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阅读:1575
标签:
教学论文
他们的故乡在远方(网友来稿)
长沙市雅礼中学 徐昌才
哲学家说,生命的本质其实就是心灵无始无终的漂泊。对唐代诗人而言,这种漂泊具有更丰富的形而下的意义。鸟倦归巢,叶落归根。浪迹天涯的游子,即使走遍千山万水,也总忘不了故园亲情;宦海沉浮的官员,即使做到白衣卿相,也总忘不了父老乡亲;南征北战的士兵,即使杀得昏天暗地,也总忘不了儿女妻室……乡愁是一根长长的丝线,连接着大地和蓝天,背井离乡的人们就像那漂泊云天的风筝,飞得再高再远,也飞不出故乡的怀抱。在气象万千、烂若星河的唐诗里面,思乡诗作占有显而易见的比例,大致说来,有以下三类:
(一)迁客怀乡之作。俗话说,在家千日好,出门时时难。文人游学四方,谋取功名或遭谗被贬,流放蛮荒,往往容易生出功名不遂,人生无常之感,而这种感情一旦和思乡之情交织起来,就是形成一种双重的忧伤。唐代诗人常常把这种愁绪诉诸笔端。初唐诗人杜审言的《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即为典型例子。“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襟。”诗歌描写的是江南早春明丽鲜艳的景色。海日东升,云霞灿烂,天地为之生辉,心胸为之开阔;梅花绽放,柳叶翩翩,春意因之明媚,心情因之欢快。惠风和畅,天朗气清,黄鸟欢飞,浮苹转绿。如此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江南景色,理当引发诗人的勃勃兴致,可是,诗歌首联“偏惊”,尾联哀伤,这是为什么呢?原来此时诗人已经宦游近二十年,仍在江阴县做一个小官,其郁郁不得志是可想而知的。在这样一种心境下,即使“东方风来满眼春”,也只能更加引起诗人对中原故土春色的思念。乐景衬哀情,江南美景更反衬出诗人对故园乡土的思慕之情。江南春色再美也不属于诗人,诗人的故乡远在千里迢迢的中原啊!
李白的《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则把迁客的忧愤表现得更加苍凉。“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诗歌写诗人与朋友同游黄鹤楼听笛声悠悠之事,抒发了诗人的迁谪之感和去国之情。西汉贾谊,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因指责时政,受到权臣谗毁,贬官长沙。而李白也因永王李璘事件受到牵连,被加以“附逆”之罪流放夜郎,诗人引贾谊为同调,抒无辜受害的千古愤懑。但政治上的打击,并没有使诗人忘怀国事。“西望长安”表明诗人关心国运,眷恋朝廷。然而,长安远在天涯,万里迢迢,留给诗人的只能是望而不见,远而不及的惆怅和落寞。一曲《梅花落》,笛声悠悠,情调凄凄,诗人仿佛觉得五日的江城寒风瑟瑟,梅花满天。“西望”的动作和“苍凉”的想象,传神地表达出诗人怀念帝都之情和“望”而“不见”之苦。
(二)游子思乡之作。书剑飘零,游山玩水,是唐代文人的一项重要生活内容,很多大诗人都有过这种经历。畅游天下,固然可以快意人生,但是思乡阴霾也时时袭涌心头。盛唐诗人王湾的《次北固山下》就是这种思乡哀愁的淡淡体现。“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去?归雁洛阳边。”诗题中的“北固山”,在今江苏丹徒县北长江沿岸,而作者的家乡在洛阳,他旅行到此,时值残夜,观景而思乡,情富于景中。山路迢迢,绿水悠悠,潮平而无浪,风顺而不猛,近看可见江水碧绿,远望可见两岸空阔。残夜还未消退,红日民经升起;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露春意。显然,这是一个晴明开阔、春意萌动的世界。一群北归的大雁掠过晴空,引起了诗人的联想:雁儿啊,烦劳你们飞过洛阳的时候,替我问候一下家里人。全篇在明朗欢快的景色中涂抹了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堪称游子思乡的经典。相比之下,孟浩然的《宿建德江》所传达的羁旅愁绪就很是凄切:“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新愁。