一生,怀着抗金救国的壮志,四十八岁这一年,他来到当时抗金的前线———南郑,这激发起作者收复长安的强烈愿望。上阕写的就是作者在西北前线的秋色与紧张的战斗气氛中面对长安南山登高击筑、凭高洒酒,引起收复关中成功在望的无限高兴。 

  下阕写遥望长安,期待胜利,则运用了移情手法。诗人先是移情于南山之月,“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诗人把本无情的自然之物———月,赋予人的感情,它为了让诗人清楚地看到长安南山的面目,把层层云幕都推开了。南山之月仿佛和作者一样热爱祖国河山。“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作者进一步移情于灞桥烟柳、曲江池台那些美丽的长安风景区,想象它们肯定会多情地等待收复关中的宋朝军队的到来。词中作者将收复失地的愿望移注于“明月”“暮云”“烟柳”“池馆”,好像他们也都在期待着宋军收复失地、胜利归来的情景。移情手法的运用增加了此词的韵味。 

  再举一例: 

           梦江南   温庭筠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 

  本词是一首闺怨词,写的是思妇不见归舟的惆怅之情。其中,“斜晖脉脉水悠悠”一句是思妇的痛苦心境移情于自然物而产生的一种联想。落日流水本是没有生命的无情物,但在此时此地的思妇眼里,成了多愁善感的有情者。斜阳欲落末落,对失望女子含情脉脉,不忍离去,悄悄收着余晖;不尽江水似乎也懂得她的心情,悠悠无语东去。物我交融,创造出很强的审美效果。 

  人的思想感情是息息相通的,诗歌中的形象往往透露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我们应抓住这个连接点,调动我们生活体验的积累,进行移情体验,真切地体味出形象背后所蕴含的情感。 

4.古代诗歌中的典型意象  

  2002年高考题选取了李白诗《春夜洛城闻笛》,要求考生分析为什么“折柳”是全诗的关键。要回答这一问题,考生必须充分了解“柳”这一中国古代诗歌中典型意象的内涵。其实在古代诗歌中,有许多意象具有相对稳定的感情色彩,诗人们往往用它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感情。把握这些意象的内涵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诗意。本文择其要者进行介绍,以便同学们积累备考。

    明月、夕阳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千百年来人们总是用“月”来寄托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杜甫有:“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苏轼《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而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则是用“月”来表达思妇对游子的思念。“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夕阳”(包括斜阳、残阳等)多给人以失落、凄凉之感。古人常用“夕阳”发思古之幽情,《三国演义》开篇词“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李白的《忆秦娥》词末“西风残照,汉家陵阙”,都以“夕阳”写怀古,充满历史沧桑感。古人还常用“夕阳”写男女相思,柳永《八声甘州》:“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范仲淹《苏幕遮》:“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莫不是借助夕阳来渲染男女相思不相见的伤感情思。

    流水、落花

    古人云:“落花有意,流水无情。”把水与时间的流逝结合起来,由花落而感叹人生的无常,这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个典型主题。“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浪淘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落花”、“流水”的意象,往往代表生命的短暂,惜春、伤时的惆怅和对于死亡的焦虑、忧伤。此外,欧阳修《踏莎行》:“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则用“春水”这一意象来比喻愁怨的浓厚和不绝。

    杜鹃、鸿雁

    中国古代有“望帝啼鹃”的神话传说,杜鹃在古诗词中常与悲苦之事联系在一起。李白《蜀道难》:“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白居易《琵琶行》:“杜鹃啼血猿哀鸣。”杜鹃的悲啼总是能触动诗人的愁情。苏武牧羊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他曾把书信缚在雁足之上带回祖国,这就是人们所说的“鸿雁传书”。所以,“鸿雁”常借指书信。南朝乐府民歌《西洲曲》:“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望飞鸿”就是盼望书信的意思。李清照词云:“雁字回时,月满西楼”、“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大雁没有带来盼望已久的书信,引起了女词人无限的相思。

    松、梅、竹、菊

    松、梅、竹、菊是品行高洁、不畏邪恶的形象化身,古人常用这四种形象表现志向、气节。孔子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松树常用来象征孤直耐寒的品格;“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用梅花寄托高洁的品格;人们认为竹子具有“性直”、“心空”、“节贞”等特点,用以比拟君子的品德修养。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竹子、竹林深为隐者所爱;“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菊花》)“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苏轼《赠刘景文》)诗人们用菊表现追求隐逸、不随流俗、坚贞不屈的品格。

    梧桐、芭蕉

    古语有“一叶落而知秋”,说的便是梧桐叶落。以梧桐写悲秋,是古人常用的手法。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煜《乌夜啼》“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梧桐”总是跟“愁”分不开。民乐合奏曲《雨打芭蕉》蜚声中外,其声凄清,听之无不动情。在中国古典诗歌中,“雨打芭蕉”也像“梧桐夜雨”一样,令人愁肠百结。吴文英《唐多令》:“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纵然无雨,风吹芭蕉的叶片,也吹出冷气飕飕。


展开余文
    以上所举自然之物,经过历代诗人创造,已经成为具有普遍意义的典型意象,具有相对稳定的感情色彩。但是也不能一概而论,如王之涣《登鹳雀楼》中的“夕阳”并不凄凉,而是表现出诗人激昂的情怀。“两个黄鹂鸣翠柳”、“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中的“柳”就丝毫没有惜别怀远之意。所以,具体诗歌还应具体分析。

5.品味诗歌的语言 

中国最早的诗歌理论《毛诗•序》中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诗歌创作的过程就是诗人的心与外物相感,而后用语言表达出来的过程。诗人以语言为手段为我们留下了心灵的密码,那么我们欣赏诗歌便首先要对这些密码进行破译,才能想像出诗中所状之物,体味出诗人之心。 

  含蓄凝炼是中国古代诗歌语言的典型特征。诗人们总希望用最恰当、俭省的字句充分而圆满地表达出最丰富的感情。“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卢延江),“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贾岛),古诗词语言的高度凝练正是诗人刻苦锤炼、精心推敲的结果。我们品味诗歌语言要特别注意品味那些经过诗人苦心经营、反复锤炼的字、句,品出其中包孕着的丰富含义和不尽韵味。 

