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阅读:1726  
标签:教学论文
模糊数字在唐诗中的艺术体现初探


      嘉鱼县高建成高级中学 李江陵

      诗歌的创作离不开模糊语言,一首好诗总是意蕴深长,境界开阔,诗的物象与意象是完美有机统一的。诗歌作为生活的反映,大多数体现出一种含蓄的美,中国诗歌不同西方诗歌的区别大概也在这一点上。中国诗歌大多数内容含蓄语言模糊,然而却意在笔端,味在其中。诗中大量运用模糊语言,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其是一个模糊的金字塔。在这模糊的金字塔中,模糊数字犹若一朵奇葩;这种现象在中国诗歌的典盛时期的唐诗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这些诗作者在创作中有意或无意地渗入模糊数字,使诗显得不同凡响,别开生面,诗中模糊数字的渗入为诗的创作繁兴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就是在今天,我们也可想见“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奇伟,难怪有人说“太白诗言在口头,想在天外”(1) “完全摆脱了真实空间感觉的拘束”(2)“使得其感情的表达不是掩抑收敛,而是喷薄而出,一泻千里”(3)。可以说模糊数字的运用为我们的想象架设了一座桥梁。而这种模糊数字在唐诗中屡见不鲜。

      一、“一”、“十”、“百”、“千”、“万”整十倍的模糊数字

      “一”∶谈到“一”我们并不觉陌生,它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唐诗中也不例外。作为一切事物的起始,它确有其精确的一面,亦有其模糊的一面。王明居先生就有过对“一”和“多”的精辟论述。他说:“一体现了事物的整体性,概括性……‘一’自己排斥其自己,并将自己设定为‘多’,但‘多’中之每‘一’本身就是‘一’”(4)。素有诗仙之称的李白的“一夜飞渡镜湖月”(见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一夜”从时间而言就是一个模糊数字。作者用这个模糊数字连同后面的诗句将其游览的急迫心情一览无余地展现在读者眼前,诗人那“感情充沛,瞬息万变”情形也见诸笔端,作者用“一夜”总而概之。这个“一”为诗歌加上了模糊圈,“一”使得整个诗的雄壮与急进充满了无限生趣,“一”这个模糊数字的夸张运用为诗的奇特想象增色不少。

      李白在《子夜吴歌》〔第三首)中也用了一个很有意趣的“一”。“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月”用“一片”来形容,真可谓别出心裁。在长安上空有一片月悬挂,如此良辰美景,怎能不勾起思夫之情。情由景生,景由这一片模糊数字显衬。更何况这里的“一片”你确是无法具体描绘其形状,只能凭自己的想象与日常生活所见来勾勒。而由此产生的意境更令读者迷惘而神往,于是读者纷纷来猜测作者描绘的对象月下思夫的心情。而这“一片”月是圆乎,缺乎?初一看,似乎这“一片”月断是缺。因为缺而难圆才能勾起无限惘怅和思念之情。然而细一想,亦可为圆,因为月尚且有圆的时候,而人却不如月,没有团圆的机会。其凄凉之景不忍再观。诗作者从这种模棱两可中“反映出连年的征战,千家万望得不到团圆,人人渴望和平生活和愿望”(5)。可见这个“一”的成为该诗物象与意象完美统一的纽带。

      从以上事例中可以看出,“一”作为一个数字,虽有其精确的一面,但其模糊的一面却是普遍的,精确只不过是它的一个特例罢了。正如段世年先生所说:“模糊是必然存在的,当然这是相对于精确性而言的,但这绝不意味着精确性是模糊性的高级阶段,相反,它是模糊性的特例和表现,模糊性才是绝对的,普遍的”(6)。所以模糊数字也不例外,“一”就是这样。 正如老子所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7)。王明居先生在对此解释时认为:“‘一’是整体,‘万物’是部分,‘万物’尽管也有其各自独立的形态,但在极终意义上都是隶属于‘一’这个整体的”(8)。“一”这种模糊数字的作用在唐诗可见一斑。

