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阅读:13995  
标签:教学论文
中考现代文阅读指导之散文阅读(教师中心稿)
中考现代文阅读指导之散文阅读

                     江阴市璜土中学  范国伟

一、散文的特点

内容上:是作者把自己对生活的感悟或至深的生活经验,通过状物、记人、写景等方式表达出来。所谓自我感悟,也就是对事物的特殊意义和美质的发现、认识。

形式上:(1)以个人抒情为主,把抒情、叙述、议论熔为一炉;(2)从细处落笔,小中见大;(3)从侧面暗示,发挥读者的想象力;(4)行文自由,结构灵活。

综合以上两点:“形散神不散”。阅读散文时,要透过“形”抓住“神”,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要抓住文章的结构和线索(文脉),要注意欣赏优美的语言。

二、散文分类

散文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散文,是指诗词以外的散体文章;狭义散文,则专指同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一种文学体裁。这里所要谈的是狭义散文。

根据表达方式侧重点不同,一般把散文分作记叙散文、抒情散文和议论散文三类。

记叙散文:以记人、叙事、状物、写景为主的散文。在这类散文中,有的着重是记写、刻画人物,以人物为全篇的中心。例如朱德同志的《母亲的回忆》、鲁迅的《藤野先生》。它虽然也是以写人物为主,但与小说的区别是明显的。它们不像小说那样多方面地、细致地刻画人物,也不讲求故事情节的完整和曲折。这类散文,还有的侧重是记写一定的风物、场景。作者对它们不是纯客观的描述,而是将外物与内情融合起来,以表达一定的思想、抒发一定的感情。

抒情散文:以抒发感情为主的散文,它主要是抒发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受、激情和意愿。抒情散文抒发的是怎样的感情,如何抒发,都与文章揭示的思想意义是否深广有极大的关系。例如茅盾的《白杨礼赞》中炽热的情感,就是当时生活、战斗在国民党统治区广大革命者的共同感情。作品既表达了对坚持抗战的中国共产党、抗日军民的热烈拥护和热情赞颂;又表达了作者对国民党顽固、倒退派的强烈憎恨。抒情散文的“情”不是虚的、空的,而是有所依据的。即是说,总有一定的人物、事件或景物作为文章抒写的对象,通过对它们的记叙或描写,达到托物言志、寓情于物的目的。《白杨礼赞》的思想意义和作者的感情,就是通过对白杨树的描绘与赞美,或隐或露、或曲折或直白地表现出来的。这类散文对具体的“物”的描述而表达一定的思想意义,抒发一定的感情的。

议论散文:以议论为主的散文。它说理,往往借助于事例的简述,形象的描绘和感情的抒发来进行,文学色彩很浓。它同一般议论文一样,要求观点鲜明、概念准确、说理充分、层次明晰、以理服人。但是,它不需要逻辑推理,严密论证。常见的文学性很强的随笔、杂感等短小精悍的文章,皆属此类;作者常常借助于对古今故事、花鸟草虫等具体事物的描叙来说理,显得妙趣横生并富于感情。

散文阅读一般方法:(1)要理出作品选择了哪些材料,中心思想是什么。(2)看“形”和“神”的“结合点”是什么,也就是要抓住散文的线索。(3)看作者组织材料的顺序,选择了怎样的角度。(4)品味散文的语言。

三、考点分析

1、把握文章内容, 概括文章主题

散文选材广泛,行文自由,表达的细想感情丰富多彩,所以准确把握文章的主题也是散文的考点之一。把握散文主题方法是:(1)找到文中的中心句和暗示主题的提示语、关键词语,从中概括文章主题;(2)从所选的材料中概括,材料是为文章中心服务的,我们可以看文章所选的材料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观点、态度、感情,从中找到作者要表达的主题思想。

考题形式:直接概括全文或某一段落的主题或作者的思想感情。

答题要点:(1)能利用原文词语,尽可能使用;(2)没有原文词语可利用时,要注意语言文字表达的准确性和层次性,要做到言简意赅又不漏掉答题点。

2、理清文章脉络,把握顺序

作者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会精心组织、选取材料;在表达上更是精益求精,特别注意词语在表达上的顺序、层次和分寸感。散文中的顺序,一般包括:选取的材料顺序;段落顺序;句子顺序;词语顺序等。

(1)线索

线索是作者选择材料的准绳,我们形象称之为线索,是作者选择材料脉络或描写、记叙的脉络。例如:《回忆我的母亲》以“母亲勤劳”为线索;《藤野先生》以“我与藤野先生交往的过程”和“我的爱国思想感情”为线索等。

考题形式:直接问文章的线索是什么或说说作者选择材料的依据等

答题要点:找到线索,根据提问灵活回答。关键是能判断准线索。

(2)顺序

考题形式:(1)连续的材料或几个段落或词语能否调整顺序?为什么?(2)从原文中抽出一句话或几个词语,让你放回文中可以选择的几个地方。

答题思路:形式(1),要注意审题,有的题是不能颠倒顺序的,有的是可以颠倒顺序的。出题人在出题时会有暗示;同时也要推敲材料和段落、词语之间的关系。不管能还是不能,都要谈为什么。思路是要看材料或段落、词语之间的逻辑关系(参照说明文考点分析的顺序分析部分)。

形式(2),从原文中抽出的语句,往往是总结性的或承上启下的,一是靠考生的语感修养;二是对语句进行理性分析。词语顺序也要凭借语感和理性分析,要分析语言环境和词语搭配的问题。这样的题,往往是有选择答案,即使没有选择答案,也不要回答为什么,但思维过程要考虑道词语的逻辑顺序和词语搭配的习惯。

3、品味语言

在散文阅读中,这是一个大的考点,可以包含很多小项,分析如下:

(1)字词含义:原文给一个词语的拼音,让你根据语境和拼音写出词语并结合语境解释词语的含义。这个考点是今年的必考题。填写词语要靠平时的积累,解释词语要根据该词语所在的语境来推断。答题思路:①考虑文章或段落的主题,结合主题来答词语的含义;②根据该词语前后语句的内容、含义来推断。注意:如果知道该词语的原始意义解释,一定不要忽略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


展开全文阅读
(2)词语妙用:

考题形式:品评加点词语作用(妙用)或加点词语能否删除

答题思路:①解释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②表达作用,词语的表达作用,要结合语境或主题思想来回答,要答该词语对表达作者思想感情或主题思想的作用,有时也可以考虑词语对景物描写意境的作用或人物性格等方面的作用。③体现词语的准确性或生动性。

(3)哲理性语句的深层含义

这样的题,往往结合发展性考题来考(见考点5分析)。有时,也会单纯考哲理性语句的含义,这样的考题,关键要抓住中心词,要体会词语的深层含义和双关意义。

4、表达方式的作用

一篇文章或一个文段,一般会以一种表达方式为主,为了表达主题需要,往往几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有时会考(或变相)其它表达方式的作用,有时会把修辞融合在这里考。

(1)描写的作用

散文中的描写主要包括景物、人物描写等。景物描写,主要考意境描写的作用,答题时,重点是景物描写对表达作者或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要严格区分小说景物描写与散文景物描写的不同(小说景物描写是渲染气氛或交代时令(季节),衬托人物;散文景物描写是直接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或主题的);人物描写主要是考外貌、神态、动作、心理,有关细节描写的地方值得注意。人物描写主要是突出人物的思想性格。

(2)议论的作用

散文中的议论,往往是揭示文章的主题或和抒情结合在一起,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此考点一般不单独出题。

(3)抒情的作用

要注意作者的思想情感倾向,一般不单独出题,往往和词语表达考点结合起来考。

5、表现手法

泛指写作上的方法,它必须是一段文字或一篇文章写作的方法。常见的表现手法有:

①写景类——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移情于景

②咏物类——托物言志

③怀古类——借景抒情、即事抒情

④咏史类——借古讽今、借题发挥

⑤送别类——即事抒情、即景抒情

⑥边塞类——真抒胸臆、借景抒情等等

有时也见衬托、对比、侧面描写、象征、卒章显志、讽喻、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衬动、动静结合)、虚实结合(以实写虚、寓虚于实、虚实相生)手法等。

6、发展性考题

(1)仿写

此考点一般是给一个句子,让考生仿写一个或几个,答题要点:①要读懂题旨要求,出题人让考生做什么,怎么做;②例句的关键词语是什么,要抓住关键词语思考、答题;③在没有答题思路的情况下,要考虑和例句关键词语相对、相同的词语,例如:关键词语是天空,你可以考虑大地、高山、海洋等,联想要丰富,思维开阔。

例句的基本思维模式是:XXX对象在XXX条件下,XXX怎么样。例如:“没有蓝天的开阔,可以有白云的悠闲”就是这个公式的叠加使用,我们可以考虑:没有海洋的辽阔,可以有河流的彭湃;没有河流的奔腾汹涌,可以有小溪的清澈;没有高山的险峻,可以有土丘的秀气;没有高楼大厦的明亮,可以有草屋的温馨等等。

(2)谈感受

这也是散文阅读的热门考题,可分为:(1)对描写对象;(2)对人物情感;(3)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4)对文章某些内容或形式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等。此考点灵活多变,把握的关键是:①能准确读懂原文的含义和作者的思想情感;②要有自己明确的观点或态度,不能模棱两可;③答题时,语言要流畅,不能出病句,语言要有层次性。可以引用诗文或名言回答此题。

(3)续写

给一段话的前半部分,让考生续写后半部分,启发考生答题的的思路,往往在原文上。

散文阅读的考点归类

中考散文阅读要求 答 题 要 点

1、把握文章思路,概括文章中心。

2、领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及其态度。

3、领略作品的人生哲理、优美意境。

4、理清句子的顺序。

5、领会修辞手法的运用(表达效果)。

6、领会精彩词语的妙用。

7、能顺着文章意思仿写句子。 1、语句的顺序:上下文意,关联词。

2、句式的变化:各种句式的作用。

3、词语的妙用:含义,描写对象,感情色彩,修辞搭配。

4、句子的仿写:结构,修辞,语意。

四、散文阅读如何备战中考?

散文因其语言的优美、涵义的丰富、思想的真切、主题的深刻而成为近年来深圳市乃至全国各地现代文阅读考查的一个重头戏。同时,也正因为上述特点而成为阅读考查的一个难点,因为它的“散”,初中生有时候还难以迅速地把握。我们以为,对于散文阅读的备考,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进行。

首先要知道考什么。从考查的内容来看,近几年主要是考查理解能力、鉴赏能力、表达能力、创造能力(具体考点如下表格);从材料的来源看,所选材料都来自课外,以整篇全选者居多;从测试的题型看:以理解分析、简述和富有开放性、创造性的主观题、表述题为主;从测试的形式看,又以整体阅读、鉴赏阅读为主。我们宜综合近两年来深圳市中考的散文阅读题,梳理出散文阅读的常规考点及创新题型,做到成竹在胸。

其次要知道怎样考。应明确知道考点,精心设计试题,抓住三“以”、一“规律”。“三以”是:一以课本为例,二以培养语感为切入点,三以揣摩语言为突破口,四以课外材料为检测点。一“规律”:即“整体――局部――整体”的阅读规律。

五、考点例题及答题思路

① 我在泉州的清源山和福州的于山里,看到了辉煌的石壁榕,才知道比起我家屋后那棵倔强的小榕树所奏出的青绿色的生命进行曲来,还有更雄壮的进行曲。

② 清源山的石壁榕,真是生命的奇迹。这棵雄伟的榕树,生长在足有三层楼高的一块巨岩上,而本身又有两层楼高,观赏它时,非仰视不可。

③ 沿着石壁,许多粗壮的根从岩顶射向大地,有的像缆索悬荡在空中,有的像巨蟒盘旋而下。它们把整块巨石紧紧拥抱。假如从云端俯瞰下来,大约会看到这棵榕树像巨人伸出手臂,抱住一块天然宝石,企图把它从大地的母腹中拔出。

④ 我很幸运,竟在一次大雾天里见到清源石榕别样的风姿。那时,雾气正像炊烟似地袅袅上升,一阵一阵地掠过岩石,而且一阵比一阵浓烈,最后岩石像沉浸在浩渺的云海中,而榕树,被云岚雾霭所凝聚成的大白盘托住,在迷蒙的烟波中忽隐忽现,好像飘动在云中的神树。更有意思的是,在榕树背后,又隐约可以见到岩石的母山中的一座寺庙,庙宇在云雾缭绕中浮沉,朦朦胧胧地,像是天上的殿堂。见到眼前景象,我竟飘飘忽忽起来,仿佛置身于云中仙山,置身于琼楼玉宇与金木玉树之前,似乎还听到苏东坡的南方口音:“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⑤ 在于山,我又一次见到气派雄伟的石壁榕。也是站在巨石肩膀上的云中大树,也是气吞大地的巨蟒似的根群。

⑥ 了解清源山和于山石壁榕的友人告诉我:这种榕树所立足的岩石,不是一般的岩石,而是最坚硬的花岗岩。如果说,要在世界上寻找一种在最坚硬的基石上生长出来的最顽强的生命,那就是榕树。

⑦ 他还告诉我,这种生命的奇观,是发端于一种细韧的种子之中。那是一颗成熟的、像小珍珠的果子,果子里面包藏着许多小颗粒似的种子。大约是一只顽皮的鸟儿,在它吞食了榕果之后,就选择这个奇伟的地方,排泄出它消化不了的种子,就凭借岩上那一层尘埃结成的薄薄的泥土,悄悄地、雄心勃勃地长成绿光四射的庞然大物。

⑧ 仔细瞧瞧,岩石上好像没有别的生命,也许在岩缝里有几株细小的野草,但我看不清。这种岩石真是生命难于生存和发展的地方。

⑨ 榕树,就在生命难以生存的地方,让自己生长成伟大的生命,在生命难以发展的地方,把自己发展成其他生命望尘莫及的参天巨木。

⑩ 这是多么了不起的生命进行曲。

1、作者观察和描写清源石榕里风姿的顺序是怎样的?(3分)


展开余文
答:                                 

                                     

2、第⑥⑦自然段通过友人的话,说明形成清源山于山石壁榕生命奇观的条件。作者

最着力强调的是                                      (3分)

3、这篇散文的开头、结尾从结构上和表达效果上起了怎样的作用?(3分)

答:                                    

                                     

4、石壁生命进行曲的寓意是什么?(3分)

答:                                 

5、给这篇散文加一个合适的标题:(3分)

标题:                               

6、阅读下面句子,展开合理想象,再补写两个比喻句,来形容石壁榕的树根。(4分)

“沿着石壁,许多粗壮的根从岩顶射向大地,有的像缆索悬荡在空中,有的像巨蟒盘旋而下。”有的像                  。有的像                      。

参考答案及答题解析:

第1题意在考查学生对散文描写顺序的把握,理清了散文中的写景顺序,有利于学生把握文章内容,明白作者的写作思路,了解文章的写作特色。

此题的答案是:由下而上,由近到远,由现实到想象。

第2题是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把握,弄清了这个问题,有利于学生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和正确判断文章的主旨。因为第(6)(7)自然段是交代石壁榕生长的环境,在这种土壤贫脊,地势险恶的环境中,石壁榕竟然能顽强的生长,并长成“两层楼那样高”的大树,由此可见石壁榕那顽强的生命力。因此,回答了这个问题,对于把握文章的主旨有重要意义。

此题的答案是:立足于最坚硬的花岗岩。(而花岗岩是生命很难存活的地方,有利于突出文章的主旨。)

