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阅读:2251  
标签:教学论文
让课堂更精彩,让高考更出色——介绍一另类高中语文新课程教改实验


      广东深圳中学 李剑新

      邮箱:jxli@shenzhong.net

      手机:13530155362

      题记:

      只需变一下观念,课堂将更精彩;高考将更出色!

      正问“歪”答

      (模拟某学术报告会后,“专家”自由答疑)

      “课怎样才讲得精彩?”

      “多讲几次嘛!”

      “高考语文怎样提高成绩?”

      “高三前先将能力考点认真干一轮,高三再复习强化,想不出色都不行!”

      点评:

      “歪答”其实不歪。大实话自有其简单而明确的逻辑——比人家多“付出”(总投入量其实更少),难道不应该多收获吗?甚至不需要实验你就可以比较出这种明显的差异。而我们就是这样在实验中有的放矢用了两招——

      分工教学,教师得以运用多种手段(尤其多媒体)精心处理课文,并多轮反馈完善,使每篇课文教学都如公开课般精彩;这尤其适应新课程丰富的教学理念。

      提前介入能力训练系列使语文同其他学科一样奠定了坚实基础,让学生为遨游语文的自由世界早早插上了翅膀;高三语文真正具有复习内涵而迅速提升。

      主意并不难想,但操作中必然出现许多困难,如教师的责任感,作业衔接落实,时间是否充裕,师生能否交流解惑,工作量是否更大,学生能否理解高三内容,甚至课时如何安排--------几乎每一个问题都足以使这种想法胎死腹中。这就是为什么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学校采用这个明显事半功倍好方案的原因所在。

      “方法总比问题多”这句时下流行的话语启示我们积极思考。远在2002年9月,我们改变观念(反传统)大胆进行了一次有些另类的“语文分模块教学”新课程教改实验,并最终按不断完善的既定思路在2004高二学年底结束。该方案尽管非主流课改理论的产物,与今天所进行的新课程教改也多有差异,但分工科学,操作简便,最大特点就是别出心裁,创造性的解决了上述似乎无法解决的矛盾,从而充分发挥出两招的积极优势,使语文呈现出事半功倍,多快好省的新局面。圆满地经受住了新课程教改和高考的考验,为在新形势下如何面对语文新课改挑战提供了建设性思考。

      现将我们的方案公诸于众,就教于方家。并附不同阶段的两篇总结《解放思想,让语文更精彩轻松》《解放思想,让高考更精彩轻松》,供大家讨论,以便更清楚我们的思路。

      高中语文新课程教改总体构想

      一、前言

      我们面临着艰巨的任务。面对历史积弊,高一高二新课程教改,已是大势所趋(且一年四本教材!);而面对社会的责任与期望,随后的高三高考又必将慎重对待!如何迎接新课改,如何真正掌握语文能力(高考靠能力),如何将看似对立的矛盾变为和谐共振双赢,这是每个学生,每个学校都面临的困惑。

      下面提供的教改方案也许给我们提供了一条建设性的思路。我们不仅在2002年就比较成功地迎接了新课程的洗礼,并在刚过去的2005年高考中,语文也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纵向看,语文单科成绩800分以上达16人,而以前最多8人;700分以上113人,而以前最多70余人;增幅比以前最好年份还高达一倍和60%以上;高考语文均分为638,纵向横向都是深圳市历史最高记录。)后者,可能让我们更加期盼。

      这是正确把握语文规律的成功。2002年进行的“分模块语文教改”,(与今天的模块教学有差异,但不对立,可以彼此渗透)大大提高了学生语文兴趣,从而完美体现新课程的要求;而从高一就非常重视能力训练的结果,不仅让学生为遨游语文的自由世界早早的插上了翅膀;也使高三阶段的语文真正具有了科学复习的内涵使高考辉煌成为必然。

