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阅读:1168  
标签:教学论文
试论素质教育中的考试改革(教师中心稿)
 

344000  江西省抚州市第一中学           

考试之于教育的作用,之于社会的影响,自有事实说话,而不需言说的。然而,奇怪的是人们对于它的研究,仅偏重于升学就业之类的选拔性考试,尤其是对“中考”、“高考”之研究更是情有独钟,可谓盛况空前,而对基础教育阶段——中小学教学过程中的考试完全缺乏系统的研究,研究人员少,研究力量单薄,且研究成果不多,有影响的成果尤其少。因此,我认为,重视中小学教学过程中的考试的研究,实已成为当务之急。本文试图就中小学考试方法改革对素质教育目标的达成作一粗浅的论述,以期抛砖引玉。 

一、考试和素质教育并不是相互对立的。 

人们把传统教育及目前的中学教育一概贬之为“应试教育”,这体现了人们对现行教育弊端寻求改革的积极态度。但在否定“应试教育”的同时,也轻率地否定了考试制度,把考试和素质教育对立起来,这实际上是矫枉过正的片面性观点。当然,目前的考试制度、考试内容及考试方法都存在着不能不动大手术的弊端,但考试并不是应试教育的本质特征,应试教育中的考试是作为促进学生社会化过程的手段的考试的异化,而成了学生追求的目的,使学生成了考试分数的奴隶,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考试仍然是实施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素质教育仍然要用“考试”作为检测质量水平和延时反馈的重要手段。在未能找出更好的手段代替目前的考试制度前,决不能轻率地加以否定。而事实上,人们抨击“应试教育”,否定“考试制度”,进而主张取消考试等过激言论,针对的并不是考试制度难免的片面性,而是考试方法、考试内容等的不当在教学实践中所产生的负面影响。考试是了解学习和教学效果的重要方法,是对教学成果的量化评定,为教育对象学习与能力状况和人才选拔等提供参数,对教学的竞争机制发挥着督促作用,引导教与学的方向。无视考试的这些积极作用,以为取消考试即可以提高整体素质,实现全面发展,那只能是痴人说梦,且必然造成教育质量的滑坡,素质教育目标的达成更成为一句空话。不过,问题在于必须正确的把握考试和素质教育的关系,考试不是教育追求的目标,尤其不是终极目标,考试只是也只能是教学检测和反馈及人才评估、选拔的众多手段之一,它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是有限的,素质教育要求的是实行合格的水平考试,全面地、合理地、科学地检测、评价学生、教师。一句话,素质教育仍然需要考试这一重要手段的服务,科学的考试也必然有利于促进素质教育目标的达成。 

二、改革考试方法是素质教育目标达成的重要途径 

    1、现行考试方法严重制约了素质教育目标的达成。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这段话基本上指出了中小学素质教育的目标,即学生的全面发展,受教育的机会均等,学校办学形式多样化,学生主动发展四项目标。这些目标,还可以分解转换为六个具体目标:1、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2、着重培养学生能力,尤其是创造、创新能力;3、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4、培养劳动、职业、社会生活技能;5、发展学生个性;6、基础教育教学要多样化。素质教育的这些目标规定着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手段,影响着教育中的各项活动,影响着教育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当然,也必然影响着考试制度、考试方法等教育测量和评价系统改革的目标和方向。反过来,考试也影响着素质教育目标。而事实上,中小学现行考试制度、考试方法等毫无疑问地严重制约了素质教育目标的达成。因为按照素质教育目标的要求,教育对学生的发展具有全面影响,学生的知识技能水平、能力发展水平、品德和人格形成水平以及积极性态度和科学世界观树立水平上都有变化,要全面检测这些水平、评价这些变化,评价内容、评价标准、评价方式等都应有相应的变化。现行的考试检测评价方式显然难以承当这一重任,它只能在认知方面考查学生学习到的知识,及运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仅停留在书面上的基础性理论题目)的智育能力(不是实用能力),只是对学习结果的测查,评价广度相对狭窄,完全不能促进素质教育目标的达成,有的甚至和素质教育目标背道而驰。近几年来,高考制度不断改进,特别是随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国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出台,1999年2月教育部以此为基础形成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的意见》,推出了新一轮高考改革方案,表面看来,考试制度改革形势大好,前景光明,其实,一些本质问题没有改变,依然存在,主要是:1、考试以考查知识为主,反映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难以得到真实的体现;2、试卷种类单一,试卷难度水平单一、追求统一的水平,忽视了个性,带来客观上的不公平、不合理;3、科目设置“刚性有余,弹性不足”,导致学生实际上的负担过重;4、评分标准过死。这种考试在走出考死记硬背能力的怪圈之后,又走进了考解题技巧的狭路,仍不是考思维能力、智力水平,不能测出学生的真实水平和素质状况。由此而“指挥”着的中小学考试在促进素质教育目标达成上的作用仍然是非常有限的。 

