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备课资料
阅读:2226  
标签:备课资料
不宁静些许是为了爱情——《荷塘月色》情感再思考(网友来稿)
庞则江

      一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搅得文坛上七十多年确也不宁静,惹得教坛几十年实在无所适从,激得学海里几十年波浪翻滚。我作为一名普通的中学语文教师,教中学语文二十几年,也经历了多次的“不宁静”。有冠以政治色彩的“现实说”,是黑暗现实使他苦恼;有朴素的“家庭说”,是家庭矛盾和生活重压使他忧愁;有低狭的“怨责说”,是妻的不理解使他孤寂;也有庸俗的“庸劣说”,是朱自清的“朽腐之绮念”在作怪;现在似乎占上风的是“家庭的贫困和冲突”与“社会的压迫”导致了心理的紧张和茫然,我权且把它叫做“生存说”。以上种种,都各有道理,都各有依据,这也正是文学作品的魅力之所在。因为“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吗!那么我做为“一千个”中的一分子,也冒昧地为“哈姆莱特”画画像,以一个普通平常人之心,度一度朱自清这个普通平常人之腹,姑且叫做“爱情说”(大言不惭,也能称其为“说”),朱自清的苦恼、忧伤、孤独抑或是爱情的原因。

      首先,我从朱自清先生的家庭、婚姻状况及其他作品来分析。

      朱自清,生于1898年,出生在一个官宦家庭,又适值清未,封建传统道德的观念与生俱来,不然,取号何为要为“实秋”呢,因“秋”带“火”,而朱自清偏五行缺“火”,而他又是家中的长子长孙,担负着承继之重责,应属“当室者”,于是不到十一岁就说起媳妇来了。十一岁的他还不谙世事,“不知怎么一来就已经说上了”,至于媳妇如何,长什么样无从得知,只知是花园庄那个“最有趣的地方”的人“倒也仿佛理所应当,毫无意见。”虽然,这个女子比他大四岁,虽然未等圆房她便“痨病死了”,但也未见朱自清有什么样的反对和挣扎。这之后又有别家“正太太的大小姐”看中了他,而且是“个儿比我大得多,坐下去满满一圈椅,”不如那家姨太太生的二小姐“苗苗条条”,尽管“事情就吹了”,还是那边似乎生了气,“不答应”而吹了的,这也未见朱先生有什么样的反对和挣扎。再之后,又绍介了一个聪明伶俐的“和亲生的一样”的小姑娘,但由于是“抱来的”,“母亲的心冷了”。也不见朱先生有什么意见,确“也这末想着”。这一系列的择偶过程,都是在他是“长子长孙”的前提下,又都是在母亲的操纵中,因“父亲其时在外省做官,而母亲颇为我的亲事着急”。直到后来,“光复那年,父亲因伤寒病”回家来,请了一位武医生来看看病,得知其有一女,“母亲便和父亲商量,托舅舅问医生的意见”,“接着便是相亲”,虽然有“就是脚大些”的误会,却也就居然嫁过来了,(以上引文出自《择偶记》)这就是他的结发妻子武仲谦。名为“择偶”而实在是没有“择”的余地,这年是他十九岁的时候,即1917年,而正是这一年,他正式考入了北大哲学系。从择偶的过程看,不难看出他与“高觉新”有什么两样,爱情的甜蜜不知尝到没有,道义上的责任却承担了不少。

      接下来,就是异地求学辗转任教,忙忙碌碌了十年,这十年中,家庭也起了很大的变故,前后出生六个儿女,母亲也逝去,父亲又给娶了继母,父子、(继)母子、婆媳之间的矛盾重重,妻也常生病,肺已烂了一个大窟窿了。经济状况也一日不如一日,家庭重担压得这个“当室者”喘不过气来。所以,这十年,可以说,是他很难有甜蜜爱情的十年,并且脾气也变得暴躁起来,他曾说,“我有一个坏脾气,怕听人生病”(《给亡妇》),也经常打他的儿女们:两岁半的阿九,“关了门,按在地下打了一顿”;才过周岁的阿菜,“还不大会走路”,“我将她紧紧地按在墙角里”,“她便因此生了好几天病”。那时,“孩子们的折磨,实在无可奈何,有时竟觉着还是自杀的好”(以上出自《儿女》)。自杀的心都有过了,还说什么浪漫爱情,更多的是养活妻儿老小的责任和想摆脱而不能摆脱的苦恼,他说“那时正像一匹野马,哪能容忍这些累赘的鞍鞯,辔头,和缰绳?摆脱也知是不行的,但不自觉地时时在摆脱着”。(以上出自《儿女》)那么他摆脱什么?摆脱之时,又在寻觅什么?难道不想寻觅那种未曾有过的浪漫爱情吗?孰不知,他的妻本是不识几个字的,妻写回信还是“教人写一封复信”(出自《给亡妇》)。于是,在有了两个孩子时,即一九二三年八月,同俞平伯先生来到秦淮河,寻觅“歌妓”,也曾经“在歌舫划来时,我的憧憬变为盼望;我的固执的盼望着,有如饥渴”。当然他面对歌妓,也真窘了,并窘着进行了“灰色的拒绝”,拒绝之后,便“觉得很怅怅的”“更有一种不足之感”,那就成了“远远的歌声总仿佛隔着重衣搔痒似的,越搔越搔不着痒处”,“这种不足之感使我的心盘旋不安,起坐都不安宁了。”那么,他在“怅”什么,因何不足?为何不安?不言而喻。想是想来着,但“我”毕竟“受了道德律的压迫”,终于回去了,“梦醒了”,但“心里充满了幻灭的情思”。(以上出自《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这种幻灭的情思不只为“歌妓”,也曾经为“阿河”——那个走路“又敏捷”,长得“又匀称、又苗条,正如一只可爱的小猫”的阿河,那个“有一套和云霞比美,水月争灵的曲线,织成大大的一张迷惑的网”的阿河,那个“我很想去掐她一下”的阿河,等到阿河八十块大洋又有新主时,“我忽然觉得不自在起来,”“我不愿再见那湖光山色,更不愿再见那间小小的厨房了。”(以上出自《阿河》)这种朦胧的潜意识的对美貌女子的追求,也更深刻地反映在《一封信》中。信中描写台州紫藤花时,他写道:“谁知她的纤指会那样嫩,那样艳丽呢?那花真好看:一缕缕垂垂的细丝,将她们悬在那皴裂的臂上,临风婀娜,真像嘻嘻哈哈的小姑娘,真像凝妆的少妇,像两颊又像双臂,像胭脂又像粉。”“那丰姿更是撩人:云哟,霞哟,仙女哟”,这里的紫藤花抑或是妩媚的少女,迷人的少妇吧!当然最终只是“惦着她”了。从以上诸多作品中我们不难看出,封建婚姻下的朱自清,对他的婚姻是不满足的,况且他又是一个接受了新知识的哲学系的大学生,他对自由平等,婚姻自主,浪漫爱情不会无动于衷吧?那么又怎样解释他的《给亡妇》呢?《给亡妇》一文写于1932年,即武仲谦去逝三年后,与陈竹隐再婚后,我觉得《给亡妇》中所流露出的情感,或许是一种失去的才觉珍贵,他们毕竟一起生活了十二年,我并不否认,他们夫妻之间的朴素情感,但只是距离他的追求远一些,况且《给亡妇》一文更多的是写妻子如何受苦,感激成份占上风,自己又是何其少的付出,自责成份浓厚罢了。