      毫无疑问,当我们在课改与高考之间犹豫而倍受煎熬时,我们应该有自己的大胆选择。

      二、高一高二“新课程教改”操作要点

      (一)分模块的辨证处理

      鉴于语文读写的实践性决定了“工夫在课外”的特色,如以彻底分块如大学课堂管讲不管学生的分法,必然导致学生能力训练失控而最终将以牺牲教学质量为代价;鉴于作文主要侧重实践而非理论;所有教学内容分为分块与不分块两大类。即将欣赏示例类的课文进行单元模块教学;而文言,作文,课文预习、课外自读教材及指导,能力训练以及复习等责任心,系统性较强的内容则不分块,由原任教师教学并起总体衔接连贯作用。保证教学主体训练的延续性,保证教学的质量。

      (二)专人教学适度分工

      依单元专人承担教学任务,有利于教师充分发扬自身优势,精心备课、讲课,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有利于学生博采众长,增强对语文的兴趣。讲授课文同一内容要有合理的间隔重复次数;且为了中段期末考统一进度方便,教师半学期内教学同一内容连续三轮共九个班为宜。最后一轮在自己班教学以方便调节且方便段考复习。在原任老师继续熟悉所有课文的基础上,分模块授课老师应为原任老师提供教案供复习衔接参考。


展开全文阅读
      采用“单元教学法”(“以一带三”或“分头侧重”)形成总体印象。

      轮换教学示意

       甲(第1单元)乙(第1单元)丙(第1单元)

      1-3周 A班 B班 C班

      4-6周 B班 C班 B班

      7-9周 C班 A班 A班

      *“某班”同时意味着某老师任课的2或3个平行班

      新课程10周1学段有4个单元,多出的1个单元可以由原任课老师在属于自己安排的能力训练时间段内处理。

      (三)课时作出相应区分

      鉴于课文事实上在教学中所处的作用有限,已不适宜将其作为教学主要目标,而能力知识点训练以及课外大语文读写以及传统大作文等更为重要的内容显然应该用一定课时加以指导;所以我们把课时相应安排为:每周分块(前半周)与非分块内容(后半周)各占2个课时,从时间上对能力训练给予充分重视。对课文处理,立足重点中学层次,重点课文用2课时,非重点1课时;其实,单元处理有很大的灵活空间关键是你已经全面处理过就行。每单元6课时(即只用传统教学一半的时间)即用三周时间。

      注意:课时严格依计划执行、结束;还可用减少非基本篇目以调剂;单元考试无法统一问题不大;通过科代表以及交流教案衔接相关进度,内容等问题,形成有机教学整体。

      (四)提前进行语文能力系统训练

      体现能力训练不分块的内容,可依语文高考考点(或知识点)为序,选择最权威的高三能力训练资料(高考内容已经明显体现出“测试能力”的特点,这比以课文为载体训练能力更科学),有的放矢根据需要逐一训练;首先是有内容、有计划统筹安排好高三能力点,在高三复习之前完成一轮充实的训练,从而切实为高三复习打好基础。同时广泛而深入地全面进行注重潜移默化的课外大语文读写指导。语文能力点将纳入每次学年阶段考试作为重要内容

      *两年能力训练附录(分头纳入学期计划)

      第一学期:语音,文字;诗歌鉴赏;;

      第二学期:词语,成语;标点;病句

      第三学期:文言文知识;语言训练;

      第四学期:散文阅读,说明文阅读

      *切勿在某一学段纳入太多能力点,欲速不达,干扰常规教学

      写作能力训练:贯穿四学期的系统计划,结合阅读,进行各种文体训练(纳入学期作文计划),

      课外阅读指导(自读课本,读者,报刊时文等)

      精心设计的语文活动

      (五)日常能力训练要求

      a) 高考语文能力是重中之重;所以相关知识点我们将进行“精讲-训练-讲评-巩固”系统训练;必须保证质量。

      b) 课文在于自己多领悟,每单元应该提前一周写好阅读笔记(体例灵活:摘录评点;提纲压缩;杂感罗列;文段赏析,抄录精彩语段等)对课后练习以及随课文辅助训练材料,不做要求

      c) 文言文以掌握语言为主,必须掌握课文的语言知识点,并做相关训练

      d) 作文与阅读结合,学期六次大作文;同时每人一本课外练笔(含阅读笔记)

      三、高三总复习(暂略,与传统高考本质一致,只是更多的体现了复习的特点)

