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阅读:468  
标签:教学论文
再说焉
董世群

      (陕西省乾县西大街41#乾县第二中学 713300)

      《语文学习》2005年第1期P35刊登了徐莉莉老师的《说“焉”》一文,徐老师认为人民教育出版社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材第一册中对于出现频率甚高的“焉”字只是笼统地指出词性为“助词”而并未作具体详尽的解释。今年笔者在教授高一语文是发现正如徐老师所盐,确实未能给学生一个明确的说法,于是笔者对此又再次拜读了徐老师的这篇文章,却发现徐老师对此只谈到了“焉”作兼词的一种用法,并且解释不够全面,同样让学生很难有一个明确的印象。笔者想在此文中对“焉”字作一具体明了的解说。

      “焉”能用作助词和代词

      (一)助词

      “焉”作语气词,主要表示直陈语气,相当于“呢”,带有引人注意或夸张的意味,用“焉”的句子常常是说话人陈述的重点所在。例如:

      ①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愚公移山》)——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呢。

      ②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论语•卫灵公》)——

      君子只怕自己没有才能,不怕人家不知道自己。

      “焉”可不译,也可译为“呢”。前句是陈述的重点所在,故句末用“焉”,后句不是重点所在,故用“也”。

      (二)代词

      1.相当于“何”,可译为“怎么”、“哪里”。例如:

      ①姜氏欲之,焉能辟害?(《左传•隐公元年》)——姜氏想要这样,怎么能避开这祸害呢?

      ②其子焉往?(《孟子•离娄上》)——他的儿子会往哪儿去呢?

      2.用在及物动词后面,相当于“之”,可译为“他”、“它”。例如:

      ①众恶之,必察之;终好之,必察焉。(《论语•卫灵公》)——众人都厌恶他,一定要考察他;众人都喜欢他,也一要考察他。

      ②故为之说,以俟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所以为这事写了这篇文章,等待那些观察民情风俗的人得到它。

      3.用在非及物动词后,相当于“于是(在/从这里)”、“于彼(在/从那里)”。例如:

      ①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曹刿论战》)——大国是难以猜测的,恐怕在那里有埋伏。

      ②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积土成为高山,风雨就从那里兴起。

      为了能够明确的表示出“焉”的意义关联,特拟以下图表:

      (一)助词:用在完整的句子后面

      疑问代词:用在动词前面

      “焉” (二)代词 指示代词:用在及物动词后面

      兼 语 词:用在非及物动词后面

      
标签:教学论文 再说焉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语文课堂教学呼吁互动 ——以《荷花淀》的教学为例
下一篇:品意论形对“对子”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