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阅读:1564  
标签:教学论文
教学与师生关系(网友来稿)
安徽灵璧师范 煤城主人

      摘 要: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共同的教育教学过程中,通过相互影响和作用而形成和建立起来的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它贯穿于整个教育活动,是教育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人际关系,教育活动主要是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往实现的。关于师生关系的几种看法,比较有代表性的主要有教师中心论、学生中心论(儿童中心论)以及学生主体地位与教师主导作用相统一这三种学说。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不仅能化为强大的教育力量,影响和激励学生的自我完善,而且还能为教师提供和创造各种教育教学条件!

      关键词:师生人际关系、教学过程、情感关系、民主平等

      教学活动是师生之间的双边活动,师生关系是维系教学活动的基本关系,师生关系结构的复杂性和影响师生关系形成因素的多样性,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国家都有各自不同的特征。比如我国,在封建社会中,教师被纳入“天地君亲师”五伦范围内,对学生具有绝对的权威性[1]。`

      一、师生关系是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人际关系。

      (一)师生关系概述

      师生关系是教师与学生在教育过程中为完成一定的教育任务,以“教”和“学”为中介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也是学校最基本的人际关系。一般来说,师生关系指的是教师与他所教的大多数学生的关系或者说是与学生群体的关系,而不是指教师与个别学生的关系。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在共同的教育活动中通过信息交流与沟通逐步建立起来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的态度等。

      (二)师生关系作为重要人际关系的一般特点

      ⒈社会性

      社会性是人际关系的一个根本特点,是通过社会关系表现出来的属性,它是人际关系的本质属性[2]。人际关系的社会属性,首先是由劳动决定的,教学活动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教师和学生在这种活动过程中,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发生社会的交互作用,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师生人际关系;其次,不管什么人,不论人的什么活动,都离不开社会,都要受到社会各种因素的制约。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人际关系也要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教学中的师生人际关系包括在整个社会关系体系中,它反映并包含着社会的政治、经济道德关系,能够折射出社会的性质与时代的特点。

      ⒉历史性.

      历史性是指人际关系所具有的发展变化、新旧交替的特性。每一个社会阶段的不同时期,人际关系的性质、形式也存在着差异,总的来讲,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逐步提高的。教学过程中师生人际关系的性质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是不同的,它随着社会形态的改变而发展变化。在剥削阶级社会中师生人际关系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在民主制社会中师生人际关系则发展为一种民主型关系。具体到任何一种人际关系,包括师生人际关系,都有一个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尽管建立的形式多种多样,发展的速度有快有慢,但是从互不相识到最终形成各种性质和类型的人际关系,一般总要经历一个逐渐深化的过程。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人际关系是在师生共同的教学交往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我们既要继承以往师生人际关系合理的内容和形式,又要变革不适应教学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内容和形式。

      ⒊客观性.r

      客观性是指人际关系是在人们的客观社会活动中确立,具有现实性和真实性,而不是人们随意的主观想象。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人际关系也是客观存在的,它不会因为我们不承认或忽视它就不存在,或者说就不会对教学活动和学生个性发展产生影响作用。教学过程中师生人际关系必须符合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也必须符合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

      ⒋多样性

      多样性是指人际关系具有多内容、多形式、多层次这一特点,造成了社会的复杂性和人的复杂性。教学过程中师生人际关系也会有多样性,就关系的性质而言,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人际关系可分为专门型、放任型、民主型三种类型;就交往形式而言,教学过程中师生人际关系可分为单向交往式,双向交往式、扩大交往式、混合多项交往式;就教师与学生所扮演的角色而言,教学过程中师生人际关系可分为教育者和被教育者、领导者和被领导者、长者和晚辈、朋友与朋友等多种关系.

      (三)师生关系的几种常见类型

      近20年来,我国教育界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对师生关系进行了一些探讨和研究,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相关理论的深化与发展,但与教育理论研究中的其他问题相比,师生关系问题的研究表现出较大的随意性和不规范性[3]。研究者们的理论假设、研究角度、关注重点有所不同,表明人们对师生关系的理解还存在着很大分歧.

