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阅读:1765  
标签:教学论文
说明文——一种并不存在的文体(网友来稿)
浙江省绍兴县安昌镇中学 董水龙

      “说明文”是一个出现得很晚的词(《辞源》不收),是当代才生造出来的,而且是专门为中小学语文文体教学需要而生造的,只适用中学语文教学。但这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既简单又让师生犯难的难题,说简单,无论你走进谁的课堂,分析文章内容,理清文章内容结构,再来点说明方法、说明顺序和语言准确简明扼要之类的课堂教学内容下来,一篇说明文就学完了。难题是学生通过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学下来,还是不知说明文为何物,与其他文体有什么区别。当语文老师要求学生写说明文时,学生的第一反应就是说明文要怎样写。因此,写作“说明文”成为师生的共同难题,这样一来,阅读实际上也成了一个未解的死结。问老师,老实说,语文老师自己也大都不甚明了,说不出一个所以然来,更惶论学生了。即使是如前辈钱梦龙老师等这样的著名特级教师,虽然能上出很出彩的有关说明文的课来,但就笔者阅读过的他的几堂课堂实录来看,出彩之处也不在说明文这一文体特征上,似乎和上记叙文议论文没有什么差别。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这样一个结果的呢?

      首先,我们想弄清楚两个概念,即什么是“说明”和“说明文”。教科书和词典是这样说的(表达的意思基本相同):“是对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关系、功用以及特点的解释和述说。说明要求抓住事物的特点,揭示出事物的本质、规律极其意义。”“一种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体。常用于说明某种事物或某种道理。说明某种事物的说明文,可以根据不同的目的和对象,着重说明事物的内容、形式、性质、特点、结构、功能等某一方面或几方面,以便于人们了解和应用。说明某种道理的说明文,要把道理讲透彻、明白,以便于人们理解和掌握。说明文的语言要准确、简明,表达要有条理。”①

      在这些似是而非的解释中,我们仍然难以理解“说明”到底是一种什么“表达方式”。难道论说文讲道理就不要“透彻、明白”“有条理”,记叙文叙述就不需要“语言要准确、简明,表达要有条理”。可见,说明文有的,记叙和议论似乎同样也有。笔者以为,我们之所以无法表达清楚什么是“说明”和“说明文”的概念,是因为“说明”就根本不是一种独立的“表达方式”②,因此连带出“说明文”也不该是一种“独立文体”。

      比如初中传统“说明文”名篇《中国石拱桥》,其实是一篇很典型的论说文,论证我国古代的石拱桥“结构坚固,造型优美,历史悠久”这个观点。为了论证这一点,作者运用了例证法和引证法。例证法列举了赵州桥和卢钩桥,来证明我国古代石拱桥“结构坚固,造型优美,历史悠久”。文中有分析:“赵州桥横跨在消河上,是世界著名的古代石拱桥,也是造成后一直使用到现在的最古的石桥”——证明“结构坚固”;“这座桥修建于公元605年,到现在已经有一千三百多年了,还保持着原来的雄姿”——证明“结构坚固”的同时,也证明了“历史悠久”。接下去一段就是分析赵州桥的“造型优美”和“结构坚固”的原因,其间又有分论点,即(赵桥)“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然后从四个方面分别加以证明。

      文中为了证明作者提出的论点,还有引证的论据:“《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以次证明我国石拱桥“历史悠久”;“唐朝张捉说,远望这座桥就像‘初云出月,长虹饮涧’”,这是证明“造型优美”的。在例举卢沟桥以后,又用意大利人马可·波罗的话作为论据证明论点。然后是分析论证我国石拱桥会有这样光辉成就的原因。虽然文本里面因了某些原因,有逻辑上不甚合隼之处,但你不可否认,这的的确确是一篇从形式到内容都十分完备的论说文。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册中,《桥之美》《大自然的语言》《奇妙的克隆》《恐龙无处不在》《被压扁的沙子》都是不折不扣的论说文。《桥之美》是在谈论一个美学观点,当然要有分析和论证;《大自然的语言》在论证物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奇妙的克隆》说的则是论述克隆技术对人类产生的利弊;《恐龙无处不在》是论述“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被压扁的沙子》则是唯一的驳论,论述“恐龙灭绝的原因是因为撞击而不是火山活动”。

      另外,《苏州园林》也是一篇典型的议论文。论点是“苏州各个园林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的美学观点。然后作者从六个方面论证自己提出的观点,最后得出结论。