  那么,诗人苦心经营、反复锤炼的往往是哪些字、句呢?为了使语言含蓄隽永、意蕴丰富,诗人们非常注意对诗句中动词、形容词的锤炼。这是因为,汉语中动词、形容词是最富有表现力的,一首诗意蕴的深浅主要取决于这类词用得是否恰当和准确。举一个非常有名的典故,贾岛《题李凝幽居》中有这样一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为什么贾岛经反复推敲选择了“敲”字而没有用“推”呢?敲字暗示门已关闭,再联系“鸟宿”的意思,可知此刻已是深夜,在万籁无声之中忽然传出清脆的敲门声,更显得环境的幽静,这就有了审美情趣。如果用“推”来替换“敲”,那就只剩下一个僧人月夜访友的意思,意蕴浅多了。再如王安石《泊船瓜洲》中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一个“绿”字把春风给江南披上了绿装这一变化活画了出来,生动而又形象。动词、形容词的妙用,大大增添了诗的动人色彩,很是够人玩味。 

  诗人除了通过炼字以增强语言的张力外,还经常使用修辞方法来增强诗歌的意蕴。比如杜甫诗《旅夜书怀》最后一联“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我飘然一身像什么呢?不过像广阔天地间一只小小的沙鸥罢了!这个比喻仿佛使我们看到了一幅“水天空阔,沙鸥飘零,人似沙鸥,转徙江湖”的画面,深刻地感受到诗人内心漂泊无依的感伤,一字一泪,感人至深。再如李白的《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诗中运用了大胆的夸张,将无形的愁思化为三千丈的白发,使人真切地感到诗人的愁思是多么深长呀!修辞方法用得好,可以丰富诗歌的形象,加深诗意的表达,获得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 

  总之,深入揣摩、体味诗句中关键的动词、形容词,以及运用修辞方法的字句,也可以算是古诗词鉴赏的一个窍门。透过这些字、句,可以使我们更深刻地感受诗中蕴涵的形象,了解作者的情感走向,体味作者对生命的感悟和对社会的认识,进而深入诗境,引起共鸣,获得无尽的审美享受。 

练一练:

读下面诗词,完成练习 

       玉楼春     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毂绉波纹迎客棹。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 

  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本诗中“红杏枝头春意闹”一句,王国维评价说:“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李渔却认为这个字用得无理:“争斗有声谓之‘闹’,桃李争春则有之,红杏‘闹’春……予未之见也。‘闹’字可用,则‘吵’字、‘斗’字、‘打’字皆可用矣”。请谈谈你对这两种意见的看法 

6.再谈品味诗歌语言 

上篇我们谈了品味诗歌语言时要注意动词、形容词以及使用修辞方法的句子。本文再来谈谈叠词和拟声词。 

  诗歌中运用叠词,可以增强诗歌的韵律感,同时给人一种特殊的形象感受,适于表达舒缓、悠然、深沉、婉转、缠绵的情感。请看白居易的《南浦别》: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诗中“凄凄”和“袅袅”两个叠词用得传神。“凄凄”形容内心的凄凉和感伤,“袅袅”形容秋日的苍凉和惨淡。这两个叠词不仅使得诗句读起来朗朗上口,而且把那一份惜别之情表现得格外凝重。 

  再如李清照的名作《声声慢》,“寻寻觅觉、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三句连用了七个叠词。寻寻———词人百无聊赖,若有所失,四处寻找,毫无着落;于是进一步苦苦搜索———觅觅;然而寻觅无果,反倒增添了孤寂清冷的感受———清清冷冷;一个闺阁寡妇,在国破家亡之后,又处于“冷冷清清”的环境,凄凉、悲惨、忧伤之情怎能不一齐涌上心头———“凄凄惨惨戚戚”,七个叠词一气呵出,把词人微妙复杂的心理活动和愁怨孤苦的情绪表现得淋漓尽致,仅此三句,已使愁苦凄惨的气氛笼罩全篇。再从语音的节奏、声调看,这些叠词连缀成句,读起来短促、轻细而凄清,形成了吞声饮泣的音韵美,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再来谈谈拟声词,古代诗歌中常用拟声词模拟自然的声音,不仅给读者以听觉的感受,还能引发视觉、触觉的感受,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景、如临其境。《诗经》开篇第一句便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在一片生机盎然的沙洲上,成双成对嬉戏悠游的水鸟发出甜美动听的“关关”欢叫,那“关关”的和鸣声,激起了岸上的小伙子对幸福的婚姻生活的向往……这是多么令人心醉的意境!对鸟鸣声生动而形象的模拟,为诗歌增添了无限的意趣。 

  拟声词在古诗词中的运用不胜枚举,“无边落木萧萧下”(杜甫《登高》),“帘外雨潺潺”(李煜《浪淘沙令》),“呢喃燕子语梁间”(刘季孙《题屏》),“间关莺语花底滑”(白居易《琵琶行》)……读着这些诗句,我们仿佛莅临长江之滨,耳听得落木萧萧之声,眼见那长江汹涌之状;仿佛凭栏远眺,见帘外潺潺春雨,激起不尽的故国之思;仿佛亲耳听到燕语呢喃、莺语间关。拟声词的巧妙运用,使读者可以越过词语的概念意义,仅凭其语音就获得了对诗句全部或局部意蕴的理解。 

  练一练 

  读王维《积雨辋川庄作》,回答问题。 

  积雨辋川庄作王维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 

  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注:辋川庄,王维在终南山中隐居之地。 

  唐人李嘉佑有“水田飞白鹭,夏木啭黄鹂■的诗句,与此诗颔联仅差“漠漠、阴阴”四字。宋人叶梦得说:“此两句好处正在添‘漠漠、阴阴’四字。”沈德潜也说:“本句之妙,全在‘漠漠’、‘阴阴’,去上二字,乃死句也。”王维这两句诗因“漠漠”和“阴阴”两个叠词而成为名句,原因何在? 