      2005年

      备注:

      如果个人想进行提高高考效率的尝试,则主要关注如何提前介入能力训练的部分,效果同样明显。

      解放思想,让语文更精彩轻松

      ——对语文分单元模块教学改革实践的总结思考

      2004.6

      分单元模块教改实验,即在形式依现有教材单元分块;内容上强化能力训练以及大语文读写指导的一种教学改革实验。时间过去两年,深感该实验操作性强,成效显著,以其前所未有的新颖特色及其务实的追求获得了师生的充分认可。在普通中教常规教学中(曾有人实验过分模块高三复习,但因为模糊了责任界限,在注重高考成绩的大背景下,往往无法作为经验延续下去)真正体现分模块教学特色而且达到预期目标的,在全国各地高中语文教学实践方面,应该还没有先例。这为今后必然要进行的“语文模块教学”的大走向,无疑提供了一个颇有价值的借鉴参考。

      具体分模块操作要点

      鉴于语文读写的实践性决定了“工夫在课外”的特色,如以彻底分块如大学课堂管讲不管学生的分法,必然导致学生能力训练失控而最终将以牺牲教学质量为代价;鉴于作文主要侧重实践而非理论;所有教学内容分为分块与不分块两大类。即将欣赏示例类的课文(含文言文)进行分块教学;而作文,配套练习,课外自读教材及指导,复习等体现能力训练的内容不分块,由原任教师教学并起总体衔接连贯作用。保证教学主题训练的延续性。

      鉴于课文事实上在教学中所处的作用有限,已不适宜将其作为教学主要目标,而知识点训练以及课外大语文读写以及传统大作文等更为重要的内容显然应该用一定课时加以指导;所以我们把课时相应安排为:每周分块与非分块内容各占2个课时,在时间上对能力训练给予充分重视。对课文处理,立足重点中学层次,重点课文用2课时;非重点1课时,每单元6课时,即用三周时间。

      鉴于讲授课文同一内容要有合理的间隔重复次数;且为了中段期末考统一进度方便,教师半学期内教学同一内容连续三轮共六个班为宜。最后一轮在自己班教学以方便调节且方便段考复习。在原任老师继续熟悉所有课文的基础上,分模块授课老师应为原任老师提供教案供复习衔接参考。

      体现能力训练不分块的内容,可依考点(或知识点)为序,有的放矢根据需要逐一训练;首先是有内容、有计划统筹安排好高三能力点,在高三复习之前完成一轮充实的训练,从而切实为高三复习打好基础。同时广泛而深入地全面进行注重潜移默化的课外大语文读写指导。

      注意:课时严格依计划执行、结束,还可用减少非基本篇目及增加自渎篇目以调剂,如文言如果较长可只上三课;单元考试无法统一问题不大;通过科代表以及交流教案衔接相关进度,内容等问题,形成有机教学整体。

      分模块语文教改实验的意义

      最大的特点是根据高中语文教学的现在体系有的放矢,成功的解决了模块教学与教学责任归属的矛盾,对教学质量反而有一种积极的促进效应;在全社会还受高考指挥棒制约的前提下,矛盾的解决将是教改的必须具备的安全阀门,也是诸多学校心有余而力不足,望而却步的根本原因所在。其次是面对不是以内容为模块而是以融丰富内容于一体的单元模块,大胆变通极富创意,使看似不可能进行的模块教改得以顺利进行。虽然没有从内容上真正体现模块,但专人负责其中部分内容,本质上与今后改革方向一致;这不仅是对现在体系的变通,也为今后模块教改无疑提供了一种建设性的思路。