      “十”:“十”在唐诗中同“一”一样,有其独有的风格,高适曾有“胡儿十岁能骑马”(见高适《营州歌》)这里“十”可以算作是精确数字,而我却认为诗人在这里意非如此,“十”应是一个模糊的说法,如果是那么精确的话,这首诗也就失去了其意味,“十岁”在此只不过是虚拟,这一虚拟的模糊数字更能体现北方游侠少年的尚武精神,而增加一丝雅趣,如此年少而能驰骋草原,真可谓壮哉!

      白居易在《买花》也有类似之句,“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这里“一”和“十”从字面看是精确数字,然而只要我们仔细一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一”和“十”在这里均是模糊数字。“一丛花”中“一丛”到底是多少?我们无从知晓,只能说“一丛”就是那么多。至于是多少就姑且不究了。因为这个“一”是个模糊数字,你根本无法去探究,“十户”在此也只能是一个模糊数字,“十户”是一个夸张的模糊数字,可以说这里的“一”和“十”共同构成模糊数字的阵地,在这个阵地里你可以隐约看到剥削阶级是如此之奢侈,而劳动人民生活之艰辛。这种数字夸张艺术唐诗中是不容忽视的。它其实就模糊数字的充分体现。

      “百”:白居易在另一首诗《井底银瓶》中有“为君一日恩,误妾百年身”他将“一”和“百”有机地组合在一起。“一日恩”的结果是误了“百年身”。朱东润先生在解释“百年身”的“百年”时说:“犹言终身。因人不满百岁;一般都以“百年”指人的一生”(9)。这里朱先生明确地指出“百年”“不满”等字。可见这“百”亦是一个模糊数字。这种模糊数字的运用使读者可以感受到作品里主人公的无限凄凉悲苦和无限痴情,增加了艺术感染力。白居易在《长恨歌》中用“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这此诗句把“唐皇重色思倾国”以及杨玉环的“天生丽质难自弃”之态形容到了极点。作者说“百媚生”的成因仅为“一笑”。“百媚”何其多也,那种妩媚之景因“百媚”之“百”而现在眼前,这时你可以任意去勾勒,用自己认为最好的色彩及最动人的感情,“百”这个模糊数字的运用令读者惊叹不已。我们似乎可见杨玉环的绰约风姿。难怪乎能起到“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一身”的效果,模糊数字嵌入诗中能让读者将作品中艺术形象想象得更加丰富和更加完美。这种艺术效果也可以说是模糊数字艺术的一大特征。


展开全文阅读
      岑参的在“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将结冰的厚度限为“百丈”,这里的“百”实为一个模糊数字,并非“百丈”而能尽其穷,只不过是借“百丈”将边塞的景色和自己心中的离情水乳交融地组合起来,增强其艺术功能和景色效应,这就是“塞外冰天雪地的奇丽风光”(10)。

      此外,王昌龄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斩楼兰终不还”(见《从军行》原第四首)中作者用“百战”来形容战士的斗志。杜甫《秋兴八首》“百年世事不胜悲”中“百年”的“百”也是一个模糊数字 。这些模糊数字在诗中或隐或现、或里或外,使得诗的意象在这一群群模糊数字中得到升华,这是模糊数字在唐诗中运用的第二个特征。

      “千”:“千”作为一个数字出现在唐诗中可以说是层出不穷。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些夸张之极的想象全系在这模糊数字“三千”上。至于“三千”的具体分析后文还要提及,这里就不详释了。

      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多散尽还复来”(见李白《将进酒》)作者用“千”这一模糊数字将其视金银财宝如粪土的性格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真是“千金”不足惜啊!“千金”之“千”何止是“千”耶?作者这种鄙弃世俗,蔑视富贵的傲岸精神,以及希望“入世”的心情通过“千”这个模糊外表而朦胧而又清晰地透视出来,还有前面王维《营州歌》中“虏酒千钟不醉人”的“千”不是同样属于模糊数字 ?作者由“千钟”这一模糊数字而导出游侠的豪迈性格。可以说“千”为诗歌加上了一个模糊而具有色彩的光圈。