7.三谈品味诗歌语言 

  本文我们继续谈谈品味诗歌语言时还应关注的词———数词和表颜色的词。 

  数字给人的感觉一般是枯燥、乏味的。但看起来十分单调的数字被诗人们巧妙地运用到诗中时,却往往会变得十分形象生动,使全诗妙趣别具,平添许多艺术魅力。 

  数字入诗可以写景状物,也可以叙事抒情。辛弃疾词《西江月》中有“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一句,七八颗星是寥落的疏星,两三点雨是轻微的小雨,几个数词的运用使我们感到了夜色微雨中一种轻柔的美,充满了恬静的气氛和乡土的气息,不但不给人以单调的感觉,反而增添了许多诗情画意。 

  唐代诗人张祜的《宫词》一诗是这样写的:“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这是一首宫怨诗,全诗共二十字,用了四个数词。“三千里”是从空间着眼,写去家之远;“二十年”从时间下笔,写入宫之久。一个少女不幸被选入宫,与家人分离,与外界隔绝,失去亲人,失去自由,本来已够悲惨的了,何况家乡又在三千里之外,岁月已有二十年之长,她的命运是多么的悲惨。后两句“一声”写歌唱,“双泪”写泣下,“一”和“双”两个数词的运用,使人仿佛看到了在皇帝面前,诗中人随着《何满子》的歌声而双泪齐落的样子。数词的运用使得这两句诗不仅有高度的概括性,而且有强烈的感染力。 

  由此可见,以数字入诗来写景状物,可使所写之景、所状之物更加鲜明生动;以数字入诗来叙事抒情,可使所叙之事、所抒之情更加感人。 

  除数词外,古典诗歌在描绘形象的过程中,还经常用到表颜色的词。这些词语的运用可以增强诗歌所描绘的画面的色彩美,借以抒发作者的某种心情。如杜甫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诗中将江、鸟、山、花四景分别敷以碧绿、洁白、苍青、火红四种颜色,“江碧”衬“鸟”之白,“山青”衬“花”之红,色彩鲜明,令人赏心悦目。再看杜牧《山行》中“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在作者看来,那夕阳晚照下的满山枫叶,比江南二月的春花还要红艳,读这句诗,一片深秋枫林美景就展现在我们的面前,通过那满眼的红色,我们仿佛感受到在作者的心中,秋天像春天一样充满了生命力。 

  诗歌除了明写色彩外,还可以暗写色彩,初读时未必看出,但一加玩味,就感到这样写更富有含蓄的画意美。如“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西厢记•长亭送别》)“醉”暗点“红”。满林枫叶,火红如醉,在诗人看来,不是秋霜所打,而是离人的眼泪染成的。在这里,色彩中饱蘸着感情,它已经超越了客观的写景效果,而是运用色彩,创设出了一种独特的抒情氛围。 

  诗歌虽不能像绘画那样直观地再现色彩,却可以通过对色彩的形象描绘引发读者的联想,使读者读出来是诗,脑海里出现的则是画,唤起读者相应的联想和情感体验。 

  练一练:请你对杜甫绝句中所运用的数词和表颜色的词产生的效果进行品评。 

  绝句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8.古诗词鉴赏:对比、衬托和烘托 

  进行诗歌鉴赏不可避免地要用到一些鉴赏术语。尤其是去年开始,高考诗歌鉴赏以主观题形式出现,要求用鉴赏语言对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进行品评。所以,要提高答题质量,必须学会恰当地运用鉴赏术语。前几篇文章我曾给大家介绍过“物象”、“意象”、“意境”、“移情”等诗歌鉴赏的常用术语,本篇介绍一下诗歌表达技巧中的三个术语———“对比”、“衬托”和“烘托”。 


展开余文
  诗歌中的“对比”,是指把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者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并列在一起,以共同表现某种意境或情感。比如李白的《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诗人给我们展示了两幅画面:一幅是越王大败吴国,凯旋而归,战士们个个脱下战袍,换上了“锦衣”,向国人炫耀他们的战功,宫女们个个打扮得花儿一般,在宫殿里恣情欢乐;另一幅则是“只今惟有鹧鸪飞”———现在只有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来飞去,昔日的胜利、热闹早已烟消云散。诗篇将昔日的繁盛和今日的凄凉,通过具体的景物作了鲜明的对比,抒发了盛衰无常之感。对比手法的运用突出了主题,发人深思。 

  “衬托”指用事物间相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主体事物的手法。“衬托”分为正衬和反衬。正衬是指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条件来衬主体事物,比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这里诗人并没有直接说天姥山怎样高,而是用以高峻著称的五岳、天台来衬托天姥山,从而把天姥山写得耸立天外,直插云霄,壮丽非凡。反衬是指利用事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主体事物,比如1999年高考试题选取了杜甫的《漫成一首》:“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其中“船尾跳鱼拨剌鸣”一句就用了反衬。诗的前三句着力刻画一个静字,此句却写动、写声,似乎打破了静谧之境,但给读者的实际感受恰好相反,以动写静,愈见其静,以声衬静,愈见其静。诗句“蝉躁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对比”和“衬托”的区别在于:对比是相反或相似的两种事物互相比照,以共同表现某种思想或意境,对比双方不分主次;而衬托是以次要事物为陪衬突出一个主要事物,一方是工具,一方是目的,两者主次分明。 

  “烘托”是指通过侧面描写,使所要表现的对象鲜明突出的表现手法。侧面描写即间接描写,即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写来表现主要对象。2001年高考题选韦应物的诗《赋得暮雨送李胄》就用了烘托。“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此诗除了首句提到“微雨”以外,下面都没有直接写雨,而是通过别的事物把雨写出来:船上的布帆变得重了,鸟儿飞得不那么轻巧了,天灰蒙蒙的一片,远处都看不真切,而江边的树却显得十分滋润。颔联和颈联虽未直接写雨,但烘托手法的运用使我们感到,在船帆上,鸟羽上,在天际,在大树上,全都是蒙蒙的细雨。再如《琵琶行》中“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一句,用环境描写烘托音乐的魅力,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回味空间。 

