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阅读:698  
标签:教学论文
拎出头绪巧抽丝:寻找阅读的口子(网友来稿)
山东临沭大兴中学 王绪春 王春霞

      阅读文章,若是找不到“头绪”,寻不着下手的地方,便如“老虎吃天” ,无从下口,而一旦寻到阅读的口子,便如抽丝、剥笋般,水到渠成,那么,怎样拎出头绪巧抽丝呢?

      一、拎出“题目”细思量。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由此深入,是把握文章内容的最佳通道。

      “倾城倾国”在“一顾”’“一顾”魅力在“回眸”,“回眸一笑,千娇百媚,这眼睛便美到极处,亮到极处,一篇文章亦如是,作者总要给一篇文章安一双“亮目”,以吸引读者,同时题目也与文章内容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透视文章的内容,拎出题目,细加思量是阅读文章的第一步。

      例:《最后一课》是传统名篇,题目看似平常,确蕴藉很多,事实上,“这一课”是上了一上午,作者借助“小弗郎士”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把众多的事情融汇一起,有自然环境的透视(温暧晴朗的天气,宛啭的画眉,操练的普鲁士兵),有韩麦尔的追悔,有孩子们的认真,象国旗样飘扬的字帖,鸽子咕咕的叫声,“啊,这可怜的人”,“啊!这最后一课,我真的忘不了。”这是在国土沦陷之前,韩麦尔给孩子们上的“最后一堂爱国主义思想教育课,是”“小弗郞士”及所有的人们觉悟的一课,是“最后”也是开始,结束以往的“游戏”态度,自觉追求自身的解放,把自己融汇到争取国家、民族,摆脱异族统治的斗争中去,《最后一课》是爱国教育的一课,觉悟的一课,也是觉醒的一课。

      如《驿路梨花》并非仅仅截取陆游的诗句“驿路梨花处处开”。给人美的联想,更透视着文章的内容,让人揣摩再三,回味无穷。

      边寨一行,夕阳落山,正自焦急,梨花飘香的林子中间闪现出一间温馨的小屋,尽享方便之余,见老人、逢姑娘,说“梨花”、道原委,“是雷锋教我们这样做的”,雷锋教战士这样做,战士的行为感动了“梨花”,“梨花”姐姐影响了妹妹和她的伙伴,而小屋方便了瑶族老人,我和老余,我们也情不自禁,自觉的挖水沟,修缮小茅棚,雷锋的精神在边寨悄然传递,如梨花“暗香浮动”,美丽怡人。

      故文章题目颇有蕴味,很耐咀嚼,即有视觉的美,也有想象的美,更有精神的享受。

      二、关键语句莫放过

      关键词语一般指起过渡作用的总结,概括性的(特别是引人思考的)词句。

      过渡词句:是“跳板”,是“桥梁”,把上下两部分有机的组合在一起,从而使文章内容转换自然,结构榫严缝合。

      如:《谁是最可爱的人》

      “朋友,当你听到这段故事的时候你的感想如何呢?你不觉得的我们的战士是可爱的吗?你不以我们有这样的英雄而自豪吗?”

      “我们的战士对敌人这样狠,对朝鲜人民却是那样的爱。”

      这两段文字,结构上承上启下,内容上紧密相连,抒情里激荡起读者对志愿军战士的爱,尊敬与热情,议论中显出战士的丰姿和情怀,过渡轻松自然。

      引领下文的句子也不可忽视:

      “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妙”字领起下文。雪后的小山多秀气,“阳光斜照”,微露粉色的山腰。如看护妇的矮松,“看吧”黄白交错,似床上带水纹花衣的山坡。

      “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下面的“百草园风物”、“令人惊悚的故事”、“捕鸟的活动”都无不显示“百草园”给我无限的快乐,是我的自由的天地。

      三、议论、抒情有深意。

      议论和抒情的句子,在文中往往起画龙点睛的作用,是绝对不可忽视的,阅读中应仔细揣摩,好好推敲。

      “当我还是一只丑小鸭的时候,我做梦也没有想到会有这么幸福!”这是丑小鸭从内心发出的快乐的声音,也是丑小鸭由衷的感慨,道出奋斗所带给人的快乐。

      “是雷锋同志教我们这样做的”,一语道破“文”机,即释一系列的悬念之想,又托出文章主旨,不亏为画龙点睛之笔。

      “它走了上去,消失在一片灿烂中。”语句中含有对羚羊的由衷敬意,表达得含蓄、隽永,让人从中感受到作者的情感。

      四、“线索”好似串珠线。

      线索如串珠之丝线,连缀着文章的材料,使整篇上下关联,浑然一体,找到了线索便把握了文章的脉落,寻到了窥探文章内容的路径。

      如:《珍珠鸟》一文“爱”字贯全篇,显示人类对鸟的伤害,使鸟对人类有了戒心,而借助于爱,使鸟对人一步步接近,“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变色龙》一文,写了一位警官面对狗咬人事件,随着狗的主人的变换,而不断变换态度,变换处置的方式。正是“变” 字,构成了文章的线索;借助“变”字,奥楚蔑罗夫媚上欺下,见风使舵,趋炎附势的性格得以体现。线索让我们把握了文章结构,明确了内容。

      “蜜蜂是画家的爱物,我却总不大喜欢。”不但使文章悬念顿生,且提供了行文线索,还从反面定下了文章的感情基调,这一句便成了“文眼”,由此深入,结构得以明晰,内容易于把握,感情的变化层次也自然体现出来。

      找到阅读的头绪,由此抽丝、剥笋,文章便豁然开朗,找不到阅读的下手之处,就是一团乱麻,难解难分。在“巧”字上作文章,寻找阅读的有效突破,那么,阅读便会让我们如虎添翼。
标签:教学论文 拎出头绪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智慧的语言有魅力(网友来稿)
下一篇:古人姓氏与名号(网友来稿)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