      师生关系就微观而言,主要指师生之间在教育过程中所发生的直接交往和联系。包括为完成教育任务而发生的工作关系,以满足交往而形成的人际关系,以组织结构形式而形成的组织关系,以情感认识等交往为表现形式的心理关系等。

      ⒈师生间的工作关系

      这是为完成一定的教育任务而产生的关系,它是由客观条件所决定的,师生之间良好的工作关系表现为教育活动中教师和学生能协调一致,这首先要取决于教师的教育水平,有良好的专业知识、教育技能、思想品德和人格魅力的老师能有效地控制整个教育过程、协调好与学生之间的工作关系。在学校教育中,师生承担了不同的社会角色,各自具有不同的社会责任和特定的义务与权利,师生间的角色关系也是由师生间特定的工作关系所决定的.


展开全文阅读
      ⒉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F

      某种情况下,人际关系在师生关系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情感是人际关系的主要调节器,良好的师生人际关系主要表现为情感上的融洽,师生之间没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也就难以建立良好的工作关系,师生间良好的人际关系意味着学生在心理上趋于教师,学生易于模仿老师的思想行为和接受教师的暗示,这些都有助于学生形成某种行为准则,对学生的价值定向、性格特征等个性的形成和发展,都能发挥较大的作用。(

      ⒊师生间的认识及情感关系$

      师生间的认识和一般认识一样也要经历一个从感性到理性,从现象到本质的过程,要注意认识论的一般规律,加深师生间的认识。师生的认识具有相互反馈的特点,教师对学生的认识影响学生对教师的认识,反之亦如此。师生间积极肯定的认识,可以促进教育过程的进行,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作为心理关系的情感关系是师生关系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师生间心理关系有一个形成和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中的核心和纽带就是情感关系[4],它对教育的过程、教育的效果能产生重要作用。教师对学生的积极情感不仅有助于帮助他们更深刻地认识了解学生,而且还具有调节学生行为的功能;学生对教师的积极情感可以形成他们在教育过程中的良好心境,伴随着某种信赖感,产生更多交往的愿望和行动,从而从教师那里获得更多的教益.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既有认知的交往,又有情感的交流,师生间的双向互动性是师生间心理关系的一种表现.

      ⒋师生间的组织关系及非组织关系4

      师生之间在学校组织中所发生的关系是一种正式关系,教师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各自占有不同的位置,履行不同的职责,这种不同的地位和职责也就是从组织和制度上决定了他们之间的关系。他们各自在学校中的地位、任务以及义务和权利都是由学校组织所规定的。R

      发生在正式组织之外的师生之间的关系称为非正式关系,是一种自然的关系,可以由相关的业余爱好结合在一起、也可以作为知心朋友发生经常的亲密的交往。非正式关系无任何规章制度作为外在约束,而是出自于感情友谊需要的结合,能起到正式关系所不能起到的作用,从而也是有助于教育任务的完成的。

      二、有关师生关系的几种学说K

      (一)教师中心论学说

      这种观点认为学生的发展离不开教育者的作用,这是正确的,但是这种学说几乎完全无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存在,在教学的理论实践中就很容易令教育活动脱离受教育者的实际,使教师脱离学生的实际,使受教育者无法得到理想的发展,从而使教育难以达到理想的目的。这种学说认为学生的成长完全仰仗于教师对于教育教学活动的指导,因此十分强调教师的权威,甚至认为学生对于教师必须保持一种被动状态。/'

      (二)学生中心(儿童中心)论学说

      这种学说看到了学生在接受教育过程中的主动性,这一点是正确的,但此学说强调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出发,甚至认为学生能够完全决定整个教育过程,强调教育活动的成功必须以学生的自觉积极性为前提,这种主张显然不符合教育活动的本质特征,忽视了学生是教育活动的对象这一基本事实,从而可能导致教师放弃对学生的主动引导,追随在学生自发性活动的后面。在教育活动中如果没有起主导作用的教育者的存在,学生的活动就只能局限于日常生活的水平和范畴之内,从而导致教育实践的质量水平下降,所以这种学说也是不可取的。

      (三)学生主体地位和老师主导作用相统一学说

      这种学说的主要内容是: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教师是教育活动的主导,教育活动中的师生关系是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作用的统一。G

