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教学设计
阅读:19468  
标签: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教学设计
《面朝大海『暖花开》教案(网友来稿)
dsy

[ 教学目标 ]

  1、有个性地鉴赏诗歌

2、感受诗意,体验诗情,

[ 教学要点 ]

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引导学生以分析诗句为突破口,进入诗人的情感世界,感受诗意之丰、诗情之深

[ 教学过程 ]

一、对话材料准备

  1、鉴赏诗歌的一般方法:抓住描写的形象,知人论世,了解背景,体会所描写形象中蕴含的情感。

  2、海子简介

:海子,1964年3月出生于安徽怀宁县一个封闭而贫穷的小山村—查湾。小时候,在饥饿和半饥饿的环境中度过了天真无邪的童年,随着大弟弟和二弟弟的降生,原本贫困的家庭更加入不敷出。上小学的时候,海子放学回家,为了让两个弟弟先吃,自己往往只吃些残羹冷菜。上了初中,农忙时,星期六下午上完课后,海子就从学校步行回家,插秧割稻.;第二天,照样做一整天的活,挣几个工分,以便为家里在年底分红时能多挣一些粮油。忙完活后,在菜地里拔几棵白菜炒熟(没有油只有盐)装入瓶中,作为他下个星期的美食;再背一瓶子的腌萝卜和四、五斤米去上学。1979年考取北大时,他手拿录取通知书在井边大喊大叫,为自己就要实现第一次看见真实的火车、坐火车的愿望兴奋不已。上北大时,妈妈东借西凑了30元钱,给海子带上。乡村老裁缝的父亲,每晚挑灯夜战为乡亲们加工衣物赚钱供给海子在北大时每月10元的生活费。大学毕业后,海子被分配到中国政法大学工作,“第一个月90元的工资,他寄了60元回家。”1988年,孝顺的海子把妈妈接到北京昌平生活了一段时间,临别前,海子递上300元钱,让妈妈回去买些自己喜欢吃的、用的东西。可妈妈知道儿子的生活也很苦:在房间里,找不到电视机、录音机,甚至收音机,他既没有钱也没有空闲去学跳舞、游泳、骑自行车。可是海子不被人理解,四次失恋,寂寞而凄凉地徘徊在封闭而贫穷的生活之中。在单调与孤独之中写作,又不被人认同,连诗歌的发表都极不顺畅。常远曾说:“今年开学后不久(即写这首诗的前后)”,(现在)“穷极了,临时到商店买个东西都没钱”。我认为,来自贫困而封闭地区的海子,他向往的不是那种陶渊明式的“闲散”生活,而是让全家能够吃饱穿暖,充满家庭温馨的普通生活。1989年初,海子回了趟安徽,可是他的家乡依旧是那么封闭而贫穷。在家里,他的农民父亲甚至有点儿不敢跟他说话,他的家人谁也不能理解他的思想和写作。他从小就为不能摆脱封闭而贫穷的环境伤透了心。

3、海子形象及家庭的照片(多媒体)

二、导入

  由语言的作用引入文题,鉴赏诗歌的方法:知人论世,抓住诗歌的意象,分析语言内涵,反向推导,同向联想,感受“无理而妙”。

三、与文本对话 初步感知文本

  1,学生放声诵读,初步感受诗歌中描写得形象及诗中所表现出的情感。

  2,教师引导:本诗意象主要有哪些?有何主要特点?

学生回答。

  备答要点:大海、春暖花开、幸福,闪电。

3,品读理解:

第一章描写的是一幅作者向往的生活图景。诗人清楚的告诉我们:“幸福”是指普通而平凡的生活—“喂马,劈柴” “关心粮食和蔬菜”,自由而温暖的生活—“周游世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海子对大海既陌生(他出生、成长、读书、工作,都远离大海),又极有诱惑力(他有许多诗都写到大海)。“大海”“春暖花开”两个意象,透露了诗人内心的意向、寄托着诗人无限美好的遐想:他很想走出封闭,他渴望人间的温暖。诗人在诗中描写的是一幅极为普通、平凡的,自由、温暖的生活图景,来表达他对“幸福”的渴望。 第二章,“从明天起”,言外之意就是今天仍然过得极为艰难和不幸。“和每一个亲人通信/告诉他们我的幸福”。为什么要告诉亲人自己所向往的幸福图景,目的是表达自己有心孝敬父母,但不能改变他们的贫穷,自己有心关爱弟弟,但不可能使他们走出封闭,自己内心那种痛苦、无奈、愧疚的复杂心情。目的是让亲人明白自己的一片孝心。这里诗人运用“闪电”这个意象,清楚地告诉读者:作者心中明白,那田园牧歌般的平凡普通、自由温馨的生活,对自己来说,是“闪电”一样可望而不可即的一种美丽的愿望。美则美矣,但只能神往而不能达到,只是“海客谈瀛洲”的天真幻想,“处涸辙以犹欢”的潇洒好梦。

第三章中为什么说,“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因为作者心中明白,现在自己只是仅能“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只能祝愿“陌生人”,“有一个灿烂的前程,有情人终成眷属,在尘世获得幸福”。“尘世”二字透露了诗人对于“幸福”的特殊情感:他不愿轻易放弃,但这些“幸福”属于陌生人,已经不可能属于自己了。“我只愿面朝大海,”字面上是“只愿”,但实际意思是“只能”,言词中蕴藏的是对“尘世”充满无可奈何的愤激的心情。

四、提出话题 深入体悟[话题] 1、“从明天起,做个幸福的人”,海子为何要从“明天”起,他今天的生活状态又是怎样的呢?

  2、如何理解海子为陌生人祝福的内容?

  3、“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句中为何加上“尘世”? 为什么把世界说成“尘世”?是什么造成作者对“尘世”如此失望的呢?

  4、“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句中的“只愿”又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情感?

  [教师点拔]:海子的生前至友西川说,“海子是一个有着自杀情结的人”,这是因为当时不能透露海子的《不是遗书的遗书》:“今晚,我十分清醒地意识到:是常远和孙

舸这两个道教巫徒使我耳朵里充满了幻听,大部分声音都是他俩的声音,他们大概在上个星期四那天就使我突然昏迷,弄开我的心眼,我的所谓“心眼通”和“天耳通”就是他们造成的。他们想使我精神分裂,或自杀。”“今天晚上他们对我的幻听折磨表明,他们对我的言语威胁表明,和我有关的其他人员的精神分裂或任何死亡都肯定与他们有关。我的幻听到心声中大部分阴暗内容都是他们灌的。”

“我的所有行为都是因暴徒常远残暴地揭开我的心眼或耳神通引起的,他和孙舸又对我进行了一个多星期的听幻觉折磨,直到现在仍然愈演愈烈地进行,他们的预期目的,就是造成我的精神分裂、突然死亡或自杀”。给骆一禾的信中说,“邪恶奸险的道教败类常远,他把我逼到了精神边缘的边缘。我只有一死”。常


展开全文阅读
远何许人也?是海子“交往几年,住在西环里时同一单元,较早地参与研究法治系统工程,以及对宗教(他非常崇拜西藏文化)和气功的兴趣,所以有许多共同语言”的朋友,在海子自杀前的一天,曾“建议他发挥内行的想象力,写一部关于气功的科幻电影剧本”(常远为海子死的说明材料)。从这些事实中,人们不难看出常远等人利用海子在封闭贫穷的环境长大,在封闭孤独的生活中形成的对美好生活的无限渴望的心理和偏执倔强的个性,引导他迷恋气功,直至走火入魔的过程。《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这首诗正是常远在“那一年放寒假前的一天”的建议前后写成的,因此如果有人说这就是常远把海子逼到精神崩溃的明证,不应该是无稽之谈。西川的“他可能是在开大周天的时候出了问题。

......他觉得自己的肺已经全部烂掉了”这些话,可以说也是有力的旁证。作于1989年3月14日的《春天,十个海子》诗中己经表现了他最后死亡时的全部景象,是诗人的自我神示。这显然是海子被“逼到了精神边缘的边缘”最具体生动的写照。是什么把一个“纯洁,简单,偏执,倔强,敏感”(西川语)的、说“雷锋是个大好人”的淳朴的农家孩子一步步逼到精神崩溃?这是一个谁都不难猜透的谜。

纯洁、简单的海子一向把世界看得无比美好,可是现实却让他碰上了“邪恶奸险的道教败类”,那些人向他“灌输”“阴暗的内容”,使他“觉得自己的肺已经全部烂掉了”,“目的,就是造成…..精神分裂、突然死亡或自杀,”这世界怎不让作者感到失望?又怎能说不是浑浊的“尘世”呢?

四、合作对话(教师课堂程控)

  1、分组讨论,

  2、交流 3,整合对话:是“尘世”不能容纳海子这个出身贫寒的天才,逼得他转过身去背对尘世,面朝大海,去寻找春暖花开的幸福的天堂。所以,全诗的主题是表达海子对自由温馨的普通生活的向往和渴望,对自己不能孝敬亲人的痛苦和愧疚,对尘世的不能容纳他的无奈和不满;也蕴涵着对尘世中邪恶奸险的败类极大愤怒和控诉。最后一个“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表达的是一种作者对“尘世”的失望和愤激之情

五,作业:写一篇《与海子对话 》为话题的短文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教案

[ 作者:刘鑫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1910 更新时间:2004-5-18 文章录入:pz_snow ]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教案

教学用时:一课时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方式:探究式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2、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3、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

德育目标:1、让学生懂得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的崇高和可贵;2、让学生牢固树立生命宝贵、珍爱生命的理念。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屏显幻灯片1)正式上课之前,先放一首歌给同学们听一下。(屏显幻灯片2)

[放完后问学生:觉得这首歌怎么样?好不好听?]