第3题主要是考查学生对文章结构的把握,散文的最大特点是“散”,但散文作者总是通过许多手段,达到一种“聚”,即形散而神“聚”,具体是指散文中心要鲜明,思想、情绪、脉络要统一,因此,散文的结构也是达到“聚”的一种手段。本文,首尾呼应,前后连贯,突出了榕树生命力的顽强。

此题的答案是:互相呼应,首尾连贯,一气呵成,突出榕树生命力的顽强。

第4题着重考查的是学生对散文中用以寄托作者情感的“物”的寓意的理解。好的散文总是以“物”为载体表现理念,传达情感的。学生要透过语言的表面含义把握其深刻的内涵。本文表面上是对石壁榕顽强的生命力的赞叹,而实际上是寄托了作者的情感,即在生命难以生存的地方,让自己生长成伟大的生命,或在艰苦的环境中,战胜困难,充分体现自身的价值,展示自己的风采。

此题的答案是:在生命难以生存的地方,让自己生长成伟大的生命,或在艰苦的环境中,战胜困难,充分体现自身的价值,展示自己的风采。

第5题是考查学生的对作品整体感知的能力。标题是文章的眼睛,让学生在阅读文章的基础上给文章加标题,可以考查学生的对作品整体感知的能力。怎样才能较快并准确地为文章加上标题呢,这就必须要吃透全文,认真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即作者在作品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要注意文中揭示主旨的句子,而揭示文章主旨的句子往往出现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给文章加标题还要注意生动、醒目,因此本文的标题可以从开头的句子“还有更雄壮的进行曲。”,还有结尾的句子“这是多么了不起的生命进行曲。”进行归纳,为了醒目和形象,可以加上这样一个标题:“石壁榕,生命进行曲”

第6题考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学生可以通过合理的想象,对石壁榕的树根在特殊的环境中所呈现的各种形态进行合理的想象和生动的描绘。学生写的句子只要与例句中的内容相关一致,想象合理,语言通畅,并有一定的生动性,就可以得满分。

仿句答案略。

六、考点训练练习指导及参考答案

(一)例段1                     心田上的百合花

①在一个偏僻遥远的山谷里,有一个高达数千尺的断崖。不知道什么时候,断崖边上长出了一株小小的百合。百合刚刚诞生的时候,长得和杂草一模一样。但是,它心里知道自己并不是一株野草。它的内心深处,有一个内在的纯洁的念头:“我是一株百合,不是一林野草。惟一能证明我是百合的方法,就是开出美丽的花朵。”有了这个念头,百合努力地吸收水分和阳光,深深地扎根,直立地挺着胸膛。终于在一个春天的清晨,百合的顶部结出了第一个花苞。

②百合心里很高兴,附近的杂草却很不屑,它们在私底下嘲笑着百合:“这家伙明明是一株草,偏偏说自己是一株花,还真以为自己是一株花,我看它顶上结的不是花苞,而是头脑长瘤了。”公开场合,它们则讥讽百合:“你不要做梦了,即使你真的会开花,在这荒郊野外,你的价值还不是跟我们一样?”

③百合说:“我要开花,是因为我知道自己有关丽的花;我要开花,是为了完成作为一株花的庄严生命;我要开花,是由于自己喜欢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不管有没有人欣赏,不管你们怎么看我,我都要开花!”

④a在野草的鄙夷下,野百合努力地释放内心的能量。b有一天,它终于开花了。C这时候,野草再也不敢嘲笑它了。

⑤百合花一朵一朵地盛开着,花朵上每天都有晶莹的水珠,野草们以为那是昨夜的露水,只有百合自己知道,那是极深沉的欢喜所结的泪滴。年年春天,野百合努力地开花、结籽。它的种子随着风,落在山谷、草原和悬崖边上,到处都开满洁白的野百合。

⑥几十年后,远在百里外的人,从城市,从乡村,千里迢迢赶来欣赏百合开花。许多孩童跪下来,闻嗅百合花的芬芳;许多情侣互相拥抱,许下了“百年好合”的誓言;无数的人看到这从未见过的美,感动得落泪,触动内心那纯净温柔的一角。

⑦不管别人怎么欣赏,满山的百合花都谨记着第一株百合的教导:

“我们要全心全意默默地开花,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

(深圳市2002年中考散文阅读考题)

1、“全心全意”和“默默”这两个词语用得恰到好处,请分别说说好在哪里?(3分)

2、根据上下文判断,“它那灵性的洁白和秀挺的风姿,成为断崖上最美丽的颜色。”这句话应放在第④段a、b、C哪个位置?(2分)

3、第③段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展示了“百合”怎样的形象?(4分)

4、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文章主要运用了哪种写作手法?(2分)

5、文章以“心田上的百合花”为题,有什么含义?(3分)

6、百合己长出花苞,野草为何还嘲笑它?假如你是“百合”或“野草”,该怎样做?(4分)

答案分析:

1、3分。“全心全意”表现了百合努力开花时一心一意、专心执着的特点。“默默”表现了百合不张扬(不炫耀)的品质。(两词各1.5分)这两个词语的表达作用都结合了文段的主题回答的。我们在阅读时,要注意作者托物言志的写法,借百合花写人的特点(采用拟人的修辞,把花当作人来写,阅读时,可以把百合花当作某类人来理解)。

2、2分。C。这是考顺序的,前一句的“有一天,它终于开花了”是选择答案的关键提示语。后句也有很强的提示作用。

3、排比、拟人、反复。(答对其中两个给2分,答对一个给1分)表现了百合信念坚定,追求执着的形象。(每个要点1分,共2分。)此考点不是简单的修辞判断,而是考修辞的表达作用,不同修辞,表达作用不同,要积累常见修辞的表达作用。答题时,可以选自己有把握的修辞种类来回答。

4、2分。线索:百合的成长过程。或:百合努力证明自己存在的过程。(1分)写作手法:象征(托物言志、借物抒情均可)(1分)。线索是作者选材、组织材料的脉络。写作手法、表现手法和表达方式是截然不同的。写作手法,要在于平时积累。

5、3分。百合花的精神令人感动,作者从内心流露出赞美之情。或“百合花的精神令无数人感动,触动人们内心那纯净温柔的一角。”(意思相近即可给分)。

此题是考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

6、4分。第一问:答到“嫉妒、诋毁、心胸狭窄”意思即可。(2分)第二问:言之成理即可给分,否则酌情扣分。(2分)此题是发展性考题。拟人化的手法,其实就是写人的。

(二)例段2                                             .

① 我在泉州的清源山和福州的于山里,看到了辉煌的石壁榕,才知道比起我家屋后那棵倔强的小榕树所奏出的青绿色的生命进行曲来,还有更雄壮的进行曲。

② 清源山的石壁榕,真是生命的奇迹。这棵雄伟的榕树,生长在足有三层楼高的一块巨岩上,而本身又有两层楼高,观赏它时,非仰视不可。

③ 沿着石壁,许多粗壮的根从岩顶射向大地,有的像缆索悬荡在空中,有的像巨蟒盘旋而下。它们把整块巨石紧紧拥抱。假如从云端俯瞰下来,大约会看到这棵榕树像巨人伸出手臂,抱住一块天然宝石,企图把它从大地的母腹中拔出。

④ 我很幸运,竟在一次大雾天里见到清源石榕别样的风姿。那时,雾气正像炊烟似地袅袅上升,一阵一阵地掠过岩石,而且一阵比一阵浓烈,最后岩石像沉浸在浩渺的云海中,而榕树,被云岚雾霭所凝聚成的大白盘托住,在迷蒙的烟波中忽隐忽现,好像飘动在云中的神树。更有意思的是,在榕树背后,又隐约可以见到岩石的母山中的一座寺庙,庙宇在云雾缭绕中浮沉,朦朦胧胧地,像是天上的殿堂。见到眼前景象,我竟飘飘忽忽起来,仿佛置身于云中仙山,置身于琼楼玉宇与金木玉树之前,似乎还听到苏东坡的南方口音:“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⑤ 在于山,我又一次见到气派雄伟的石壁榕。也是站在巨石肩膀上的云中大树,也是气吞大地的巨蟒似的根群。