展开余文
      有利于教师发扬自身优势,精心备课、讲课,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且连续三轮可以使单元课文反聩改进以达到最佳效果(类似公开课之收获,无论怎样精心的备课都不能与在实践中的不断完善相比,而这正是一人负责所有课程的传统教学所不能达到的境界),尽可能充分的体现新课程对课堂教学的高标准要求。“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精雕细刻出精品,即对教材及教学方法理解得更加深刻完善,进而逐步升华到教学艺术的境界。尤其现在大力提倡多媒体现代教学手段以提高教学效率之机,更需要时间去努力探索,让多媒体广泛渗入教学的各个环节。现在我们参与实验的老师几乎每堂课都在不同程度上运用了多媒体教学,彻底改变了以前只停留在极少数公开场合才使用多媒体的尴尬状况。这种“充分备课,反复反馈提高”的优势特别适应新课程“注重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思考,积极讨论交流,气氛活跃生动”的课堂教学高标准要求;应当知道,符合新课程教改特点的课文教学的难度要远比传统方式教学大得多;一学期演示一两次,就很不错了,但我们却可以贯穿于全部教学过程,全方位的体现新课改的教学意图。

      有利于学生调动学习兴趣,吸收各家之长,丰富课堂内容。一是不同的教师,不同的擅长,不同的教学风格特点形成了精彩纷呈百花齐放,突破了语文千篇一律程式化;二是精心处理设计的教学内容显然比常规有限的努力更能体现文章的丰富与魅力,具有更多的吸引力,学生对实验普遍持欢迎态度主要原因之一也就在于此。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多年来疲于应付而不能不照本宣科的通常方式(少数教学高手例外),往往是让语文课乏味之极的根源。

      如前所述,课文的传授显然不是语文教学的根本目标,而且,语文重在诱导让学生自己独立个性化思考,而不是你去“讲深讲透“;这样一看,传统教学用于课文讲授的低效率的时间实在太多,其实,二分之一的时间进行课文常规处理就已经足够。我们压缩了时间,就可以从根本上解决满堂灌的弊端,以及教学的随意性。从而在改变语文“少慢差费”老牛破车的现状方面从时间控制方面走出一条新路子,提高教学效率,这有着方向性的重要意义。

      课外大语文读写工夫得以充分保证。有时间、有内容、有计划的读写能力训练统筹安排,尤其是提前在高一就进行的系统基础能力训练,不仅为学生在高一高二阶段的语文学习提供极大帮助,为遨游语文的自由世界早早的插上了翅膀;同时为高三高考打下坚实基础,从而大大减少了语文教学的盲目性,大大了增加语文有的放矢的效率时间。跳出课文的束缚地阔天宽,何必自己给自己约束,始终走不出传统耕耘的那二分田呢?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分块教学大大减轻了语文教师备课量,从而适度降低了繁重的工作压力。 以前要备六个单元的教案,现在。只需要认真备好两个单元的教案;单就这一点而言,足足节省了三分之二的时间!有人也许颇有微词,认为这不过是一种投机取巧的做法而已;但这显然是对语文教师的工作环境非常不了解的一种不负责任的说法。如果他了解社会各界(甚至也包括其他学科同仁)对语文的责难:了解中学语文教学的最难驾御的灵活多变特点, (不仅因为众多课文变换频繁,更因为一堂精彩的语文课在备课方面远比其他学科要付出更多的努力;难度远比其他学科大,即便是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也不能掉以轻心一一当然不是指一般性应付)那么就一定会改变看法。教师在当今各行各业中,是非常辛苦的职业;而语文教师,其繁重的工作量更为突出,更不用说我们现在每个语文老师上三个平行班语文。从繁重的备课任务中解脱出来,将节省的宝贵时间用于大语文的基本训练;用于现代多媒体教学方式的应用研究;用于对学生尽可能广泛的学习指导;用于教师精心备课、教学高标准要求一一我们的老师将从疲于应付的老牛破车状态一变而为务实、高效率的科研型的教师;仅此一点,就足以充分肯定实验的深远意义,甚至可以说这是实验的最大亮点。

      对教改一些关键疑虑的思考

      与今后将全面推进的语文模块教改有没有联系?新课程教改对语文模块教学的阐释为:以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写作、基础语言训练为不同模块分阶段进行教学并考试获取该模块学分的一种教学方式。而我们所采用的单元模块方式,其单元可以根据需要赋予不同内涵,很容易就可以与今后语文模块顺利接轨。我们今天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几乎就是今后语文模块将可能遭遇的问题。其实,语文模块教学方式与当今中等师范甚至师范大学语文的教学方式比较;除了模块内容的选择以及深浅程度有所区别以外,没有本质差异。为什么师范语文学习一直运用这种方式而普通中学没有采用?这正是我们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我们的实验,也就是想在这个方面能作出一些积极有益的探索。