[继续问学生:有哪位同学知道这首歌要纪念的那位诗人叫什么名字吗?]——海子。(屏显幻灯片3)

二、 诵读诗歌: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海子的一首诗——《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屏显幻灯片4)

1、 先请我们的同学有感情的将这首诗齐读一遍;[学生齐读](屏显幻灯片5)

2、 再请两个同学分别为大家示范朗读一下这首诗,看谁读得更有感情;[一男一女]

3、

最后请同学们将这首诗默默地、细细地品读几遍,时间2分钟;一边品读,一边思考一个问题:透过这首诗你觉得生活中的海子应该是怎样一个人?你能不能想象一下他的样子?待会发言。

三、 作者印象:

[学生发言]

[教师发言:大家说得到底怎么样,和真正的海子到底象不象,我先不表态,先给大家看几则海子的小故事。](屏显幻灯片6、7、8)

[教师总结:怎么样,和你想的一样不一样?海子既是个诗人,也是个长不大的孩子,一个性情中人。]

四、

创作背景:再来看看这首诗的创作背景,相信了解了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后,大家对海子这个人以及他的诗又会产生一些新的看法和认识。(屏显幻灯片9)

[教师发言:没想到吧,诗人竟会在他生命中本该大有作为的年纪以这样一种方式离开了这个世界。他为什么要自杀?为什么就这样毅然决然地选择了离开?有人说,这首诗就告诉了我们答案。好,下面我们就试着用探究式的学习方法通过这首诗来探究一下海子自杀的原因。]

五、 探究学习:每四个同学组成一个学习小组,思考和讨论下面的几个问题,等下发言。

1、这首诗中的“幸福”一词有什么具体的内容和特定的含义?(屏显幻灯片10)

[具体内容:“喂马、劈柴、周游世界”、“关心粮食和蔬菜”、“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和每一个亲人通信,告诉他们我的幸福”、“有一个灿烂的前程”、“有情人终成眷属”、“在尘世获得幸福”。]

[特定含义:尘世中的幸福。物质的、实在的,被世俗世界理解和认可的。]

2、 诗当中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又象征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屏显幻灯片11)

[超脱尘世的、尘世之外的幸福生活。精神上的、理想的、不现实的,也不被世俗世界理解和认可的。]

3、 有人说,这首诗的诞生事实上已经宣告了海子人间生活的结束,对这句话你是如何理解的?(屏显幻灯片12)

[提示:关键词“从明天起”、“只愿”。]

[教师总结:大家说得都有一定的道理。关于这个问题学术界也一直存在着争议,我把其中有代表性的几种意见给大家看一下,供大家参考。](屏显幻灯片13、14)

4、

但不管原因究竟是什么,你认为海子选择用自杀的方式来逃避现实、求得解脱的做法可不可取?为什么?有没有其他的解决办法?(屏显幻灯片15)

[学生发言]

5、 如果海子没有死,现在就站在你的面前,你打算对他说些什么呢?(屏显幻灯片16)

[学生发言]

六、

纪念海子:高晓松的纪念诗人系列组曲一共有三首,前面我们已经听了其中的一首,剩下两首大家有没有兴趣听一下?(屏显幻灯片17、18)

七、

海子图片:关于海子我们已经了解了不少,看了他的几则小故事,听了纪念他的几首歌,学了他的诗,但他到底长什么样呢,我们现在还不知道,别急,很快大家就能看到,看真正的海子象不象你想象中的样子。(屏显幻灯片19)

八、

结束语:和你想象当中的样子象不象呢?兴许象,兴许不象,但他确实就是海子。再见,海子!愿你在天国里找到了自己想要的幸福!(屏显幻灯片20)

一诵读提示

这首诗以朴素明朗而又隽永清新的语言,唱出一个诗人的真诚善良。诗人想象的尘世,一切都那么新鲜可爱,充满生机和活力。要注意读出诗中积极、昂扬的情感。

二整体感知

1.写作背景

海子生前好友、诗人西川回忆说:“海子没有幸福地找到他在生活中的一席之地。这或许是由于他的偏颇。在他的房间里,你找不到电视机、录音机甚至收音机。海子在贫穷、单调与孤独之中写作,他既不会跳舞、游泳,也不会骑自行车。”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海子献身诗歌事业,是以牺牲尘世生活为代价的。

2.内容大意

这首诗海子写于死前的两个月。诗人终于开始拟想尘世的幸福生活。全诗共三节。第一节诗人勾勒出了想象的尘世生活,喂马、劈柴、有一所房子等,都是拟想的。第二、三节表现了诗人博大的爱心。和每个亲友通信,从“河”“山”一直到“陌生人”“取名字”等,极富诗意和人情味。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给人一种非常清新、温暖的感觉。


展开余文
海子在诗中真诚地祈愿,每一个陌生人都在尘世中获得幸福,是诗人真诚良知的展现。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感悟新诗的语言特点

2、了解海子及其创作风格

3、掌握新诗的学习方法

二、课时划分

第一课时:整体感知,指导朗读,当堂背诵

第二课时:局部揣摩,交流问题,深入研讨

三、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课文欣赏来自“三槐居”,运用超级链接,其余加上本课设计再制作)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读懂这首诗,读出味道,读出神采

难点:把握新诗的特点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搜集海子传记材料,以此导入。

(二)解题

1、语法结构分析,发动学生思考

2、让学生猜测这个题目的意思

学生分析正确与否,教师不作回答,同时提请学生学完全诗以后再作定论,以此进入新授。

(三)课文朗读

1、课件朗读欣赏(内容来自“三槐居”)

2、学生自由朗读,表情朗读,分角色朗读,教师指导

(四)整体感知内容

1、结合前面提出的问题,要求学生对照全诗,说说题目怎么解释?发动学生踊跃发言,展开讨论,教师总结。最终理出全诗思路。

2、对照思路,尝试当堂背诵。

(五)布置作业

1、继续巩固背诵

2、每人针对本诗,必须提出一问,供下堂课交流、讨论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节课的重点内容

1、请数名学生复述本诗内容

2、检查背诵情况

(二)交流问题

交流问题的组织,分成甲乙两组,进行问题对抗赛,办法如下:

第一轮:甲乙两组互相提问

第二轮:甲乙两组向教师提问

第三轮:教师向甲乙两组提问

教师提问时把握两点:

1、新诗的特点(言、象、意)

2、海子的风格

这两点教师要预先准备好,届时以课件展示。

同时,提请学生要珍爱生命,要让生命像诗歌一样美丽!

(三)巩固欣赏

1、欣赏课件朗读,进一步体会

2、学生朗诵比赛

(四)布置作业

阅读普希金《致大海》(用课件展示其内容),试与本诗作一比较,写成小论文

3 中国当代诗三首---《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作者:不详 资源来源:网络 点击数:859 更新时间:2005-8-24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

教学目标:

  (1)学习诗歌,感受诗人海子的博爱之心。

  (2)分析诗歌,理解诗人如何有层次地表达情感。

  (3)训练学生运用比较的方法学习诗歌。

教学重点:分析诗歌,理解诗人如何有层次地表达情感。

教学难点:通过阅读海子的诗作,初步了解海子的思想。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大屏幕显示海子遗照)

  这里站着一个相貌平平的中国人,普通而没有特点的面孔并不会给人留下什么记忆。然而他是才华卓越的诗人,是被当代学院派推崇的重量级诗人,他就是海子。

  二、 关于海子:

  1.评价:

  “他的一生似乎只为了发光。他把非常有限的生命浓缩了,让它在一个短暂的过程里,显示生命的全部辉煌。”(谢冕)

  “诗人海子的死将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神话之一”(西川)

  “他不仅对现在、将来,而且对过去都将产生重大影响。”(陈东东)

  2、生平:海子(1964——1989),原名查海生,安徽怀宁人,当代著名诗人。作品有长诗《土地》和短诗选集《海子、骆一禾作品集》等。

  3.教师提供海子诗作《亚洲铜》等,学生也提供自己喜欢的海子的诗。大家朗读欣赏,浅层次地了解海子。

  三、 小组协作,学习《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步骤:

  1.教师提供自读思考题。

  2.学生在小组中讨论学习。

  3.集体交流学习收获。

  自读思考题及参考答案:

  (1)诗人在本诗中拟想了幸福的生活画面,它包括什么?你如何理解诗人的幸福?

  明确:幸福生活的图景由三个内容组成:“喂马、劈柴、周游世界”、“关心粮食和蔬菜”、“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个图景不离细碎平常的凡俗生活,却又远离喧嚣地独立在大海边。这是一个明亮温暖的画面,是诗人真诚拟想的情景。但很明显,第三个内容与前两者似乎不大相容,这幸福中有矛盾存在。

  (2)诗人为什么要把自己的幸福告诉别人,又不断祝福陌生人?

明确:诗人在自己拟想的幸福图景中喜悦着,这种喜悦不断地膨胀,使诗人抑制不住地把自己的幸福告诉别人,又不断祝福陌生人。但究其根本,还是诗人有一颗博大而善良的心,他爱这个世界的一切。

(3)本诗的核心意象是什么?为何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为题目?

