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教学设计
阅读:7908  
标签: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教学设计
漫话清高
语文公开课教案(简案)

      课 题:漫话清高(《语文》第三册)

      时 间:二〇〇五年十一月二十八日(星期一)

      授课班级:高二(12)班

      所授课型:教读课

      教学工具:PPT多媒体课件辅助

      教学方法:点拨——合作——拓展

      课程设计理念:

      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堂为载体,结合文体特点和文章的内容,设置点拨性强、任务明确的教学程序,在合作的情境中通过师生朗读、讨论等互动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思维层次,拓展人文底蕴。最后达到鉴赏文学性散文的情趣和理趣,课内知识向课外延伸的目的。

      课改尝试:

      1、教师引领下合作学习的课程模式。

      2、多媒体在教学整合中的适度运用。

      3、作家介绍在课堂教学中的恰当时机。

      授课人:张辅良

      目标引领:

      1、正确理解与认识“清高”的内涵。

      2、讨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看待清高。

      3、本文的主旨。

      4、学习随笔的写法。

      教学重点难点:

      1、梳理文章思路,了解文章作者的基本的观点。

      2、了解“清高”背后的历史源流、文化底蕴、价值取向及其思想行为在当今社会中的表现, 确立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略)

      二、文体介绍(略)

      三、自主—合作—探究(见幻灯片)

      1、学生朗读第1自然段,思考: 作者是怎样解释“清高”一词的意义的?

      清高:清正、孤高

      2、学生快速浏览课文2——7自然段,自主思考,合作讨论:

      (1)作者举许由与陶渊明的例子分别说明了什么?

      许 由:经国之才 不屑为官

      陶渊明:诗才名扬 不愿做官

      说明清高与富贵无缘,须有才艺。清高是一种心性使然,而又有自身值得清高的资本。

      (2)作者举李白与孟浩然的例子又别说明了什么?

      李 白:诗名天下 用世心切

      孟浩然:前愿用世 后多恬淡

      说明清高的标准既严格又模糊,是一种不同于世俗、不随波逐流的精神风范。

      3、学生朗读第8自然段,师生共同讨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看待清高。

      清高的价值在人们心中实际上并没有降低,未见疲软,反有坚挺之势。不能发财致富者得到精神安慰,既富且贵者于人于己也没有坏处。

      4、学生讨论,教师点拨:作者旁征博引,举了许多事例,想要表达一个什么主旨?(学生讨论,老师点拨,不求一致)

      作者针对历史文人敏感的“清高”话题,用现代的观点对它加以审视,阐释了清高这一独特的价值观所具有的心理特征,提倡保持清高的气度,发扬中国文化传统中这一可贵的精神。

      5、本文作为一篇文化随笔,对我们的写作有何启发?(学生讨论,老师点拨)(见幻灯片)

      (1)和一般散文相比,本文举例丰富,引用诗句信手拈来,恰到好处,体现了作者渊博的文史知识和清晰而严谨的逻辑思维。(作者介绍)

      金开诚,男,1932年生, 1955年北京大学毕业,现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大学学报》副主编,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理事,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副院长,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副院长,中华文化学院副院长,九三学社中央宣传部部长等职。著有《艺文丛谈》、《楚辞选注》、《文艺心理学概论》等。

      (2)与鲁迅的文章相比,此文的语言有何特点:鲁迅的散文锋芒毕露,批判性强;金开诚的散文含蓄委婉,娓娓道来。(分析原因)

      四、延伸讨论:

      在市场经济下,有没有保持“清高”的必要?现代社会中要保持清高,应该做到哪几点?

      五、延伸阅读:(见幻灯片)

      六、课外拓展:(见幻灯片)

      1、完成练习题二,写在《随笔本》上。


展开全文阅读
      2、阅读闻一多先生的《孟浩然》。

      七、课后反思:

      附板书设计:

      漫话清高

      许 由:经国之才 不屑为官

      清正 陶渊明:诗才名扬 不愿做官 ——原则性

      在古代 清高

      孤高 李 白:诗名天下 用世心切 ——严格性

      孟浩然:前愿用世 后多恬淡 ——模糊性

      没发财者:求得心理平衡

      在当代 清高

      已发财者:对人对己有益

      附课文中诗词:

      南陵别儿童入京

      李白

      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

      呼童烹鸡酌白酒,儿女嬉笑牵人衣。

      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争光辉。

      游说万乘苦不早,著鞭跨马涉远道。

      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标签: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教学设计 漫话清高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芦花荡》教学设计
下一篇:<<如果人类也有尾巴>>教案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