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日暮时分,江水蒙蒙,该是众鸟投林,牛羊下山的时刻了,诗人却孤舟独泊,满怀愁绪。旷野苍茫,远处的天空似乎比树梢还要低;江水清澈,水中的明月似乎只它与人亲近。寥寥数语,真切自然,读来凄婉动人。羁旅的惆怅,故乡的思念,仕途的失意,理想的幻灭,人生的坎坷……千愁万绪,纷至沓来,涌出上诗人心头,融化在空旷寂寥的天地之中。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则写出了战乱忧患中的乡思离愁:“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诗歌先描绘一幅边塞秋天的荒凉图景:白天,戍鼓阵阵,战事频仍,道路为之阻隔;孤雁哀鸣,秋风瑟瑟,天空因之寂寥。夜晚,白露为霜,令人顿生寒意;明月孤悬,叫人倍感冷清。无论是白天,还是夜晚,戍鼓、孤雁、秋霜、冷月,这些凄清冷寂的意象无一不传达出一种悲凉感伤的氛围。正是在这样一种感时伤乱的氛围中,诗人想起了自己的兄弟:骨肉离散,天各一方,家已不存,生死难卜;干戈未止,音书断绝。绵绵愁思中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急不安,后面四句诗写得伤心折肠,令人不忍卒读。杜甫的乡思可以说是唐代思乡诗中最沉重、最凄惨的,因为它融合了诗人颠沛流离的艰辛,国难家忧的苦痛和骨肉离散的焦急,梁启超说杜甫是“情圣”看来一点也不为过啊!
(三)征人望乡之作。外有征夫,内有思妇,征夫思妇,相思无限,演泽出一曲曲凄楚、哀怨、动人肺腑的人生悲歌。最有名的作品当推中唐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诗歌前两句写景,勾画出了典型的边塞苦寒景象。登绝塞之孤城,对清冷之月色,望烽火之高台,沙明疑雪,月寒讶霜,正是塞外特有的荒凉、凄清之景。第三句绘声,笛声吹奏,其音凄绝。结句抒情,以一“尽”字渲染,益见征人归思之浓。全诗绘声绘色,情景相生,化悲壮之声为哀怨之音,写尽了戍边将士的思乡愁苦。和征人思乡相对应的就是少妇怀人。唐代王昌龄的《闺怨》比较有名。“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诗歌写一位少妇,被一个明媚的春日哄动了蛰藏一冬的热情,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的登上楼头,忽然看见路头的青青杨柳,心里产生了微妙的情感变化:在这样明媚的春天,自己竟然独守空房,与丈夫天各一方;更恐怖的是,她产生了这样的疑问——我的青春是不是和这杨柳一样黄了又青呢?早知如此,当初又何必让丈夫从军边塞,想立功封侯呢?全诗以一个细节传达了少妇痛彻心肺的悔恨奥丧之情
展开全文阅读
值得注意的是,唐诗中这类征人思妇乡思之作,往往还带有反对战争,向往和平和意思。李白的《子夜吴歌•秋歌》很能说明问题。“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捣衣”指思妇为征夫赶制寒衣。千家万户,夜以继日,匆忙捣衣;月朗风清,风送砧声,声声含情。皓月清辉,瑟瑟秋风,写尽了征夫思妇的思念之苦。结尾两句直抒胸臆,点明黎民百姓向往和平生活的美好愿望。晚唐诗人陈陶的《陇西行》则把这种反战情绪表现得格外动人。“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在一场激烈悲壮的战斗之后,丈夫不幸战死,而不知情的妻子梦中仍然出现已成白骨丈夫的身影,“无定河边骨”和“春闺梦里人”形成鲜明强烈的对比,有惊心动魄的悲剧效果。
(长沙市雅礼中学徐昌才410007邮箱:xccwxx1967@yahoo.com.cn)
作者邮箱: xccwxx1967@yahoo.com.cn
标签:
教学论文
他们的故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纸船》教学设计(网友来稿)
下一篇:
一人上学全家吃糠中国教育产业为何收费畸高发展(教师中心稿)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