      “万”:“万”作为一个较大数,在生活中可能是实指,但诗歌中几乎都属模糊数字之列,唐诗中“万”出现的频率也是十分高的。

      杜甫的“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诗”(见杜甫《房兵曹有胡》)中的“万里”只言一个模糊的行程,“万里”更深层的意蕴却在言外,我们可以想象:在那个广袤无的土地上任马儿自由驰骋。作者将胡马的气骨放在“万里”这一模糊数字之中,这马就不再是平常之马了!

      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见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中,诗人美好的愿望通过“千万”这两个数字》)凸现出来。这“千万”犹如冲天的豪气和一把尖利的锋刃直指那丑恶而腌脏的统治阶级,该诗至此由“千万”回笔一转,意境陡然开阔,《艺概》有以下的评论:“杜诗有不可解及看不出好处之句。‘文章千古事,得失寸草心’少陵尝自言之,作者本不求知,读者非身当其境,亦何容强意耶?”(11)说的既包有对文章模糊意境的理解,也有间接对模糊数字的概括。模糊语言在诗中出现为读者开阔了一个无限的广袤无垠想象空间。因而诗歌利用模糊语言更能生动地描述迷离的景象和表述深邃的思想,为读者开创了一个广袤无垠的想象和审美的空间。

      二、“三”、“六”、“九”以及“三”的倍数

      在古诗中“三”“六”“九”以及“三”的倍数一般都是作为模糊数字出现的(有的地方说成是约数,其实约数也是模糊数字的一种)。如《木兰辞》中“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的“十二”就是模糊数字。这在唐诗中也有不例外,只要我们细细加以品味,自然而然地产生出一种超乎寻常的感受。这种模糊语言的一个特征正在于“它的形态混茫,神象恍惚” (12),模糊数字也就是这样,它需要我们不断地挖掘出其蕴贮着的美的矿藏。

      “三”:作为“三”的倍数的基数“三”,在唐诗中有的作为精确数出现,然而也不乏以模糊身份出现的。陈子昂就有“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见陈子昂《送魏又从军》)诗,王维也有“节使三河募年少,诏书五道出将军”(见王维《老将行》)也有与陈一样的“三河”。“三河”就地名而言是一个明晰的概念,就其范围而言,却纯属于不明晰的范畴。从本义来看,“三河”是地名,以黄河为源地。然而它究竟包括哪些地方?不确切。这里就属于一个模糊范围,朱东润先生在解释时也只能说“‘三河’:黄河流域中段平原地区,包括当时东部洛阳在内”(13),并且引用《史记•货殖列传》说“昔唐人都河东,殷人都河内,周人都河南。夫‘三河’在天下之中,若鼎足,王者所居也”(14),从所引用的数据来看“三河”还是一个大致的地方,因而这里“三河”就当划入模糊数字之列,陈子昂的“三河”只能引导读者从这个模糊的地方找一个模糊的地点。而去领会那无可奈何的心绪。王维的“三河募年少”不仅是一个地方上的模糊,更有政治意义的模糊。

      李白也有“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见李白《宿五松山下荀媪家》)的诗句。“三谢”是一种礼仪上的虚拟,意犹“多次为之”这里“三谢”中“三”的运用起到了让读者进行形象再思维的作用,读者可以融入自己的生活体验及情感。这也是模糊数字的一大作用。

      另外孟郊的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见孟效《游子吟》、高适《燕歌行》的“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作刁斗”和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卷我上三重茅”中的“‘三’都非实数,是形容其多”(15),它们都是表示多,都是模糊的,你只能由似是精确的字面去深入地挖掘出其模糊的意蕴,从而得到一种审美的情感体验。

