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杂文参考教师随笔
阅读:382  
标签:教师随笔
关于学诗(网友来稿)
岳送军

      我们日常学诗,往往被一种叫做“知识”的东西所障蔽,经常是唇舌费尽,回过头却发现和诗本身还有很大差距。一轮又一轮的考试威逼,最终收获的是现成的工业制品。学诗却毫无“诗意”可言,灵魂更被丢弃得一 干二净。

      试看,一句孟浩然的“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尽管老师已剖析得可谓“入木三分”,但不免学生心中还是常有这样的疑惑——为什么诗人不说出具体的落花数量?斗胆问致老师,老师或疾言厉色,或厌烦不屑:“不要总问这样无聊的问题,一场风雨下来,落花不计其数,谁能数得清,你能吗?”类似这样的情景,在学习过程中并不鲜见。然而面对这样的回答,我们难道仅仅只有沉默吗?

      狂风骤雨,摧零的是一份美丽,伤残的是一道风景。如果你热爱生活,你追求美好,那么,你就应该伤感于这难耐的败落,从而也就更加珍惜生命。反过来,落花归于泥土,完成了一次生命的循环,壮丽而辉煌,正可谓“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对此,我们亦不应虔诚地奉上我们的敬重与祭奠吗?诗情就是这样培养的,人的精神发育的历程,就是伴着爱与关怀,不断更新、进步的。唯其如此,才有伟大的灵魂。否则,林黛玉何以会去葬花?又何以会以此而感动万千读者?

      诗是关于生命的歌吟,诗人就是生命的歌者。读诗、写诗就是守望我们灵魂的家园。因此,要领悟诗的真谛,首先必须有热爱生命、博爱善感的情怀。一位学者曾说:“人若能对一片水,对一座山,对一只鸟,对一棵树都产生喜欢,那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才真正具有喜欢情怀。”是啊,诗人有活泼的、易感的、充满对宇宙万物赏爱与关心的心灵。我们也应有这样的心灵,随时随地发现生活中的情趣、理趣。只有渐至培养起“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兄弟”般醉心于自然的真情本性,我们才可能与诗人展开心与心的 交流与沟通。才能真正领悟“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表现的是伟大的爱心,才能伴着诗人的歌吟体会出“念天地之悠悠,独怅然而涕下”的悲切与无望,才能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见得作者耿直的豪爽和恬淡的情怀。我们的灵魂,也才会在诗情的浸染中更加归于宁静。

      然而,我们平时读诗,由于目标指向的偏差和急功近利心态的驱使,往往还只停留在文字的表层,缺少与诗人心灵的碰撞与交流。所以,很多时候,我们忽视了柳永、李清照的秋之花柳、月圆月缺、孤舟空楼、驺雨流水,不知道那是对爱人、情人的眷恋难舍,和对生活中离别的无奈;忽视了苏东坡的大江东流、惊涛明月,不解其中流露出的功名未就、境遇坎坷的惆怅 ;忽视了杜甫笔下的一花一鸟一茅屋都饱含着作者对祖国对人民深切的热爱。

      读诗如此,写诗尤难。诗的表层是文字,内核是灵魂。文字易于修饰,但灵魂难以锻造。不过凡事所谓难,乃针对意志薄弱者而言,对于一个奋发向上的中学生来说,正是培养美好情感的时候,因为我们早已明白“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的道理。作为一个青年人,面对困难,我们更要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与气势。就让我们从与诗人的点滴交流做起,用心灵抒写我们对生命的挚爱和忠诚,让诗歌这一方浸染了生命色彩的灵魂的家园永远根植于生活的沃土,尽显其繁荣与厚重吧!以下是初三同学写的几首小诗,虽略显稚嫩,但仍可给我们诸多启发。至少可以使我们认识到——我也能写诗。

      夜(林杰)

      夜/深了/透着静谧/黑暗悄悄潜入心灵/一阵孤独/一阵恐惧/抬起头/星儿缀满天幕/朦胧中/月亮向我低诉/夜都来了/昼还远吗/突然/夜幕淡了/黎明悄悄爬上梢头

      梅(韩秀芬)

      听吧/刺骨的寒风已呼啸而来/可你为何只是轻轻摇摆/却不试着躲开

      看吧/冰冻的霜雪使世界阴霾/可你为何还要敞开胸怀/甘受严寒的割宰

      当芬芳缀满枝头/当馨香迎面扑来/我豁然明白/残酷的背后/自有一番精彩

      煤(郭小宁)

      它没有花的红颜,柳的新绿/它没有石的刚强,木的昂贵/当!当!它被击碎/四分五裂成了一堆/呼!呼!它被焚毁/火光过后黯然成灰/无人为它的命运哀叹/无人替它的遭遇鸣冤/但它/从来都是一副笑脸/不信,你看/它又燃起热情的火焰

      如果有一天(李颖)

      如果有一天/我得背起沉重的行囊/你会不会在分手的路口/将我轻轻挽留/

      如果有一天/我将启程远航/你会不会在那个凄迷的码头/为我真诚地祝福/

      哪怕/一个深情的凝眸/一句真挚的问候/我也已经足够

      记忆(赵亚男)

      失去了你的消息/留下的只有记忆/厚厚的信笺/已被时光的尘土封起/只有你的影子/在我的记忆里/还依旧清晰 作者邮箱: yuesongjun191@sina.com

      
标签:教师随笔 关于学诗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2005年高考病句题类析(教师中心稿)
下一篇:雷抒雁短诗欣赏(网友来稿)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