      老师频繁变动,学生老师互不熟悉,教学是否缺乏系统延续而影响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复习,是否影响教学质量,甚至高考?这个问题可能触及到我们普通中学为何长期以来一直不能与师范语文一样分模块教学的重要原因。我们认为,课文传授,在整个教学效率体系中处于相对次要位置,大语文读写,以及知识点考点的训练才是决定语文能力的关键,而我们正是在训练方面由原任老师全盘负责,系统延续,有充分时间熟悉班级与学生交流;这正是该方案务实的一面。(即便今后真正意义上分模块,为质量起见,也可能应该有个注意衔接连贯性实效性的大语文计划,以弱化模块对语文重要的读写能力的影响;这将是我们教改为今后所提供的经验之一)其次,课文相对独立的特点,其实不太依赖于教学的延续性,相反,更需要各具特色的丰富多彩的探索,而我们教改正好具有这个特色。不同的老师给每个参与分块的课堂注入了生机勃勃的活力。而且,通过一年几次教学质量检查,不存在因教改而受影响的问题;对于个别情况,完全可以通过完善教改方案来进一步改进。比如文言文的落实问题,个别任课老师教学随意性问题。

      教师尤其是新教师,是否少了熟悉教材的机会而影响教学?其实,原任课教师同样可以熟悉课文并通过教案交流熟悉基本教法处理使这种影响降低为零;另外当课文作为能力载体完成教学后(文言例外),其自身的分量究竟还有多重?对高考复习的意义有多大等问题的回答显然也是不言而喻。

      是否存在责任感问题:在不同班级上课,其实是置身于更有挑战性的平台;只会更加认真努力,教学效果只会更好,可想而知。

      前进的道路不会平坦,但坚持这一体现今后语文方向的教改,是深圳中学名校义不容辞的责任与光荣。我们有信心进一步探索。

      解放思想,让高考更精彩轻松

      ——对语文分单元模块教学改革实践积极影响语文高考的总结思考

      2005.6

      2002年,我们新一届高一开始了新课程语文单元模块的教改,两年后,顺利结束,划上圆满的句号,进入高三。(按照我们教改思路,高三因责任归属太强不适宜运用模块方式教学)。尽管我们做教改总结时,用“解放思想,让语文更精彩轻松”的大幅标题抒写了我们师生对教改的最真切的感受,但教改将对高考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是积极还是消极,这可能是每个关心教改的人,尤其是学生、家长更为关注的重点。可以这样说,如果不能很好的解决教改与高考的矛盾,高考如果受到负面影响,那么,现阶段的中国社会,无论你教改取得多大成绩,无论说的如何天花乱坠,也注定是短命的;中国教改不乏轰轰烈烈的开篇,但大多难乎为继,其深层原因不言而喻,这就是我们的国情。因此,我们教改伊始,就很注意兼顾高考制约因素,有的放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毕竟事实才胜于雄辩,教改要取得真正令人信服的证明,必然只能在高考揭晓以后;我们期待着。

      6月27日,是令我们高三语文备课组难忘的一天。尽管我们对这届语文高考有一定信心,但我们却没有估计到会如此辉煌,掌握规律方法之后竟会有如此丰厚的回报。高三语文取得历史性的突破,全面刷新了所有的语文指标,不仅深圳中学,也包括深圳市:一所学校,语文单科成绩800分以上达16人,而以前最多8人;700分以上113人,而以前最多70余人;增幅比最好年份还提高近一倍和50%;深圳中学高考均分达638,纵横都是深圳市学校最高语文均分记录,高考语文这种大幅度突破,谁都没有想到。

