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阅读:991
标签:
教学论文
必不教与不必教
张真弼
在中学课程中,人们总习惯于把高、中考的必考科目当作“主科”,而把与升学考试无缘的科目视为‘副科”,或称“小儿科”,因为不考,所以不教。
“小儿科”在平时的教学中时常受到冲击,几乎成为“点缀”,到了中考、高考前夕,干脆成了不少学校“必不教”的课程。
“必不教”是否真的到了“不必教”的地步?回答当然是否定的。我们知道,中学课程的设计和课时安排,有着严密的科学性、完整性和序列性,某种意义上来说,各科之间相辅相成、互为调节,本不应有主、副之分,因此,我们唯有严格遵循教学大纲要求,科学施教,才能使学生获得健康、全面地发展。而有些学校之所以要人为取缔一些所谓的“副科”,其目的仅在于更充分地利用学生的在校时间,灌输或复习巩固“主科”知识,以求考出好成绩。殊不知,这是严重违背教学规律,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平衡发展的。这种教育的结果,尽管能使学生在暂时的考试中取得好名次,但认长远来看,更多的学生却成了体质虚弱、目不识谱,甚至连起码的动手能力都没有高分低能儿。可以断言,这样的学生,终究是难成大器,难挑大梁的。
另外,把“小儿科”打入“另册”,使校园里“终岁不闻丝竹声”,势必会扼杀学生的兴趣、特长和天赋。未来的社会,需要一大批杰出的科学家、教育家,需要知识渊博的鸿儒通才,但也同样需要歌唱家、体育明星,需要出类拔萃的优秀专业人才。而教育的使命,就是要既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型劳动者,又造就各行各业的优秀专业人才,而专业人才的聪颖和天赋往往在中学读书期间即可显示出来,如果我们不能创造育人环境和脱颖机会,不能慧眼识才并且因势利导,那么,纵有天赋,也将“泯然众人”。
“必不教”现象说到底还是英才教育、应试教育的产物。早在几十年前,陶行知先生就一针见血地指出:“所要教的只是书,”只是考的书,只是会考的指南,教育等于读书,读书等于赶考。好玩吧,中国之传统教育!”并将这种现象讥之为“滑稽的悲剧”。今天,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特别是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切实转轨,笔者相信,那些曾经“必不教”的科目,必然会受到广大中、小学生的喜爱和青睐,成为必教科目。而我们的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也一定能走出“不必教”的认识误区,共同开创教育的新时代。
标签:
教学论文
必不教与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情感投入”在教学中的意义与途径
下一篇:
“目标”迁移教学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