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杂文参考教师随笔
阅读:22667  
标签:教师随笔
苏轼乌台诗案


      文人好作诗讽刺朝政,何况才高八斗的苏东坡,于是就免不了身陷“文字狱”。“乌台诗案”是宋代一起有名的文字狱,主犯则是大名鼎鼎的文学家苏轼。王安石变法,苏轼站在对立面,几次向神宗皇帝上言,极论新法的弊端。苏轼的议论自然引起王安石的不满,王安石通过亲信网罗罪状,上书弹劾苏轼。苏轼感到在都城的日子不好过,就上书请求到外地做官。

      作为隐士的苏东坡 才华横溢的苏轼虽然在他二十岁时便高中进士的第二名,但他的仕途之路却充满艰险和苦涩,几起几落,最后不得不离开京城,隐居在南方的几个小地方。这里的苏轼身着布衣,头戴斗笠,脚踏木屐,手持竹节,显然是一个隐居的东坡居士了。这幅《东坡小像》是明画家孙克宏所绘。

      且莫猖狂爱咏诗

      元丰二年(1079)四月,苏轼到达湖州,到任不久,一场灾祸便从天而降。朝廷御史台(旧称乌台)在七月派人将苏轼逮捕,押送汴京,罪名是作诗讽剌朝廷。当时苏轼正在办公,两个悍卒冲进大厅,扯住苏轼的衣袖说:“御史中丞召见。”苏轼大惊失色,说:“我得罪朝廷之处不少,今日必是赐死。死就死吧,请让我先与家属告别。”苏轼妻子送夫至门,泣不成声,扯着他不肯放手。苏轼嬉皮笑脸地回头说:“你就不能学学人家杨朴的妻子,作首诗送我么?”妻子不由“噗哧”笑出声来,苏轼这才得以脱身。原来这是苏轼常在家与妻子讲的趣事。杨朴是真宗时的隐士,被迫入京见驾,真宗问他:“卿临行时可有人赠诗么?”杨朴说:“只有臣妻作一首:‘更休落拓耽杯酒,且莫猖狂爱咏诗,如今捉将官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好一个东坡,这时还开玩笑。

      题竹图(明·杜堇) 大文豪苏轼性爱竹子,不但喜欢赏竹,还爱画竹、咏竹,并常常将咏竹之诗题于竹上。图中的苏大学士头戴高冠,美髯飘飘,手执毛笔,题诗于竹。画面简洁,线条细劲流畅,人物神态潇洒,透出一股放逸、秀雅的风致。

      苏轼被押到汴京,关进大狱,审讯随即进行。罪证是别人为苏轼刻的一部诗集,而最先把这部诗集作为罪证的正是《梦溪笔谈》的作者沈括。文人相轻,进而相轧相害,从来都是毫不手软的。当然,苏轼也不是没有把柄可抓。他仗着自己文才过人,经常在诗文中讥讽朝政,贬斥新法,这些诗传诵一时,影响不小。主审官或与苏轼有私仇,或因政见不同要杀一儆百,他们把苏诗中某些讽刺新法的地方,捕风捉影上纲上线,夸大为对神宗的不满,逼苏轼招认叛逆罪。苏轼《咏桧》诗中有“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唯有蛰龙知。”有人在神宗面前挑拨道:“陛下飞龙在天,苏轼以为不知己,反欲求地下蛰龙,不是想造反吗?”好在神宗还算明白,回答说:“诗人之词怎么可以这样理解,他咏桧树,和我有什么关系?”

