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阅读:1057
标签:
教学论文
如果不是王友(网友来稿)
湖南永州八中周先友
一看到“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我就常常问自己,这句话的现实合理性到底有多大。陶行知先生用四块糖奖王友的故事确是美谈,从老师这个角度来说,确实体现了伟大的教育家高超的教育艺术,他用四块糖一点点地挖掘出用砖头砸同学的学生王友的四个优点,而王友也似乎很配合,从惊疑到惊异再到震惊到流泪大喊自己错了还请老师打他两巴掌。可以说,陶校长在教育他之前做了充分的了解,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又充分保护了学生的自尊,而且是从褒扬的角度而不是从挑剔的角度来处理的,这样就一步步地将学生从挨批的恐惧中拯救了出来,使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见《湖南教育》2004年第20期上拙文《讲究批评的艺术》)有位老师曾照葫芦画瓢式地也用此法教育自己一名违纪打人的学生,但他失败了。一开始,学生也像王友一样那样步步对路,在老师满意自己的教育方法后想去看看后续效果时,他看到了这样一幕:那位学生举着手里的四点糖,对同学们说:“你们看,老师奖我什么了?”大家围拢来,他接着说:“我以为是什么呢?原来是四点劳什子糖。”(《人民教育》2005年第?期)这位老师在吃惊气愤中退下去了,尽管事后他反思说,陶校长的方法是好方法,只是不能机械照搬,应有本质上的借鉴,但已经给我们一个基本事实了,那就是,老师并不都是陶行知校长,学生更不会人人都是王友。要想让教育艺术产生效果,必须是教与学双方都有那份潜质,教师应有教育的智慧和艺术,学生也要有一定的反省意识和灵性,就像弹琴者需要有知音才能听得懂一样,否则,只能是对牛弹琴了。如彼,伯牙也会摔琴的。
所以,我一直在想,如果不是陶校长,四点糖就不会奖得那样艺术;如果不是王友,这个故事也不会如此精彩。
我们是只在教的艺术上做文章,还是更应在怎样培养学生的那种反省意识和灵性上下功夫?答案应是不言而明的。
我的邮箱:zxy_2221@163.com
作者邮箱: zxy_2221@163.com
标签:
教学论文
如果不是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项链》续写(网友来稿)
下一篇: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网友来稿)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