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教学设计
阅读:2315  
标签: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教学设计
阿里山纪行(教师中心稿)
[教学目标]

      1、学习游记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描写了阿里山美丽的风光。

      2、理解作者赞扬台湾人民的生态意识和利用生态发展旅游的理念,表达两岸人民的心融合起来的共同愿望。

      [重点难点]

      1、重点:采用移步换景法。

      2、难点:富于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

      [教学时数]二教时

      第一教时

      一、导入

      1、作者简介

      吴功正,当代作家、文学评论家、美学家。1997年7月初,他应一批台湾学者的邀请,赴台湾讲学,交流两岸文化。之后,他游览了台湾著名的风景区阿里山。作者被迷人的阿里山风光深深陶醉。他想把阿里山描绘出来,介绍给大陆读者,让更多的人知道它,于是回国后写下了此文。

      2、导语

      教师借助多媒体,播放《大海啊,故乡》和《阿里山的姑娘》的音像资料,营造气氛,引入美如画的阿里山。

      展示有关阿里山的图片,包括阿里山全貌,阿里山树林和阿里山“神木”等,让学生饱览阿里山的风光。

      二、朗读课文

      配景朗读,把学生引入到一种优美的意境中去。

      三、理清文章思路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本文按时间顺序记叙了一天内游览阿里山的全过程。全文10段,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简述两岸学者欢聚台北的融洽场面,以《大海啊,故乡》和《高山青》开启全文,定下抒情基调。

      第二部分(2——9),描写游览阿里山的全过程,这是游记的主体部分。

      第三部分(10),写下山。仍以《高山青》作结,呼应开头,令人回味无穷。

      四、探究

      “不到阿里山,何以能说到了台湾?”“不到神木,又何以能说到了阿里山?”读了课文,你对阿里山、神木一带的风光有了哪些认识和感受?你是怎样理解置身于阿里山中的作者的思想感情的?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阿里山是台湾著名的风景区。阿里山有着“莽莽不尽的林海”,林海内“云雾浓稠”,再加上“古典文化”的氛围,确实给人一种独特的感受。神木巨大无比,历史悠久,它是阿里山的标志、灵魂,有着一种丰富而深邃的内涵。作者置身于阿里山时,确实被那清澈的潭水、宁静的林区、阴凉的世界、厚密的青苔、神奇的神木所吸引、所陶醉,“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所以情不自禁地由衷地赞美“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

      五、精读课文3——9段。

      思考:作者怎样描写到阿里山神木的经过及所见到的风光?

      课文第3段是过渡段。这一段先用设问句承接上段,然后交代进入神木的经过。

      第4段,写潭水清澈。

      第5段,写林区的宁静。

      第6段,写山间的青苔路。

      第7段,描写无边无际的森林。

      第8段,描写看到的神木。

      第9段,写“神木”经历的一次巨创。

      六、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四。

      第二教时

      一、复习旧课

      学生搜集有关阿里山的资料或风光图片,在班上交流。

      阿里山简介:

      阿里山在台湾嘉义县东北,是大武恋山、尖山、祝山等十八座山的总称。主峰大塔山海拔2663米,东面靠近台湾最高峰玉山。

      阿里山的森林、云海和日出,誉称三大奇观。阿里山列为台湾风景区之一,美景纷呈早为人所知道,因此有“不到阿里山,不知阿里山之美,不知阿里山之富,更不知阿里之伟大”的说法。由于山区气候温和,盛夏里依然清爽宜人,加上林木葱翠,是全台湾最理想的避暑胜地。

      二、品味语言

      本文的语言富于音乐美和情韵美。

      读下列句子,谈谈你对文章语言美的体会。

      1、潭无鱼鳖,林无鸟兽,偶或有如蝉、如蝇、如蚊的声音,侧耳谛听、分辨、捕捉,却又没有。那是静谧的世界、净洁的世界,甚或禅的世界。偶有一人声也是悄悄的,舍不得打破山间的安宁。

      2、森林恰似一片汪洋,无边无际。其盘曲之势,如幢顶,如伞盖,又如古寺宝塔,真不知树躯有多少围、树身有多么高。它们排列之整肃,如孙武之军阵,秦皇之兵马。


展开全文阅读
      3、山中,树多、人少,不知阿里山的姑娘究竟在何方。树密、阴厚,仿佛能揉出浓汁。我只觉得,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1、这段文字运用了对偶、比喻、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交错使用整句和散句,形成了轻松、舒展、迂曲、鲜明的节奏,富有声感和音乐美。“循声得情”,通过反复诵读,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对静谧、洁净、禅的世界的独特体验。

      2、这段文字用了六个比喻句,句式整齐,结构匀称,节奏鲜明,和谐动听。第一个比喻,森林:“恰似一片汪洋”,是形容森林的无边无际;“如幢顶,如伞盖,又如古寺宝塔”,作者一连用三个比喻,描写树木的盘曲之势。这里连用助词“之”,不仅使句式整齐,而且使文章足句足拍,起到调节音节的作用。两个比喻兼拟人古色古香,写出了森林排列整齐和严肃威武的气势,给森林以人格化。

      3、这段文字在全文带有总结性,“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一句揭示了文章的主题。以高度凝练的短句集中了高密度的信息,收到“以少胜多,情貌无遗”的效果。

      三、拓展训练

      思考:你所知道的有关台湾的知识,在班上交流。

      学生收集资料,做一份“台湾百科”的小报,互相交流,共同学习。

      四、欣赏

      欣赏歌曲《阿里山的姑娘》,让学生把美景留在心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五、小结

      本文通过移步换景,形象地描绘了游览阿里山所见的迷人风光,抒发了作者独特的感受,由衷地赞美“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赞扬台湾人民的生态意识和利用生态发展旅游的理念,含蓄地表达两岸人民的心融会起来的共同愿望。

      六、布置作业

      
标签: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教学设计 阿里山纪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记承天寺夜游(教师中心稿)
下一篇:蓝蓝的威尼斯(教师中心稿)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