  “烘托”与“衬托”不同,“烘托”是通过别的事物把想要表达的事物写出来,所以,用一事物暗示出另一事物就叫烘托。这与“衬托”不同,因为“衬托”是两种事物都写。 

  练一练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 

  《白梅》王冕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问题:为了塑造梅花的形象,作者主要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主要运用了衬托和对比。衬托,以冰雪衬梅之坚毅耐寒;对比,用桃李对比以显示梅之高洁守志。表达了坚持理想操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9.怎样解读怀古诗

在古代诗词中,怀古诗是内容与思想都比较沉重的一类作品。这类诗都是怀古惜今,“有感而发”,往往是诗人处于某种背景之下,前往瞻仰或凭吊历史古迹,回顾古人的业绩或遭遇,自己内心产生共鸣,不禁发出对古人业绩的慨叹或抒发对物换星移、物是人非的悲哀之情。因此,感情基调一般都比较苍劲悲凉。

  读怀古诗有两点需要注意:一是要知人论世,一是要品赏韵味。所谓“知人论世”,就是理解诗作的思想感情。古人读诗主张“以意逆志”,即用读者的“意”,根据作品中所反映出来的东西,去探索追溯作者写作时所要表达的“志”。怀古诗的作者是在怀念古代史实的基础上抒发个人情怀的,诗中必然涉及到历史典故,也必然反映作者当时的思想感情。解读这类诗首先要根据诗中的物象确定史实,理解典故内容和它所包含的意义,再看作者抒情的角度。所谓“品尝韵味”,就是在反复吟诵、体会中,玩味诗作的情致韵味。例如杜甫的《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这首诗是杜甫迫于“安史之乱”而入蜀后,于乾元三年春天写的。诗中提到“锦官城外”的“丞相祠堂”,提到“三顾”和“出师”,我们就可以知道杜甫是在拜谒武侯祠后写的这首诗,所涉及到的是三国蜀相诸葛亮的事迹。诗人面对武侯祠旧址,想到诸葛亮生前的才智和业绩,赞颂他“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同时对他“出师未捷身先死”,胸怀壮志而未酬表示惋惜,以至“泪满襟”。杜甫所以产生这样的哀情,是因为他当时也遭遇乱世,胸怀报国之志却无力回天,想到诸葛亮的结局,而发出怀古之哀叹,实际上不也在叹息自己吗?仔细品味这首诗,可以发现诗的首联一问一答,自开自合,开门见山地指明自己感怀的内容是成都城外的武侯祠。“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两个写景的句子中,一个“自”,一个“空”,既是写实,又体现出自己对如此一个历史人物的墓地,如今却荒凉冷清,无人关怀的感叹。全诗的情调悲凉,这正与诗人的内心世界是一致的。经过这样的思考,对杜甫这首诗的思想感情和写作手法就可以准确把握了。下面请同学们再读一首辛弃疾的词《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然后思考一下,回答后面两个问题,下期我们再做分析。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1)这首词是就哪一段史实发出感怀的?表达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这首词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

答案:大家在课内阅读过辛弃疾的词作《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对他的遭遇和思想倾向已经有所了解。这首《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是就三国吴蜀联合抗曹的事迹发出感怀的。辛弃疾重游东吴故地,登上北固楼,回顾“三国”时期吴蜀联合抗曹的旧事,怀念当年雄踞一方的孙权,他是多么希望南宋王朝能够重演这段历史,奋起抗金,收复北方失地啊!然而现实却难遂人愿,他只有无限感慨,抱憾终身。诗作表达的就是一种怅惘和郁闷的心情。这首词三问三答,自相呼应,跌宕起伏,层次分明。诗人从大处落笔,视野十分开阔,气魄极其宏大雄壮。词中融经铸史,借古讽今,表面上是称赞孙权为天下英雄,实际上谴责南宋主和派的昏庸怯懦。“生子当如孙仲谋”一句虽为曹操之言,也代表了作者的心声,表达出对当权者无抗金复国之志的遗憾和愤慨。

10.杨柳青草寄深情

花草树木入诗作为表情达意的物象,一般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使用象征意义,以花草树木的特性来象征一种品格,如以梅花的妍丽耐寒象征高尚坚毅的品格;以菊花在百花凋零时独自怒放的特点象征清高孤傲的人品和不与世人同流合污的隐士情怀;以松树的苍劲和耐受各种艰苦环境的性质,象征刚强不阿的精神等都是古诗词中常见的例子。另一种是使用谐音修辞,以一种植物名称与某种感情同音而产生联系,形成常用意象,杨柳就是例子。2002年高考有这样一道诗词鉴赏试题: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国情?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这首考题就是考查理解古诗词中谐音物象的能力。杨柳在古诗词中经常被用来表达思念之情。柳谐留的音,表达恋恋不舍之意。所以古人在离别时经常赠以杨柳枝,以表达无限留恋的情意。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这首诗中的折柳就寓有惜别怀远之意。这首诗抒写了诗人的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李白另有一首《忆秦娥•箫声咽》,其中有这样的句子: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在这首词里,不是以折柳的笛声引发思念之情了,而是以柳色引发联想,表达挽留的心意。由于再三挽留也不得不离别,伤感之情油然而生。无论是声是色,都是以柳、留谐音为抒情基础的。

      除杨柳之外,青草也经常被用来作为抒发思念留恋之情的物象。青草具有顽强的生命力,经冬不衰,逢春即萌,人们由此想到这正像人们彼此之间的思念之情,长久不断,绵绵不绝。于是在诗词中就常用青草来表达思念的情绪。大家最熟悉的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这首诗是以青草表达离别之情的代表作,堪称千古绝唱: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芳城。

        又别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诗中极写原上草的顽强生命力,特别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两句,几乎已经成为野草的代称。诗人所以这样做,目的只为表达最后一句萋萋满别情。那与友人的离别之情,如萋萋芳草,绵绵无绝期!

       练一练:

      下面一首七言律诗也写到了芳草萋萋,阅读后回答问题。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诗的前两联从何落笔?表现出怎样的感慨?

    2.诗的颈联(第五六句)描绘出怎样的景象?烘托出诗人怎样的情绪?