展开全文阅读
      其次,我们再从《荷塘月色》本身去看他的“不宁静”。

      月光本应以皎洁为妙,而朱先生却以为今晚的月“有一层淡淡的云,而不能朗照”“恰是到了好处”。今晚的月色是朦胧的,是苍茫的,朦胧中极能引出遐思,苍茫中尽显思绪悠远,那么思什么呢?是不是在思那未经的爱情?而这爱情又在何处呢?我想它既不一定在“歌妓”们身上,也不一定在“阿河”们身上,但又似乎就在她们身上,这就是他当时的心境,他向往甜蜜爱情,他渴望美人,但这爱情是怎样的,那美人是谁,他自己也说不清,反正没在他的妻身上。因了这不确定性,所以情也朦胧,月也朦胧,就连那缕缕清香,也“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那么若有若无,那么不可捉摸,就连“梦”也“笼着轻沙”了。

      而月下的荷塘中的荷叶则如“亭亭的舞女的裙”,就连那花也“袅娜”也“羞涩”,“如刚出浴的美人”,而流水更是“脉脉”,杨柳的“稀疏的倩影”,也更见“丰姿”了,“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这一系列的描写无一不是作者想象中的美人形象,她们是那么的柔美,是那么的文静,又是那么的纯情,朱先生在生活重压下,难得一时独处,而独处时就自然要燃起心中所向往的爱情之火,因为他毕竟才二十九岁。爱什么人呢?在朱先生的眼中,美自然是在其先了,前文提到过“歌妓”“阿河”“紫藤花”都是很美的,所以就把心中所想所盼寄托给了这塘中的荷叶荷花们了。

      想到兴奋处,很自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因为采莲的季节“是一个热闹的季节”,更是“一个风流的季节”。你看那“妖童媛女、荡舟心许,”互相嬉戏,两情相悦,是多么地美好,是多么地令人神往啊!

      然而,非常遗憾,这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我”就是那《西洲曲》中的采莲姑娘,穿着杏子红的单衫,有着鸦雏色的双鬓,然而是“开门郎不至”只能“出门采红莲”,而在曾相会的南塘也未能找到,只好“低头弄莲子”“仰首望飞鸿”,只能“依栏眺望,思念情郎”,也只有借助风了,便有“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的寄托和思而不得后的伤感,也就有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的感慨。“我”不想有吗?想有是肯定的,但又囿于道德律的压迫,道义的遣责,那“参差的斑驳的,峭楞楞如鬼一般的黑影”,那阴森森的路,阴阴的树木,就连那似“渴睡人的眼”的路灯光,无一不是时时困扰“我”的阴影,刻刻窥视“我”的眼睛。那好吧,还是回去吧,妻已睡熟,现实就在眼前,道德、责任占了上风,想摆脱也摆脱不掉,想想而已,想想而已,在想象的爱情中得到一些愉悦,而爱情不可得则又平添些许苦恼,那么,也就只能在这淡淡的喜悦与淡淡的哀愁中生活了。

      综上所述,我们不必把朱先生想得有多么伟大,有多么崇高,有多么纯洁,他也是一个人,一个普普通通、平平常常的人,他也有七情六欲,他也可心猿意马,不可得的东西,想一想总归是可以的,这无可非议,也说不上是“腐朽的绮念”,他毕竟以理智战胜了情感,不是回到熟睡的妻身边了吗?所以,我也就近乎平庸地推断出这所谓的“爱情说”来。

      河北祖冲之中学 庞则江

      2003.10

      作者邮箱:

      
标签:备课资料 不宁静些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符合题意是关键(网友来稿)
下一篇:趣味横生的俗语接龙(熟语)(网友来稿)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