明确:本诗的核心意象是“大海”。诗人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为题,因为这个内容是他拟想的幸福生活图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亮丽的部分。当然也是与其它内容难以协调的一部分,但恰是这种不协调表达了诗人的真胸臆,也是这首诗的表达的重点所在。

  四、小结

  五、作业:寻找海子的其它诗作,读其诗,悟其诗。

  六、板书设计: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海子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告诉亲人 每一个人

幸福 关心粮食和蔬菜     给山、河取名

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祝福陌生人

教案点评:

  海子是卓越的,这是有目共睹的。学生限于年龄阅历,不能充分理解海子,但教师有责任让他们知道海子,尽管本诗被定为自读课。

这节课的学习过程是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而设计,认识海子、了解海子、研读海子。涉及内容不是很多,却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学习的范例,他们会更多地去阅读

错误》《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管 帅 中 学 教 学 案

第 2 章(课)   1节  2课时  备课时间  2003年9月9日

课题 《错误》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课型 新授课

教材分析(教材重点、难点、双基分析) 1、 分析这首诗的意象及其象征意义。

2、 感受诗歌语言表现出来的节奏。

3、 通过诵读,培养学生对当代诗歌的感悟力和理解力。

教学目的(知识能力、德育的目标要求) 1、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对当代诗歌的感悟力和理解力。

2、 通过阅读鉴赏,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人生、热爱

生活的情感。

教具 录音机 小黑板 教学方法 导读讨论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一、简介诗歌,导入:

1、郑愁予的诗素以婉约见长,他的爱情诗更可以说清新婉约,绮思无穷。今天我们学习的《错误》也是如此,它以江南的小城为背景,写思妇盼望归人的执着的爱情,意境优美而深婉,显示的正的婉约的美学特点。

2、简介作者:

郑愁予,原名郑文韬,台湾现代派诗人。1933年出生于河南,1949年去台湾。1955年服役。1956年参与创立现代派诗社。1958年赶赴美国,曾任爱荷华大学讲师、耶鲁大学教授。著有诗集《梦土上》、《衣钵》、《燕人行》。他创作的诗中贯穿着两种互补的气质神韵:一种是豪放、爽快、豁达的“仁侠”精神;另一种是曲折动人、情谊绵绵欲语还羞的婉约情韵,这两种气质充分显示了诗人深厚的古典文学修养。

二、讲授新课:

1、 范读课文(放教学录音)。

2、 要求学生齐读课文一遍。

3、 出示重点字词,引导学生掌握。

跫音 春闱 窗扉

4、逐节讲析并评价:

(1)《错误》第一节“我打江南走过1那留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在全诗中起怎样的作用?

解析:这两句诗在全诗的分

这首诗的特点是语言清新明朗,意象单纯明净,诗情温暖美好,是诗人真诚良知的体现,诗的背后却藏着一颗高贵痛苦的心。因此不必要事先介绍作者,只需引导学生细细体味诗人的情感便可感受作者丰富而又复杂的内心世界。

【教学过程】

1、范读,指导学生朗读。

2、要求学生多次吟诵,力求读懂诗人海子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

提示如下:

A、“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为什么要从“明天”开始,那么昨天、今天的作者又在做什么?

B、于作者而言,幸福的具体表现是什么?喂马、劈柴、关心粮食和蔬菜是些凡俗的琐事,可是作者却觉得幸福,怎么理解?(表现普通人的生活理想,让生活的真实与艺术的真实融合。它是真实、自然的,朴实无华。由此可感受诗人本身的不幸福)

C、作者为什么要给每一条河流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为什么要给陌生人祝福?(诗人真诚的祈愿,每一个陌生人在尘世获得幸福,展示了诗人的博大爱心和真诚良知。)

D、“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句中为何加上“尘世”?(面临着生命中两难的境地:选择尘世的幸福则可能意味着放弃伟大的诗歌理想;弃绝尘世的幸福生活则可能导致弃绝生命本身。海子最终选择了后者。憧憬,说明自己痛苦之根源在于追求不为人理解的诗歌理想而弃绝尘世幸福)

E、“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中的“只愿”又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表达的“在尘世获得幸福”的憧憬,只存在于诗人一时间的想象中。他把祝福更多地留给了世人,而诗人自己却没有或不愿找到尘世的幸福生活。)

3、诗人营造了怎样的画面?(第一节,诗人虚构了一幅远离尘嚣的生活图景,一股清新潮润的气息扑面而来;第二三节,表达对亲情友情的珍惜,一股温暖甜美的气息扑面而来;所谓冥想,实质是要在头脑中再现出诗中所描绘的形象画面。使这个画面如宽银幕电影上的全景镜头一样。进而让自己走进画面,用心体验。)

4、思考题目“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含意。既然面朝大海又怎能见得花开呢?(前者实指,后者虚指,大海的广袤无垠和作者内心的闭塞,不为人理解接受相对比。现实无法提供精神慰藉时,人们总是渴望生活在远方。)


展开余文
5、介绍作者。

某个初春的傍晚,天空飘着细雨,海子去到一间饭店对老板说:我给你朗诵自己的诗歌,你给我酒喝。老板看着这个身材不高,头发又长又乱,衣冠不整的瘦削而落魄的小伙子,冷冷地说:我可以给你酒喝,但你不能在这里朗诵你的诗。

海子,原名查海生,1964年生于安徽省怀宁县高河镇查湾。1977年年仅15岁时便考取了北京大学法律系,1983年毕业至中国政法大学,开始时在校刊工作,后转至哲学教研室。1989年3月26日,海子在山海关卧轨自杀。

海子生前的好友、诗人西川曾回顾当时诗人精神上已不时出现崩溃的现象,选择作诗人就选择了孤独和苦难。“海子没有幸福地找到他在生活中的一席之地。这或许是由于他的偏颇。在他的房间里,你找不到电视机、录音机、甚至收音机。海子在贫穷、单调与孤独中写作,他既不会跳舞、游泳,也不会骑自行车。”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海子在献身诗歌事业的同时是以牺牲尘世的日常生活为代价的。这首《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写于海子死前的两个月。在诗中诗人终于开始拟想尘世的幸福生活。从中可见他对一切美好事物的眷恋,对生命的世俗或崇高的激动和关怀。诗句质朴、亲切,如同一个纯真少年向母亲倾诉梦想和未来。全诗笼罩着浪漫、梦幻的色彩。

6、发给印有海子另几首抒情短诗的资料,留给学生课外阅读。并鼓励一部分有兴趣的学生,完成练习:分析海子诗歌的意象特点。

[教学设想]

本诗浅显易懂,但学生的理解与感悟将会是由浅入深、不断深化的,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以“四自”贯穿整堂课——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观点去判断,用自己的思维去创新,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

本诗教学时以体验性学习为主。同样是“非指示性”教学,体验性学习的教学方法稍异于认知性学习。一般情况下,体验性学习的教学方法不必让学生先明确一个学习目标,它往往是面向全文的整体感知,不分角度,不分层面。本诗篇幅简短,意象明晰,更需要整体体验与感知。本诗的“非指示性”教学方法是:教师步步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反复诵读,理解与感悟由浅入深。逐层递进。教师只作引导,不作明确的指示(这是任何“非指示性”课型的共同点)。

这样做的理论依据是:学生总是带着自己的观念进入课堂、进入文本的,教师首先要尊重、倾听学生的观念,并在此基础上,创造条件,让学生产生更精彩的观念。

打算这样安排教学:学生初读全诗,说说自己的原初体验;再读全诗,推测判断一下诗人的情况;教师介绍诗人的简况(自杀结局、单调生活与孤独心灵),让学生三读本诗,说说自己新的理解与感悟;四读本诗,欣赏研究本诗的艺术价值;讨论交流之后,教师介绍一篇他人的赏析文章,深化学生的理解与感悟,并反省自身的研读欣赏,肯定优点,指出不足;教师介绍诗人之死的文章《海子:诗与死》,再让学生五读本诗,深入体会,并说说此时的理解与体验;最后,每人说一句最有感受的话,作为学习本诗的结束语。

每位学生发一张16开备用纸,随时写下自己的理解与感悟。

课时安排:一节课。

上课时间:2003年10月16日。班级:高二(5)班。

[教学流程]

一.教师激趣

在当代诗人中,有一个我们颇为陌生的名字,叫海子。2001年,“人民文学诗歌奖”在空缺了两年之后,授予给了他和另一位诗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海子的诗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二.学生初读本诗,说说自己的原初体验

学生自由诵读,然后教师导语:读了这首诗,你一定会受到精神上的影响和情绪上的感染,请说说你的原初体验。

学生先在备用纸上简略地写一写。然后小组交流。之后请几位同学向全班介绍。介绍时要求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不讲空话、套话。

课后补记——

吴婧玮:这首诗有某种吸引力,让人总是欲罢不能,也许是作者诗中那种乐观向上感染了我,读时觉得很轻松,清新、温暖。

姜楠:写得很朴实,没有什么华丽辞藻,写的是一种平凡安逸幸福的生活,读了之后令人很向往。

郑雄:读完这首诗,让人觉得自己十分幸福,觉得这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十分美好。

王晶鑫:我感到了生活是如此美好,可以和每一个人分享快乐。

龚舒颖:这首诗语言并不是十分华丽,但是能让人产生一种亲切的感觉,心中涌起浓浓的春意。

管宇:全诗不长,但字字句句都透出一种温馨,一种真情。形式很随意,表达很自然。表达出一种积极向上的思想,读过之后有一种心旷神怡的放松感觉,“活着”真好。

三.再读本诗,推测判断一下诗人的情况

教师导语:请再读一遍。透过字句,请你想象推测一下,诗人是个怎样的人?

