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备课资料
阅读:3746  
标签:备课资料
《过秦论》中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该怎样理解?(网友来稿)
广东中山二中 蒋晓辉

      对贾宜《过秦论》中“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一句,人们的认识似乎很一致:

      广东版《教师教学用书》译文为:“就因为不施行仁义,而攻守的形势也就不同了。”(2004年)

      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高一语文跟我学》译文为:“不施仁政,而使秦始皇执政前后攻守的形势不同造成的啊。”(2002年)

      南方出版社出版、任志鸿主编《中学教材优化全析》译文为:“不施行仁政,使进攻和防守的形势截然不同啊。”(2005年)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张必东主编《中学语文备课全书》译文为:“没有施行仁义,而进攻与防守的形势不同了。”(1998年)

      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语文组编《高中语文疑难解析》译文为:“是由于它没有实施仁义的政治,而攻守的形势不同了。”(1986年)

      但是,请大家想一想:秦国攻守之势发生改变的原因是“不施仁政”吗?也就是说:秦取攻势时,它是施行仁政的吗?文章前面说:“君臣固守以窥周室”、“外连横而斗诸侯”、“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讲的显然不是“施行仁政”;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说:“秦自穆公以来二十余君,未有坚明约束者也。”也可以证明秦在夺得天下之前并非“施行仁政”

      因此,笔者以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中“而”的前后不是因果关系或承接关系,而应为转折关系,“而”应为“然而”。而最好是将“攻守之势异也”和“仁义不施”调换顺序,将这一句理解为“攻守之势异也而仁义不施”。

      这样理解,一、是事实:秦统治前后攻守之势发生了变化,它却不施行仁义;二、有可能:《过秦论》为赋体文,作者为了语气顺畅,将句子内容前后调换是有可能的。三、和下文一致:《过秦论》下篇说:“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立私权,禁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夫兼并者,高诈力;安定者,贵顺权;此言取与守不同术也。”

      作者邮箱:

      
标签:备课资料 过秦论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千古悲愁一肩挑——杜甫《登高》赏析(网友来稿)
下一篇:合作学习在语文教学中(网友来稿)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