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学文摘
》
备课资料
阅读:1336
标签:
备课资料
读《师说》,学合叙(网友来稿)
广东中山二中 蒋晓辉
韩愈的《师说》阐述教师的作用,从师的必要和择师的标准,批判了当时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赞扬李蟠“能行古道”。立论独到精辟,论述具体有力,堪称古今至文。
但是,文中“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矣”一句,不好理解。
江夏先生主编的〈〈高中文言文评点译释〉〉对它的译文是:“句读不晓得,疑惑不能解决,有的人向老师学习,有的人却不向老师求教,小的方面学习,大的方面丢弃……”这样翻译,从字面上看是对的,但就全文来说,有的人向老师学习,就无所谓“大的方面丢弃”,而有的人不向老师学习,也就无所谓“小的方面学习”。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教师教学用书〉〉的译文是:“(一方面)不通晓句读,(另一方面)不能解决疑惑,有的(句读)向老师学习,有的(疑惑)却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我没有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这个译文和江夏先生主编的〈〈高中文言文评点译释〉〉的译文大同小异,仍然有这样的疑问:既然向老师学习了,为什么不学大的?既然不向老师学习(丢弃),为什么不丢弃小的?
其实这句话要表达的意思是:不知句读的倒从师学习,不能解惑却不学习,这是不明智的。但是怎么会出现现在这种情况呢?
为了弄通这个问题,我们先看下面的例子:
①若有作奸犯科及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出师表〉〉)
②侍中侍郎郭攸之,费—,董允等,此皆良实。(〈〈出师表〉〉)
③夫种蠡无一罪,身死亡。(〈〈汉书·韩王信传〉〉)
① 中“刑”的是“作奸犯科者”,“赏”的是“忠善者”。
② 中的“侍中”指的是“郭悠之、费一”,“侍郎”则是“董允”。
③ 中“文种”身死,“范蠡”则是“逃亡”的。
对这三例进行考察,很容易发现它们都是把几个同类的事物放在一起进行叙述:“刑”和“赏”同属一类,“作奸犯科”和“忠善”同属一类;“侍中、侍郎”同属一类,“郭悠之、费一、董允”同属一类;“种、蠡”同属一类,“死、亡”同属一类。这样叙述,具有一定的归类作用,也有使句子整齐的作用,句子也因此变得更好,可以看作一种修辞手法,语法书上称之为“合叙”。这样的句子理解起来应该是:①若有作奸犯科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若有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赏。②“侍中郭悠之、费一,侍郎董允,这些人都是善良实在的人。” ③文种无罪身死,范蠡无最身亡。这类句子文言文中还有一些:
④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醉翁亭记〉〉)
⑤ 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出师表〉〉)
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夕月。(〈〈三峡〉〉)
再来看〈〈师说〉〉中这一句。根据“合叙”修辞来理解,就应该是:“不懂句读,有人向老师学习,不能解决疑难问题,有人却不向老师学请教。这是小的方面学习,而大的方面遗弃,我真看不出他们是明智的啊。
这种修辞手法应该和“互文”放在一起学习,“互文”是分开来写,合起来理解;“合叙”则是合起来写,分开来理解。这两种修辞都有使文句富于变化而避免呆板,使行文简洁避免烦琐的作用。还可以形成排比句式,使行文更有气势。
作者邮箱:
标签:
备课资料
读《师说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四书”“五经”重回案头经典诗文诵读渐成气候(教师中心稿)
下一篇:
老师,你诚信待人了吗?(网友来稿)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