先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

或许会有学生说他的生活贫困、单调只知道写诗。不一定能说到他是个心灵孤独、封闭的人。

课后补记——

宋倩:作者是一个乐观主义者,比较善良,对生活充满希望。

严静:诗人大概是长期受到什么“痛苦”的缠绕,终于有一天,他挣脱了,可以做一个幸福的人,可以为那些自己热爱的人作出诚挚的祝福了。

蔡黛茜:根据诗句的用语和所描述的细腻程度,我想她是个女的;然后,文中多次提到幸福,我觉得她是一个渴望得到幸福,并不断追求幸福的人;诗中不难看出她生活的艰苦,因此要追求幸福。

吴婧玮:作者是一个易于满足,懂得幸福的人,或者,也许作者是在经历了某种变故后,豁然开朗,懂得了幸福的真谛,希望别人也能快乐,热爱生活。

姜楠:被什么东西束缚着,没有很大的自由,所以向往一种无忧无虑的幸福生活,心地善良,关爱别人。

徐鹏:作者可能是一个游牧诗人,家住在农村,生活水平不高,最大的愿望是周游世界。他为人肯定很乐观、友善,肯定北方人,家乡有山有河。他以前可能不幸福。

郑雄:诗人可能刚从悲伤中走出来,即将过上幸福的生活,可能他在以前失去了什么亲人,在阴影中走过一段时间后,摆脱了阴影,开始向往明天。

黄琦:我想既然第一句为“从明天起……”那么当时作者必不幸福,可能处于低谷之中,但作者乐观、积极,丝毫没有受到影响,保持着对世界的美好憧憬。

郑小窗:诗人住在大海边,房子周围有一排花。诗人正值青年,刚刚开始独立生活,对未来充满希望。诗人喜欢田园生活,不追求奢华。

龚舒颖:诗人此时遇到了什么喜庆的事,正处在幸福的包围中,全诗提到过四次“幸福”。开头两段都是以“从明天起”开头的。也有可能是作者刚从挫折中找回勇气和自信、乐观。

夏玲意:诗人以前不是很乐观,可能有点自闭,情绪不是很好,活得可能很压抑,很孤独。

赵晶:诗人可能过着一种比较复杂的生活,做一些自己不喜欢做的事,为这些琐事而忽略了自己的亲人、朋友。

姜晓菲:作者是一个非常乐观的人,作者的家面朝大海,旁边周围有花有草,作者不是孤儿,作者的心非常热,作者的家离邮局不远。

从课堂实况看,教师的预测反了。没有学生会认为作者生活单调,“只知道写诗”。看来学生并不知道他对诗歌的痴迷与热爱。相反,作者心灵的孤独与封闭倒是说到了。

四.教师介绍诗人的情况

教师介绍如下:

海子,原名查海生,1964年3月生于安徽怀宁县高河查湾。1979年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1983年毕业后任教于中国政法大学。1989年3月26日在山海关卧轨自杀。

海子的生前好友、诗人西川回忆说:“海子没有幸福地找到他在生活中的一席之地。这或许是由于他的偏颇。在他的房间里,你找不到电视机、录音机甚至收音机。海子在贫穷、单调与孤独之中写作,他既不会跳舞、游泳,也不会骑自行车。”可见他已全身心地投入到了诗歌事业中,达到了忘我的境地,以牺牲尘世的幸福生活为代价了。

海子也是一个沉湎于心灵孤独之旅的诗人,一个理想主义的诗人。他具有复杂性格,二重人格,在人生观、价值观上既肯定世俗生活,又不甘于堕入尘世成为俗人。

五.三读本诗,说说自己新的理解与感悟

教师导语:听了刚才的介绍,请再读本诗,然后说说自己新的理解与感悟。

或许学生能注意到“从明天起”这四个字背后的内涵了。但最重要的新理解与新感悟是能发现句末“只愿”二字,能从中体会出他的固守清高,他的本质孤独。

课后补记——

孙振宇:听完老师对海子的悲惨一生的介绍,再来读本诗,的确是能够看出海子对幸福,哪怕是一丁点的幸福的渴望。最后几个“愿你”,也是他对其他人的一种祝福吧,“只愿”也说明了他的无奈,他的处境艰难。我(起初)的揣测错了。

饶黎思:听到老师说到海子心灵的孤独之旅,我颇有感慨。一个孤独的人,往往去追求别人看似很平凡的东西:喂马,劈柴……“只愿”两个字打破了原先编织起来的理想境界,把正在神游的诗人拉回了现实,一种无可奈何体现了出来。但在初读时却没有注意到这点,始终觉得整首诗是轻快的。也许在不如意又自认为无法改变现实时才会这样。

刘单丹:听了老师刚才的介绍,再读时,我觉得可能诗人那时候已经有点精神崩溃了,他虽然希望自己的明天能够幸福,但更多的是祝福世人,而自己“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作者对自己的生活仍充满憧憬,但他心中的那份自闭却使得他无法摆脱。

郑怡:“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体现作者热爱美好人间,但厌恶人间的丑恶。

巫式平:诗人不愿放弃理想中的生活: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但又祝愿生活在“尘世”之中的人们能幸福快乐,像一个人在爬天梯爬到一半,一面想着自己快点爬上天堂,一边又祝福在脚下那片大地上幸福生活的人们快乐,是以一种局外人来看的。

赵晶:从最后一段可以看出作者的孤独,他祝福所有的人在尘世获得幸福,而他自己却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幻想自己想过的生活。

从课堂情况看,能领悟到诗末“只愿”二字背后内涵的学生不少。

六.四读本诗,欣赏体会本诗的艺术价值

教师导语:现在,请你以研究性阅读的方式,去欣赏、体会这首诗的艺术价值。如果你认为诗歌中存在不足,也可指出。

边读边写。5分钟左右。

然后小组交流。再作全班交流。

尚不知有没有学生会认为他的诗在纯洁简朴的同时也显出稚嫩。

课后补记——

陈易馨:这首诗的感觉很纯,让人想象到那很美的意境。蕴含着诗人对自己理想中美好景致的憧憬。但是那种意境过于理想化。

戴琛:全诗塑造了一个“世外桃源”,表达了作者内心深处对它的无比热爱与憧憬,也给读者无比的联想。

吴婧玮:整首诗只用了一些简单的意象,单纯平实的语言中蕴含着丰富真挚的感情。

郑小窗:开创了一种新的朴素的浪漫主义写法,语句不含(华丽)辞藻,类似归有光。

冯俊鹏:这首诗歌的开头形式与其他诗歌不同,他以“从明天起”开头,引人往下读,向人描绘着一幅明天的美丽画卷。最后一段有三个“愿你”,强烈表达了作者肯定世俗生活,但又不愿坠入世俗生活的思想。最后一句“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与第一段及诗题前后呼应,再次表达作者对这种生活的渴望,对世外桃源的渴望。

余莉萍:平凡的事情,平凡的文字,体现了作者渴望平凡的生活。“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八个字就给人无限的想象。大海是宽广的,它包含了许多美好的东西。面对大海,可以让人忘掉尘世的琐事;春天是美好的,是一年中新的起点,给人以无限的遐想。

饶黎思:这首诗平凡中见光彩,处处显温情。而且这首诗直接抒情,很直白地告诉别人自己所认为的幸福是怎样的。面对面,好像谈心似的,使对方受到强烈的感染。最后又用“只愿”,让人有着无限的回味、思考、猜测,也同时看见那份纯粹、孤独、清贫。

课堂上没有学生认为这首诗在纯洁简朴的同时也显出稚嫩。可能成年人的眼光才会发现。

干国祥:刚才一个同学问我姓什么?严老师说了,如果不说,我一定要让大家猜一猜。大家知道有一把名剑,叫干将。我去外地上课,总给同学们说,大家知道鲁迅怎么用普通话上课吗?我今天就是。我是浙江上虞人,但是说的是绍兴话。我们上课之前,先来玩一个游戏。词语游戏。快乐。这个词你联系到什么词语?

学生一:高兴。

干国祥:我刚才没说清楚,这个词语你联系到什么东西?

学生二:钱、

学生三:游戏、

干国祥:你喜欢什么游戏?

学生:网络游戏。

干国祥:网络游戏中你最喜欢哪个游戏?

学生三:天堂。

学生四:音乐。

学生五:停电。

干国祥:什么时候停电?

学生五:晚自习停电。

干国祥:对,这很重要。最好家里有电,可以玩网络游戏。

学生六:睡觉。

干国祥:最好有席梦思。

学生七:吃东西。

干国祥:你最喜欢去哪个店?

学生八:玩具。

干国祥: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好,我换一个词请同学们注意。幸福。请问这个词你联系到哪里事物。

学生一:结婚。

干国祥:有同学说结婚太大了吧,降一级,恋爱。我知道他的意思是什么。

学生二:家。

干国祥:与幸福有关的事物能够想到哪些?

学生三:放假。

干国祥:我们现在已经离幸福很近很近了。还有吗?这就是我们能够想像到的所有的幸福。还有吗?有就说。今天我们来学一首与幸福有关的诗。感谢这位同学。太不容易了,他代替我,我写字很不好。这是一首与幸福有关的诗,我们先大家读一下,大声地读,不要带感情。

学生读。

干国祥:不必带什么感情,我们先知道我们在做什么。我觉得这里掉了一个字,加一个也。有没有?

学生:有。

干国祥:好,刚才这样读,显然是不对的。请问,你觉得这首诗应该怎样去读?

学生四:带有激情。

干国祥:能够读一段吗?