      但如何将高考这看似对立的矛盾变为和谐共振双赢,我们早就想到了;我们不仅为新课程教改摸索出一条有特色的路子,同时更为教改铺设了一道稳妥放心的平台;事实证明,教改后高考不仅没有受到负面影响,反而实现了新的飞跃。只要多动脑筋,敢于创新,很多表面似乎冲突的矛盾其实都是可以转化的。我们在新课程教改的过程中注意抓了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淡化课本课文传授的意识,我们把教学的重心放在语文能力的形成上,(现在的高考考点其实与语文的能力要求本质上完全一致),我们对教学的要求不是看你是否紧扣标准答案,是否一定要围绕课本教参进行教学设计,而是看你是否融会贯通讲出自己的东西自己的体会。我们在教改中采用了分工进行课文教学的思路,使课堂生动丰富成为可能,由此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由于这种方式有远比常规教学更充分的时间深入钻研课文,利用多媒体;由于有几次的反馈不断调整完善,我们才可以做到对课文理解灵活而深刻,课堂氛围热烈而生动;学生尽可能多的参与到教学活动里来。同学获得犹如公开课,示范课般的高质量感受,很容易激发对语文的兴趣(这是传统以完成课文内容为主的教学观念根本无法大面积经常性所能达到的效果)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自然促使学生由课内而课外,真正走进另人神往的风光无限的语文大世界。这种大语文的阅读观念,潜移默化的熏陶所形成的阅读能力,不知比那些照本宣科死扣字句含义标准答案的满堂灌的陈旧教学方法,强了多少倍!尤其是对高考诗歌阅读散文阅读的灵活开放的理解,这种模块教改,无疑视野更广阔,思路更流畅,理解更到位。淡化课文,也意味着要抛弃或简化那些诸如一课一练,单元训练等以掌握课文为前提的教学辅助材料;我们认为,二年用一册高三能力训练资料就可以化繁为简事半功倍。从而减轻了学生不太必要的负担,他们也就有了时间去多读多写多思考多做一些更有利于语文能力形成的事情。


展开余文
      传统教学太多的注重课文讲授,但费力不讨好的八股式分析把一篇本来精彩的美文弄的支离破碎,往往把学生学语文的一点兴趣也消磨殆尽。语文重在让学生自己多读,而课堂教学,不在于你让学生的出正确答案,而在于运用多种方式方法去引导学生自己去领悟、感受。课内课外多读写多交流,语文才有了真正的生命。

      其次,当初在进行新课程教改时我们就一致认为,新课程同样以注重能力为基本特点,通过何种最佳途径去形成语文能力,将是我们非常重要的选择。通常的做法是“以课文为载体,在课文教学的过程中来训练语文基本能力”。但这种传统方法有些事倍功半,如何提问如何训练,其实很不容易落实;有些“正确而空洞”。真正意义上的语文能力训练,就一定要符合能力自身的体系(大体同于高考考点)。所以,提前介入高三知识与能力训练,所获得的较系统的知识能力基础则将对后来的语文学习给予积极的导引,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尤其有利于自学拓展延伸。于是我们就直接利用高考资料作为语文能力训练的材料;这样既体现了新课程精神,且顺势为高考埋下伏笔,可谓一箭双雕。

      提前介入高三语文能力训练其实很符合学习新知识的规律。通常,按照传递知识能力的环节分三步:理解,巩固,运用。根据知识的内在联系,深入正确理解其内容、方法;而后巩固熟悉形成学生进一步决类似问题的条件依据;再在实践中反复运用而最终形成能力。这个过程是符合我们接受新知识的认识规律的。数理化等学科无一不是如此安排教学过程。按照常规,高一高二参照以上三个环节循序渐进的掌握高中各学科知识并形成相关能力,高三进入强化训练、查漏补缺、融会贯通的总复习。而独有语文学科不是这样。高一高二也在学习,但学习的是六册课文;高三也在谈总复习,但复习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复习,从知识点到能力训练其实都是传递的新内容。也许有人会说,这些知识以前都讲过,也都训练过;但那种穿插在课文里及单元练习中的零碎、感性的知识能力,与立足语文的整个知识能力体系框架、如同其他学科一样体现完整科学的传递程序的掌握培养,绝不是同一概念,事数倍而功无半。语文在课文里兜圈子,就造成高一高二与高三教学内容事实上的脱节,所以在数理化等其他学科不断扩展新知识、培养新能力不断进步的同时,语文却成了“少慢差费”的老大难。当然,我们也不能提前集中进行如同高三类型高考复习训练,一是没有时间,且与后来完全重复将使关键的高三产生训练疲劳与厌烦,这就是补习生为什么往往在语文方面没有明显进步的原因所在。我们一是采用有限渗透(每学期只选一两个高考能力知识点)二是借鉴高考学习与复习的方法,体现完整的“学——练——评——巩固”的循环提高的特点。因为语文不同于数理化,语文难在知识向能力的转化而不是难于理解的特点启示我们在高一就进行高三能力的训练不会是拔苗助长。我们可以放心的贯彻我们的设想。

