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阅读:6816  
标签:教学论文
我的大语文观(教师中心稿)


      语文教学一向是个老大难的问题。吕叔湘先生曾说:“10多年时间,2700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并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很差,对于少、慢、差、费的严重程度,恐怕还认识不足。”甚至有人还指出:“误尽天下苍生是‘语文’。”尽管措辞偏激,细想似乎有点道理,于是,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效率,扎实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便成了全体语文老师共同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以“大语文”观来指导我们的语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和有效途径。

      那么,何谓“大语文”观,笔者作如下阐释。

      一、大教材观

      诚然,语文教材是学习语文的立足点和出发点。然而,我们发现,仅以语文课本为教材已是远远不够的,不能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求知欲与阅读要求,不能更有效地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针对语文课本阅读量有限,知识与能力训练不足的弊端,应大力倡导“大教材”观。

      “大教材”观,就是将一切适合阅读的文字材料当作教材,有选择、有重点、有目的地去阅读。语文不但要从课本中学,还要从报刊杂志中学,从影视中学,让学生的生活和知识丰富起来。“大教材”可以是报刊、杂志,可以是大小部头的小说,可以是古今中外的不朽篇章,也可以是名不见经传的精品雅文。笔者在所教班级建立“班级图书角”,有几十上百册不等。这些书,有学生捐的,有我个人收藏的;有学生集资从书店和旧书摊上购得的。书不嫌其旧,无破损缺页,利于阅读就来者不拒。这样一来,学生阅读的兴趣倍增,知识面开阔了,课余生活充实了。阅读量大了,语文水平也随之提高。

      当然,提倡“大教材”观,并非贬低和排斥课本。我们应该处理好其间关系。笔者主张以课本为主导,围绕课本有选择地进行。

      吕叔湘先生认为中学生每天至少要读5000字;美国纽约州规定学生每年要读25本书。没有广泛的阅读,语文能力便无从谈起。语文教学应从课本出发,借助课外阅读,引导学生通向浩瀚的语言文学之海。

      二、大课堂观

      《语文学习》的封面上印着这样一句话:“语文学习的内涵和外延相等。”生活中,时时处处皆语文。语文老师除了把握好四十五分钟之外,要善于引导学生积极投身于学校、家庭和社会这个大课堂中去。

      现在,许多语文老师主张要“跳出课堂教语文”,想方设法将学生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作为课堂的延伸,使学生在“用语文”中“学语文”。课内于课外是语文能力起飞的“双翼”,它们相辅相成,无主次之分。

      在学校,应充分利用各种“阵地”。目前,有许多学校相当重视学生的课外活动,将它作为素质教育的重头戏来抓。例如办墙报,成立文学社,出校刊,建立校园广播站(电视台),举行读书比赛,成立演讲、朗诵协会等。语文活动大有天地,大有作为。

      回到家中,可以在家长的配合下进行。记得前些年,上海的《语文学习》杂志社曾成功举办过一次“语文生活于作文”活动,主题便是“今天我当家”。这次活动就是“家庭生活于语文学习相结合”的典型范例。学生写出的作文内容充实,感情真挚;佳作层出不穷。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丰富,社会生活已不再局限于“上学路上、回家路上”了。它更多的是学生自主成为社会角色中的一员了。此时,老师可以有意识地开展一些社会活动,如参观访问、游历探险、街谈巷依等。这些对于他们迈出人生第一步乃至一辈子都可能产生深远的影响。

      语文教学不应局限于四十五分钟,不局限于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一张嘴,应大胆走出课本,走出课堂,走出作业堆;应奔向图书馆,奔向大自然,奔向广阔天地,体味多彩生活,让学生兴趣盎然、轻松愉悦地学习语文。

      三、大教法观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所谓“大教法”观,就是要打破固定的教学模式,改变课堂结构,少来些某某主义、某某“性”,多一些具体问题具体处理。顾之川认为“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三多三少’的情况”。一是老师讲得太多,学生读得少写得少;二是老师对课文分析太多,而对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等方面的指导太少;三是课内课外做作业的时间多,用于课外阅读、写作以及语文实践活动的机会太少。审视目前的语文教学,的确在教法上存在不少问题。往往上起课来,讲多练少,一节课下来,老师讲得唾沫横飞,学生却听得昏昏欲睡;有时不讲倒明白,越讲越糊涂。分析课文时,将文章搞得支离破碎,面目全非;满堂提问,追求表面热闹,本末倒置,没有学生的领会和感悟。

      目前,有一些观观点之争颇为激烈,例如有人对提问法津津乐道,有人却又不遗余力地批判。其实,要曲径通幽的不妨多些提问,深奥难懂的不妨多些讲解。有些老师认为每堂课必须将一半时间交给学生训练,老师少讲甚至不讲,笔者认为不尽如此。文质兼美的可以以颂读为主,情节复杂的可以以讨论为主,哲理深邃的可以以感悟为主,知识小品可以以圈点概括为主;切不可一概而论。

      语文教学贵在“于无法之中取法”。笔者赞同“授之以鱼”的观点。往往旧的知识在脑海中尚未立住脚跟,新的知识已铺天盖地涌来。使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是解决语文教学的关键,正如叶圣陶所言:“教为了达到不需要教。”

      
标签:教学论文 我的大语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源头活水何处寻——培养学生能力和素养的几点尝试(教师中心稿)
下一篇:《窦娥冤》学案(教师中心稿)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