2、国外重视综合能力考试的改革做法和经验是我们的重要借鉴。 

当前,国外不断地进行考试内容和方法的改革。美国20世纪60年代出版过一本名叫《考试暴政》的书,说明考试的不合理性和急需改革是一个世界性命题。西方国家新传统教育强调考核学生知识的积累,现代教育则强调考核学生解决眼前实际问题的能力。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强调考试的重要性,主张搞“探索性考试”。美国在测量天才儿童时,采用测验一般智力和特殊才能、艺术才能等方法,并把一些创造思维的测验“与传统的智力测验”同时并用,近几年,还有人主张在“智力测验”的基础上,再搞“兴趣测验”、“人格测验”、“能力测验”等等。美国没有全国性的大考,大学招生往往有两种考试,一种叫成绩考试,一种叫能力教育。能力考试也与学科知识有关,不过更浅些,更活些,能考出学生能力的高低。美国中小学考试一般分成三种类型,第一种是鉴别性测试,其目的是在学生入学后通过考试,根据水平来分班;第二种是学业测试,其目的是检查学生学过的东西掌握的情况,考试内容全都是书本上学过的;第三种是“能力测试”,也叫“水平测试”,这是统考时采用的方法,其目的在于检查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1979年日本开始实行新的大学招生考试制度,改变了以往一次成绩决成败的作法,高考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次考高中的基础知识,第二次主要考学生对所学专业的适应性,包括思维能力和综合能力等,各大学根据两次考试成绩和中学提供的调查表,统一研究是否录取。英国中学也十分重视对考试工作的研究,各学区考试委员会都与一些大学联系,各自制订各种的考试大纲,采取不同的考试方法。1980年英格兰一个考试委员会的物理考试共分为四次进行:第一试,考查实验能力,时间为1个半小时,成绩占15%;第二试,考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要求迅速准确,时间是一个半小时,成绩占30%;第三试,考查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有些题目的要求难度较大,时间是三小时,成绩占35%;第四试,主要考查能力的强弱,时间是2小时,成绩占20%。这样的考试要求学生对基础知识和技能掌握得较全面,并能较灵活地运用知识,具有较强的综合能力,是日常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重要依据。 


展开全文阅读
国外重视综合能力考试的做法和经验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我们要在坚持“三个有助于”原则的基础上大力改革高考制度,同时,要紧紧围绕素质教育目标这一个中心任务,对现行中小学考试进行脱胎换骨般的大改革。这是素质教育目标达成的重要途径,这一做法是时代的要求,是教育发展的要求,也是民族发展的要求。 

三、考试方法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必须遵循的六项原则 

根据教育部[1999]3号文件《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的意见》以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小学的考试方法改革指导思想可以这样规定:在改革中要始终坚持有助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有助于减轻学生过重负担,有助于高等学校选拔人才和社会选人才。同时,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改革和完善现行考试制度,正确理解和科学运用这一教育检测手段,充分发挥其诊断、评价、反馈、预测及激励的功能,达到促使全体学生全面提高文化科学素质的根本目的,尚须遵循以下几项原则: 

1、全面性原则。促进全面发展,即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是素质教育的基本特性和根本所在,因此,考试方法改革必须注意两个方面,一是课程计划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纲领性文件,课程计划所规定开设的课程都必须有检测、有评价;二是各种各类考试必须从全面的、整体的角度去设计,要讲求系统性,要尽可能在考试中贯穿和渗透素质教育考测意识,考试内容涵盖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等整体素质的评价要素。 