      除了可以归为论说文的“说明文”以外,还有一类可以归入记叙文。像高中语文教科书里的传统保留篇目叶圣陶的《景泰蓝的制作》,就是典型的记叙文,记述了景泰蓝的制作过程。记述中有叙述有描写,有顺叙有插叙。为此,我试作简要分析,如文章第4段中的描写:

      譬如粘一颗柳树吧,干和枝的每条线该多长,该怎么弯曲,他们能把铜丝恰如其分地剪好曲好,然后用钳子夹着,在极稠的白芨浆里蘸一下,粘到铜胎上去。柳树的每个枝子上长着好些叶子,每片叶子两笔,像一个左括号和一个右括号,那太细小了,可是他们也要细磨西琢地粘上去。他们简直是在刺绣,不过是绣在铜胎上而不是绣在缎子上,用的是铜丝而不是丝线、绒线。

      这难道还不是我们说的记叙文中的描写?为了叙述得明白晓畅,作者两处运用了比喻的修辞。这样的描写后文尚有几处,不再一一列举。至于《景泰蓝的制作》一文中插叙就用得更多,请看文章第2段前半部分:

      景泰蓝拿红铜做胎,为的红铜富于延伸性,容易把它打成预先设计的形式,要接合的地方又容易接合。一个圆盘子是一张红铜片打成的,把红铜片放在铁砧上尽打尽打,盘底就洼了下去。


展开全文阅读
      在这段里,作者在叙述一句“景泰蓝拿红铜做胎”后,补充一句“为的红铜富于延伸性,容易把它打成预先设计的形式,要接合的地方又容易接合”,以便让读者明白“景泰蓝”为什么要“拿红铜做胎”,然后再继续叙述景泰蓝的制作过程。这样在顺叙中插入另外的内容,不是记叙文?而此文的第3段,则完全是一段插叙:

      制胎的工作其实就是铜器作的工作,各处城市大都有这种铜器作,重庆还有一条街叫打铜街。不过铜器作打成一件器物就完事,在景泰蓝的作场里,这只是个开头,还有好多繁复的工作在后头呢。

      为了节约读者的时间,我就不再列举。至于有人说叶圣陶文章语言简洁平实,相比较而言,不像有些作家的记叙文和散文,那是由于他写作的语言风格决定。如果让朱自清等文人来写,则语言风格完全不同,完全会是另外一个样子。所以,说得不中听一点,叶圣陶在语言表达上就那么一点能耐和本领,所以也就不必把他抬举得太高。

      下面笔者引用《红楼梦》中林黛玉进贾府时的一段话:

      (林黛玉扶着婆子的手,进了垂花门。)两边是抄手游廊,当中是穿堂,当地放着一个紫檀架子大理石的大插屏。转过插屏,小小的三间厅,厅后就是后面的正房大院。正面五间上房,皆雕梁画栋,两边穿山游廊厢房,挂着各色鹦鹉,画眉等鸟雀。

      我们把这段叙述和上段《景泰蓝的制作》的文字作比较,就会发现,它们在语体上是多么相像。有人会用《红楼梦》中的这一段也是“说明”不是描写做辩护。就算这样的辩护是有道理的吧,但我们在语文教学中细分文体的目的是为了有利于教学,可是,现在,这样的细分,非但一点没有起到帮助语文教学的作用,在教学具体的操作中甚至反而起了反作用。既然违背了初衷,我们还要留它何用?

      还有,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册中,《故宫博物院》也是一篇地地道道的记叙文,视觉的角度是俯视。文中除了叙述,也有描写的。如“走进午门,是一个宽广的庭院,弯弯的金水河像一条玉带横贯东西,河上是五座精美的汉白玉石桥。桥的北面是太和门,一对威武的铜狮守卫在门的两侧”,“仰望殿顶,中央藻井有一条巨大的雕金蟠龙。从龙口里垂下一颗银白色大圆珠,周围环绕着六颗小珠,龙头、宝珠正对着下面的宝座,梁枋间彩画绚丽,有双龙戏珠、单龙翔舞,有行龙、升龙、降龙,多态多姿,龙身周围还衬托着流云火焰”。这不算描写?我想应该是的吧。

      至于高中课文中的《南州六月荔枝丹》则完全是一篇散文,似乎光用记叙文就很难涵盖。还有像法国博物学家法布尔的《蝉》之类的许多科学小品,则更像是童话故事了。如果我们的科普作家都能如他那样写作,那么,我国科学普及的速度会更快、程度将更广。