学生四读。

干国祥:请大家不要笑,每个同学都要想,如果是我,我怎样来读。这个同学给我们提供一种示范,一种尝试。

学生四继续读。

干国祥:赞成应该有激情读的还有吗?哦,激情派只有一个,其他的都是理性派。有不同的意见吗?你认为,我们就像打一个天堂游戏一个来面对这首诗,也许里面会出现一个女主角会吸引住 我们。但既然是一个游戏,我们就要缓一缓。有没有同学认为这首诗应该读得悲伤一点?有没有认为应该读得深情一点?请问班上哪一个同学读得深情一些?

学生五:我读得不好。

干国祥:应该说这是温情,深情要读得深一点。范读。是吗?接下来读,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条温暖的名字……我们可能刚才遇到一个障碍,之所以感觉到有一点难度,是因为我们不够熟悉,不够了解,所以我们现在要绕一个弯来了解一下。请问对这首诗和作者了解的知道多少?

学生:自杀了。

干国祥:知道自杀的举一下手。

学生举手。

干国祥:还知道些什么?

学生六:他是个男子。

干国祥:你怎么知道?

学生六:海子吗?

干国祥:其实他不叫海子。他的真名叫什么、我们先放在一边,我们今天不是学是谁写的。我们还是要了解他一下大家知道海子自杀以外,就不知道了。关于这首诗你还知道些什么?也不知道。好,不知道能不能读懂这首诗?我们就反反复复地读,能不能读懂?

学生七:不能。

干国祥:我背一首,大家听。前不见古人、、、、、、知道作者是谁吗?但你能够读懂吗?

学生:能。

干国祥:这首诗你也能够读懂,请问,哪一句你能读懂。

学生八: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学生九: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

学生十:有情人终成属

干国祥:哪一句读不懂?都读得懂,但是连起来就读不懂了。

学生一:关心粮食与疏菜读不懂。

干国祥:读不懂就读不懂,不必笑。好,我们换一下,诗中讲了几种幸福?好,这个问题还是难,再改一下。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这当然是幸福,请问,诗中哪些事物是作者对幸福的解释,就跟我们刚才的游戏一样?

学生: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干国祥:能不能分开来,这是一体的。

学生二:劈柴与周 世界有什么关系?

干国祥:对,这个同学提得好,我们对周游世界的理解是什么样子的?火车,飞机,我们与作者对周游世界的理解不一样。作者理解中的是游子,其中有一种是把它当作生活方式,我们称为行吟诗人,我们绍兴就有一个。他用马,他拒绝使用现代的交通工具。

学生:

干国祥:他一定骑马吗?他是不是一定劈柴?

学生:不是。

干国祥:对,不一定,他指一种生活方式。好,我们知道了其中一点,幸福,就是喂马,劈柴,周游世界。好,第二点,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疏菜。刚才我们有同学说了,我喜欢吃肉。我估计这个同学跟我一个爱好,喜欢到麦当劳和肯得基,但诗人是怎么写的?他关心粮食与疏菜。我刚刚示范了一下,接下来请大家说,诗人的幸福还包括哪些含义?

学生三:跟每一个亲人通信。

干国祥:这也是幸福。还有吗?在诗中找。

学生三:愿你这三句。

干国祥:有一个灿烂的前程,是不是?有情人终成着属,在尘世获得幸福。是不是?还有吗?没有了?作者说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作者希望自己有一个灿烂的前程,作者希望自己自己有情人终成眷属,这都是他希望拥有的幸福?对不对?我们再把这首诗读一下,黎明前的黑暗来临了,马上就要看到曙光了!好,大家读。

学生读。

干国祥:刚才我提问有两种幸福,有哪两种幸福?

学生四:自己的幸福与其他的幸福。

干国祥:对,别人的幸福是哪几句?就是刚才所说的三句,就是说,幸福还有别的定义,我们看一下,这个定义与其他定义有什么不同?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他是对每一个人说的,但是这个是对谁而言的?别人。作者自己呢?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他把我的幸福与别人的幸福区分开来了。因此假如我们把这个幸福当作别人的幸福,作者的幸福有一个关键词,那就是: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样的话全诗中还有一句我们没讲。哪一句话?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我们先把这句话解决掉,请问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你的名字哪里来的,父亲命名的。还有哪一个人?据说我们的一切都是上帝命名的。上帝创造了一个物种就由自己来命名,还由亚当来命名,其实无论上帝还是亚当都是比喻的说法,其实人最初都给万物命名,是人。是人中的哪些人?是诗人。诗就是给万物命名以及重新命名,其实我们知道每一个字都是一首诗,它造出来都非常神奇。我随便写一个字:道。在中国这个字非常重要,首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是什么意思?上面是首,首在哪里?下面是什么?

学生:走。

干国祥:对,行走与思考。所以我仅仅举一个例子。每一个字造出来都很神奇,你的名字也是慎重考虑的,不是随口说的,命名就是写诗。给每一座河流每一座山取一个名字。有,人看到了就要起名,府南河,锦江。取一个温暖的名字。这句话就是幸福的成分之一。(板书,温暖的名字)大家知道我们这边有很多伟大的诗人,杜甫大家最熟悉,他哪几首诗最有名,蜀相,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还有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刚才两首诗有没有一个温暖的名字?

学生:没有。

干国祥:名字是怎样的?是悲伤的,阴冷的,凄惨的。诗歌绝大多数,尤其是好诗,都是伤悲的。海子生前留下了好多诗,大部分是悲伤的。所以作者这时候说,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就是说他要写怎样的诗?他要写快乐的诗,幸福的诗,亲切的诗,朴素的诗,温暖的诗。我们综合一下。现在我们看一看。诗人的幸福现在包含哪些因素?诗人认为幸福是怎样的?幸福就是做一个自由自在的行吟诗人,做一个关心粮食和疏菜的,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和大地相亲。我们也关心食物,我们关心食物的来源吗?

学生:不关心。

干国祥:但是诗人关心。幸福就是关心大地,回到泥土中去。幸福就是给每一个亲人通信。通信的内容是什么?告诉他们我的幸福,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我将告诉每一个人。我叫一个同学告诉我这句是什么意思?

学生五:幸福很短暂。

干国祥:闪电说明幸福很短暂,但是不全面。还有另外一面。迅速,还有吗?我们随便地想一下。

学生六:耀眼的。

干国祥:原来不明白的,突然被照亮了。你前面是否知道?不知道。你不知道哪一刻他突然突如其来地把你照亮了。但是,这个幸福是短暂的。好,作者突然某一天明白了,幸福就是喂马劈柴周游世界,幸福就是与每一位亲人通信。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我告诉每一个人,其实,这每一个人包括谁?他告诉你了吗?

学生:告诉了。

干国祥:所以他用写诗的方式。我们都听到了。他用命名的方式,用写诗的方式把幸福告诉我们了。请大家把这一部分再读一读。然后我们再看。我们把它隔断一下,把这一句话隔一下。我们开始读--

学生读。

干国祥:某一天,诗人海子,那一个写悲伤的诗歌的孩子,那一个忧伤的海子,那一个被情人抛弃的海子,那一个写长诗的海子,他突然有一天,被幸福的闪电击中,他明白这一切,他赶快写下,给每一个亲人,然后我们就成了他的亲人,我们就与他通信,我们今天就超越时空与他通信。但是请问,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愿你。。。。。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诗人为什么要这样表达?谁来说说?大胆说。我们以游戏的心态对待。想想看,如果你有一种人生态度,人生观,是不是需要每个人都跟你一样?

学生:不是。

干国祥:这里的陌生人,大家想是谁?和他不是同一类人。当可不可能是他的亲人?这个同学已经悟到了,可以包括他的情人在内。我说漏了嘴,情人抛弃了他。我们现在很明显,我跟这位同学一样喜欢麦当劳,跟那个同学一样喜欢打天堂游戏。但当那个情人抛弃他的时候,他说,陌生人,我会你祝福,愿你,,,,但紧跟着的一句是,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学生七:他要离开尘世。

干国祥:你离开尘世吗?我们非常严肃地说。请问在座的哪一位离开过?有没有?你一生中没有任何一个时刻离开过尘世?

学生:睡觉的时候。

干国祥:睡觉的时候以及做白日梦的时候。其实当我们朝圣的时候,谈恋爱的时候,他也离开尘世了,但他进入的不是天堂,而是爱情。我们回过头来说,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刚才说的是什么?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有什么不同?请问这座房子有吗?有没有重要吗?重要的是什么?这座房子必须要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面朝大海意味着什么?

学生:离开尘世。

干国祥:离开尘世,背向尘世。我只愿面向大海,背向尘世。显然不是爱情。我们想一想,他面向的是什么?

学生八:空。

干国祥:空旷的境界。我们今天还不知道,这个答案要读海子诗选,他追求什么?他的幸福我们知道了,喂马劈柴,我们知道不是这么回事,意义在哪里?比如第一个,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他要做一个行吟诗人。所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他追求什么,请大家去海子诗里去找。许多人都讲,解放以后的诗以海子为最高,这不是海子最好的诗,但是入门诗,是进入海子必须阅读的诗。好,我们现在基本上已经领悟到了些了,海子领悟到了一些幸福,他背弃了一些东西。他为什么死了?为什么写了这首诗不久他就自杀了,请问为什么?诗歌中有没有?这两者有关系吗?死意味着他对某些东西已经怎么了?