      却对酒杯浑似梦

      前途险恶,生死未卜,苏轼一度相当悲观。在押往汴京的途中,他曾想跃入江中自尽。入狱后,他将许多青金丹埋在土内,准备一旦得知自己将被处死,就先行自杀。苏轼与儿子约好,每天往狱中送饭,都要有菜和肉,如果听到自己将被判死刑,就撤掉菜和肉,改送鱼。他儿子每日给他送去肉菜。有一天家里粮食不多了,他儿子去郊外买粮,托亲戚代为送饭菜,但忘了关照不要送鱼。亲戚正巧送了鱼。苏轼看到鱼,以为这回完了。就写了两首绝命诗,嘱咐狱吏转送其弟苏辙。他知道狱吏不敢擅自为犯人送信,必然会将此事上报。果然,神宗皇帝读到此诗,心中不免有所感动。苏轼名满天下,连宫中的皇室成员也喜欢读他的诗文。仁宗皇后病重时,神宗为了祖母病势的好转,打算进行一次赦免。仁宗皇后说:“不须赦天下凶恶,只要放了苏轼一个人就行了。”她还对神宗说:“过去仁宗举贤良,回宫时非常高兴地说,我今天又为子孙得到太平宰相两人,他说的就是苏氏兄弟,现在难道你要把苏轼杀掉吗?”仁宗皇后边说边掉泪,神宗也在一旁陪着下泪。

      苏东坡题扇图

      东坡博古图(清·萧晨) 此图画的是大学士苏轼和两位文士一起欣赏古玩的情景。图上有作者的题词:“东坡博古图,前人有其本,考之书史未见其说,岂好事者为之耶?”云云。

      一些同情苏轼的人也站出来为他说话。丞相吴充有一次问神宗:“皇上感到曹操这个人怎么样?”神宗说:“曹操算什么东西。”吴充说:“陛下以尧舜为榜样,当然看不起曹操。曹操猜忌心极重,但还能容忍祢衡这样的狂人。陛下难道还不能容忍苏轼吗?”神宗有所触动,说:“我正打算放了他。”经过五个多月的审讯,终于给苏轼定了个“讥讽政事”的罪名。苏轼虽然心中不服,但能幸免一死,他已是额手称庆了,只得写检讨认错,后被贬官至黄州了事。出狱时,狱吏把藏着的绝命诗还给他,苏轼感慨万分,伏在案上,读不下去。可时日一长,又为狱中好诗而得意了,忍不住作诗道:“却对酒杯浑似梦,试拈诗笔已如神。”可转念一想,不由心有余悸,骂自己道:“真是文人劣根性难改。”神宗不到四十岁便死了,执政的太皇太后废止了新法。八年间,反变法派一度得势。变法的主将蔡确被贬至安州(今湖北安陆),郁闷中他也写了一些发牢骚的诗,不久为人告发。反变法派群起而攻之,要借此好好整整对立派,苏轼是过来人,密请停止追究蔡确,但反变法派报复心切,听不进他的话,终于使蔡确得到了类似苏轼的经历,苏轼也被排挤。党争愈演愈烈,直吵到北宋灭亡。

      〔防作弊高招〕

      科举考试到宋代已相当成熟,两宋登科者共十一万多,平均每次录取的人数为唐代的十倍。当时实行解试、省试和殿试三级考试制度。解试又称乡贡,三年举行一次,合格者称举人;省试由尚书省礼部主持,于解试次年春季举行,各地举人汇集京师;省试合格者参加殿试,殿试合格才算“登科”。为防止考官和考生作弊,宋人发明了许多高招。如“锁院”:开考前数日,考官就得进入贡院,直到发榜,考官都不得外出或会见亲友。“别头试”:主考官的子弟、亲戚、门客等到别的场屋应试,另派考官主持。举人事先向贡院交纳试纸和家状,加盖官印,考试时对号入座。封弥院将卷头的举人姓名、乡贯糊住,编成字号;誊录院将答卷抄写一遍;对读所校勘正副本;然后才把副本交给考官审定,这样考官不仅不知考生姓名,连笔迹也无法看出。现代高考的许多做法,或可溯源至宋代。

      
标签:教师随笔 苏轼乌台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试论苏轼黄州时期的书法创作
下一篇:家长会发言提纲(教师中心稿)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