    参考答案:这首诗的前两联从仙人登仙驾鹤的神话传说落笔,写出仙去楼空,惟余天际悠悠白云的景象,表现出诗人对世事茫茫的无限感慨。诗的颈联写在黄鹤楼上所见景物:只见汉阳平原上树木历历在目,鹦鹉洲上芳草萋萋。此时正当日暮,诗人不由得由眼前景物,特别是萋萋芳草,引发内心的乡愁。这种乡愁在诗的尾联得以明示: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日将暮矣,该回家了,然而我的家乡在何处呢?只见江上烟波浩渺,远望不见归程,不由得使人伤感。这就是诗人当时的内心情绪。全诗以日暮怀归之情作结,重新回应前两联那种渺茫不可见的境界,整首诗显得感情浓郁,一片苍茫。

以形象表意抒情,是诗歌的一大特点,于是古今诗歌作品中出现了大量的物象,其中自然物象数量最多。写进诗歌里的物象是诗人为了表达感情而选择的,有许多物象经常为诗人们使用,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我们在读诗时掌握这些经常出现在作品中的物象的含义,借助它们就可以很容易地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

11   月亮与诗  

月是古诗词中经常可以见到的物象之一。最早以月来表示思念之情的诗作,大概要属《古诗十九首》中的《明月何皎皎》了:“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裳衣!”这首诗是表现思妇盼郎君早归的,由月照罗帷引发忧愁,夜不能寐,孤独徘徊,涕泪沾衣,把思念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唐代以后以明月入诗写思念之情的诗歌大量涌现。“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李白的《静夜思》几乎家喻户晓,老少皆知,成为以明月寄相思的典范。“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的《十五夜望月》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环境氛围,把相思的感情表达得十分委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更是以月比人,抒发思念亲人并聊以自慰的著名诗句。当然,写月的诗也有表达其他思想感情的,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就表现了一种宇宙意识,一种超时空的永恒观念,富于哲理性。但以月入诗的作品绝大多数是抒发思念之情的,了解这一点很重要。我们再读到写月的古诗,马上就可以确定它的感情基调了。下面让我们读一读张九龄的《望月怀远》,然后思考并回答后面问题。

      望月怀远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1.如何理解诗题中“怀远”的含义?诗中哪个句子点明“怀远”的含义?

    2.诗中“情人”指的是谁?结合诗句内容分析他当时的心情。

    参考答案

这是一首因望月而思念远方亲人的诗。“怀远”就是怀念远方亲人的意思。诗的首联“海上生明月”是写望月,“天涯共此时”是写怀远。诗中的“情人”是诗人自己,意思是说自己是个有情之人。他眼见一轮明月冉冉升起,清辉洒遍大地,不由得想起远在天边的亲人,他们大概和我一样,也在仰望明月吧!虽然同沐清辉,却难以相见,难抑的思念使得他整夜不能入睡。他熄灭灯烛,爱怜地看着那一地清辉,披衣来到院里,走进清辉之中,不觉得夜露沾湿了衣裳。想抓一把月光送给亲人却不能够,只好盼望在梦中与远方的亲人相见了。诗人由景入情,以明月作媒介,曲折地道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含蓄而又富于深情。

        

12.谈谈咏梅诗  

    咏物抒情是诗人们常用的手法。古代诗人尤其喜欢以松、竹、梅(合称“岁寒三友”)或竹、兰、梅、菊(合称“寒窗四君子”)入诗,通过吟咏它们的独特性状,讽喻人事或表达个人情怀。其中犹以梅为最,因为梅不仅不畏寒冷,被认为有孤高洁傲的品格,而且色彩艳丽,姿态优美,值得歌颂之处实在是太多了。唐末诗人和凝写过一首《望梅花》:

      春草全无消息,腊雪犹余踪迹。越岭寒枝香自拆,冷艳奇芳堪惜。何事寿阳无处觅,吹入谁家横笛?

      这首诗被认为是较早的咏梅诗。前两句交待季节,当是冬雪犹余,草木尚未萌芽之时。在诗人的“望”中(也就是想象之中),岭南的梅花已经傲寒独放,并且“冷艳奇芳”了,而眼前尚无处寻觅梅花的踪影,只听到有人用横笛吹奏赞美梅花的乐曲。“寿阳”是梅花的代称。据说南朝宋武帝之女寿阳公主卧于殿檐下休息时,有梅花落在额上,拂而不去,于是妇女争相效仿,称为“梅花妆”,“寿阳”也就成为梅花的代称了。这首诗既表达出诗人对梅花不畏严寒,香艳无比的赞叹,又表达了他切盼梅花开放的心情。

      宋代词人周邦彦写过一首咏梅词《花犯•小石•梅花》:

      粉墙低,梅花照眼,依然旧风味。露痕轻缀,疑净洗铅华,无限佳丽。去年盛赏曾孤倚,冰盘同宴喜。更可惜,雪中高树,香篝薰素被。

      今年对花最匆匆,相逢似有限,依依愁悴。吟望久,青苔上,旋看飞坠。相将见,脆丸荐酒。人正在,空江烟浪里。但梦想,一枝潇洒,黄昏斜照水。

      标题中的“花犯”是词调,“小石”是曲调。词的上阕写梅花再开,风味依旧。那盛开的梅花带着露水的痕迹,像刚刚洗去粉妆似的雪白,真是好看。这时他想起去年赏梅的情景,只可惜那时冰雪覆盖在梅花枝上。“香篝”是以烧香的薰炉比喻放香的梅花,“素被”是指盖在梅花上面的白雪。词的下阕叹息今年赏梅时间的短促,不由得久久地看着梅花瓣旋转着飘落。恐怕再来赏梅时,就得就着梅子下酒了。即使如此,在旅途上也会时时想象着梅花开放,梅枝弯曲倒映在水中的美景。诗人写出自己在不同时间和空间同样怜惜梅花的感情,不仅赞美梅花开放的美景,更从梅花开落匆匆联想到人的离散也在匆忙间,使作品有了较为深刻的意蕴。

      要说咏梅的佳作,古人公推宋代诗人林浦的《梅花》: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诗人把梅花置于水边、月下两个特定的环境中,不仅赞颂梅花不惧寒冷,在小园里独占风情,而且描写出梅花开放时的美景。特别是“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两句十分形象地概括了梅的体态和芳香,成为万口传诵的名句,“疏影”和“暗香”也成为咏梅的固定用语。诗的后一半写“霜禽”对梅的另眼相看和“粉蝶”对梅花的陶醉,以诗人不用檀板也不用饮酒就能够面对梅花吟出美妙的诗篇,从侧面烘托出梅花的美,手法确实很高妙。

     下面请你比较阅读两首《卜算子•咏梅》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 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 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卜算子•咏梅

                          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 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 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  她在丛中笑。 

    1.陆游的词从哪个角度赞美梅花的品性?毛泽东的词又从哪个角度赞美梅花的品性?

