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备课资料
阅读:1323  
标签:备课资料
读《师说》,学合叙(网友来稿)
广东中山二中 蒋晓辉

      韩愈的《师说》阐述教师的作用,从师的必要和择师的标准,批判了当时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赞扬李蟠“能行古道”。立论独到精辟,论述具体有力,堪称古今至文。

      但是,文中“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矣”一句,不好理解。

      江夏先生主编的〈〈高中文言文评点译释〉〉对它的译文是:“句读不晓得,疑惑不能解决,有的人向老师学习,有的人却不向老师求教,小的方面学习,大的方面丢弃……”这样翻译,从字面上看是对的,但就全文来说,有的人向老师学习,就无所谓“大的方面丢弃”,而有的人不向老师学习,也就无所谓“小的方面学习”。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教师教学用书〉〉的译文是:“(一方面)不通晓句读,(另一方面)不能解决疑惑,有的(句读)向老师学习,有的(疑惑)却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我没有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这个译文和江夏先生主编的〈〈高中文言文评点译释〉〉的译文大同小异,仍然有这样的疑问:既然向老师学习了,为什么不学大的?既然不向老师学习(丢弃),为什么不丢弃小的?

      其实这句话要表达的意思是:不知句读的倒从师学习,不能解惑却不学习,这是不明智的。但是怎么会出现现在这种情况呢?

      为了弄通这个问题,我们先看下面的例子:

      ①若有作奸犯科及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出师表〉〉)

      ②侍中侍郎郭攸之,费—,董允等,此皆良实。(〈〈出师表〉〉)

      ③夫种蠡无一罪,身死亡。(〈〈汉书·韩王信传〉〉)

      ① 中“刑”的是“作奸犯科者”,“赏”的是“忠善者”。

      ② 中的“侍中”指的是“郭悠之、费一”,“侍郎”则是“董允”。

      ③ 中“文种”身死,“范蠡”则是“逃亡”的。

      对这三例进行考察,很容易发现它们都是把几个同类的事物放在一起进行叙述:“刑”和“赏”同属一类,“作奸犯科”和“忠善”同属一类;“侍中、侍郎”同属一类,“郭悠之、费一、董允”同属一类;“种、蠡”同属一类,“死、亡”同属一类。这样叙述,具有一定的归类作用,也有使句子整齐的作用,句子也因此变得更好,可以看作一种修辞手法,语法书上称之为“合叙”。这样的句子理解起来应该是:①若有作奸犯科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若有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赏。②“侍中郭悠之、费一,侍郎董允,这些人都是善良实在的人。” ③文种无罪身死,范蠡无最身亡。这类句子文言文中还有一些:

      ④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醉翁亭记〉〉)

      ⑤ 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出师表〉〉)

      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夕月。(〈〈三峡〉〉)

      再来看〈〈师说〉〉中这一句。根据“合叙”修辞来理解,就应该是:“不懂句读,有人向老师学习,不能解决疑难问题,有人却不向老师学请教。这是小的方面学习,而大的方面遗弃,我真看不出他们是明智的啊。

      这种修辞手法应该和“互文”放在一起学习,“互文”是分开来写,合起来理解;“合叙”则是合起来写,分开来理解。这两种修辞都有使文句富于变化而避免呆板,使行文简洁避免烦琐的作用。还可以形成排比句式,使行文更有气势。

      作者邮箱:

      
标签:备课资料 读《师说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四书”“五经”重回案头经典诗文诵读渐成气候(教师中心稿)
下一篇:老师,你诚信待人了吗?(网友来稿)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