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阅读:1465  
标签:教学论文
板块式思路在古诗文教学中的运用(网友来稿)
湖北省汉川市城关中学 王健龙

      在大众语言日益苍白贫乏的今天,继承民族优秀文化遗产,增强学生文化底蕴,已成为教育界众多有识之士的共识。为此,初中语文教材明显地加大了古诗文篇目的比重。

      然而,事与愿违。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广大教师因信奉“字字清楚,句句落实”的教条,把古诗文脍炙人口的美感和韵味肢解得消失殆尽,使不少学生对此望而生畏以致望而生厌。如何改变这种状况,笔者认为,运用余映潮老师的板块式教学思路,或许能为古诗文教学开辟一片崭新的天地。

      “所谓‘板块式思路’,就是对课文从不同的角度,有序地提出几个教学问题或安排几个教学内容。于是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有机地形成了几个知识、能力的训练板块,同时也形成了几个时间的、步骤的板块,即教学的内容、教学的过程都呈板块状分布排列。①”此教学思路以其结构简单、思路清晰、学生本位性强、课堂活动精而广泛运用于现代白话文教学。受板块式教学的影响,笔者曾把此思路运用于古诗文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现结合日常教学实际,谈谈古诗文教学的板块分布模式。

      一、以读代讲,整体感悟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读读背背,了解大意②”,不管是古人读古书的传统经验,还是现行新课标的时代要求,都将朗诵定格为诗文教学的重要环节。笔者认为若从读的方式与层次出发,可将朗读分为如下几个环节:

      1、以通读与理读的方式,读出诗文的韵律美。

      学生在数次泛读后,就会将字词加以梳理,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将长句自然分割,将韵脚自然读顺,可达到抑扬顿挫、琅琅上口的效果。若加以教师的范读与学生的跟读,则读文的起承转合、急迫舒缓,气势与神韵,一切尽在学

      ¬— 1 —

      生惊喜的感悟中。如《岳阳楼记》中的“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为重音,“△”为轻缓音,“/”为停顿,“¬——”为拖音)一路读来,则语调的抑扬美、重音的沉重美、节奏的铿锵美、拖音的悠长美,都体现得淋漓尽致了。

      2、以译读与想象的方式,读出诗文意境美。

      要想真正品味出诗的意境,还必须从文本出发,通过对一系列意象的理解、联想和想像,来探求和再现古诗文中深邃而美妙的意境。如教学《律诗二首》时,教师要抓住一系列意象,突破常规,设计“以诗译诗”这个具有文学创造意味的教学环节,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为了组织好这个教学环节,克服学生的畏难情绪,教师可先以《游山西村》为例示范以诗译诗,然后再和学生一起研究选择《过故人庄》译诗的韵律,启发学生讨论以现代诗句译《过故人庄》,在学生研读、试译原诗句的基础上,再对学生的“译诗”及时加以综合整理,以更加规范的现代诗的语言形式表述出来。译读的过程中,可学生吟诗,老师译诗;也可教师译诗,学生听读想象画面,再现意境。这样,通过以诗译诗的活动,不仅感受到诗歌所表现的朋友之间的真挚情感和作者闲适恬淡的生活情趣,而且,通过想象再现优美宁静的田园风光,给人以美的享受。

      3、以形象读与感悟读的方式,读出诗文情感美。

      在读中寻找情感的交汇点,或是在情感指导下寻求朗读的切入点,都是寻求美与展示美的过程。目视其文,口发其声,耳闻其音,心通其情,意会其理,想其神态,仿其语气,品其心态,在这样的情感下,又怎能不神思飞扬,沉浸在与作者的情感的交融与共鸣之中呢!如《卖油翁》一文中,学生读陈康肃公时或盛气凌人、傲慢无礼,或怒目圆睁、严辞厉色,读卖油翁时或心平气和、不亢不卑,或沉着镇定、面带微笑,且不说内容上的理解与感悟,仅凭这两人的语气语调,就已将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示得活灵活现。同时,在读中也要注意不断调整文本言语与诵读出来的声音形态之间的契合度。如诵读李白的《静夜思》初始,一般会以五言诗相对固定的节律处理末句的音顿:低头/思/故乡,但经过反复的吟诵感悟,比较推敲后,则可能会发现,打破固定的音顿,读成:低头/思/故/乡,更能表现思乡情深又无处诉说的情感。通过诵读的转化,找到适切的言语声音形态,也就是走进了文本,读者与文本融合了。

      ¬— 2 —

      二、沉浸酉农 郁,含英咀华

      “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学习课文最精彩之处,通过动手动口来应用课文中学到的东西,字斟句酌;细心研读,揣摩语言,深入探究②”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以足够的时间精力,认真切实地进行精雕细刻,深入品味,笔者认为主要方式有:

      1、品语言,以说代品

      一个精妙的字词,或画龙点睛,或提纲挈领,或巧埋伏笔,或精巧生动,如飞来神笔,其味无穷,可采取“……用得好,写出了……”的方式评点,以简洁明了的语言,化平淡为神奇,这样把课堂主动权交给学生,势必充分调动其积极性,使其联系生活,寻求情感的共鸣。如《口技》一文,学生若找到了“善”这一字眼,则可层层发掘,说出表演之善、构思之善、语言之善,使文章顿觉妙处横生,其味无穷。再如《西江月》中“忽”字,写出了词人急于避雨匆匆赶路,猛然发现旧时茅店出现在眼前,这种柳暗花明的妙处,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也就不难说出其有雨趣无雨苦的喜悦心情了。