⑥ 了解清源山和于山石壁榕的友人告诉我:这种榕树所立足的岩石,不是一般的岩石,而是最坚硬的花岗岩。如果说,要在世界上寻找一种在最坚硬的基石上生长出来的最顽强的生命,那就是榕树。

⑦ 他还告诉我,这种生命的奇观,是发端于一种细韧的种子之中。那是一颗成熟的、像小珍珠的果子,果子里面包藏着许多小颗粒似的种子。大约是一只顽皮的鸟儿,在它吞食了榕果之后,就选择这个奇伟的地方,排泄出它消化不了的种子,就凭借岩上那一层尘埃结成的薄薄的泥土,悄悄地、雄心勃勃地长成绿光四射的庞然大物。


展开余文
⑧ 仔细瞧瞧,岩石上好像没有别的生命,也许在岩缝里有几株细小的野草,但我看不清。这种岩石真是生命难于生存和发展的地方。

⑨ 榕树,就在生命难以生存的地方,让自己生长成伟大的生命,在生命难以发展的地方,把自己发展成其他生命望尘莫及的参天巨木。

⑩ 这是多么了不起的生命进行曲。

1、作者观察和描写清源石榕里风姿的顺序是怎样的?(3分)

2、第⑥⑦自然段通过友人的话,说明形成清源山于山石壁榕生命奇观的条件。作者

最着力强调的是:(3分)

3、这篇散文的开头、结尾从结构上和表达效果上起了怎样的作用?(3分)

4、石壁生命进行曲的寓意是什么?(3分)

5、给这篇散文加一个合适的标题:(3分)

6、阅读下面句子,展开合理想象,再补写两个比喻句,来形容石壁榕的树根。(4分)

“沿着石壁,许多粗壮的根从岩顶射向大地,有的像缆索悬荡在空中,有的像巨蟒盘旋而下。”有的像                  。有的像                      。

答题解析:

第1题意在考查学生对散文描写顺序的把握,理清了散文中的写景顺序,有利于学生把握文章内容,明白作者的写作思路,了解文章的写作特色。

此题的答案是:由下而上,由近到远,由现实到想象。

第2题是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把握,弄清了这个问题,有利于学生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和正确判断文章的主旨。因为第(6)(7)自然段是交代石壁榕生长的环境,在这种土壤贫脊,地势险恶的环境中,石壁榕竟然能顽强的生长,并长成“两层楼那样高”的大树,由此可见石壁榕那顽强的生命力。因此,回答了这个问题,对于把握文章的主旨有重要意义。

此题的答案是:立足于最坚硬的花岗岩。(而花岗岩是生命很难存活的地方,有利于突出文章的主旨。)

第3题主要是考查学生对文章结构的把握,散文的最大特点是“散”,但散文作者总是通过许多手段,达到一种“聚”,即形散而神“聚”,具体是指散文中心要鲜明,思想、情绪、脉络要统一,因此,散文的结构也是达到“聚”的一种手段。本文,首尾呼应,前后连贯,突出了榕树生命力的顽强。

此题的答案是:互相呼应,首尾连贯,一气呵成,突出榕树生命力的顽强。

第4题着重考查的是学生对散文中用以寄托作者情感的“物”的寓意的理解。好的散文总是以“物”为载体表现理念,传达情感的。学生要透过语言的表面含义把握其深刻的内涵。本文表面上是对石壁榕顽强的生命力的赞叹,而实际上是寄托了作者的情感,即在生命难以生存的地方,让自己生长成伟大的生命,或在艰苦的环境中,战胜困难,充分体现自身的价值,展示自己的风采。

此题的答案是:在生命难以生存的地方,让自己生长成伟大的生命,或在艰苦的环境中,战胜困难,充分体现自身的价值,展示自己的风采。

第5题是考查学生的对作品整体感知的能力。标题是文章的眼睛,让学生在阅读文章的基础上给文章加标题,可以考查学生的对作品整体感知的能力。怎样才能较快并准确地为文章加上标题呢,这就必须要吃透全文,认真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即作者在作品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要注意文中揭示主旨的句子,而揭示文章主旨的句子往往出现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给文章加标题还要注意生动、醒目,因此本文的标题可以从开头的句子“还有更雄壮的进行曲。”还有结尾的句子“这是多么了不起的生命进行曲。”进行归纳,为了醒目和形象,可以加上这样一个标题:“石壁榕,生命进行曲”

第6题考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学生可以通过合理的想象,对石壁榕的树根在特殊的环境中所呈现的各种形态进行合理的想象和生动的描绘。学生写的句子只要与例句中的内容相关一致,想象合理,语言通畅,并有一定的生动性,就可以得满分。

例段3阅读这篇《家园如梦》,完成后边各题。

家园如梦

夜很深,也很静。浅浅的月光流进了我的村子,挤下了那扇用皮纸蒙住的三字窗。风轻轻地梳理着窗外还略单薄的树枝,嗓音很低,却让我听得清楚那来自远方的呼唤。

a庭院里的那口古井,清楚地倒映着我曾经在井旁的柳树上猴跃的童年。辘轳上那长满黑斑的麻绠,依然牢牢地吊着我的心事,绷得像调紧的弦。

“月光光,亮堂堂,背书包,进学堂……”井边学会的童谣鲜活如初,只是教我童谣的母亲,却已独卧寒山。母亲的声音已成记忆,然而母亲的血必将溉我的一生。

流浪的脚步离开家园,只把乡愁饲养在井中,任何一丝不经意的涟漪,都有可能荡得我遍体伤痕。

b屋后的荒坡上,零零散散地落户了一些三月莓树,它们在贫瘠中送走一个个春夏秋冬,又迎来一个个春夏秋冬。

母亲为我摘莓子时被刺破的手指,滴着血,凝成一团不褪的火红,永远燃烧在我记忆的深处。那些吃三月莓当饭的甜甜的日子,是母亲用手一分一分地扳来的。今年的三月,我想母亲还会在另外的世界里为我采摘三月莓。只是母亲已移居黄泉,即使我将膝盖埋进坟土,也无法缩短母子间的距离。等到三月莓红透的时候,我该回趟老家,去荒坡上采摘一包三月莓,捧撒在母亲的坟头。母亲曾经为我寻找三月莓的目光,擦亮一串串累累的爱。

屋右的古枫树——鸟的天堂。孩提时,父亲总是架着长长的梯子,猫着腰一回又一回地爬上树去为我取鸟,样子很吃力,可父亲的脸上却从不滚落丝毫吃力的神情。

c如今鸟渐渐地少了。只剩下乱七八糟的鸟巢搁在树桠间,可年迈的父亲却像童年的我一样,在鸟归季节里一遍遍地数着鸟巢。又是鸟儿孵殖的季节,隐约中,我感觉父亲佝偻着身子站在古枫前学舌一般地重复着“一、二、三、四……”那深深陷进了眼窝的眸子,专一地注视着通往山外的羊肠路。

屋左蜿蜒行的山路依旧在为我走出大山的举动作注脚,那浅浅的一行不知打上了我多少若隐若现的脚印。从山村走城市,实际上是走进一种诱惑,甚至是一种折磨。

山路的源头是生活,山路的尽头处还是生活。生活就是生生死死,造化平衡世界,谁能适应这个世界,谁就是赢家。做个赢家吧,赢家有能力随意而安。无论生活把自己推到哪个位置,都要用一颗平常心去面对,轻松靠自己给予,快乐只属于创造快乐的人。

d我茹苦一生而今永隔幽冥的母亲,愿您有您的天堂;我艰难活命又思儿念女的父亲,愿您有您的寄托!

