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学文摘
》
高考范文
阅读:320
标签:
高考范文
评怎么都对的高考作文题
自中国青年报 作者:马少华
今年高考语文作文题,是在一个创新会议上,有位科学家提出了4个图形,一个是圆形,一个是半圆形,一个是三角形,还有一个是开口朝上的不规则的“C”形,问哪个图形答案是最有特点的。最后科学家揭示,4个答案都是正确的。理由是圆形是惟一没有角的图形,三角形是惟一由直线构成的图形,半圆是惟一由直线和曲线构成的图形,而那个开口朝上的“C”是惟一非对称的图形,4个图形都是正确的,是因为人们选取的标准和角度有所不同,由此可见,世界也是千变万化的,生活中每个人思考和观察问题的角度也是有所不同的,对问题的看法也是不一样的。
我的一位同事戏称此题为“怎么都对”。
每年的高考题之所以引起教育界以外人士的注意,原因之一在于它们提出了一种价值观,肯定了一种价值。像“文革”后第一届高考作文题(“在这战斗的一年里”)肯定了“战斗”的价值,去年的高考题(“假如记忆可以移植”)肯定了幻想的价值一样,今年的高考作文题肯定了什么价值呢?它肯定了丰富性的价值,肯定了不同思考方法的价值,肯定了可以从不同的道路达到科学认识的价值。
这样的价值,我们的学生能够适应吗?我们的社会已经接受了吗?
这是一种科学与实践获得的价值,也是人类从自身的历史经验获得的价值,它其实包含着那么多的苦涩。多年来我们在科学认识的过程中已经习惯了这样一种思维:正确只有一个,正确之外、正确的对面就无疑是错误。这也是符合“形式逻辑”的。如此,找到正确和错误就都成了容易的事:因为只要我自认对了,那么你就无疑是错了;而只要能证明你错了,我的正确就不用证明了。殊不知,正是这样的“逻辑”,使得一些新思想、新观点、新发现失去了被采纳、被思考的机会。这种思想方法上的极端和偏狭,给知识界造成的思想干枯、思维单一、创造力下降的影响,一点也不能低估。
我对科学了解不多,但最触动我的是丹麦科学家尼尔斯·玻尔提出的“并协原理”(又称互补原理):两个相互矛盾的对客观世界的描述可能都是正确的。其应用的一个实例就是光的“波粒二相性”。玻尔与爱因斯坦在量子力学问题上的著名论争并没有以“真理战胜谬误”而告终,他们相互矛盾的观点的并峙,并不仅在于丰富了理论物理学的思想和知识,而且溢出了理论物理学的疆界,给人类认识各个领域提供了深刻启示:自然不承认只有一个正确。正是玻尔,有一句名言颇耐人寻味:“一种深刻真理的反面并非谎言,而是另一种深刻的真理。”
我对这样一个“科学知识”如获至宝,我感到,它使我的心灵更开阔更宽容。我知道,在我们的社会生活里,在我们中国人的习惯思维中,在今日的文坛和学界,还有那么多无休无止可能也无益的争论,那么多“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的争论,它们都不肯更多地想一想别人正确的可能,不想一想可能“共同正确”的可能;在学校的课堂上,还有那么多“惟一正确”———实际上并不“惟一”———的“标准答案”在压抑着少年的思想空间。我想,今年这个作文题和我写此文的目的,都不在于鼓吹“相对主义”、“调和论”,混淆是非,而是在于提醒自己:别在追求正确认识的道路上,以消灭错误的名义排除或扼杀掉更多的通往正确认识的可能。因此,我确实感觉到今年这个高考作文题的意义非凡———尽管一个高考作文题并不承担“思想解放”的重任。
标签:
高考范文
评怎么都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高考作文《回答》(满分作文)
下一篇:
孙诒让生平成就与评价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