      “六”和“九”:唐诗是“六”出现的频率略低于“九”,但并不是说“六”作为一个数字其模糊性就消失了。相反的,“六”和“九”在唐诗中除了极少数为精确之外,其余几乎全部是模糊的,如前面所说的“六郡雄”中“六” 就是一个模糊数字, 从表面上看“六”和“郡”都为精确的概念,然而正是这两个精确的概念有机的组合在一赶而形成一个模糊的概念。让你在模糊之中寻觅诗作者的思想感情及所要表达的意趣。元稹在《进昌宫词》中有“两京定后六七年,却寻家舍行宫前”之句,诗中“六七年”就属于一个典型的模糊语句。“六七”运用在一起本就是一个不确定的时间概念,这里只是一种猜测、估计,这样使得诗具有很大的伸缩性,诗作者在这个自由的空间任意驰骋,为读者毫无顾忌地勾勒和描绘提供了场所,另外白居易的“到君家舍五六年,君家大人频有言”(见白居易《井底银瓶》)中“五六”亦同“六七”,李商隐也有“此日六军同牵马,当时七夕笑牵牛”(见李商隐《马嵬》)中“六军”也是由一个精确概念组成的模糊概念。

      “九”言多,非实指“九”。杜甫就有“须臾九重真龙出,一洗万古凡马空”(见杜甫《丹青引》)诗,用“九重”指天,古有天有“九重”之说,天何止“九重”?只不过是由于当时人类认识的局限而导至了对客观事物的错误感知。这种幻想是一种模糊的思维,其想象的结果必为模糊的。如“十八层地狱”等说法。这里“九重天”中“九”就是这种模糊思维的结果,正如韩愈有“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一样。将“九重天”用“九”这一这一模糊数字指皇帝,说怪也不怪。其实不然,诗作者由“九重天”而抒发了那种遭逢厄运的悲惨命运和渴望得到理解之情不觉溢在笔端。模糊数字成为作者抒发自己主观感情的最佳工具,因为诗人不敢直言自己对上层社会的不满,只好在诗歌中用模糊数字这一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这是模糊数字在诗中运用的一大艺术特色。柳宗元“岭树重遮千里,江流曲似九回肠”(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诗中的“九回肠”就是一个典型的模糊语句,诗人借物象来比喻,“九”作为一个模糊数字与本身就有模糊意味的“回肠”搭配在一起,使得其愁思更加缠绵,作者把自己那种“悲愤抑郁和离乡去国的情思”(16)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


展开余文
      唐诗中作为“三”的倍数,可以说唯“三千”出现最多。君不见李白《秋浦歌》中“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中“三千”极尽夸张之能事,既大胆又新奇,既模糊又有韵味,“作者用模糊数‘三千’借有形的发突出无形的愁砖张也极为大胆”(17),诗一开始就是极大的夸张,但是人们再看下一句“缘愁似个长”,才恍然明白这是为突出愁之深重,因为黑发是由愁而白,既然白发已长到“三千”则作者心中愁之多、愁之重就可想而知了,诗的末一句进一层道出愁的渊源:“不知明镜里,何处是秋霜”,作者一照镜子才大吃一惊,自己只不过是五十多岁的人,但已是老态龙钟了,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早年的雄心壮志已无法实现了, 于是作者不免自叹岁月蹉跎,这一切悲愤和愁苦便是首句白发“三千”的根源,可见符合感情的要求模糊语言为诗歌增加了无穷的艺术魅力,还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霄”中“三千”和“九霄”,这样直线性的模糊情感激流令读者惊叹而拜到,这更是模糊数字的一个典型名句,凡到过庐山香炉峰的人都知道,那个瀑布“不但没有三千尺,恐怕连三百尺也不到”(18),诗人却把它夸大到“三千尺”,而且是直下,显然是要突出瀑布的雄奇之态,但更重要的是,“这样的夸张写法将更与下一句‘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幻想相匹配,以更进一步突出瀑布的瑰丽雄奇而把读者带入一个遐想的美丽的世界”(19)。白居易《长恨歌》中“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集一身”中“三千”更是一个十足的模糊数字 。它不能言清,也不需言清,太明白了,太确切了反而就会失去诗味,这也可以说是模糊数字在诗中的一大特色:愈模糊愈朦胧愈有意境。它的这一点为精确数字所不及,正如段世年所说“锱铢必较,一味求精确,反而无美感可言……”(20)。历史上曾有这样一则趣闻,说的是唐代诗人杜牧写过一首《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其诗廖廖数语,却描绘了江南的绚丽的春景,把春写得有声有色,尤其是“千里”二字,下得有分量,大大开阔了诗的境界。可是“明代的杨慎却认为:‘千里’当是‘十里’之误,因为‘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谁人见得,这说明杨慎不懂或至少是忽视了文学模糊性的特点”(21)。还有白居易《缭绫》 “虚似天台山上月明前,四十五尺瀑布泉”中的“四十五尺”也该理解为模糊数。否则就失去了诗的意义,也不大合乎生活的逻辑。谁能那么准确地测量?这个看似精确实为模糊数字在诗中把“缭绫”之长形容出来。