在家门前那堵不倒的竹篱笆上,我将自己攀援成一株不忘的牵牛,紫色的喇叭始终朝向敞开着的家门,芬芳屋里的每一道墙缝。

家园如一件厚厚的袄,等待着每一个伶仃的浪漫者去穿;家园如一双不破的鞋,永远套在流浪者缺暖的脚上;家园如一柄永新的伞。一直搭在流浪者风雨兼程的肩膀上;家园如一块啃不完的饼,让流浪者一次又一次地去补充能量;家园如一根拉不断的线,末端总系着一个流浪者的大风筝。

1、谈谈你对文中“家园”内含的理解:

                                                     

2、说说你对“山路的源头是生活,山路的尽头还是生活。”这句话的理解:

                                                             

3、第一段中加点词“挤”“梳理”用得很有意味,说说它的妙处:

                                                                            

                                                                           。

4“怀念家园,更怀念家园里的某些人”这一句是从文中抽出来的,应该放回文中abcd那一个位子?

5、请在文中找一句你最喜欢的句子,说说喜欢的理由:

                                                      

6、你有过文中类似作者的感觉吗?有?没有?为什么?

                                                    

7、请仿照最末一段的句式,再仿写两个句子。

家园如                         ,                         。

例段4阅读贾平凹的这篇《小巷》,完成后边各题。

小  巷

这是一条窄窄的小巷。

原住着一群瞎子。他们没有汽车,也没有自行车。这个城市越来越现代化,他们的交通工具依旧是一根竹棍。 

笃笃,笃笃,神奇般的竹棍,再不长叶,也不生根,却是他们的神经和眼睛,在两边工厂院墙高高的相夹的几百米深的甬道里,他们步步往里走。甬道永远是潮湿的,阴暗的,白日没灯,黑夜没灯,他们似乎是绝缘体,光明对于他们是不存在的。

窄窄的小巷,被人们久久的遗忘了。一年,两年,大人不到那里去,小孩也不到那里去,偶尔有三只蝴蝶形的风筝进巷子,却挂在了巷子深处的屋檐上,无人去取,就一直倒吊在那里了。巷道里草漫了上来,渐渐覆盖了那古老的四方砖块。

今年春上,城市的上空又飞起了蝴蝶形的风筝,寂寞了一个冬季的天空,显得明快了。突然,这条窄窄的小巷口,拥满了人,都在看那墙上的一个牌子,牌子上写着:盲人按摩所。

消息爆炸了整个城市,都在传说:这群瞎子并没有默默地死去,几年里默默地学成了按摩术,可以治好多好多的病症。

这个城市的病人毕竟是很多的。病急乱投医,就有人进了这窄窄的小巷。一个,两个,十个,八个……瞎子们果然在那里备有按摩室。他们一次一次按摩得满头大汗,病人一次一次感到病情减轻,终就痊愈了。于是,一群一群的病人赶来,从小巷往里走,弯腰的,弓腰的,弓背的,拐腿的,歪脖的,这些在生活中痛苦,失去了人世乐趣和理想的患者,走一步,退半步,不知道这个小巷的深处,将是一个什么世界?

不久,一群一群的人从小巷深处走出来,他们都好了。那里是一个修理师就是一群黑暗中的精灵。小巷里的草一在天踏下去了,又露出了那古老的四方砖块。但是,他们都在奇怪:这巷里,那病房里,全挂满了电灯,黑夜里在亮着,白日里也在亮着?

“黑夜和白天于我们都是一样的。”瞎子们说。

“那怎会一样呢?”

“过去是一样的黑暗,现在是一样的要光明。”

“那你们能看见吗?”

瞎子们却笑了:

“请问,你的眼睛能看见你的眼睛吗?”

“不能。”

“是的,眼睛是看别人的,灯是我们的眼,所以我们看不见,但它却看见了别人,别人也看见了它呢。”

这灯就一直这么日日夜夜地亮着。

日日夜夜,患者从这个窄窄的小巷往里走,黑暗里,灯在照着,灯给了希望,他们一直走,走向生活的深处。

1、第二段写出了住在小巷里的特殊人群(瞎子)生活环境的什么特征?(写出三个词)

                                                         

2、文中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试举一两例进行简要分析。

                                                                

3、过去的小巷“白日没灯,黑夜没灯”;现在的小巷“全挂满了灯,黑夜里亮着,白日里也亮着。”

○1由此想到一句俗语:瞎子点灯                   

○2请根据小巷现在的变化,改写这句俗语,赋予它新的含义:瞎子点灯:

                                                                

4、分析下列句子的含义:

○1眼睛是看别人的。灯是我们的眼,所以我们看不见,但它却看见了别人,别人也看见了它呢。

○2日日夜夜,患者从这窄窄的小巷往里走,黑暗里,灯在照着,灯给了希望,他们一直走,走向生活的深处。

                                                                

                                                              

5、合文中盲人们的精神,谈谈你对人生价值的一点认识。

                                                                 

                                                              。

例段5阅读莫怀戚的《家园落日》,完成后边各题。

家园落日

① 很久以来,我都有种感觉:同是那个太阳,落日比朝阳更富爱心。

② 说不清楚这是因为什么;当然也可能是:眼睁睁看它又带走一份岁月,英雄终将迟暮的惺惺惜惺惺,想到死的同时就想到了爱。

③ ……这么说着我想起已到过许多地方,见过各种落日。

④ 戈壁落日很大,泛黄古旧,半透明,边缘清晰如剪纸。此时起了风。西北一有风则苍劲。芨芨草用力贴紧了地,细沙水汽一般游走,从太阳那边扑面而来,所以感到风因太阳而起,恍忽之间,太阳说没了就没了,一身鬼气。

⑤ 云海落日则很飘又很柔曼,一颗少女心。落呀落,落到深渊了吧,突然又在半空高悬,再突然又整个不见了,一夜之后从背后起来。她的颜色也是变化的——我甚至见过紫色的太阳。这时候连那太阳是否属实都没有把握。

⑥ 平原落日总是一成不变地渐渐接近地平线,被模糊的土地浸润似的吞食。吞到一半,人没了耐心,扭头走开。再回头,什么都没啦:一粒种子种进了地里。

⑦ 看大海落日是在美国。或许因为是别人的太阳,总感到它的生命不遂意:你无论如何也看不到太阳是怎样浸进海水的,隔得还有一巴掌高吧,突然就粘在了一起——趁你眨眼的时候。这时美国朋友骄傲地说,看,一颗水球在辉煌地接纳火球了。我说唔,唔唔。

⑧ 说到底,我看得最多的,还是浅缓起伏的田野之上的落日;说起它就想起庄稼和回家的落日,普通得就像一个人。

⑨ 在我居住的中国川东,就是这种太阳。

⑩ 我常常单骑出行,驻足国道,倚车贪看丘陵落日。

○11 那地势的曲线是多层的,颜色也一一过渡,从青翠到浓绿,从浓绿到黛青;而最近夕阳之处一派乳白,那是盆地特有的雾霭。

○12 似乎一下子静了一阵,太阳就这样下来了:红得很温和,柔软得像泡过水,让我无端想起少女的红唇和母亲的乳头。

○13 有时候有如带的云霞绕在它的腰际;

○14 有时候是罗伞般的黄桷树成了它的托盘;

○15 农舍顶上如缕的炊烟飘进去,化掉了;竹林在风中摇曳,有时也摇进去了。

○16 ……当路人不顾这一切时,我很焦急,很想说喂,看哪!

○17 两只小狗在落日里追逐;老牛在落日里舐犊……有一天有一个老农夹在两匹马之间,在光滑的山脊上走进了太阳。马驼着驮子。老农因为老了,上坡时就抓着前面的马尾巴。后面的马看见了,就将自己的尾巴不停地摇着。

○18 我不禁热泪盈眶:一种无法描述的爱浸透全身。

○19 这个迟暮的老农!他随心所欲的自在旷达让我羞愧……我突然想到就人生而言,迟暮只有一瞬,长的只是对迟暮的忧虑而已。

○20 这个起伏田野上的落日啊……我曾经反复思索这种落日为什么特别丰富——曲线?层次?人物活动?抑或角度的众多?