    2.从词作的立意可以看出什么问题?

13.唐代政治感遇诗

古代诗词中表达政治理想,忧国忧民,针砭时弊,诉说个人怀才不遇的失意心情等,被后人归纳成一类,称为政治感遇诗。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许多这样的作品,如:揭露奴隶主阶级不劳而获的《伐檀》,抨击奴隶主盘剥奴隶的《硕鼠》,揭露统治者以活人殉葬罪恶的《黄鸟》等。项羽的《垓下歌》表现出面临败局、难以力挽狂澜的悲哀与无奈心理,刘邦的《大风歌》则表现出一个胜利者为稳定江山企望治国人才的心志。到了唐代,随着格律诗的发展,政治感遇诗也大量出现。

      抒发报国之志是唐代政治感遇诗的内容之一。例如:孟浩然的《凉州词•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这首诗的前四句描写秋季的洞庭湖水势浩渺、波涛汹涌的情势,以观湖起兴,既有引起下句的作用,又暗示自己有报国的雄心壮志。后四句进入正题,面对浩浩湖水欲渡无着,联想到自己想为太平盛世效力而无人引见,见别人为国建立功业而徒有羡慕之情。读完全诗你自然明白这是诗人含蓄表达入仕愿望的作品,表现出一种积极上进的精神。

      表现忧国忧民感情是唐代政治感遇诗的另一部分内容。时值安史之乱的杜甫,就写了许多这样的诗。例如:《登楼》: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这首诗是杜甫避安史之乱后,于广德二年(764年)春天刚回到成都时写的。历经灾难后登上高楼,眼见楼旁盛开的花木,更觉伤感。锦江春色依然如故,而天下形势已经发生巨大变化。朝廷决不会因为外来侵扰而最终有什么改变,正告吐蕃寇盗休要侵犯我江山!想那昏庸的刘后主还有人立祠庙祭祀他,我要学孔明那样立志报国。这首诗充分表现出杜甫对国家命运的关心。

      政治失意,怀才不遇是唐代政治感遇诗的又一部分内容。例如:张九龄的《感遇十二首》(其一)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生此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这首诗写于张九龄遭谗言被贬谪之后。诗的前两联写春有兰草,秋有桂花,花叶繁茂,成为美好的季节。后两联一转,引出林栖者隐士们,他们闻风坐相悦,自有花木般芬芳的高尚品格,这是他们的本性,并非为了乞求美人去折取。诗人以花木馨香自比,表现出一种虽遭贬斥并不介意,依然超脱潇洒的思想情绪。再如:骆宾王的《在狱咏蝉》: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诗人因讨武檄文入狱,狱中吟诗以蝉自喻,表达仕途的险峻和无法申明心志的愤懑心情。

      练一练:下面请你再读一篇唐人写的政治感遇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旅夜抒怀》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1.这首诗是诗人离开成都草堂,在岷江、长江上漂泊时写的。一般评论认为它是唐诗中情景相生的典范。试就这一点进行分析。

      2.解释诗的最后两句,并说明它所表达的感情。

      参考答案:寓情于景和寓景于情在这首诗中成功地体现出来。诗的首联写近景:微风吹拂着江岸上的细草,竖着高高的桅杆的小船在月夜孤独地停泊着。这并非空泛写景,诗人是借景喻指自己像江边小草和江中孤舟一样,漂泊无依,禁不住孤独寂寞的悲凉。诗的颔联写远景,雄浑阔大,更使人感受到诗人的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连无告的凄怆心情。诗的最后两句的意思是:我飘然一身像什么呢?不过像广阔天地间的一只小小的沙鸥罢了。深刻表现了诗人内心漂泊无依的伤感,真是一字一泪,感人至深。

14.折柳•折梅

中华民族无比丰富的文化宝藏,是我们炎黄子孙取之不尽的精神源泉。她带给我们的身心愉悦、审美感受、精神升华和素养积淀,远不是一张考卷所能涵盖的,“一篇佳构,可能伴随我们终生的跋涉;一句隽语,往往会成为滴入精神荒漠的露珠”(引自《诗词赏析句典•絮语》)。应读者要求,本学期我们再开辟一个有关古典文化的新专栏———“说文谈史”,给大家讲述一些有趣的文史知识、典故、佳话、故事,并配以情景图画,希望能在轻松愉快中带给大家陶冶和享受。

      唐开元22年(公元734年),李白游洛阳时,写了一首《春夜洛阳闻笛》七绝: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诗中第三句的“折柳”即《折杨柳》。原来是汉乐府曲名,多写离情别绪。后人常用《折杨柳》来写离别怀念之作。比如:

      纤纤折杨柳,持此寄情人。

      一枝何足贵,怜是故园春。

                  ———张九龄《折杨柳》

      美人结长想,对此心凄然。

      攀条折春色,远寄龙庭前。

                  ———李白《折杨柳》

      杨柳乱成丝,攀折上春时。

             ———梁简文帝《折杨柳》

      后来逐渐形成折柳风俗,唐代尤其盛行。长安东郊有一个叫灞陵的地方,在汉文帝的墓地附近,跨水建桥,名叫灞桥。因为此处是出入长安的通衢之处,文人墨客在此送别亲朋好友时,都折柳相赠,寄托离别之情,所以据传李白的《菩萨蛮》词有:“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灞陵伤别”竟然成了时尚。值得注意的是,唐诗里有时用“折柳”表示送别,有时则用“折柳”表示思念,像上面所引张九龄、李白、梁简文帝所写的《折杨柳》就是。