      数理化学科三年时间体现为两年学习训练,一年复习完善;而传统的语文教学却只是高三一年的差强人意的学习与训练(我不认为是复习),在高三以前介入一轮认真的知识能力的学习与训练,还高三总复习的本来面目,不就与其它学科一样体现了科学的传递程序吗?而科学的学习、训练与总复习相结合,毫无疑问,必将开创语文学习的新局面。收到立竿见影的良好效果。

      第三,为了化课文的讲授为简洁的引导,我们干净利落的压缩出每周2课时来进行不分模块的两年一贯的语文能力训练,使淡化课文传授成为现实;同时也为语文能力的训练成为一种可以操作的语文行为提供了时间保障。这种语文能力通常包括写作指导,大阅读指导,语文能力点训练。我们可以从容地遵循知识传递的规律,如数理化一般对语文知识能力进行严谨科学系统的学习与训练。

      我们可以不“以成败论英雄”而只是以最简单的思维方式来比较一下我们实验的新课改对高考的良性影响——我们颠覆了传统对课文作用的认识:我们学习重心不是为了掌握这课文本身(文言例外),也不仅是作为材料来训练语文能力;课文,只是心灵对话的平台;课文,只是引导我们进一步广泛深入阅读探究思考的媒介。从而走出课文束缚,尽情领略语文的自由灵活生动与丰富!我们对能力的含义以及获取能力的方法有更明确务实的认识(高考语文考点应该是最方便实用的能力训练体系);所以,我们不是只在高三才去大力进行这种训练,而是从高一就抓住了能力训练这一环;不仅让学生在高一高二就熟悉了相关能力,为遨游语文的自由世界插上了翅膀;也使高三阶段的语文真正具有了科学复习的内涵从而提高了复习效率。我们还从课时,从方法,从超越课堂等方面对阅读与写作这对高考起决定作用的主要板块,进行了系统而更有效率的训练——敢于创新,高一高二这样做了,高三高考语文就自然会变得“精彩而轻松”了!而且,这样训练而形成的语文能力,还可能让一个人在今后一生中受用无穷;只为考试而吞下的快餐,自然没有这样醇厚,悠久绵长。

      我们满意还在于我们并没有为所谓新课改特意成全开路,我们没有增加课时(高一高二都是一人教三个班级,每班每周四课时)更没有补课之类时间加汗水的“勤奋”;我们只是改变了一下传统教学观念而已!我们大胆删去或简化了大量的少慢差费的语文习惯行为(比如做一本本练习册,课堂烦琐的分析等),而是把有限的时间全都熔铸在最关键的刀锋(注重能力以及正确的训练能力的方法);就体现效率的有用功而言,我们比传统教学方式无疑胜出许多!

      面对新课程教改和一年一度的高考,我们将看似对立的矛盾变为了和谐共振双赢;我们认为,只要明确并遵循形成语文能力的内在的客观规律教学,正确把握了原则与走向,尤其是只要勇于抛弃不合理的陈旧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我们就可能开拓出一片新的发展空间,就可以水到渠成的收获,更重要的是可以复制延续而不至于昙花一现;我们应该进一步做得更好——这的确是令人鼓舞的语文教改教学前景。

      
标签:教学论文 让课堂更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大力贯彻审美教育,提高学生审美素质 -----论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下一篇: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 ——浅谈语文学习中的积累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