○21 最终承认:仅仅因为它是家园落日。

○22 家园!这个毫无新意的单纯的话题!

○23 家园的感觉何以如此?说不清。譬如在我生长的重庆——我心知凡是她能给予我的,其他地方也能给予;然而一切的给予,又都代替不了家园。

○24 关于这个,一切的学术解释都是肤浅、似是而非的,只能说:家园就是家园。

○25 而人在家园看落日,万种感觉也许变幻不定,有一种感觉却生死如一:

○26 那才是我的太阳啊!

1、第①自然段说“同是那个太阳,落日比朝阳更富爱心”(划线句),这句话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

2、本文题为《家园落日》,第④⑤⑥⑦自然段作者为什么要先写其他地方的各种落日?

答:

3、文章第○12○13○14○15自然段从               、              和             三个方面描绘了家园落日的形象,倾注了作者的一片深情。

4、第○25段划线句“人在家园看落日,万种感觉也许变幻不定,有一种感觉却生死如一”,“这种感觉”指的是什么?

答:

5、“我心知凡是家园能给予我的,其他地方也能给予;然而一切的给予,又都代替不了家园。”(第○23段)作者为什么这样说?

答:

6、“同是那个太阳,落日比朝阳更富爱心”,作者说不清楚,你能说清楚吗?

答:

7、第○17○18自然段作者在看到一种落日景象后说“一种无法描述的爱浸透全身”。“无法描述的爱”是一种什么样的爱?

答:

8、这篇文章第①②自然段为第一部分,第③-⑦自然段为第二部分,第⑧-○26为第三部分。请归纳这三部分的大意。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9、本文的中心意思是什么?请用最简洁的话概括。

中心意思:                                                              

10、仿照第④段的划线句写一个句子。

例句:戈壁落日很大,泛黄古旧,半透明,边缘清晰如剪纸。

仿句:海上日出     ,           ,                       。

例段6阅读下边的《古井》,完成后边各题。

古 井

我们村东头,有一口井,究竟修于何年,已无从考查了.古井里的水,清凉可口,没有一丝儿咸味.大半个村子的人,都到这儿取水。古井像一位温情的母亲,用淳美的乳汁,养育着平原的儿女。

我家距古井十几米远,每日里,从微熹初楼露到暮色降临,到古井边取水的人,从我家门前络绎不绝的闪过,桶儿、筲儿发出的吱悠吱悠、叮当的响声,像一支快乐而优雅的乡间小曲,不时传进我的耳朵.我家门前的路面总是湿漉漉的,像刚落下一场金色的雨.

东邻有一对年过六旬、相依为命的老人。男的,是个老党员。在抗战时期,腿负过伤。一瘸一拐;女的,是个老妇,又老又瘦,身子单薄得简直一阵风能把她吹倒。老两口只有一女,在外地教书。乡亲们晓得这两位老人用水难,今儿这个帮着挑一担,明个那个帮着挑一担.老人院里的那个大水缸,长年不空,总有满缸的水.两位老人多次表示,对帮着挑水的人要给予一定的报酬,可是谁也不肯接受,乡亲们总是这样劝说两位老人:“那口井给人们付出多少力气?可它从没跟人们要报酬。”

故乡的井啊,不仅为乡亲们提供着生命的泉水,还陶冶着乡亲们的品格,使他们懂得了应该怎样做人。村里的人们都清楚,那口井只占了巴掌大的一块地方,可是,他对人们的生活发挥着难以估量的作用。它不争地位,不计报酬,对人们无所求,无私地向人们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1、文中的用“淳美的乳汁,养育着平原的儿女。”具体指的是什么?

答:

2、第4段用抒情的笔调赞美了古井的美好品格。古井的品格表现在那几方面?

答:

3、第4段说“古井对人们的生活发挥着难以估量的作用。”其具体含义是什么?

答:

4、第2段中的“从我家门前络绎不绝的闪过”的“闪过”用的好在何处?

答:

5、文中有三处划了横线,请指出所用的修辞手法,并找出一例说说它的妙处。

答:

6、本文末段赞美了古井的美好品格。请仿照此段也来赞美某一物的美好品格。(注意修辞手法的使用,字数大体上不限)

例句:古井,它不争地位,不计报酬,对人们无所求,无私地向人们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仿写:                                                                       

                                                                             

例段7阅读这篇《会飞的蒲公英》,完成后边各题。

会飞的蒲公英

童年的我,在初夏,常常和妈妈去小木屋后面的山坡.山坡上盛开着一丛丛火红的杜鹃、鹅黄的迎春、浅紫的牵牛……..我快活地拍着小手,蹦蹦跳跳采摘这些五颜六色的花儿,可妈妈却总是轻轻地挽者我走道山坡的另一侧,那里开满着一朵朵白色的小花。花儿怪逗人的:圆圆的脑袋,白白的绒毛,风一吹,就轻盈的飞了起来,飞呀飞,飞的老高的我费了好大的劲,才抓住一朵飞在空中的小白花。

妈妈说:“这是蒲公英,它从不满足于呆在偏僻的的角落,最喜欢到外面的世界去闯荡。”

妈妈的话,在我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晚上,我常常梦见自己的变成一朵白色的蒲公英,在广阔的世界上飘荡。

不久,我上小学了,妈妈缝了个书包给我,书包上绣者几朵白色的蒲公英,花旁还歪歪斜斜的绣着几个字———会飞的蒲公英。每天,我就像一朵快乐的蒲公英,在小木屋到学校的山路上飞来飞去。

一个有风的黄昏,我从学校跑回家,高兴的拉着妈妈来到开满蒲公英的山坡.我把老师刚刚教的儿歌《蒲公英的种子》唱给妈妈听,我一边唱一边在蒲公英的丛中跳来跳去,一朵朵白色的小花在我的歌声中轻轻飘上天空。妈妈的神情有些激动,目光亮亮的,深情地追随着那一朵朵飘飞远去的小白花。

从妈妈的目光里我仿佛看到了晚上常常做的那梦:一朵白色的蒲公英,在轻风的吹拂下,飞呀飞,飞过一间间古老的小木屋,飞过一片片茂密的山林,飞进金色的阳光中……

带着这个白色的梦,我考上了中学。那个绣者蒲公英的书包旧了,有几个深夜,妈妈把花书包放在桌子上,望了好久后来,妈妈又守着小油灯,为我做了一件蓝色的连衣裙,裙子上绣着一朵白色的蒲公英。每天我穿着蓝色的连衣裙,在学校和山村的大马路上飞来飞去。

几年之后,一张从遥远的地方飞来的大学录取通知书,是我那关于蒲公英的梦更真切了。临别前的一个黄昏,风很大,妈妈和我不知不觉来到了小木屋后的山坡,山坡上一朵朵蒲公英飞得比往日更高了。我惊讶的睁大了眼睛,妈妈站在离我不远的地方,眼里含着泪花。暮色渐浓,我和妈妈默默地往回走,快到小木屋时,妈妈拉了拉我的手,轻轻的说:“你算是一朵会飞的蒲公英了,但你还要飞得更高一些。”

从此,我牢牢记住了妈妈的话,开始尽情地在大学校园的林荫小道上飞来飞去。

一年后,我把从林荫小道上飞进报纸和杂志的诗行寄给了山里的妈妈,并写了一段话:“妈妈,从你身边飞出的那朵娇嫩的蒲公英,不仅学会了飞,而且还懂得怎样才能飞得更高一些。”

很快妈妈回信了,信里夹了一幅水彩画:一片蓝色的天空下,有一座开满了白色蒲公英的小山坡。画上题有一行字:山里的孩子。

从这幅画里,我读出了妈妈心中的那片诚挚的向往——

蓝天下,一群群孩子,明亮的双眸,痴痴地凝望着山坡上的一朵朵白色的蒲公英,口里欢快地唱着:我是一棵蒲公英的种子……

这不正每一个山里母亲期待的吗?