学生:厌烦了。

干国祥:不能再承受了,所以他选择了死。在死之前他已经承受了太多的,刚才说是空旷,但是与空旷紧跟着的是什么?虚无。在他的身上被黑暗笼罩了。被闪电击中正说明这个道理。我们今天未必理解的东西压迫着他。我们可以想像一下在死亡之前他做出过巨大的努力,想到黑暗与虚无击碎,这个努力在某一天终于凝成了一首诗,但是刚才同学们已经说了,他是怎样的?短暂的。他做过巨大的努力,他战胜了黑暗与虚无,但是当黑暗与虚无再一次袭来的时候,他无法承受,这首诗里隐藏了多少他的努力!我们再把这首诗读一下。

学生读诗。

干国祥:读出深情来,齐读是达得到的。后面女生读一下,请我们静听。

学生读。

干国祥:每个同学都用自己的心灵来理解这首诗,因此在读的时候会有一些差别,有些会激情,有些会深情,这没有关系。这首诗是一个起点,了解现代诗真的那么难吗?我们没有了解海子背景,但是依然可以读懂,但是,要真正读进去,还不容易。如果你单独来理解一首诗,你还得了解。我希望大家这个假期,既关心粮食与疏菜,关心席梦思,关心麦当劳与肯德基,还关心另一种幸福,你还能够仰望蓝天,关心心灵,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首诗就上到这儿。现在已经下课了是吧?有兴致大家听一下一首歌。

(放歌)这首歌大家可以在百度上搜索到它。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教案

北京五中  王屏萍

  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复习和进一步学习鉴赏现当代诗歌的方法,体会诗歌鉴赏阅读的重点所在。

  2.能力目标:初步尝试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阅读鉴赏诗歌,培养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结合文本体会诗人的幸福观,进而激发学生情感,促进学生思考,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点和难点

  通过对“从明天起”“只愿”等关键诗句的理解,解读诗人的幸福观。

  教学用具

  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滚屏播放学生的幸福观)刚才大屏幕上写满了同学们的幸福观,我注意到大家观看时非常兴奋,有些好像还颇受启发,频频点头,谁愿意谈谈给你印象最深的一条。确实,幸福是我们每个人都很关注的话题,而且我们会用自己的方式和语言去表达,《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其实就是诗人海子在用诗歌传递他的幸福观,我们一起来看看?

  二、自读,思考:

  1.诗句描述了海子心目中的幸福?(目的:让学生初步熟悉课文)

  2.这里面的幸福你们都能够体会吗?(目的:让学生结合自身体验深入体会)

  台阶:共同点是简单平凡的生活细节,《瓦尔登湖》:使我们视而不见的光亮,对于我们就是黑暗。

  小结:体验爱,体验幸福,体验光明,体验温暖,这是我们生命的一种能力,一种状态,甚至这就是生命本身。只有能够体验幸福的人,才能说得上是完整的人。——摩罗

  三、学生朗读,思考:

  海子告诉我们的这些幸福他自己是否真正拥有?

  台阶:“从明天起”

  补充:海子生活细节简介

  小结:“从明天起”四字当中浓缩着海子的辛酸,我们阅读诗歌时要特别注意诗歌中的这些凝练的语句。

  四、分组诵读,讨论

  1.“从明天起”中还能读出些什么?

  台阶:①我们是否可以这样想:今天我们读这首诗读到的是“从明天起”;明天我们读这首诗依然是“从明天起”换句话说“从明天起”就意味着永远也不能“起”,那么既然诗人向往这些幸福为什么不从“今天起”,“从此刻起”呢?

  ②《瓦尔登湖》:所谓明天,即使时间终止也永不会来临。

  ③所有的幸福都指向一个词“尘世”,结合最后一句“我只愿”体会。

  明确:可以体会出诗人向往同时又拒绝尘世的幸福。

  2.怎么理解这种矛盾的心态?

  台阶:①怎样理解“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句跳跃性很强的诗句?

  ②“大海”“春暖花开”让我们联想到什么?两句间什么关系?

  明确:心灵的舒展,精神的富足。而海子这种精神的富足最主要来源是诗歌。

  补充:《夜色》

  小结:诗歌以及对诗歌的狂热追求才是海子最大的幸福。

  五、总结

  应该说,是海子教给我们认识真正的诗人,他们肩负着净化和丰富人类灵魂的责任,用生命谱成文字,成就梦想,传递激情,让我们看这样两句话:

  做一个诗人,你必须热爱人类的秘密,在神圣的黑夜中走遍大地,热爱人类的痛苦和幸福,忍受那些必须忍受的,歌唱那些应该歌唱的。

——海子

写诗如同活着,只是为了责任,或灵魂的高贵而美丽

——海德格尔

  这是我们诗歌单元的最后一首诗,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了解到许多有关诗歌的知识,也学习了不少鉴赏诗歌的方法,但我想,这些都是我们接近诗歌的条件和工具,我们前面所学习的所有这些其实都是为了一个目标——去接受诗歌的滋养,去传承诗歌的精神!

  六、最后,让我们再一次跟着画面和音乐去静静地感受海子——一个诗人的幸福(同学们可以小声跟着读,也可以在心里默默吟咏)

 语言是一位了不起的魔术大师。它形成不同的组合,就能传达出不同的信息,形成不同的氛围,营设不同的环境。《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把我们带入深沉回忆、挚诚热爱的氛围中,调子是深沉厚重的;《我热爱秋天的风光》让人感觉的是激情讴歌,满怀喜悦,调子是抒情流畅的;《山民》则把人带入哲理思索、艰苦探求的境界里,调子是和缓低回的;我们现在再来感受一种欢快活泼、幸福烂漫的语言氛围。请大家自读新一代诗人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自读的要求是:

  1.感受诗歌所创造的美好意象,体会诗中所表达的诗人的感情,唤起我们对生活的美好感觉。

  2.欣赏诗歌轻松流畅、自然淳朴的语言美和积极欢快、和乐天真的情感美。

  (解说:导言把前面读过的诗联系起来加以比较,既加深印象,又暗示要善于运用系统的思维和比较的方法总结学过的知识,并把学习的内容与语言联系起来,强调文化与艺术综合素养熏陶。这首诗文字障碍不大,语言淳朴,学习要求重在引导学生学会在自然淳朴中发现其美的韵味,唤起美的体验和美的共鸣,起到熏陶的作用。)

  自读程序

  1.放声诵读,充分感受诗歌的欢快幸福的情调。

  2.感受诗歌意象,想想这首诗的意象有什么特点。

  3.感受诗歌抒情主人公的情感世界。

  4.试着把这首诗的意境用散文表现出来,比较一下诗和散文表现形式的异同。

  (解说:这个程序是实现自读要求的具体步骤。这个程序仍按由感性到理性的规律安排。第一步先诵读,读熟了,才会喜欢它,喜欢了,才能去探索它,探索了,才能更深入地欣赏它的美。第二步是桥梁。第三步意在引导学生由文入情,融情入文,形成共鸣。第四步引导学生创造性地阅读,并加深对诗歌这种形式的感受。)

  自读点拨

  1.这首诗的意象特点是怎样的?

  点拨:这首诗的意象可以分两组,一组是诗人所憧憬的物质世界,一组是活泼鲜明的抒情主人公(人)的世界。人是这首诗的中心意象,物质是这个人的陪衬,是环境。在这“春暖花开“的环境里,有着丰富的物质生活资料,抒情主人公做着自己想做的事,和亲人们、朋友们亲切交往,互送祝愿,从而表现出一派和乐景象,表达了诗人的一种美好理想。

  2.怎样理解诗人在诗中抒发的感情?他能引起我们哪些感情共鸣?

  点拨:引导学生思考几个中间问题:

  ①诗人在诗中所称幸福的内容是哪些?(自由:“喂马,劈柴,周游世界”;自食其力:“关心粮食和蔬菜”;有一所房子并且环境优美:“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②怎样理解“那幸福的闪电”?(理想中的一闪念,追求中的一梦境。)

  ③想像抒情主人公的动态、表情、语言及整体形象。

  ④把自己放进去,谈自己的感情共鸣。

  3.诗和抒情散文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点拨:主要区别是,诗的跳跃性更强,语言更简洁;抒情散文更重细节,善抓一瞬间的感受,并把它放大、渲染。诗讲外在韵律,也讲内在韵律;抒情散文主要重视内在韵律,外在韵律较自由。诗的篇幅限制较多,一般短小;抒情散文则可以不拘一格,可长可短。

  自读思考

  阅读下面的散文,思考后面的问题。

  蓝天可读

  何亮

  我喜欢仰望蓝蓝的天空。天空蓝蓝的哟,你是一首激情的诗,一首不老的歌。

  小时候,独自到河边嬉戏。只见,水蓝蓝。我捧起一捧水。怎么还是透明的?我一抬头,哦,天蓝蓝。我像只欢乐的小鹿撒腿赤足奔跑在小路上,高兴得说不出话来。蓝蓝的天第一次映入我的眼帘,镶嵌在我幼小的心灵上。没有母亲的童年里,我常常与蓝天作伴。我倚在大树旁对着蓝天唱歌、流泪、说悄悄话,说我的幻想和憧憬。天空一片湛蓝。明净而悠远。我久久地凝视着,不敢出声。我似乎被感应着,有一种不可名状的激动和美好,止不住滚烫的泪流下来。这天空,蓝得多么纯、多么美。我为之而震撼。我觉得她神圣而不可冒犯。她向我敞开一扇天真、浪漫、长青的心灵,我在努力破译它深邃而神秘的语言,去接近她,与她交流。

  凝望碧蓝、干净的天空,我想,被功名利禄遮蒙的双眼是看不到天空的颜色的——这蓝色。于是,我要求自己心中不能有一粒灰尘。污垢的心灵不配享受这纯美的天空,亦得不到她博大的精魂。

  有时,我被世俗的藩篱围困,我感到是这蓝色的天穹让我突围,不要贪恋红尘。

  先哲说,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心灵。我信。

  远眺天空可调整视力,而蓝色天穹可调整人的心灵。她又像一面奇妙的镜子,照透你的五脏六腑。你拥有干净而青春的灵魂吗?你敢面对这蓝色天宇发誓吗?

