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阅读:993
标签:
教学论文
浅议感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望江县古炉中学 吴学结
列宁指出:“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就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实在的辨证途径”[1]。由此可知,感知、理解是人类认识活动的规律。传统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是将教科书中归纳好的知识如数家珍地讲授给学生,致使学生被动接受。这种“填鸭式”教学不但束缚了学生的思想,加重课内负担,而且使学生身心难以得到健康地发展。因此,语文教学要抓住“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思维”这一环节,着重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
一、 感知是智力因素活动中最原始的因素
所谓感知,包括感觉和知觉。它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个别或整体的反映。其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感知是认知的开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首先来源于感知。它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基础,是人类获得感性认识的主要形式。通过这种初级的简单的认识,对外界事物反复的感知,能在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其次,感知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基础,如果离开初步的感知,其他一切较高级的复杂的心理现象都难以产生。假如一个人失去了感觉和知觉,那么他就不可能产生认识,更难以产生如正常人一般的情感和意志。所以,只有通过反复感知,在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形成记忆力并为思维提供素材,再在此基础上,通过思维形成理性认识,从而将理解活动不断引向深入。
二、感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尤为重要
初中语文教学是以文章教学为中心,组织学生学习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的教学活动,是一个认识过程。同时也是一项智力因素活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如果忽视感知这条线,就会使学生丧失自主获得知识的机会,削弱其求知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其成为“守株待兔”者。
首先,从学生方面看,初中生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时期。他们的认知过程还不能脱离直观。现在的孩子,由于独生子女多,学前教育普遍提前,他们入学年龄仍偏小,在心理上还没有形成固定的认知结构,思维水平基本上还停留在感性阶段,遇事、求知有时凭一点点经验或学习、生活中积累。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多用直观形象的方法,具体设疑,使他们能在明快、简洁、轻松的教学环境中认知,并且在这种感性认识的反复实践中逐步形成理性的思维活动。
其次,从阅读本质特点来看。阅读不仅是一种复杂的情感活动和语言技能活动,更是一种复杂的心智活动。英国学者罗素指出:一切学科本质上应从启迪心智开始。学习过程中的智力因素包括感知、记忆、理解和思考。阅读首先是视觉感知文字信息,是由感知过渡到思考的过程。正如苏联心理学家和教育家赞科夫指出的,语文教学的重心应该转移到学生独立认知活动上去,要发展学生主动学习的机会与态度。[2]
第三,从教材方面看,语文学科有其特殊的有利条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规定:课本选文要文质兼美,适合教学的典范文章。语文学科以文选为主的教材体系,使语文学科比起其他学科的教材,具有更强的可读性和可感知性,特别便于学生“奋其智力,自致其知”。如新教材里的〈〈数字杂说〉〉、〈〈卧看牵牛织女星〉〉等文章,贴近生活,具有很强的科学性、趣味性和文学性。这样安排,依据了学生年龄特征、生活感受,遵从了从具体到抽象,由形象到抽象逐步提高的这条序列。
最后,从教育发展的观念来看,感知教学符合教育终身教育观。“终身教育”这一观念在中国古已有之,古代的“活到老,学到老”就是这种思想的体现。朗格朗是现代终身教育理论的奠基者和倡导者。他认为:终身教育是一系列很具体的思想和成就,换言之,是完全意义上的教育,它包括了教育的各个方面的各项内容,从一个人出生的那一刻起直到生命终结为止的不间断的发展,包括教育发展阶段各个关系之间的有机联系。[3]现在的教育立足于传授知识,把积累起来已知的信息,启示给下一代作为教育的目的。它只注重研究如何把学生教好,而忽视了儿童、青少年自身蕴藏着学习语文的潜能,只注意了在如何教的一些具体问题上下功夫,忽视了人类掌握语文的特殊规律。而终身教育不仅在于教给学生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还建立在学会感知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的基础之上。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也说:“人类这个理性的动物不要由别人去领导,要由他自己的心智去领导,他要亲自掌握事物的根源,获得一种真能了解,真能利用所学的事物的习惯”。[4]
综上所述,感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应引导学生用已知的经验和生活积累去感知课文、认识世界,不仅能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而且能潜移默化地培养他们勤劳善学、积极探索的良好品质和受益终身的学习习惯。
参考文献[1]列宁〈〈哲学笔记〉〉 人民出版社
[2]赞可夫〈〈教育与发展〉〉 文学教育出版社
[3]朗格朗〈〈终身教育引论〉〉 国际教育年出版社
[4]夸美纽斯〈〈大教学论〉〉
标签:
教学论文
浅议感知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如何让“陈料”出“新味” ――和中学生谈写作中老题材的运用
下一篇:
孔雀东南飞(并序)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