       李贺有一首《致酒行》,其中两句是:

     主父西游困不归,家人折断门前柳。

     主父偃西游不归时间很长,家人思念深切,所以“折断门前柳”。“断”是“尽”的意思。为什么断可以讲成尽呢?这可以从“吹不断”的“吹断”,“望断南飞雁”的“望断”中看出。前人曾讲错了断字,闹了不少笑话。注释李贺诗的清代学者王琦竟说因为攀树时间太长,柳条终因不堪而折断,成了后人的笑柄。

      据《荆州记》载,南朝宋人陆凯和范晔是好朋友。一次范晔因公到了北方,陆凯思念他,写了一首诗寄给范晔,并奉上一枝梅花。诗是这样写的:

      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一枝春,是指梅花;陇头人,指范晔。古乐府有《陇头歌辞》:“陇头流水,鸣声幽咽。遥望秦川,心肝断绝。”而此时范晔正好在北方,非常贴切地表达了思念之情。陆凯用“折梅”把南国的春天带到北方,赠给好友。折花赠远以表示情谊这是古来习俗,梅花不仅开得早,而且象征友谊的纯洁坚贞。因吴歌《西洲曲》中的女子有“折梅寄江北”之举以示爱情,所以“折梅”有时又表示情人的爱。读时要仔细分析。

15.司空见惯

中唐诗人刘禹锡任苏州刺史时,已是暮年将至。几十年风风雨雨,岁月蹉跎,然而忧国忧民之情不减。有一次,他的好友李绅设宴款待,一叙衷肠。别看李绅写过《悯农》诗,平日生活却奢侈无度,这次依然山珍海味,轻歌曼舞。刘禹锡当场写了《赠李司空妓》:

      高髻云鬟宫样妆,春风一曲杜韦娘。

      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江南刺史肠。

      司空是汉代的官名,掌管工程。唐代并没有这个官职,因李绅曾任职工部,主管水利、建筑等,所以刘禹锡称他为“司空”;江南刺史则是刘禹锡自称。诗的大意是:在这豪华的宴会上,歌女打扮入时,唱着美妙的流行歌曲,客人们觥筹交错,起坐喧哗。你李司空花天酒地,习以为常,可我刘禹锡却肝肠寸断,于心不忍。这就是“司空见惯”的来历。

      唐顺宗即位后,在宰相韦执谊的主持下对政治进行了大规模的和急剧的改革,很得人心。但顺宗只做了8个月皇帝,便因病传位给宪宗。一向仇视改革的宦官俱文珍等因拥立宪宗而掌权,贬谪了改革派的主要人物,包括柳宗元、刘禹锡在内的8人被贬到荒远地区做司马。到了元和十年(公元815年),朝廷想起用刘禹锡等人。刘回到长安,不去报到,却写下了《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诸君子》: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这里的千树桃花是指十年来靠阿谀奉承、投机取巧在政治上愈来愈得意的新贵,而看花人则是那些趋炎附势之徒。最后一句指出:这些看似了不起的新贵们,也不过是我被排挤出长安之后被提拔起来的罢了。潜台词是:有我刘禹锡在,你们哪一个能上来?就因为这首诗,令“执政者不悦”,刘禹锡又被贬出长安。

      又过了14年,他再次被召回长安,但他不改 旧习,又写了一首《再游玄都观》: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 前度刘郎今又来。

     表面看来,和前一首一样用了比体来写玄都观中桃花之盛衰存亡,其实是以种桃道士讽刺打击当时革新运动的当权派。这些人经过二十多年,有的死了,有的失势了,被他们提拔起来的新贵也就失去了煊赫声势。正如“桃花净尽菜花开”一样。“桃花净尽”正是“种桃道士归何处”的结果,“树倒猢狲散”,而我这个被排挤打击的人却又回来了,仍然活得很好。一身的正气,开阔的胸襟,跃然纸上。更可贵的是这首诗前有一小序,写明两次写玄都观的原因,并在最后说:“因再题二十八字,以俟后游”,公开宣称不怕被贬,还要再写。该诗传出后,刘禹锡果然又一次被贬谪,此后再也未能升迁。了解了这些情况,才能体会《赠李司空妓》这首诗的价值,才能领略刘禹锡忧国忧民的情怀,豪放的性格和乐观的生活态度。人称“诗豪”,当之无愧,活了八十多岁,也在情理之中。

   

16.和合二仙与寒山寺钟声

看到这个题目,大家都得哈哈大笑,这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件事,怎么能扯到一块儿呢?让我们平心静气,从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开始。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寒山寺位于苏州城西阊门外十里(一说七里)的枫桥镇。始建于梁天监年间(公元502—519年),最初名“妙利普明塔院”。相传唐代贞观年间,有高僧寒山、拾得由浙江天台山来此,取名寒山寺。

      传说,寒山出家前是个杀猪的,经人介绍与家住青山湾的姑娘攀了亲,然而姑娘早与拾得相好。到将要迎娶时,寒山了解真相后,为了成全拾得的婚事,毅然离开姑娘,到了苏州枫桥出家。拾得发觉后,决心离开姑娘去找寒山。途中为图吉利,顺手在池塘采一枝荷花,经过长途跋涉,终于找到寒山。寒山见拾得到来,手捧盛着素斋的篦盒迎接拾得,二人相视而笑,从此开山立庙,名叫寒山寺。此后,二人的形象也发生了变化,一个手捧竹篦盒,一个手持荷花,两位吉祥童子逗人喜爱,即“和合二仙”。“和合”取“盒荷”的谐音,有和睦同心,调和、顺利之意。儒家以“和”为贵,和合二仙成为中国民间最受欢迎的神 之一。清雍正十一年,正式钦封寒山为和圣,拾得为合圣。于是民间有了《和合二仙》、《和合赐福》等图画。至今杭州西园尚有寒山、拾得神像,苏州寒山寺供奉有寒山、拾得的金身和石刻像。

