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案
》
教学设计
阅读:9843
标签:
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教学设计
《失街亭》教案(教师中心稿)
学科: 语 文
课题: 失街亭
教具: 网络
知识
目标 初步了解古典名著《三国演义》及作者罗贯中。 通过什么方法塑造人物形象?(诸葛亮、马谡)
能力
目标 整体阅读,快速把握小说情节发展的脉络并能复述文章中的主要情节。 分析归纳人物性格特点。 通过“失街亭,谁之过”的讨论,培养学生求异思维,全面掌握问题的能力。
德育目标及情感渗透 通过马谡这一反面教材,教育学生谦虚谨慎,戒骄戒躁、不言过其实、重视实践、不死教条。
目标
设计
记事 《三国演义》构筑情节的特点是整体相连而又各自相对独立,自称格局,既便于展示战争全貌,又利于集中统一地刻画人物形象。本文着力展现了诸葛亮和马谡等人物形象,所以把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作为知识目标。
教 材 内 容 分 析 及 处 理
一、这是一篇阅读课文,语言明白易懂。教师不必串讲,让学生自己阅读分析,以培养自学能力。
二、这一课的教学重点是教学生学习通过生动的情节和人物语言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要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分析本篇的这种艺术特色。
三、《三国演义》是我国著名古典小说,可向学生作些介绍,还可以建议学生课外阅读《三国演义》。
教 学
重 点 人物性格展示技巧
教 学
难 点 失街亭,谁之过?
导 学 过 程 学 习 过 程 训 练 方 法
课前部分
1.在多媒体中打开片头,播放古筝曲子。
2.以歌曲导入。
进入课文
1.请各小组展示搜集的有关街亭的资料。
2.下面开始关注街亭、关注马谡、关注一代名相诸葛亮。
列出蜀魏双方出场的人物。
3.分析故事情节
4.通过什么方法塑造人物性格的?
学生走入教室,预习课文,静听。
(1)介绍罗贯中
(2)介绍街亭遗址
(3)介绍三个主要人物
蜀国:诸葛亮、马谡、王平、魏延、
赵云
魏国:司马懿、司马昭、申耽、申仪
蜀国:街亭是咽喉之路。占、守、失。
魏国:街亭是反攻要地。攻、围、占。
(1)通过人物的言行、情态来表现的。
(2)通过揭示人物心理活动表现人物性格。
由连续剧《三国演义》主题曲中包含笔墨难尽的历史沧桑带领学生进入情境,引入课文。
通过网上搜集同学们对街亭有了初步了解。
有助于理解故事情节。
培养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和阅读分析能力。
突出教学重点
通过此训练让学生学习刻画人物的写作方法。
5.辩论:失街亭,谁之过?
教师点评
教师小结
(3)用对比和衬托手法表现人物性格。
“街亭失守大家论”,见仁见智,自由评说,各抒己见,要求学生有自己的看法。
诸葛亮:不是神人,也有常人的不明智和失误,正因如此才真实可靠。
马谡:是食书不化的悲剧,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悲剧,是刚愎自用的悲剧。
突出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辨证的看问题。
作
业 1.课后习题一
2.课后习题二、三
板
书
咽喉之路
街亭
反攻要地 课后记事
标签:
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教学设计
失街亭
链接:
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威尼斯商人第三课时(教师中心稿)
下一篇:
《非攻(节选)》解说(网友来稿)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