  (选自《中国青年报》1990年10月28日)

  1.比较这篇散文与诗歌在抒情上的异同。

  2.假如让你以这篇散文为素材写一首诗,你怎么写?

  (解说:意在迁移,引发创造欲望。)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教学目的:

1、感受诗歌所创造的美好意象,体会诗中所表达的诗人感情,唤起我们对生活的美好感觉。

2、能够欣赏诗歌轻松流畅、自然淳朴的语言美和欢快、天真的情感美。

教学重点:

1、感受诗中的思维灵感和语言美趣。

2、认识诗歌的抒情特点,积累诗歌欣赏方法。

教学程序:

1、放声诵读,充分感受诗歌的欢快幸福的情调。

2、感受诗歌意象,想想这首诗歌的意象有什么特点。

3、感受诗歌抒情主人公的情感世界。

4、试着把这首诗的意境用散文表现出来,比较一下诗和散文表现形式的异同。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由海子的25年的人生经历导入。

二、课堂点拨

1、这首诗的意象特点是怎样的?

点拨:这首诗的意象可分为两组,一族是诗人憧憬的物质世界,一组是活泼鲜明的抒情主人公世界。人是这首诗的中心意象,物质是这个人的陪衬,是环境。在这“春暖花开”的环境里,有着丰富的物质生活资料,抒情主人公作着自己想做的事,和亲人们、朋友们亲切交往,互送祝愿,从而表现出一派和乐景象,表达了诗人的一种美好理想。

2、怎样理解诗人在诗中抒发的感情?他能引起我们哪些感情共鸣?

点拨:引导学生思考中间几个问题:

(1)诗人在诗中所称幸福的内容是哪些?

(2)怎样理解“那幸福的闪电”?

(3)想象抒情主人公的动态、表情、语言及整体形象。

(4)把自己放进去,谈自己的感情共鸣。

3、诗和抒情散文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点拨:主要区别是,诗的跳跃性更强,语言更简洁;抒情散文更重细节,善抓一瞬间的感受,并把它放大、渲染。诗讲外在韵律;抒情散文主要重视内在韵律,外在韵律较自由。诗的篇幅限制较多,一般短小;抒情散文则可以不拘一格,可长可短。

三、课堂思考

阅读下面的散文,思考后面的问题。

蓝天可读

何亮

我喜欢仰望蓝蓝的天空。天空蓝蓝的哟,你是一首激情的诗,一首不老的歌。

小时候,独自到河边嬉戏。只见,水蓝蓝。我捧起一捧水。怎么还是透明的?我一抬头,哦,天蓝蓝。我像只欢乐的小鹿撒腿赤足跑在小路上,高兴的说不出话来,蓝蓝的天第一次映入我的眼帘,镶嵌在我幼小的心灵上。没有母亲的童年里,我常常与蓝天作伴。我倚在大树旁对着蓝天唱歌、流泪、说悄悄话,说我的幻想和憧憬。天空一片湛蓝。明静而悠远。我久久地凝视着,不敢出声。我似乎被感应着,有一种不可名状的激动和美好,止不住滚烫的泪流下来。这天空,蓝得多么纯、多么美。我为之而震撼。我觉得她神圣而不可冒犯。她向我敞开一扇天真、浪漫、常青的心灵,我在努力破译它深邃而神秘的语言,去接近她,与她交流。

凝望碧蓝、干净的天空,我想,被功名利禄遮蒙的双眼是看不到天空的颜色的——这蓝色。于是,我要求自己心中不能有一粒灰尘。污垢的心灵不配享受这纯美的天空,也得不到她博大的精魂。

有时,我被世俗的藩篱所围困,我感到是这蓝色的天穹让我突围,不要贪婪红尘。

先哲说,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心灵。我信。

远眺天空可调整视力,而蓝色天穹可调整人的心灵。她又象一面奇妙的镜子,照透你的五脏六腑。你拥有干净而青春的灵魂吗?你敢面对这蓝色天空发誓吗?

(选自《中国青年报》1990年10月28日)

1、比较这篇散文与诗歌在抒情上的异同。

2、假如让你以这篇散文为素材写一首诗,你怎么写?

浙江省江山中学 郑逸农

原载《人民教育》2004年第1期和第2期

[教学设想] 本诗浅显易懂,但学生的理解与感悟将会是由浅入深、不断深化的,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以“四自”贯穿整堂课――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观点去判断,用自己的思维去创新,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

本诗教学时以体验性学习为主。同样是“非指示性”教学,体验性学习的教学方法稍异于认知性学习。一般情况下,体验性学习的教学方法不必让学生先明确一个学习目标,它往往是面向全文的整体感知,不分角度,不分层面。本诗篇幅简短,意象明晰,更需要整体体验与感知。本诗的“非指示性”教学方法是:教师步步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反复诵读,理解与感悟由浅入深。逐层递进。教师只作引导,不作明确的指示(这是任何“非指示性”课型的共同点)。

这样做的理论依据是:学生总是带着自己的观念进入课堂、进入文本的,教师首先要尊重、倾听学生的观念,并在此基础上,创造条件,让学生产生更精彩的观念。

打算这样安排教学:学生初读全诗,说说自己的原初体验;再读全诗,推测判断一下诗人的情况;教师介绍诗人的简况(自杀结局、单调生活与孤独心灵),让学生三读本诗,说说自己新的理解与感悟;四读本诗,欣赏研究本诗的艺术价值;讨论交流之后,教师介绍一篇他人的赏析文章,深化学生的理解与感悟,并反省自身的研读欣赏,肯定优点,指出不足;教师介绍诗人之死的文章《海子:诗与死》,再让学生五读本诗,深入体会,并说说此时的理解与体验;最后,每人说一句最有感受的话,作为学习本诗的结束语。

每位学生发一张16开备用纸,随时写下自己的理解与感悟。

课时安排:一节课。

上课时间:2003年10月16日。班级:高二(5)班。

[教学流程]

一.教师激趣

在当代诗人中,有一个我们颇为陌生的名字,叫海子。2001年,“人民文学诗歌奖”在空缺了两年之后,授予给了他和另一位诗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海子的诗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二.学生初读本诗,说说自己的原初体验

学生自由诵读,然后教师导语:读了这首诗,你一定会受到精神上的影响和情绪上的感染,请说说你的原初体验。

学生先在备用纸上简略地写一写。然后小组交流。之后请几位同学向全班介绍。介绍时要求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不讲空话、套话。

课后补记――

吴婧玮:这首诗有某种吸引力,让人总是欲罢不能,也许是作者诗中那种乐观向上感染了我,读时觉得很轻松,清新、温暖。

姜楠:写得很朴实,没有什么华丽辞藻,写的是一种平凡安逸幸福的生活,读了之后令人很向往。

郑雄:读完这首诗,让人觉得自己十分幸福,觉得这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十分美好。

王晶鑫:我感到了生活是如此美好,可以和每一个人分享快乐。

龚舒颖:这首诗语言并不是十分华丽,但是能让人产生一种亲切的感觉,心中涌起浓浓的春意。

管宇:全诗不长,但字字句句都透出一种温馨,一种真情。形式很随意,表达很自然。表达出一种积极向上的思想,读过之后有一种心旷神怡的放松感觉,“活着”真好。

三.再读本诗,推测判断一下诗人的情况

教师导语:请再读一遍。透过字句,请你想象推测一下,诗人是个怎样的人?

先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

或许会有学生说他的生活贫困、单调只知道写诗。不一定能说到他是个心灵孤独、封闭的人。

课后补记――

宋倩:作者是一个乐观主义者,比较善良,对生活充满希望。

严静:诗人大概是长期受到什么“痛苦”的缠绕,终于有一天,他挣脱了,可以做一个幸福的人,可以为那些自己热爱的人作出诚挚的祝福了。

蔡黛茜:根据诗句的用语和所描述的细腻程度,我想她是个女的;然后,文中多次提到幸福,我觉得她是一个渴望得到幸福,并不断追求幸福的人;诗中不难看出她生活的艰苦,因此要追求幸福。

吴婧玮:作者是一个易于满足,懂得幸福的人,或者,也许作者是在经历了某种变故后,豁然开朗,懂得了幸福的真谛,希望别人也能快乐,热爱生活。

姜楠:被什么东西束缚着,没有很大的自由,所以向往一种无忧无虑的幸福生活,心地善良,关爱别人。

徐鹏:作者可能是一个游牧诗人,家住在农村,生活水平不高,最大的愿望是周游世界。他为人肯定很乐观、友善,肯定北方人,家乡有山有河。他以前可能不幸福。

郑雄:诗人可能刚从悲伤中走出来,即将过上幸福的生活,可能他在以前失去了什么亲人,在阴影中走过一段时间后,摆脱了阴影,开始向往明天。

黄琦:我想既然第一句为“从明天起……”那么当时作者必不幸福,可能处于低谷之中,但作者乐观、积极,丝毫没有受到影响,保持着对世界的美好憧憬。

郑小窗:诗人住在大海边,房子周围有一排花。诗人正值青年,刚刚开始独立生活,对未来充满希望。诗人喜欢田园生活,不追求奢华。

龚舒颖:诗人此时遇到了什么喜庆的事,正处在幸福的包围中,全诗提到过四次“幸福”。开头两段都是以“从明天起”开头的。也有可能是作者刚从挫折中找回勇气和自信、乐观。

夏玲意:诗人以前不是很乐观,可能有点自闭,情绪不是很好,活得可能很压抑,很孤独。

赵晶:诗人可能过着一种比较复杂的生活,做一些自己不喜欢做的事,为这些琐事而忽略了自己的亲人、朋友。

姜晓菲:作者是一个非常乐观的人,作者的家面朝大海,旁边周围有花有草,作者不是孤儿,作者的心非常热,作者的家离邮局不远。

从课堂实况看,教师的预测反了。没有学生会认为作者生活单调,“只知道写诗”。看来学生并不知道他对诗歌的痴迷与热爱。相反,作者心灵的孤独与封闭倒是说到了。

四.教师介绍诗人的情况

教师介绍如下:

海子,原名查海生,1964年3月生于安徽怀宁县高河查湾。1979年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1983年毕业后任教于中国政法大学。1989年3月26日在山海关卧轨自杀。

海子的生前好友、诗人西川回忆说:“海子没有幸福地找到他在生活中的一席之地。这或许是由于他的偏颇。在他的房间里,你找不到电视机、录音机甚至收音机。海子在贫穷、单调与孤独之中写作,他既不会跳舞、游泳,也不会骑自行车。”可见他已全身心地投入到了诗歌事业中,达到了忘我的境地,以牺牲尘世的幸福生活为代价了。

海子也是一个沉湎于心灵孤独之旅的诗人,一个理想主义的诗人。他具有复杂性格,二重格,在人生观、价值观上既肯定世俗生活,又不甘于堕入尘世成为俗人。

五.三读本诗,说说自己新的理解与感悟

教师导语:听了刚才的介绍,请再读本诗,然后说说自己新的理解与感悟。

或许学生能注意到“从明天起”这四个字背后的内涵了。但最重要的新理解与新感悟是能发现句末“只愿”二字,能从中体会出他的固守清高,他的本质孤独。

课后补记――

孙振宇:听完老师对海子的悲惨一生的介绍,再来读本诗,的确是能够看出海子对幸福,哪怕是一丁点的幸福的渴望。最后几个“愿你”,也是他对其他人的一种祝福吧,“只愿”也说明了他的无奈,他的处境艰难。我(起初)的揣测错了。

饶黎思:听到老师说到海子心灵的孤独之旅,我颇有感慨。一个孤独的人,往往去追求别人看似很平凡的东西:喂马,劈柴……“只愿”两个字打破了原先编织起来的理想境界,把正在神游的诗人拉回了现实,一种无可奈何体现了出来。但在初读时却没有注意到这点,始终觉得整首诗是轻快的。也许在不如意又自认为无法改变现实时才会这样。

刘单丹:听了老师刚才的介绍,再读时,我觉得可能诗人那时候已经有点精神崩溃了,他虽然希望自己的明天能够幸福,但更多的是祝福世人,而自己“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作者对自己的生活仍充满憧憬,但他心中的那份自闭却使得他无法摆脱。

郑怡:“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体现作者热爱美好人间,但厌恶人间的丑恶。

巫式平:诗人不愿放弃理想中的生活: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但又祝愿生活在“尘世”之中的人们能幸福快乐,像一个人在爬天梯爬到一半,一面想着自己快点爬上天堂,一边又祝福在脚下那片大地上幸福生活的人们快乐,是以一种局外人来看的。

赵晶:从最后一段可以看出作者的孤独,他祝福所有的人在尘世获得幸福,而他自己却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幻想自己想过的生活。

从课堂情况看,能领悟到诗末“只愿”二字背后内涵的学生不少。

六.四读本诗,欣赏体会本诗的艺术价值

教师导语:现在,请你以研究性阅读的方式,去欣赏、体会这首诗的艺术价值。如果你认为诗歌中存在不足,也可指出。

边读边写。5分钟左右。

然后小组交流。再作全班交流。

尚不知有没有学生会认为他的诗在纯洁简朴的同时也显出稚嫩。

课后补记――

陈易馨:这首诗的感觉很纯,让人想象到那很美的意境。蕴含着诗人对自己理想中美好景致的憧憬。但是那种意境过于理想化。

戴琛:全诗塑造了一个“世外桃源”,表达了作者内心深处对它的无比热爱与憧憬,也给读者无比的联想。

吴婧玮:整首诗只用了一些简单的意象,单纯平实的语言中蕴含着丰富真挚的感情。

郑小窗:开创了一种新的朴素的浪漫主义写法,语句不含(华丽)辞藻,类似归有光。

冯俊鹏:这首诗歌的开头形式与其他诗歌不同,他以“从明天起”开头,引人往下读,向人描绘着一幅明天的美丽画卷。最后一段有三个“愿你”,强烈表达了作者肯定世俗生活,但又不愿坠入世俗生活的思想。最后一句“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与第一段及诗题前后呼应,再次表达作者对这种生活的渴望,对世外桃源的渴望。

余莉萍:平凡的事情,平凡的文字,体现了作者渴望平凡的生活。“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八个字就给人无限的想象。大海是宽广的,它包含了许多美好的东西。面对大海,可以让人忘掉尘世的琐事;春天是美好的,是一年中新的起点,给人以无限的遐想。

饶黎思:这首诗平凡中见光彩,处处显温情。而且这首诗直接抒情,很直白地告诉别人自己所认为的幸福是怎样的。面对面,好像谈心似的,使对方受到强烈的感染。最后又用“只愿”,让人有着无限的回味、思考、猜测,也同时看见那份纯粹、孤独、清贫。

课堂上没有学生认为这首诗在纯洁简朴的同时也显出稚嫩。可能成年人的眼光才会发现。

七.教师介绍一篇他人的赏析文章

教师不介绍自己的研读感受,因为有更好的――刘真福先生的《明丽的画,空灵的心》(来自《中小学教材教学》2001年第6期,《教参》上也有)。借介绍此文来深化学生的理解与感悟。

文章主要段落的起始句是:这首诗共三章。第一章虚构一幅自由独立、远离尘世喧嚣的生活图景,一股清新潮润的气息扑面而来。……第二、三章表达对亲情友情的珍惜,一股温暖甜美的气息扑面而来。……然而细察之下,会发觉海子对尘世幸福的“热爱”是有限的。……有人分析海子说:“柔弱的第一自我和强悍的第二自我的长时间的冲突,使他的诗一再出现雅各森布所说的‘对称’。”……另外,这首诗的审美意象也很值得品味一番。一是意象空旷;二是以实显虚,以近显远;三是语言纯粹、本真。……当然,这首诗的风格,以轻柔、明丽见长,却也不无稚嫩之处,缺少一点凝重感、厚重感。……

八.反省自己的研读欣赏,肯定优点,指出不足

教师导语:听了他人的赏析文章,对照自己的赏析阅读,请你作个反省比较,说说自己优点在哪,不足何在。

课后补记――

严静:听了(刚才的)赏析文章,感到(自己)每一次研读欣赏都没有把每节的不同意象区分开来(欣赏理解);或者是没有深入体会诗人的内心感情。

周浩:读诗时,没有将全部感情注入其中,导致有时无法真切地表达出感受。

蔡黛茜:课外对作家了解不深,不能透彻地理解作者的内心世界。

毛伟:在深入过程中思维要随着老师的提示而下来,这样有助于更加正确地理解文章,而不至于误差过大。

夏玲意:对诗中的一些意象、词语等没有深入揣摩,思维不够活跃,发言也不积极。

饶黎思:自己对本诗的理解好像总是浮在表面,想再深入一点,却总是无法做到。我想多读多体会是唯一的方法吧。

九.教师再介绍一篇关于海子诗与死的文章

文章题为《海子:诗与死》(2001年03月27日光明网,作者冯军旗)。介绍的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海子的精神世界,理性地看待他的死亡。不要爱屋及乌,连同诗人的死一同崇拜;也不要嗤之以鼻,盲目排斥。

文章主要段落的起始句是:1989年3月26日,山海关。静静的海子躺在铁轨上,在他的身上是打开的《圣经》。远方,火车呼啸而来,一代天才诗人由此走向了另一个世界。…… 海子是视诗为生命的,诗是他生命的写照和表现,也是他生命的毁灭与终结。在他的诗中,我们不仅发现了他最后自杀时的全部的死亡意识和死亡景象,而且它们是那么的生动和真实。……正如海子的生前至友西川所说,海子是一个有着自杀情结的人,死亡的意象是他的诗中一个重要的命题…… 海子在死前曾同友人探讨过自杀的方式,而最终选择了卧轨,……诗人选择铁轨,还有另一个重要的死亡景象,那就是断裂的身体。海子在死前的相当长的时间时里,是有精神分裂倾向的,直至后来发展为精神分裂症。……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诗人的断裂的身体的死亡意象和选择铁轨是一脉相承的,而且可以说是为先声的。……海子去山海关时带了四本书…… 对于海子选择山海关,朱大可认为是有特殊的用意的……我们注意到,诗人的诗中多次提到山脉和海洋。……海子是3月25日去山海关的,在山海关徘徊了一个下午和一个上午,然后在26日中午开始向卧轨的地方走去,并最终选择了黄昏时分。而让我们如遭电击的是,就是黄昏时分,我们也在诗中找到了它的死亡意象……至此,我们己经在诗人的诗中发现了他最后死亡时的全部死亡景象……当诗成为诗人的生命,成为诗人的信仰,诗与死也就具有了同等的意义……

十.五读此诗,深入体会

教师导语:请各位带着现在的心情,现在的体验,自由朗读全诗。边读,边体会。

课后
标签: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教学设计 面朝大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错误》教案(网友来稿)
下一篇:《再别康桥》说课稿(网友来稿)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