      大量的教育学事实和心理学实验都验证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相统一的客观性与合理性。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始终处于主体地位,他们能主动、有选择地接受教育,教育活动的结果最终表现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的结果。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处于矛盾的主要方面,教育的内容、方式、进程是由教师而不是由学生决定的,坚持教师的主导是教育活动客观必然性的要求,但也决不意味着否定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教师主导必须以学生身心发展为依据,否则就会失去教师主导的主要内涵,甚至陷入教师中心论的误区[5]。

      我国教育工作者在合理地继承前人的思想观点和不断研究与实践的基础上,坚持学生主体地位与教师主导作用相统一,这具有明显的进步意义,在坚持这一学说的前提下对师生关系进行研究和探讨,将有助于我们对师生关系的深刻理解和把握。

      三、良好师生关系的重要意义

      良好的师生关系,即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这首先是体现在人格上的平等,其次是在学问上的平等。虽然教师的知识和能力在一般情况下要强于学生,但“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也应该尊重学生的意见,与学生共同探讨,共同进步,教学相长,做到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实践和人才培养的现实要求,是教育教学活动顺利和高效的必要保证——因为教育教学活动是师生双方共同的活动,是在一定的师生关系下进行的[6]。现实的师生关系中往往出现不平等现象,这是因为忽视了学生的民主权利。

      (一)良好的师生关系左右教学过程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在共同的教育活动中通过信息交流与沟通逐步建立起来的。教师的教学对象是学生,教与学是一个双边活动过程,师生只有配合默契,合作愉快,才能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师生共同满足教学需要、协同教学活动、实现教学目标的基础和保证[7]。

      师生关系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情商和智商,教学过程中所追求的良好师生关系也就是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我们要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创造出一种师生互相尊重、信赖、平等、和谐的氛围,发扬教学民主,尊重学生人格,消除师生之间的鸿沟,真正建立一种平等相处,互谅合作的关系,从而使师生心与心联系在一起,产生巨大的合力,推动教学活动的进展。

      ⒈师生关系影响教与学的积极性

      师生关系一旦形成和建立,就会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重要的教学变量,对教学活动的进程和结果产生重要的影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搞好教育的前提,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师生共同满足教学需要、协同教学活动、实现教学目标的基础和保证,师生关系通过情感和激励的方式来影响教和学的积极性[8]。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师生关系融洽能促使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教师的要求也就易被学生接受,可以引起学生对教师的尊重和信任,从而会使学生把对教师的爱迁移到教师所讲授的学科上来,教师的要求也就易被学生接受,这样就有利于教师教学工作的开展,有利于推进教学过程的进行。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所产生的那种高涨的教学情绪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师生的情感交流,若师生之间具有良好的关系,学生对教师充满信心,教师也会不断增强完成教学任务的决心,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与职业积极性。


展开余文
      ⒉师生关系影响教学信息传输

      学生对学科的兴趣和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往往会呈正相关,教师对学生的热情关怀是学生对学科形成积极态度的一个重要因素,师生关系是教学信息传播的首要条件,它和教学信息传播之间的和谐也呈正相关[9]。良好的师生关系使教学信息传播畅通,信息反馈也及时真实;反之,不良的师生关系将必然会制约信息的传输,甚至是使学生对教师的教学产生抵触态度。师生关系本身就营造了一种课堂气氛,这种气氛可能是积极舒展的,也可能是消极压抑甚至充满对立情绪的。师生关系良好,课堂气氛就会温馨和谐,学生如沐春风,轻松愉快,思维活跃,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中会有更多的愉悦感,进而表现出积极愉快和健康的气氛。师生关系不良,课堂气氛就容易紧张、死板,学生会感觉如坐针毡,惶恐不安甚至默然。在不好的课堂气氛下,学生会不自觉地想要逃避,这正如陶行知老先生所言:学校里面先生都有笑容,学生也有笑容,有些学校先生板了脸孔,学生都畏惧他,那就难免有逃学的事了。不好的情感泛化到学业上,就必然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⒊师生关系影响课堂教学与管理