1、文章第一段中写“火红的杜鹃、鹅黄的迎春、浅紫的牵牛……”有什么作用?

答:

2、文章中最能体现蒲公英性格特点的一句话是那一句?

答:

3、在我成长的不同时期,妈妈为我做的事情都什么有关?妈妈这样做的用意是什么?

答:

4、文章中三次运用了“飞来飞去”这个词语,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答:

5、文章最后一段中“每个山里母亲期待的”是什么?

答:

6、第8段中妈妈的“眼睛里盈满了泪花”的原因是什么?

答:

7、请描写出一种花的外部形态并揭示其象征意义。(注意文采,50字以内)

答:

例段8阅读下边这篇文章,完成后边各题。

给美丽做道加法

就像平静的湖面落下一枚银币,突然的声响,惹得满教室的花朵晃动起来。

靠窗那排坐在最后的同学,弄碎了一块小镜子。

这是上午的第二节课,老师的讲述已停下来,同学们正进行课堂练习。有初冬的阳光从窗外涌进来,流淌在摊开着的课本上的字里行间。男老师在教室的课桌间来回踱步,看长长短短七排秀发及秀发下亮晶晶的112粒黑葡萄,捕捉沙沙的写字声合成的音乐,他感觉到自己好像一位农民在田间小憩,擦汗的同时聆听着庄稼的拔节之声。

一个小姑娘心爱的小镜子摔坏了。

教室里低低地有了议论:

“臭美!扮啥酷呀!”

“上课怎么能照镜子?”

“活该受批评。”

“看老师怎么办!”

老师没有言语,他有意无意地听着同学的每一句议论。这些女孩子呀,全十五六岁年龄,作为旅游职业高中的新生,脸蛋身材口齿当初都曾精心挑选,一笑甜爽爽的,开了口也职一巢小鸟,三五分钟是静不下来的。男老师的心里笑着,他知道她们在等讲台上的反应。

其实,开始练习后不久,老师就看见那位同学悄悄摸出了小镜子。他看到她将镜片偷偷压在作业本下,写几笔就照一照。借着阳光,一只蝴蝶形的淡黄色的发卡舞动在她的前额,花季的脸真是漂亮。

男老师想提醒她,但一时没有想好合适,现在经同学一催化,他忽然有了一种灵感。

他微笑着先开口问了一个物理问题。

“请说说平面镜的作用。”

“有反射作用。”这很简单,全班56个同学几乎异口同声地回答。

“是啊,”老师说,“同学们,几分钟前,我们教室里56位同学变成57朵花,有一个同学借镜反射出一朵,但是,镜中的花是虚的,镜片只能反射美丽,并不能增加美丽。要增加美丽或者让美丽面对岁月的雨雪风霜的一笔笔减数,还是保持不变,我们惟一的办法是从另一方面给它再一笔笔添上加数。这加数是指:我们一次次做进步的努力,一次次为自己的目标不轻言放弃,或者,一次次向我们的周围伸出自己的手……而此刻,对坐在教室的你来说,帮助你增加美丽的是你桌上的书本。”

再也没有任何声音,一池吹皱的春水再度平静。

当天晚自习时,照镜的小女孩在日记中写下了这么一句话――给美丽做道加法。

1、从文中找出与题目《给美丽做道加法》中“美丽”一词相呼应的两个语句。

(1)                                                                

(2)                                                                

2、第3段画横线句子是对老师感觉的描写,请你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3、“男老师想提醒她,但一时没有想好合适,现在经同学一催化,他忽然有了一种灵感。”这里“灵感”的具体内容是:                                                

                                                                          

4、结合文意,理解文中画线短语的含义理解正确的一项。

(1)“岁月的雨雪风霜的一笔笔减数”

                                                                              

(2)“给美丽做道加法”

                                                                          

5、给倒数第3段省略号处填写一个句子,使它与前面的语句意思连贯、句式相同。

                                                                           

6、读罢此文,你想对我们说些什么?可以从写法、思想等方面来谈。

                                                                         

                                                                          

                                                                          

例段9阅读下边这篇《夏之韵》,完成后边各题。

夏之韵

⑴ ①充满整个夏天的是紧张、热烈、急促的主旋律。②好像炉子的一锅冷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了一样,山坡上的芊芊细草渐渐滋成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一堵黛色长墙。③轻飞漫舞的蜂蝶不多见了,却换来烦人的蝉儿,潜在树叶间一声声地长鸣。④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黄的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⑤金色主宰了世界的一切,热风浮动着,飘过田野,吹送着已熟透了的麦香。⑥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几个月的积蓄,这时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滚动,在天地之间升腾。⑦夏天到了。

⑵                        。按绘画的观点,这其中大约有一定的道理。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发红叶,[   ]着事物的终极。夏正当春华秋实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黄色――收获已有而希望未尽,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你看,麦子刚刚割这,田间那挑着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举着嗽叭筒的高梁、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无不[   ]出旺盛的活力。这时他们已不是在春风微雨中细滋漫长,而是在暑气的[    ]下,蓬蓬勃发,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    ]。

⑶ 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人们的每一根神经都被绷紧。你看田间那些挥镰的农民,弯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快割;麦子上场了,又想着快打,快打。他们早起晚睡亦够苦了,半夜醒来还要听听窗纸,可是起风了;看看窗外,天空可是遮上了云。麦子打完了,该松一口气了,又得赶快去给秋苗追肥、浇水。“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他们的肩上挑着夏秋两季。

⑷ 遗憾的是,历代文人不知写了多少春花秋月,却极少有夏的影子。大概,春日融融,秋波波淡淡;而夏呢,总是浸在苦涩的汗水里。有闲情逸致的人,自然不喜欢这种紧张的旋律。我却想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

1、第(2)段的[    ]内依次填入的词语,最为恰当的的一组是(     )。

A.标志    迸发    蒸腾     冲刺

B.象征    爆发    蒸气     冲击

C.标志    爆发    蒸发     冲刺

D.象征    迸发    蒸腾     冲击

2、请在第(2)段开头的横线上写出与下文衔接恰当的语句:

答:                                                 。

3、请品味第(1)段中“⑤金色主宰了世界的一切,热风浮动着,飘过田野,吹送着已熟透了的麦香”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答:                                                                    

                                                                          

4、第(3)段中连用四个“快”字,叠用“听听”“看看”两个动词,在表达上各有什么作用,请作简要分析。

答:                                                                   

                                                                         

5、最后一段作者说文人笔下多是“春花秋月,却极少有夏的影子”,请简要分析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并说说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

参考答案:

例段3《家园如梦》

1、“家园”既指童年生活的、有父母呵护的故乡的家(住过的实实在在的);也指不断给作者输送精神养分的家,即精神家园(一种心灵的寄托和归宿)。(阅读散文,要注意弄清并找出文眼。要理解“家园”的含义,要善于从文中找到相关的词句,因为作者写家园,肯定不止是写住过生活过,多半是要揭示它的深层含义,如2、3、6、8段的末句和第9、10段的文字。)

2、围绕“无论生活把自己推到哪个位置,都要用一颗平常心去面对,不断创造快乐”来理解即可。(对“山路的源头是生活,山路的尽头还是生活。”一句的理解,只要把它放回到文段中,联系前后的语句一起来看,便不难发现这是文段的第1句,后面的第2、3句都是对第1句的阐释,最后一句才是对它的感悟性、总结性的阐释。)

3、“挤”写出了月光轻柔而洒满庭院的动态、柔美的感觉,同时用拟人化的手法体现了作者对月色的喜爱之情。“梳理”写出风轻轻的吹动树枝的情景,也用拟人化的手法,使风儿的这种吹动有了感情。

4、d 总结性语句。(这题要抓住“更怀念家园里的某些人”这个带有提示性的句子,看到这个句子,就知下文要写的不是物,而是人。)