2、全体性原则。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考试改革应立足于反映全体学生状况,要尽可能发挥考试的激励作用,讲究试题难易水平的层次性,使所有学生从考试中能摸清自己的真实成绩,也能激发其再学习的欲望,增强自信心。 

3、主体性原则。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其主动性精神,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成长。考试改革应充分考虑对学生主体性的检测,要注重对学生认识能力、发现能力、学习能力、发展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测试。 

4、基础性原则。中小学阶段是教育的基础阶段,这一阶段的素质教育实际上指的是“基本素质教育”,基础性是其基本特征,各种考试应充分体现基础性。智力正常的学生只要参与了正常的教学过程,就应该能够顺利通过考试,不要用学生做不出的试题就是好试题的错误观念来干扰考试试题的基础性。命题要立足“教学大纲”和“课本”,注重“双基”,绝不能盲目加宽、加深、加难,重走“生怕学生会做”的命题老路。 

5、前瞻性原则。中小学教学实际往往落后于先进的理论。现实社会的变化日新月异,素质教育理论不断得到完善,而中小学培养的人才是“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的,考试一定要有前瞻性的导向,才能使中小学人才培养不至于滞后于未来社会的需要,才能跟得上先进的、不断发展的教育理论与人才观念。 

四、考试方法改革的基本途径 

中小学考试如何改革,高考、中考及国外“高考”和中小学考试已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所以我们认为,促进素质教育目标的达成,考试改革应在遵照上述考试指导思想和考试改革原则的前提下改革试卷设计、考试方法和评估方式三个方面,这是考试方法改革的基本途径。 

1、试卷设计应使测试的学习内容有相应的覆盖面,并力图接近学生学习实际。 

我国中小学考试一般是由主持考试的教师拟定试题,决定各题的计分办法,考试以后根据答卷评分。这种办法有一定的缺陷,不用说试题质量要受到教师个人能力水平的制约,其它的诸如拟定的试题是否符合考试的性质,是否符合考试的目标,是否能正确地测定学生的学习水平,计分办法是否合理等等,都很难通过这样的试卷反映出来。产生这些缺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因为过去我们中小学考试标准模糊,考试指导思想有偏差,《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曾明确规定我们的“考查和考试主要是为了了解学生学习和运用基础知识的情况”,“巩固所学知识”,命题人设计试卷时自然而然以此为依据,以考查知识为线索(所谓“知识立意”)展开命题。后来教育教学的实践日益显示出此种考试指导思想的偏误,引起师生不满和舆论的指责,为此教师在设计试卷时不约而同地选择以高考、中考等统考试卷为设计典范,导致中小学考试试卷设计更大的荒谬。考试不能不顾考试性质,因为考试从作用看可以分为选拔性考试和成就能力水平考试二种,中小学教学过程中考试属于后者,决不能混同。改进的办法首要就是要明确考试性质和考试指导思想,遵循教学大纲,以此为基础,确立命题立意思路:或知识立意、或能力立意、或两者的结合,防止出现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重结论、轻过程,重记忆、轻思考,重积累、轻运用,出偏题、怪题等现象发生。其次试卷的设计应使测试的学习内容有与学生学习能力状况相应的覆盖面,即考试内容要求全面性。布鲁纳提倡学科考试的命题,要“着重于理解学科的一般原理”,认为“考试强调学科的琐碎方面”“会鼓励无连贯性教授和机械式的学习”。这告诉我们只有科学的符合逻辑结构的规律性知识、概念和原理,才是发展学生智力的粮食和基础,所以上课只重视记忆知识结构,而不重视形成发展学生的认知结构,那还是不行的。认知结构是指人的感知、思考的模式,它体现智力因素。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形成和发展学生正确的认知结构,不仅要教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如何学习。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主席雅克•德洛尔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一部题为《学习――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指出教师现代教学的目标:1、学会认知(learning to know),使学生学会学习与自我成长的期望。2、学会做事(learning to do),    学生目标设定与实现方法。3、学会共处(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即学会与人共同生活。4、学会成长(learning to be),也就是学会个人的成长与发展,是前“三会”的目的和结果。所教既然如此,所考当然必须加以慎重考虑。考试不仅要考知识,而且要考能力;不仅要考现有知识与能力的水平,而且要考未来发展潜能。这是试卷内容全面性的重要方面。其三,试卷所测试内容的各方面在一份试卷中能有恰当的比例,设计试题前,除了以上要求外,首先应作课程分析和学情分析:测试的范围、测试内容、能力要求、学习目标和学生素质状况、学习发展情况等,然后根据教师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测试目标。在此基础上编制一份所考测的内容和能力的双向细目表,以此展开命题。作为水平测试的试题,可以设计三张以上的试卷,比如,一张考基本题,一张中等难度题,一张综合能力题,每张试卷都有单独覆盖测试的内容,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水平及兴趣选作。需注意的是考测内容各方面比例可根据实际需要作有所侧重或降低难度等的调整。 