      但是,使寒山寺名扬中外,令人心驰神往,还是张继的《枫桥夜泊》。自从张继题诗后,寒山寺的钟声吸引着千千万万的人,他们以寒山寺、钟和钟声为题材,写诗、填词、著文、作画,把情思和灵感倾注在这小小的寒山寺里。有一首无名氏的诗写道:“到达寒山古寺中,千山万水一重重。而今了却三生愿,细听枫桥夜半钟。”道出了多少人的心声!而拨动人们心弦的,正是寒山寺夜半的钟声。

     《全唐诗》(含《外编》)有280多位诗人写到钟声,像陈子昂、王维、孟浩然、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等名家都在其中。对钟声的描写构成了唐代诗人的审美追求。除了张继的“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之外,还有:

      欲觉闻晨钟,令人发深省。       ———杜甫《游龙门奉先寺》

      汲井尝泉味,听钟问寺名。      ———贾岛《原东居喜唐温琪频至》

      东林精舍近,日暮但闻钟。        ———孟浩然《晚泊浔阳望庐山》

      前台花发后台见,上界钟声下界闻。    ———白居易《寄韬光禅师》

      何时最是思君处,月入斜窗晓寺钟。    ———元稹《鄂州寓馆严涧宅》

      十年别鬓疑朝镜,千里归心暮晚钟。   ———罗隐《抚州别阮兵曹》

      落月苍凉登阁在,晓钟摇荡隔江闻。    ———温庭筠《宿松门寺》

      钟声悠悠,展示着唐代诗人丰富的心灵世界,有沉重的嗟叹,有愉悦的精神,有满足与陶醉,有失意与悲愁,有秋树残雨,有古寺荒村……这一切都标志着禅宗———中国化的佛教,这个印度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是儒学)融合的产物,与唐诗同步繁荣,就连杜甫这位奉儒守官忠君爱国的诗人也为梵寺的钟声所吸引。到此,你应该知道本文为什么起这样的题目了。

17.古诗词鉴赏答题思路:

      一、先要弄清诗歌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1、审视题目。透过诗歌题目,我们可以知道作品的内容范畴———是写景诗、怀古诗、咏物诗,还是送别诗、咏史诗、叙事诗,从而大致推断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比如,题为《咏梅》,便知此诗为咏物诗,咏物诗大多托物言志,借以表现作者某种高洁的品性。

      2、抓住诗中体现诗人思想感情的关键词语。如李白《静夜思》中“思故乡”三个字,《春夜洛城闻笛》中“故园情”三个字,就是直接体现作者感情的关键词语。

      3、结合诗歌意象体会作者感情。意象是诗人“意”中之“象”,带有诗人的主观感情色彩。一般情况下“景乐则情乐”,“景哀则情哀”,根据“象”的“哀”和“乐”,我们也能知道作者感情的“哀”或“乐”。此外,像“柳”、“月”、“流水”、“杜鹃”这些意象都是古代诗歌中的典型意象,具有比较固定的情感色彩。抓住这些意象也可帮助我们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弄清诗歌是如何表达的

      1、品味诗歌的语言。尤其要关注动词、形容词、叠词、数词、拟声词、色彩词以及运用修辞方法的词句;要从整体上把握诗歌语言的特点、风格,是清新、质朴,是绚丽、明快,或是含蓄、简洁等等。

      2、要知道诗歌创作采用了什么表达技巧。诗歌表达技巧主要包括:对比、衬托、烘托、渲染、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虚实结合、借古讽今、动静结合、用典、移情及各种修辞。了解这些手法便可在鉴赏时得心应手。

       古诗词鉴赏答题要领:

       高考诗歌鉴赏题采用主观题形式,答题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按要求回答,重点明确。一定要看清题目要求,是分析意象、内容,还是语言、表达技巧,让回答什么就回答什么。弄清出题角度,表达才能有的放矢,重点明确。

      2、观点明确,表述清晰。应该掌握基本的答题表述格式,这就是:先回复出题者的问题,即亮明自己对这一问题的观点。再围绕自己的观点结合诗歌本身展开一个精短的阐释。

      3、恰当运用诗歌鉴赏术语,使表达更准确,更符合鉴赏诗歌的要求,提高答题质量。

      做好四个方面积累和准备:

      1、掌握一些中国古典诗歌的典型意象,了解其感情色彩。如对“杜鹃”、“流水”、“月”等典型意象的掌握可以帮助我们把握诗歌的感情。去年高考就考了“柳”这一传统意象。这方面内容同学们可以阅读《月亮与诗》,《杨柳青草寄深情》和《中国古代诗歌中的典型意象》。

      2、结合诗歌特点,掌握欣赏诗歌的基本方法。包括如何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如何欣赏诗歌的语言,如何深入诗歌的意境等。这方面内容可以参考诗歌鉴赏有规律》、《品味诗歌的语言》、《再谈品味诗歌的语言》、《三谈品味诗歌的语言》、《怎样解读怀古诗》及《谈唐代政治感遇诗》。

      3、掌握诗歌鉴赏常用术语,尤其是表达技巧方面的术语。这样不仅能准确把握诗歌特点,而且可以运用到答题中去,提高答题质量。表达技巧方面,可参看《对比、衬托和烘托》;名词术语方面可参看《物象、意象和意境》及《说“移情”》。此外,上文提到的诗歌鉴赏常用术语也应该掌握。

      4、训练语言表达。上文介绍了答主观题的方法,除掌握方法外,同学们还应看些实例,以便于实际操作。每期后面的“练一练”的“参考答案”的答题方法同学们可以借鉴。此外,历年高考古诗词鉴赏题都是有价值的参考材料,将这些题目加以改造变成主观题,也是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

     其实,古诗词鉴赏既是一种知识、技能,更是一种文化修养,它需要较长时间的学习和积累。中国古典诗词瀚若星河,璨如明珠,决非本栏几篇文章所能涵盖。如果我们能抛开单纯应试的功利性,从学习继承中华传统文化的意义出发去赏析古诗词之精妙,品味其情感意蕴,那样我们的收获会更大。

标签:教学论文 古诗词鉴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为《语文读本》选进武侠篇叫好(教师中心稿)
下一篇:守财奴(教师中心稿)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