      也许是《语文课程标准》的制订者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在《语文课程标准》中不再出现阅读“说明文”这样的叫法,而代之以阅读“科技作品”。虽然现行教科书在课文单元安排时,不再把“科技作品”类文章列为“说明文”,但仍然在单元提示和教师教学用书里沿用了过去说明文的教学方法和阅读模式,还是什么说明方法、说明顺序和说明的结构之类的货色——这些除了应付考试有用以外,从今往后阅读“科技作品”文本时再也用不着了的所谓“知识”——这也从某种程度上反映出教科书编撰者对新课程的不适应、理念缺失和适应新情况新问题时知识准备的不足。

      这样说来,如果我们能不怀偏见,坚持实事求是原则,那么,所谓“说明文”,其实是一种因了某位权威专家的意见生造出来,但实际上并不存在的文体。当然,当初语文教学权威做如此划分的目的,是为了方便教学的需要,初衷自然并不错,问题是做这样的划分,反而给语文教学带来了弊端,那么消除由此而产生的弊端也就势在必行,为何非抱残守缺不可,而且已经浪费了我们好几代人的宝贵光阴,因此,应该让“说明文”这个概念退出中学语文教学了。

      有一点必须说明,真正的“科技作品”应该分为两类,一类是原创性的,即科学实验报告和科学论文;一类是科普作品,是对别人的原创性知识的嫁接。请读者阅读下面一段话,然后判断它属于“说明文”还是其他文体:

      孩子们的“烦恼”,主要来自我们的教育,来自家长和教师以及来自他们自身。一项《中国城市独生子女人格发展状况与教育调查》曾问到“你生活中最烦恼的事情是什么”,有19%的孩子列举的内容与父母有关。有几个数字很耐人寻味:分别有81.9%和89.3%的同学说“爸爸很爱我”、“妈妈很爱我”,可认为“爸爸很理解我”、“妈妈很理解我’的分别只有36.6%和48.2%。从孩子对家庭的消极体验中,可以看到父母教育能力的缺陷给孩子带来了烦恼。

      根据我在网上和周围老师中的抽样调查,所有语文教师都一致认为第一句是论点,后面是用说明来作论据。但事实上这段话来自一份原创性调查报告,是在分析和论述。文章通过引用别人的分析为论据来论证自己的观点,但绝对不是说明。由此可见,科学论文由于要尊重客观事实的原因,语言风格上就是需要这样“平实、质朴、准确、简明,表达要有条理”,看起来就很像我们说的“说明”。人们错把分析论说当成了说明,这也难怪,因为说明和说明文的概念本来就含混不清。

      《语文课程标准》中所指的“科技作品”应该多指后一类文本。这类“科技作品”介绍的知识虽然不是作者原创的,但未必人人都知道和会赞同,所以在写作时还是必须通过论证进行说服,通过论说使人们能接受,所以仍然要有用逻辑思维加以论证的过程。比如权威总是这样告诉我们教师和学生,《数学》和《科学》等的教科书就是最好的说明文体,究竟是不是呢?我们以《数学》教科书为例,虽然书中所讲的知识都不是原创的,但学生是不知道的,是要学习的,为了让人信服,你必须有加以论证的过程。期间论证定理论证公式,没有一样少得了论证,否则怎样体现数学思维的逻辑性和论证的严密性呢?岂能轻率地说《数学》等的教科书中的语言用的就是“说明”语体?这是实实在在的科学思想,而科学最需要的就是逻辑思维严密的论证。

      在语文教学中,如果把叙述科学知识(事理性说明文)的“说明文”用论说文的阅读方式来学习,也许更能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素养的提高和逻辑思维的形成与发展。还有像《故宫博物院》《景泰蓝的制作》这类介绍某一事物(事物性说明文)的作品,如果当成记叙文来学习,学生也将能更快地掌握和运用。

      所以,如果让所谓的“说明文”概念和臆造的阅读方法寿终正寝,将是语文教学之福。

      引注和参考文选:

      ①《语文知识词典》,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1984年8月第1版。

      ②徐江《语文问题说——三续“另一种声音”》,《语文学习》2004年第9期。

      作者邮箱: dongshuilong@mail.china.com

      
标签:教学论文 说明文—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享受聆听(网友来稿)
下一篇:汉字趣编(之二十四)(八)(网友来稿)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