      作为“三”和“三”的倍数这一类模糊数字,同其它一样,使诗具有很大的弹性,这些诗歌使得作者的感情在模糊恍惚中体现,也为读者在美丽的云雾中点亮了一盏明灯。

      三、其他模糊数字在唐诗中的运用

      唐诗中除了以上所说的模糊数以外,还有大量的不为上述所包容的模糊数字,它们在各自的位置上放出异样的光彩。

      韩愈的“嗟哉吾尚二三子,安得至老不更归”(见韩愈《山石》),诗人用“二三子”这一本就不明确的数指同作者志同道合的之人,从而刻画出作者那种希望入仕的心情,张籍的“老翁贫在山中住,耕种山田三四亩”(见张籍《野老歌》)中“三四”也同“二三”一样模糊。还有白居易的“转轴拔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见白居易《琵琶行》)中“三两”这一模糊数将琵琶女弹奏技巧的纯熟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使得你耳中犹有“琵琶声”在回荡。这种模糊数将诗的艺术形象表现得更加完满和传神,令读者如身临其境,这也是模糊数字所形成的艺术效果。李商隐的《行次郊作一百韵》中“巍巍政事堂,宰相厌八珍”中“八珍”到指精美的肴馔,作者所指的“八珍”到底是哪些?读者不得而知,不过由此而想象出当时统治者生活的豪侈和腐糜。

      综上所述,在作为浓缩了的生活的诗歌中,模糊数的运用往往比那些精确数字更具有生命力和想象力,它为诗歌的艺术美奠定了基石。也为作者与读者在思想感情和交流上架设了一座七彩的桥梁。

      附注:

      (1)(11)刘熙载著,王气中笺注《世概笺注》贵州人民出版社1980年6 月第一版第171页、第187页。

      (2)(3)(16)(18)游国恩、王起、萧涤非、季镇淮、费振刚主编《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3年7月北京第一版,第二册第89页、第87页、第195页、第87页。

      (4)(8)(12)王明居《模糊语言艺术试论》文化艺术出版《文艺研究》1992年2 月第2 期第31页、第28页、第27页。

      (6)(20)(21)段世年《模糊性与模糊美》《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四期第82页、第86页、第86页。

      (7)《老子》第42章。

      (9)(10)(13)(14)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1第1 版,中编第一册第20页、第64页、第27页、第27页。

      (5)(15)《中国历代名诗赏析》(暨南大学中文系,中国古代文学教研室编著)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1983年6月第1版第232页、第288页。

      (17)(19)黄润苏《古典诗词教学与写作》复旦大学出版社1991年1 月第1 版。

      
标签:教学论文 模糊数字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
下一篇:教师忌语30条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