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备课资料
阅读:1180  
标签:备课资料
《祭十二郎文》吾不可去,汝不肯来义辨(网友来稿)
四川省万源市中学 郭世光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所选韩愈的名篇《祭十二郎文》有一句话:“吾不可去,汝不肯来,恐旦暮死,而汝抱无涯之戚也。”其中的“不肯”,配套“教参”在译文中没有翻译,一般资料又大都解释为“不愿”。笔者以为后者固然是明显的错误,而前者含糊其辞,其错误与后者在本质上完全一致,都违背了作者的本意。

      所谓翻译,就是为了便于今人阅读理解,把古代的语言变成现代的语言。由于古今词义的演变,现代汉语中的“不肯”决不等于古代汉语中的“不肯”。依据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肯”有三条义项:①表示同意;②表示主观上乐意,表示接受要求;③<方>表示时常或易于。据此,配套“教参”译文中的“不肯”只能理解为“不同意”或“不乐意”。若取后一解说,则与一般资料解释为“不愿”的理解极为接近。

      而事实上,课文中的“不肯”并不能作上述理解。请看课文中的这段话: “又二年,吾佐董丞相于汴州,汝来省吾,止一岁,请归取其孥。明年,丞相薨,吾去汴州,汝不果来。是年,吾佐戎徐州,使取汝者始行,吾又罢去,汝又不果来。”可见,十二郎两次未能实现与叔父韩愈一同长期居住的原因,第一次是由于董丞相去世韩愈离开汴州,第二次是由于韩愈被罢官离开徐州,并不是他“不同意来”或“不愿意来”。“止一岁”说明十二郎在汴州停留的时间不短。我们可以推想,如果他不愿意的话,恐怕不可能在叔父那里停留那么久吧?且“请归取其孥”的主语应是承前文“汝”——十二郎而省。虽然十二郎请求回家去接妻子儿女的细节我们不得而知,但是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证明他是愿意同叔父生活在一起的。我们还可以依据文意进一步推测出他“请归取其妻孥”的原因。课文已明确显示,十二郎与韩愈是“两世一身”,这位叔父是他父辈中仅存的至亲,何况十二郎从小就与这位小叔叔亲密无间,能与叔父生活在一起既可以在生活上相互照顾,又可在情感上相互慰藉,同时还可以朝夕聆听叔父的教诲,对他在仕途上寻求更多的上进机会,实现振兴门庭的愿望也是十分有利的。因此,说十二郎“不同意”或“不愿意”是不合情理的,说是由于一些客观原因导致他们叔侄未能实现“相养”“相守”的愿望才符合事实。

      那么,“不肯”应怎样解释呢?笔者认为应该解释为“不能”,“不肯来”即未能来成,其中“肯”作“能”解。“肯”的这种用法不乏其例,如《文选》古辞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入门各自媚,谁肯相为言。”李善注:“言皆不能为言也。”此解“谁肯”为“不能”,“肯”即是“能”。又如,杜甫《今昔行》:“冯陵大叫呼五白,袒跣不肯成枭卢。”《晋书.刘毅传》:“毅掷得雉,大喜,绕床叫谓同座曰,非不能卢,不事此耳。”刘毅说“非不能卢”,杜诗说“不肯成枭卢”,这是杜甫以“肯”作“能”了。

      作者邮箱: wyguoshiguang@yahoo.com.cn
标签:备课资料 祭十二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时评:博士参加自考高学历者为何青睐低文凭(教师中心稿)
下一篇:小小说《敲门》《高跟皮鞋》《二楼的窗口》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