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学文摘
》
备课资料
阅读:889
标签:
备课资料
古诗文鉴评(三)《南柯太守传》(教师中心稿)
时间幻化是中国传统小说常见的叙事手段。时间幻化并非是作者有意把小说的情节写得云遮雾障,而是通过这一手段审视人间的生存状态。《南柯太守传》可说是这类小说的一个代表,它给我们的是一个似梦非梦、似幻似实、幻中有实、实中有幻的世界。
整篇小说基本上只是个梦境。吴楚游侠之士淳于棼沉醉入梦,梦中他被邀入“槐安国”当了附马,出任南柯太守,守郡二十年,境内大治,受国王器重。后来盛极而衰,战事失利,公主病逝;他护丧回京,又遭谗毁,先被禁于家,后被遣送出郭,重返故里,他心中酸悲,猛然醒来,竟是醉中一梦。作者借此梦幻审视人间,传达观念。
作者主要要向读者表达:人世倏忽,浮生若梦。淳于棼在梦中当附马,任太守,当附马时,“出入车服,游宴宾御,次于王者”,听异乐,猎龟山,声势彰显。因为是附马,出京为官,是“国之大郡”的太守,这大郡南轲“土地丰壤,人物豪盛”。南柯赴任,“郡有官吏、僧道、耆老、音乐、车舆、武卫、銮铃,争来迎奉”,“人物阗咽,钟鼓喧华,不绝十数里”,可谓“贵极禄位,权倾国都”,但这只是一场梦。作者的时间设置是,淳于棼到槐安国,飞黄腾达,历时二十余年,而这二十余年只是洗一次脚的工夫。淳于棼入梦前,二友人对他说,“子其寝矣!余将秣马濯足……”淳于棼醒来,“二客濯足于榻”,时间速度相差几十万倍。人生只是一瞬,不过是大梦一场,荣华只是过眼云烟,世俗的禄位只是幻境,那些文人学子又何必对功名孜孜以求呢。显然,作者受道家、佛家超尘脱俗的观念的影响,虽不免消极悲观,但也反映了唐代仕子的又一种心态。
虽说是人生如梦,但作者并不完全超逸,这体现在作品所表现出来的对现实的批判。淳于棼的遭遇全赖公主,公主健在时,他恩宠在身,即使“放荡不习政事”,也能官及太守,想要擢用旧友,也能顺利依准,后来拒敌失败,国王也不加责罚,一旦公主病逝,突遭谤毁,逐步失宠,得势与失势赖于裙带,裙带在,处事顺利,节节高升,虽错也能恕;裙带断,疑心起,诽言生,官场倾轧,十分可怕。作者对官场生活的揭露与批判是十分尖锐的,对世态的炎凉也作了讽刺。淳于棼被请入槐安国时,“生左右传车者传呼甚严,行者亦争辟于左右”;后来送他出境时的情景是:“至大户外,见所乘车甚劣。左右亲使御仆,遂无一人”,“所送二使者,甚无威势”,他问使者路途,“二使讴歌自若,久乃答”。而作者对笔下的主人公也是持批判态度的,写他“嗜酒使气,不守细行”,“因使酒忤帅,斥逐落魄,纵诞饮酒为事”,贬意明显;忽然在梦里平步青云,当上了附马,受任南柯太守,于是任用酒徒,倚为亲信,结果与敌国交战失败,批判的意味就更显豁了。以作者对社会黑暗的批判,观照他人生浮虚的感慨,可见所谓的超尘脱俗的想法,也是无可奈何的选择啊。
以梦境把对现实的批判与对浮世如梦的感慨胶粘一起,在痛恨中寻求超脱,在苦楚中寻找安慰,那么这个梦境并不只是“幻”,而是幻中有实,或者是亦幻亦实。作者为了使这个梦境更有真实感,加意梦境中的细节描写、情节的穿插,并在结尾假实证幻,使梦中所历,一一得到验证。
梦境中右相引淳于棼去见国王时,遇见了平生酒徒周弁,给人真感,此其一;在与公主结亲行礼时插入群女戏弄新郎的对话,女伴在调笑中追述在禅智寺观舞时亲洽、笑谑的情景和孝感寺听讲经时恋恋不舍的情景,历历在目,给人真感,此其二;结尾寻迹梦中所见,所谓“槐安国”者为家门前大槐树穴中一大蚁穴,“南柯郡”乃槐树南枝上一小蚁穴,给人真感,此其三。作者既想传达浮生若梦的感慨,又似乎担心读者完全沉落在梦境之中,把读者从梦境中拉出来,去关注现实,观照生活。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篇末言命仆发穴,以究根源,乃见蚁聚,悉符前梦,则假实证幻,余韵悠然……”(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第57页),这“余韵”恐怕就在于此吧。
[鉴赏集萃]
(《南柯太守传》)借助释道教理和幻想,出入真幻,体悟物我,从出世角度观照人世的荣辱穷达、得失死生,对“贵极禄位,权倾国都”者投以“蚁聚何殊”的蔑视。它是一种带宗教意识的人生寓言,旷达的嘲讽背后,投影着中唐人“浮生若梦”的心理危机。
(《中国古典小说史论》第182页,杨义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作品不仅对热衷于功名的封建文人予以讽刺,对尔虞我诈的官场亦加以抨击。虽然作者用玄、释思想来探求人生出路,流露出消极悲观的咏叹,但作品对封建社会仕途与官场生活的深刻讽刺与揭露的锋芒并未因而减弱,仍对当代及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中国古代小说百科全书》第363页,刘世德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版)
《南柯太守传》里生活内容丰富,表现手法也多样,在灵怪题材中是不多见的杰作。
(《唐代小说史》第153页,程毅中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
标签:
备课资料
古诗文鉴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古诗文鉴评(一)《琵琶行》(教师中心稿)
下一篇:
古诗文鉴评(四)《虬髯客传》(教师中心稿)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