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阅读:441
标签:
教学论文
永恒主题?永恒题材?-----—兼于詹少文老师商榷
董世群
(陕西省乾县西大街41#乾县第二中学 713300)
《语文报》在第460期(总第1628期)上刊载了詹少文老师《人性,解读作品的钥匙》一文,文章发出了解读作品应关注人性的呼喊,正应和了新课改的基本要求,并且分条陈述了“关注人性”的三方面意义,颇具深度和号召力。但文中“人性作为文学的永恒主题在沈从文笔下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一句中的“永恒主题”一词,笔者认为似有不妥,应改为“永恒题材”(或“永恒母题”)。这种提法因为涉及到了文学理论的问题,故有商榷的必要。
“永恒主题”属于文学理论范畴的概念,要弄清楚“永恒主题”,必须先了解“什么是主题”。高尔基曾说:“主题是从作者的经验中产生,由生活暗示给他的一种思想。”也即是说,主题是作者在说明问题,发表主张,反映现实生活时,通过文章的全部内容表达出来的情理意蕴和中心思想。由此可见,主题是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相统一的产物,是作者思想感情与现实世界相碰撞的结果。它是流动不拘的,是动态的。如“五四”时期,文学主题就表现为“反帝反封建”;抗日时期是“抗日救国”;文化大革命期则是以“伤痕”为主题等等。所以说,“永恒主题”这种提法是欠妥的。
说用“永恒题材”(或“永恒母题”),是因为“题材”是指作品所表现的社会生活的某一方面,像“工业题材”、“农业题材”、“爱情题材”等。现以“爱情题材”为例,如《会真记》和《西厢记》,题材上大致相似,但主题很有不同,前者虽也同情莺莺的恋爱,却又大肆宣扬张生的始乱终弃;后者则更热情地歌颂他们的恋爱,庆幸他们的虽经离乱而终归团圆。再拿《西厢记》和《小二黑结婚》相比较,其题材上都是歌颂青年男女的恋爱的,前者所歌颂的是封建士大夫的才子佳人的一见倾心,而且是借封建统治势力才获得团圆的恋爱;后者所歌颂的则是劳动人民在反封建斗争中更为坚贞的互相爱慕,而且是在彻底的反封建斗争中取得胜利的恋爱,这三部作品足以说明,即使都写男女青年的恋爱故事,由于时代的不同,阶级的不同,主题也是大不相同的。
综上简单的所述,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文学中只有“永恒题材”,没有“永恒主题”。所以,我认为应改“永恒主题”为“永恒题材”。
【参考书目】:
蔡仪《文学概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6)
杨为珍《写作》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11)
童庆炳《文学理论要略》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7)
标签:
教学论文
永恒主题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兰芝为何离开焦家”新探
下一篇:
读文言学熟语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