5、找出最喜欢的句子,并说明喜欢的理由,言之成理即可。

6、有,或没有,能说出原因就可以。如:还没有,因为我还没有离开过家,但我能理解作者远行千里也念念不忘故乡家园的那种情感。

7、仿写两个句子,注意喻体跟本体之间的相似性。如:

家园如一盆火,永远温暖着流浪者孤独的身影。

家园如一滴甘露,永远滋润着流浪者疲惫的心田。

家园是一双大手,永远牵拉着流浪者飘泊的心灵。等等。

例段4《小巷》

1、阴暗、潮湿、落后、冷清

2、写小巷:过去阴暗潮湿,现在电灯闪烁;过去人迹罕至,现在人来人往;写瞎子:过去人们不屑一谈,而今病人纷纷登门;过去沿街乞讨,而今能为他人服务等等;运用对比手法写出了这群盲人的人生价值,赞颂了盲人们美好的精神境界。

3、瞎子点灯白费蜡(不是为自己,而是为别人;照亮了自己,也照亮了他人)

4、○1这几句话揭示出盲人乐于奉献的精神之魂。○2这一段主要是写病人即从“盲人按摩所”中治好了病,更从这里吸取了精神力量,从而坚定了生活的信念。

5、大意:学生只要能从盲人们的身残志坚、乐观向上、乐于奉献、热爱生活等方面谈出自己的认识即可。

例段5《家园落日》

1、第一段划线句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作为抒情线索贯穿全文。

2、以其他地方的各种落日衬托家园落日。

3、第○12○13○14○15段从 色彩、体态 和 神韵 三个方面描绘家园落日的形象。

4、第○25段划线的“这种感觉”指的是:家园永远是我的太阳。

5、作者之所以这么(第○23段)说,是因为生我养我的是家园,家园对我的爱是博大的,宽厚的,是其他任何地方都不能替代的。      6、略。

7、“无法描述的爱”是指:家园的一切都浸润在爱的氛围中,这种爱无处不在。

8、归纳大意。第一部分:提出自己的看法,同是一个太阳,落日比朝阳更富爱心;第二部分:用其他地方的种种落日衬托家园落日;第三部分:浓墨重彩描写家园落日,抒发热爱家园的赤诚之情。

9、中心思想:本文通过对家园落日的工笔描绘,抒发了作者热爱家乡的深厚感情。

10、仿写句子,答案略。

例段6《古井》

1、解答此题重在理解文意并且联系具体语境来答:“古井里的水,清凉可口,没有一丝儿咸味,大半个村子的人,都到这儿取水。”

2、答此题重在整体把握文章的主旨:“不争地位,不计报酬,对人们无所求,无私地向人们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3、此题要联系具体语境、立意和主题来答:不仅为乡亲们提供着生命的泉水,还陶冶着乡亲们品格。

4、此题考查的是词语的准确生动。注意语境来回答。好处是:在我家走过的人多,而且速度快,次数多,井水的作用大,与“络绎不绝”相搭配此题要充分体会词语重用。

5、从修辞的角度来考虑:比喻、夸张、拟人,作用要结合语境来说明修辞的作用。

6、考察学生的仿写能力,注意写作意图和感情倾向还有联系时代背景。

例段7《会飞的蒲公英》

1、答此题要围绕“整体感知文章大概内容,体会主旨,文章的结构,特色”答案:衬托蒲公英白色的小花淡雅(或平凡)。

2、这道题要理解文章的中心句,即:它从不满足于呆在偏僻的的角落,最喜欢到外面的世界去闯荡。

3、此题体会文章的思路和结构特点,并理解文章的主旨。答案:蒲公英;教育我像蒲公英那样,不满足现状,积极进去,不断取得新的成就。

4、此题考查的是词句的品析,对词语在句意的理解能力。:生动传神的写出了“我”在妈妈的教育下求知、成长、努力进去的情景。写的形象逼真。

5、引导学生在认知、感悟、体会的过程中作答,把握文章内容和思想:每个山里的母亲都期待孩子像蒲公英那样飞出大山,飞向更广阔的天地。

6、此题考察的是文章的整体内容和主旨,妈妈的“眼睛里盈满了泪花”,其原因是:妈妈的梦想变成现实。

7、描写出一种花的外部形态并揭示其象征意义。主要考察学生的仿写能力,注意写作意图和感情倾向还有联系时代背景。

例段8《给美丽做道加法》

第1题要求在全文中找出前后照应的语句。通过语句的筛选,可知其答案是:“满教室的花朵晃动起来”、“长长短短七排秀发及秀发下亮晶晶的112粒黑葡萄”、“脸蛋身材口齿当初都曾精心挑选,一笑甜爽爽的”、“一只蝴蝶形的淡黄色的发卡舞动在她的前额,花季的脸真是漂亮”、“56位同学变成57朵花”。

第2题考查对关键句的含义及表达作用的理解,这句话的表达作用为:○1描绘出老师辛勤耕耘的形象。○2形象地写出老师看到学生成长的欣喜之情。(意至即可)

第3题要求体会关键词语在表情达意方面的理解,联系上下文可以看出:“○1老师想以平面镜的作用作为切入点启发同学。○2引导学生认识如何看待美。(意至即可)”

第4题我道阅读主要考查学生对全文的整体理解及领悟,也是散文阅读的常见考点。可以理解为“○1随着岁月的流逝,生活的磨砺,青春的美将逐渐减退。○2丰富文化知识,提高道德修养,奉献真挚的爱……都是在不断完善自我,增添美丽。(意至即可)”

第5题是近两年来深圳出题者喜爱的“仿写题”。这样的题型解题思路:1、注意题目要求。2、认清被仿写的句子(句式、修辞)。3、领会被仿写句子的感情。注意事项:1、被仿写句子句式特点和修辞特点。2、注意句子的整齐对称、错落变化。3、注意语句的文采、感情倾向。答题时要注意抓住:“一次次……一次次……或者,一次次……”这样关键词语仿一句带有“一次次”特点的句子并要有文采。

第6题解题思路:1、考察你对文章的中心、主题的理解程度。2、考察你是否有举一反三的能力。常见题型:联系实际谈体会、是否赞同本文观点、得到的人生经验。答题方法:1、没有充分理由,不能轻易否定某一观点。2、注意思想正确和感情健康。3、一定要将自身实际和文章内容结合。本题要求写出自己的阅读心得,只要能从语言、思想等方面写,有文采言之有理即可。

例段9《夏之韵》

第1、2题考查学生能捕捉文中的信息、把握文章的思路、以及对文章上下文的词语衔接语气连贯等检验。第1题答案为(  A  )。第2题参考答案大至这样描述“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只要能扣住“夏天”、“色彩”语言简练,言之理即可。

第3题考查学生理解和推敲重要句子在语言环境中和意义和作用能力,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语句的赏析能力,答题这样题要点是:注意句式、注意修辞(比喻、排比、拟人、对偶)、注意感情倾向。参考答案为:“作者在这句话中运用拟人的手法,从视觉、触觉、嗅觉等多个角度,写出夏天是充满希望的。”

第4题是理解类题型,主要从体味和推敲重要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出题,答这样题时,一定要注意联系作者在文章在表达出的思想及情感。可以这样答:连用四个“快”字突出了农活的繁忙和农民劳动的紧张。听听“看看”两个动词的叠用,突出了人们对气候变化的密切关注。

第5题主要检测学生概括主题、概括文章中心能力:答这样题时要注意文章的文体,文章面对的是什么问题或话题,作者的态度如何,是否有明显的倾向性并要结合全文的中心注意上下文的提示和联系。语言要简短、语法要正确。参考为“这句话起衬托作用。用文人笔下的春花秋月衬托浸满苦涩汗水的夏季,用文人的闲情逸致衬托农民劳动的紧张。同时文中引用的话表达了作者对夏天热烈赞美的思想感情。”

标签:教学论文 中考现代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构建阅读生态,打造书香校园(教师中心稿)
下一篇:《狼》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