      美国心理学家帕里克的一项实验研究表明,在积极正常的教学气氛下,学生的理智反应大大超过机械重复和混乱的反应,而在压抑对立的教学气氛下,却恰恰相反[10]。有效的课堂管理是教学顺利进行的保证,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可以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减少学生消极对抗的态度,教师做到尊重与信任每一个学生,有利于维护课堂教学秩序,从而有利于促进教学过程的进展。

      (二)良好的师生关系对学生成长起重要作用

      ⒈对学生性格发展的影响

      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学生的安全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以及尊重的需要提供满足。在基本需要得到满足的前提下,学生会形成一些好的性格品质,如信任、宽容、善良、同情、友爱、尊重他人、自尊、自爱、自信等,在此基础上,学生的性格会升华到一个更高的阶段,不仅仅能促进学生更好的成长,同时也会向学生提供一种人际关系的榜样。在充满爱的良好师生关系影响下,学生会把这种爱在自己身上扩展开来,从而形成爱他人、爱集体、爱祖国等好的心理品质。

      ⒉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就是对于人际关系的适应,对于中小学生而言,他们特别重视与教师的关系,有时甚至会超过对于父母亲的关系,所以说师生关系对学生的发展有着非常重大的影响。

      在良好的师生关系中,学生被教师接纳和信任,他们感受到自己的价值,也享受到师爱的温暖,得到教师的支持、体谅和鼓励,学生会充满自信。师生间的真诚相处和智慧感情的交流,会培养出学生的各种优良品质,从而使得学生在良好的师生关系中能逐渐发展起健康的个性。

      ⒊对学生个性社会化发展的影响

      学生个性社会化主要是在人际关系系统的影响下实现的,对其起决定作用的实际上是学校的人际关系,其中良好的师生关系,起着主导作用。首先,学生在与教师相互作用的关系中,能逐渐学会认识自己、认识他人并从中学到一定的社会规范、行为准则和价值观等。其次可以不断积累交往经验,调整自己的角色行为,逐步培养一些社会能力;另外,对学生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也具有重要作用,学生通过良好的师生关系逐渐学会正确认识自己、评判自己,会促使自我意识向健康的方向发展[11]。)

      四、如何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良好师生关系 *

      (一)教师要信任和尊重学生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需要师生双方共同的努力,起主导作用的是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12]。教师必须对学生充分理解,对学生有诚心诚意的爱,必须坚持对学生持尊重的态度,坚持以启发诱导为主,对于毛病较深的学生要注意抓时机,不要对着干,要防止激化,禁止体罚。

      (二)教师要平等地对待学生。

      学生和老师在法律上是平等的,在人格上更是平等的,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方式同样应受到重视,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放弃家长作风,不能随便对学生发号施令,同时我们教师也要转变观念,放下架子,走到学生中间去,用自己的人格力量感染、教育每一个学生,先作他们的忠实听众,再慢慢地对他们加以辅导和指引,从而使得学生信任和愿意接近。

      我们所说的平等对待学生,还指教师平等地对待全体学生,而不能有亲疏远近,厚此薄彼。教师要全面了解每一个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对优生拓宽他们的兴趣爱好以促进其全面发展,对后进生也要多一些关爱,促使他们向优生看齐,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一种自我认同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这样既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可加深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了解。

      (三)教师要有为学生服务的精神

      学生作为尚未成熟的个体,自我控制力较弱,若缺乏成人的监督和管束,其学习效果必定不能保证[13]。要想成为学生的朋友,与之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还应该具有服务的精神,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多方面的知识和多方面的服务,只要教师在思想和行动上真正地去接近学生,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教师在第一时间帮助他,教师把自己的爱无私地奉献给学生,那么师生之间才能建立起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良好师生关系。

      总 结

      “学生与教师一样,在人格上是独立的,每一个学生都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和独特的情感表达方式,都需要教师的理解和尊重”[14]。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具有民主思想和作风,善于营造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教师的人格对于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要想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就要在加强自身素质的同时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教师要由教学的操作者、主宰者变为引导者、激发者、组织者,这样才可以建立起民主、平等、和谐的良好师生关系,促使师生成为学习、发展的伙伴。

      作者邮箱: yongyong421@163.com

      
标签:教学论文 教学与师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新课标下语文学习方式的思考(网友来稿)
下一篇:《道士塔》一文问题太多(网友来稿)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