      2、品人物,以演代品

      诗文中的人物描写虽语言简炼,却写得形象丰满,个性鲜明。为全面展示人物形象,表现人物的性格,可采取学生即兴表演的方式,在形象逼真的人物行动表演中,或在生动传神的人物对白表演中,再现人物形象。如《扁鹊见蔡桓公》一文中,就可通过学生精彩的表演,将蔡桓公讳疾忌医的本性和扁鹊高超的医术尽情展示出来,化抽象为具体,化书中静止的内容为学生动态的表演,具有可感性、趣味性,使学生喜闻乐见。再如《孙权劝学》一文中,学生把孙权的语重心长、吕蒙的喜形于色、鲁肃的先惊后赞,表演得淋漓尽致了,那么学生所能体会到的,就不仅是人物的内心,而且更是文章的神韵了。


展开全文阅读
      ¬— 3 —

      三、去粗存精,潜心积累

      语言学习在于积累与运用,古诗文中雅字佳句的积累也正是解决语言贫乏问题的良药。只要我们注重课堂鉴别与积累,“诵读古代诗文,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③”那么就会积小流成大江,逐步丰富自己的语言,笔者认为主要方式可分为:

      1、练习中积累

      在理解一篇诗文后,为巩固所学,练习是必不可少的,若练习从语言积累着手,那么勾起的不仅是对诗文内容的回忆,更是对语言中精华的回味。如《卖炭翁》一文中,可设计让学生找出状其劳动环境之劣、写其长期烧炭之劳、绘其饱经风霜之衰、诉其生活无着之苦的词句,使他们又回到了对课文语言的反复敲打揣摩之中。再如《桃花源记》一文中,若让学生找出文中美词,则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豁然开朗、鸡犬相闻、怡然自乐……一连串至今仍具有鲜活生命力的雅词凸现在学生眼前,使其顿觉叹为观止。若再让学生找出含文中实词的成语:穷(山穷水尽)、怡(心旷神怡)、津(无人问津)、云(人云亦云),若(门庭若市)……则学生所获得的不仅是古文中实词的积累与运用,更是学会了一种加深词义理解的方法,在无心插柳中达到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目的。

      2、背读中积累

      背诵作为记忆中最有效的形式,也是积累必不可少的环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在古代死记硬背的教育体制下,也传播和繁衍了灿烂的中华文明,背诵的巨大作用也足以窥见一斑了,当然也并非无条件的多多益善,还是要领会贯通,有所取舍,有所侧重,抓住精要。根据不同特色的文章,要采取不同的记忆方法。如情节较曲折的文章可采用“理解内容情节记忆法”(例《狼》遇狼¬——惧狼¬——御狼¬——杀狼);如以对话为主的文章可采用“人物语言的层次记忆法”(例《扁鹊见蔡桓公》居十日¬——居十日¬——居十日¬——居五日)等。同一篇文章,你也可以将几种记忆法根据需要巧妙地揉合起来,做到引“法”入文,因文制“法”。

      ¬— 4 —

      3、拓展中积累

      文以载道,古为今用。古诗文所反映出的普遍真理,是蕴含于我们现实生活中的,学习古诗文若能联系现实生活,在拓展中认识生活,积累素材,也不失为一个提高作文能力的好办法。如《扁鹊见蔡桓公》一文中,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自己讳疾忌医的事例,这样既能紧扣生活挖掘文章意义,又可从中受到启发,完成情感与素材的双积累过程。同时也可课内拓展到课外,如诗文品析中,就可或以某一诗人的固定诗风去理解风格类似的诗篇,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或将风格迥异同题材诗歌对比阅读,拓展视野,加深理解。前者如在讲解陆游《卜算子•咏梅》后,可从景物描写、构思立意、写作风格等方面对毛泽东《卜算子•咏梅》进行“粘连”式学习,达到活学活用的目的。后者如《虞美人》一文教学,可以“愁”为切入点,将贺铸的《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李清照的《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余光中、席慕荣的《乡愁》等诗词联系起来,通过比较,弄清不同的意象所表达的不同内涵,如“烟草”“风絮”表示丝丝情愁,“双溪昨蜢舟”表示国破家亡之愁沉重而难以舟载,“船票”、“邮票”、“坟墓”、“海峡”、“清远的笛”、“一颗没有年轮的树”表示强烈的思亲、思国之情。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理解了不同物象所表达的诗人心中不相同的“愁”思,从而把握意念与意象间的关系,诗的隽永意境便存在于胸间了。

      诗文中的名篇佳作,是千百年来滋养一代又一代读书人的精神乐园,我想,不求甚解的整体诵读的培养、含英咀华的品析方式的革新、雪泥鸿爪式的语言情感的积累,都应似春夜细雨,无声而有机地融进诗文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板块式的“诗教”中如沐春风,在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滋养中逐渐丰富起来。

      参考资料:

      ①余映潮《谈板块式阅读教学思路的设计》

      ②《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

      ③《语文课程标准》 (语文教学艺术探索2005、1)

      ¬— 5 —

      作者邮箱: wjl_510@sina.com

      
标签:教学论文 板块式思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像山那样思考(网友来稿)
下一篇:2006高考话题作文预测练习题(网友来稿)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