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阅读:1086  
标签:教学论文
我的一点质疑——与新教材、教参编写者商榷
新会市华侨中学实习队  冯月玲 

      我们到高一实习时,教到《勾践灭吴》这一课,发现里面存在一些不够严密的问题,在此提出来与大家商榷一下。 

      第一,读音上存在着一些错漏,有些字音调弄错,有些字因通假不同而张冠李戴,有些字有特殊读音却没标出来。例如:教材第60页的注释19“疾疹(chēn)” 的“疹”实际上念“chèn”,同“疢”,古书指病。〔1〕第59页的“员闻之”中的“员”,是伍子胥的名,“员”作古人名时应念“yún”,〔2〕而教材没标出读音,很容易令学生误读。另外,在《烛之武退秦师》中,第56页的注释31“阙”(jué)秦”的读音也有错。“阙”念“jué”时,通“掘”,指挖掘,不合文意。只有念“quē”,同“缺”,指损害,才符合“侵损、削减”之意。〔3〕 

      第二,有些词句解释不当,造成前后矛盾或语意重复。例如:教材第60页的注释17“政”被解释为“征税”,就与下文“十年不收于国”互相矛盾。因为上文说“三年释其政”、“三月释其政”,教参第118页译为“减免三年的赋税”、“减免三个月的赋税”,而“十年不收于国”则译为“这样连续十年,国家不收赋税”。既然“不收”,又何必“减免”?再结合古代的情况,老百姓的重荷除了赋税外,还有数不清的徭役,而“嫡子”、“支子”是主要的劳动力,他们死了,徭役就变得更难以承受,这时减免徭役就合于情理,并能收买人心。因此,“政”应指赋税和徭役,而偏重于徭役。〔4〕 

      再如,教材第60页的“令孤子、寡妇、疾疹、贫病者,纳宦其子”这句,教参第118页译为“还下令孤儿、寡妇、患病的人、贫苦和重病的人,由公家出钱供养教育他们的子女。”在这里,教参把“孤子”解释为“孤儿”。而“孤儿”在《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为:①死了父亲的儿童;②失去父母的儿童。既然是“儿童”,又何来“子女”?据查证,三十岁以下无父都可称孤,且《管子•轻重己》里说:“民生而无父母,谓之孤子。”因而“孤子”译为“丧夫或丧父母的人”更为妥当。〔5〕还有,“贫病者”解释为“贫苦和重病的人”(教材第60页注释20亦如此),就与前面“患病的人”造成语意重复。“病”在古汉语中约有20种解释,这里应取“苦;疾苦”这一解释,与“贫”一起构成并列关系的词组。“贫病者”译为“贫苦无告的人”,既避免重复,又可与“患病的人”相对应。〔6〕 

      第三,课后练习的一些答案含混不清、前后不一。例如:教材第61页的“练习一、3”的答案,教参第119页是“勾践说于国人曰……民俱有三年之食”。但这两段写的都只是勾践采取的措施。“民俱有三年之食”只是“十年不收于国”这一措施的效果,并不是所有措施的效果 。这一答案很容易令人误解。 

      再如,练习二的“知”这一项的“2、如寡人者,安与知耻”,教参第119页的答案是“感到、感觉”,但教参第118页对“安与知耻”的翻译却是“哪里还知道什么是耻辱”,把“知”解释为“知道”。两个答案没达到一致。 

      以上是我们的一点粗浅见解,不当之处,还望指正。 

      注释: 

      〔1〕《汉语大词典(简编本)》(李格非主编,湖北辞书出版社,四川辞书出版社1996年版第1223页,《古今汉语多音字字典》(徐长庚编,重庆出版社1992年版) 

      〔2〕《现代汉语词典》(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第1432页。 

      〔3〕、〔4〕《实用文言词典》(何九盈、李学敏编著,广东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474页、698页。 

      〔5〕、〔6〕《汉语大词典(简编本)》第480页、1232页。《实用文言辞典》第204页、35页。 
标签:教学论文 我的一点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雨中登泰山
下一篇:《勾践灭吴》课堂实录(节选)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