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阅读:595
标签:
教学论文
巧用代词解疑难(网友来稿)
河北玉田一中 静恩星
在解答语文试题时,代词往往为我们所忽视,其实对代词用法的考查渗透在历年的高考试题中,如果我们能够抓住这一特点,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我们结合一些试题(主要是高考题)作一简要说明。
一病句
例1
A在原始文化遗址水洞沟,人们发现了略加磨制的驼鸟蛋穿孔饰件和骨件制成的骨锥,这是磨制技术的萌芽,在人类生产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B搜集史料不容易,鉴定、整理和运用史料更不容易。中国过去的大部份史学家,主要功夫都用在了这方面。
解析:这两个句子的问题都是指代不明。A项根据语意推断“这”应该指“驼鸟蛋穿孔饰件和骨件制成的骨锥”,但前面的句子却是“人们发现了饰件和骨锥”。B项的“这方面”,可以指“搜集史料”,也可以指“鉴定、整理和运用史料”。
二连贯
例2填入下面句子中最恰当的文句是(1991年全国高考题)
自从“五四”以来,翻译介绍先进国家学术文化成果就成了中国人民的迫切要求。
A这些翻译作品促进了中国学术文化的发展,同时也影响了中国的书面语言。
B翻译作品日见其多,一方面这些作品提高了中国学术文化的素养,另一方面也促进了中国书面语言的发展。
C翻译作品日见其多,这些作品促进了中国学术文化的发展,同时也影响了中国的书面语言。
D这些翻译作品提高了中国学术文化的素养,同时也促进了中国书面语言的发展。
解析:AD两项开头就说“这些翻译作品”,前面缺少交待,突然出现了“这些”这个指示代词,与上句联不上;B项关联词位置不当,从而可做出正确判断,选择C项。
例3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1999年全国高考试题)
去年夏天,我在杭州一所疗养院休养,——江岸后面是起伏的山峦和绵延不断的树林。
①这儿的景色真是美极了!
②那儿的景色真美!
③六和塔静静地矗立在钱塘江边,
④六和塔在钱塘江边静静地立着,
⑤帆影点点的江面上碧波粼粼,
⑥江面上帆影点点,碧波粼粼
A②③⑥ B①④⑤ C②③⑤ D①④⑥
解析:这道题的组合形式有新意。第一组“这儿”“那儿”,可以通过第一句话“去年夏天”来判断,作者是站在今天想过去的事,不应该用表近指的“这儿”,“那儿”比较好,可排除AC两项。后面两项根据前后文照应的原则,可做出正确判断,选择A项。
例4把后面的句子填到两段话的横线上,最恰当的一组是(2003年高考试题北京卷)
寂寞未必就是不幸,倒可能是一种磨练,甚至能使人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以说,大凡有成就的人,——。
人有了物质才能生存,人有了理想才谈得到生活。——动物生存,而人则生活。
①往往是最有才华的人,又都是耐得住寂寞的人。
②不一定是最有才华的人,而往往是耐得住寂寞的人。
③你要了解生存与生活的不同吗?
④生活与生存这两个概念迥然不同。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解析:这道题①②容易选择,原语段强调重点在“寂寞”,应选②,难点在③④,学生容易误选④。我们固然可以从前后照应入手,先生存,后生活,排除错误选项,也可以从代词入手,前面没有出现指代内容,“这两个概念”没有着落,可排除④,正确选项应为B项。
三古诗文阅读
例5《史记 · 李广传》(2002年全国高考试题)
(3)对下列各句中“之”字称代内容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 称代前文的(广军)“解鞍”“士皆纵马卧”
B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 称代前文的“(李)广”
C饮食与士共之 称代前文的“赏赐”
D百姓闻之,无老壮皆为垂涕 称代前文的(李广)“遂引刀自刭”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的指代意义的理解。 C项的上句说“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据此可知“饮食与士共之”的“之”就不可能称代前文的“赏赐”,而只能是本句的“饮食”。
四现代文阅读
例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26题(节选)(1994年全国高考试题)
展开全文阅读
更为重要的是,四角龙的头角上有个骨架,穿越颞孔的咀嚼肌像兽孔类那样直接依附在其上,而不像盘龙类那样由肌腱相接。
23.文中“直接依附在其上”的“其”指代的是
A四角龙的头角B头角上骨架C被穿越的颞孔D穿越颞肌肉
解析:此题考查代词的指代作用。“直接依附在其上”的“其”,所指代的内容,属于承前近距离的指代。解答这类题必须联系上文,把这一长句简化后是“……四角龙的头角上有个骨架……咀嚼肌……直接依附在其上……”,这就立即能看出“其”指代四角龙龙头角上骨架,选择B项。
例7《长城》鲍昌(2000年全国高考试题)
22.这篇散文中,(1)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称写长城,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2)第六段的结尾用了第三人称“它”,原因是什么?
解析:此题考查散文写法的作用。第(1)问侧重于考查人称代词的作用。“你”是拟人化的一种表现手法,一般用于面对面的对话交流,也利于抒情,给人以亲切感。第(2)小题为何用“它”,因为第六段后两句是“人们发现”得出来的感受,这里变换了视角,是通过人们的眼光来看长城,而不是作者直接向长城抒怀,所以这种人称是自然而然的,也是很有必要的。
答案:(1)将长城拟人化,便于与长城对话,便于抒发感情。(2)因为这句话承接“由是人们发现”而来,写的是“人们”的感受,而不是作者直接向长城抒怀。
代词的使用不仅仅局限以上几个方面,还涉及到其它题型,如句式变换,尤其要注意使用代词,篇幅所限,这里不再举例。总之,代词在解答语文试题时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必须重视。
作者邮箱: xing_629@sina.com
标签:
教学论文
巧用代词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小石潭记》学案(网友来稿)
下一篇:
语言知识及表达新题四则(网友来稿)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