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阅读:401  
标签:教学论文
谁道平实无深意(网友来稿)
山东临沭大兴中学 王绪春 许树军

      平实的文字最容易为人所忽视,然而平实之中作者往往“寓巧于拙”,“反朴归真““化深奥为平淡”,更有探究的必要。

      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并没有过意的渲染,激情飞扬的文字,然而每一个读过的人,都为之深深的感动。

      看父亲:

      “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不要紧,他们照料不好。”

      “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朴实,平淡,是父亲的语言,是生活的语言,是现实的存在,能忽视吗?不能,细细读来,我们真的好感动。

      家境如是,一切皆不如意,父亲没有发脾气,没有乖张,有的是对儿子的安慰,劝说。

      本已安排妥当,但仍不放心,是对他们不放心吗?应该啊!但再亲的、再信任的人,也没有自己亲眼看着放心哪!对儿子不放心?儿子年已20,应该是大人啦,然而父亲眼中有的是舔犊之情,是孩子。“不要紧”为了儿子,什么事都可放下,“他们去不好!”自己去才放心,一个满是浓浓爱意的父亲。

      他不知道自己年龄大了?不知道哪一路的蹒跚不容易?可他仍要儿子留在此地,不要走动。父亲啊!这就是父亲,语中含情,字字有意,深沉真挚。

      “到哪边来信!”仍不放心,仍挂怀着儿子,“儿行千里父担忧”,不是吗?

      平实的四句话,却是让人为之心动的四句话,若不能于此细加体味,又怎能解读出父亲的哪颗心呢?

      “打起黄莺儿,莫叫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这是诗的语言,却平白如话,但谁又能说这平实的话不使人浮想联翩,遐思悠悠呢?

      “一个闺中少妇,辗转难寐,急欲梦中与在辽西的丈夫相会,也许见到了,也许正卿卿我我,倾诉相思之情,谁料一声莺鸣,惊醒了美梦,快!快!谁快帮我打走?我是没有时间的,良宵值千金哪。”

      多么的动人,多么的感人,一切尽在朴实话语中,这思是铭骨刻心的,是富有震撼力的。真愿帮一下少妇赶走啼叫的黄莺,让她尽情与丈夫倾诉,不是吗?

      “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

      这是莫怀戚《散步》中的一句话,亦是平实语,但想一想,却令人抨然心动,一“摸”,摸出的是无限爱意,一“变”变的是为孙子的舔犊之情,“还是走小路吧”,小路难走,可孙子想去,哪儿有金色的菜花,整齐的桑树,水波鳞鳞的鱼塘,那又有什么不可以的呢?

      “谁道平实无深意,浅易更需细思量。”不要只把眼睛放在所谓的关健处、精彩处,平实之处更精彩,细微之处,更亮丽。掘出底蕴,文中的深意才会为我们所颔略,语中的挚情才会为我们所感受,平淡之中的深奥才能被我们所捕捉,那平实中的精彩维妙之处一定会让我们击节赞赏。莫忽视了“平实”,细思量你当会有新的发现。

      阅读

      —— 教师应和学生一同成长

      276707 山东临沭大兴中学

      阅读应该是“细嚼慢咽”仔细体味的,而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往往连珠炮似的问题一个接一个,让学生无回旋的余地,应接不暇,看似热闹非凡,实则只是花捧绣腿罢了。

      尤其是现代信息技术的介入,更使得一些教师有了用武之地,大量的图片杂乱的未经选择的信息铺天盖地,学生难以承受,只好蜻蜓点水,浮光掠影,难以深入。

      阅读应返朴归真,不能摆花架子,中看不中用的热热闹闹是虚伪的,应该剔除。

      阅读是需要也应该老老实实,脚踏实地的。仔细的进行品读,体味用词的精妙,认真的分析揣摩表达的高超,慢慢的思考解读语中的内含, 咏诵再三,静静的咀嚼,领悟情感的蕴藉,感受语言的韵律,或评说、或体察、或感受均需要时间,需要在内心深深的感受。不给时间行吗?连珠炮的双击除了把学生轰晕,使之不知所向之外,能有什么效果。

      静下心来,慢慢读,从读中去发现,去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展开讨论,在讨论中升华见解,提升能力。

      语文阅读不应尽是短、平、快,更多的应是长、弯、慢,长是要有久远的构想,一步一步来;弯是允许学生思考,允许学生走弯路。只有在山重水复中探索,才可有“柳暗花明”的爽朗,一竿子捅到底无益于学生探索能力的形成。标准答案,只能养成学生的依赖心理,惰性心理,是对创造精神的束缚,钳制。

      慢是应该的“孩子不是一天长大的,”一口吃不了个胖子,贪天之功要不得,一课有一得便不错了,为何期盼学生在一篇文章中从结构,语言,技巧……都要来个大翻盘呢?

      给学生读的时间,读的自由,让思维自由自在的飞翔。

      现在不是放松的太多,而是教师代办的太多,高高在上,放不下为“师“的架子,不作权威语似乎就显不出水平,不信口开河、旁征博引,不深挖广掘,探幽索微,就似乎看不出能力,这也许是教师不愿走到学生中与学生一起去感受,一同去成长的原因。

      作者邮箱: wxc@Iywww.com
标签:教学论文 谁道平实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太阳”和“萤火虫”——文章出彩招式例谈(网友来稿)
下一篇:智慧的语言有魅力(网友来稿)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