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阅读:632  
标签:教学论文
非不也非非也


      宋英民

      《报任安书》中有这么一句话,“韩非囚秦,《说难》《孤愤》”。对这句话课文中是这么解释的,“[韩非囚秦] 韩非,战国末韩国公子,后至秦受诬陷下狱而死。实际上其著作多非囚秦后所作。”按司马迁的原意,韩非因被囚而生怨愤,故发愤著书,写《说难》《孤愤》篇。

      “韩非囚秦,《说难》《孤愤》”的上句是“不韦迁蜀,世传《吕览》”,这句话在分析时我对学生说,因为这是私人信件,有些地方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有可能与历史不符,此处就是明证。《吕览》是吕不韦作丞相时纠集门客所作,“一字千金”众所周知。既然“不韦迁蜀,世传《吕览》”可以与史实不符,“韩非囚秦,《说难》《孤愤》”也可以因表情达意之需要而故作曲笔。

      说到这时,有学生提出异议,学生说,书上注解明明说他的著作多是他囚秦后所作,和司马迁的看法一样,怎么会违背史实呢?学生之言,我顿觉纳闷,教了好几遍了,都是司马迁说的和史实不符,难道我们的书版本不一样,课本改了。不过马上否定了课本不一样的猜测,课本是一样的。学生说,注解里说的很清楚,老师可以看这句话 “实际上其著作多非囚秦后所作”,这句话不是说,实际上韩非的著作多是韩非囚秦后所作吗?听学生一解释,我这才明白是怎么一回事。原来学生把 “实际上其著作多非囚秦后所作”中的“非”当成了韩非的“非”了。怪不得有这种理解。我对学生说,这句话里的“非”是“不是”的意思,并非韩非的的名字,学生这才明白过来。

      课后,我又思考这句话,难道学生学生的理解没有道理吗?那句话在语法上的确可以讲成学生那种理解。不过根据语境,由于有了“实际上”这个词,其实就是否定了司马迁的说法,学生的理解是错误的。但是学生如果较起真来,又不是那么容易讲清楚的。为了避免不必要的误解,教材何不把注释稍改一下,把“实际上其著作多非囚秦后所作”中的“非”改成“不是”,这样不就一目了然了吗?

      
标签:教学论文 非不也非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高考作文妙借古诗文“出彩”四法
下一篇:学生作文评语十则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