展开余文
2、考试方法要灵活多样,以有利于素质教育目标达成为原则 

目前除音、体、美等有限的学科外,中小学大多数学科都以闭卷笔试形式为主,很少进行开卷考和实践考,因而无法检查测试学生的各种能力的发展水平。如操作能力就无法用书面去考,对人际交往能力、情绪智能、创造智能等考查在形式上就存在先天不足。因此,要以达成素质教育培养目标为原则,按照教学目的,学科内容特点和学生年龄特征,灵活采用开卷、闭卷、口试、笔试、实践考(实验操作、设计和制作物品)和情境考(设计情境进行考试)等各种方式,全面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如考基本知识、识记能力层面的题目可用闭卷考;考创造性、综合性题目,可用开卷考,像语文朗读、外语听力、计算机操作则通过实际操作进行考查;另外,像语文的辩论和演讲、思想品德课的人际交往、外语会话则可以通过设置一定情境进行考试。有些课程也可以同时采用多种方式,如既可以考单项知识和能力,也可以考综合知识与能力,总分要结合起来评定。对考试方法多样性的探索在我国中小学已经有许多成功的经验,如北京市朝阳区垂杨柳学区劲松一小实施“分项考试、分项记分、等级评定、师生参与、允许重考”的考试改革,上海市普陀区的多结论式、小论文式、综合式等多种新型考试方法都是灵活运用考试方法的成功范例。 

另外,考试的内容和形式要尽量搞得生动活泼一些,在理性中渗进感性的东西,使学生感到轻松愉快,感到有兴趣。教师不能以强制性的、形式单调的考试作为督促学生学习的唯一手段,教师应该从各学科特点和学生年龄特征出发,试题要尽可能有一定的趣味性,形式灵活、新颖、多样、有效。 

3、正确利用考试结果,以科学评估促进素质教育目标的达成。 

原始的卷面分数仅是衡量学生掌握知识和能力的一种简单的片面性的数量化的表示形式,并不能完全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也不能看出学生在班内或校内的相对水平和学习的发展情况,因而分数不能作为评估学生素质发展状况和学习情况的唯一标准。但考试的结果对于教与学两方面都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的参考价值。所以科学地总结出并正确利用考试结果,对促进素质教育的目标达成有重要的作用。改进的途径是:其一,在考试成绩评定方面,评分标准不能框得太死,要有弹性,允许有不同见解的答案,评卷不能仅仅看答案对错,更重要的是关注答题的思维过程;其二,成绩评定的方式可以多样性,可以打分数,也可以分A、B、C、D级或者分“优、良、中、差”、“甲、乙、丙、丁”级,可以取消“差”档及其相应的成绩层级;其三,考试结果发表的方式可以多样化,或公开、或个别通知,决不搞分数排队;其四,学生期末总成绩的评定应包含国颁课程计划课程的各科成绩,学生最终成绩不以一次考试来评定,应把平时成绩纳入总评之中,或把单项(即学科中某一专项知识与能力)成绩和综合项成绩按一定比例进行评估核定,以此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和保持学习的持续发展动力;其五,改革评估制度,对学校教师及学生的评估都要讲究科学性,凡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内容在评估中要加大权重,凡会刺激应试教育的内容要减轻权重,对于只会助长应试教育的内容要大胆删削。 

    综上所述,重视对素质教育考试研究,大力改革中小学考试方法,努力发挥这一重要检测手段的导向功能,激励作用,是促进素质教育目标达成的重要措施。

标签:教学论文 试论素质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高中生心理问题及家庭教育对策(教师中心稿)
下一篇:试析我国中小学实施聘任制改革过程中尚待解决的问题(教师中心稿)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