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阅读:1094  
标签:教学论文
关注主体,激发兴趣,提高写作能力


      谢家骥

      湖南江华大圩中学 邮编 425509

      [摘 要]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随着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实施,作文教学对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树立起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尊重学生的主体阅历,训练学生的思维过程,适时渗透情感教育,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让学生思维的火花不断闪现,开创作文教学的新天地。

      [关键词] 主体;兴趣 ;情感因素;写作能力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实施和推广,关于语文教学的大讨论也愈为激烈,许多有识之士大声疾呼,语文教师必须及时更新落后的教育观念,要树立起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尊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权,尊重学生的学习兴趣,强调体验与兴趣相结合,强调由“教”的课堂变为“学”的课堂。就作文教学而言,尽管取得了一些可喜的进展,但是“知识先行,范文开路,训练后续”的作文指导方法,仍占据主流地位。学生害怕作文,视作文为负担,无话可说,不知怎样下笔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一篇作文从外在看,是有语言的构成形式,或记叙、描写,或议论、说明,在文本的背后却蕴含着作者的审美情趣、人生理想、精神气质。学生作为主体,其内在的情感是可以不断丰富的,有着巨大的创造潜力,关键在于我们教师能否使其不断充实和“外化”。

      一、关注主体

      “一切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论。学生不再是“被统治者”,而是参与者,是不以教师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学生是发展的人,独特的人,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1、尊重学生的主体阅历

      新的基础教育课程强调,教学要从学生的经验和体验出发,密切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不断深入地观察和体验真实的社会生活,积极主动地参与学校和社区的各种活动,在实际活动中体验,发现并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去解决问题。凡“体验”都是由于“验”而“独特”,人与人不同,心与心相异,五官所“感”,心灵所“受”当然各有不同,因此“独特”是“体验”的标志。长期以来,人们视心灵为白板(或底片),“体”的结果无非是往“白板”上涂绘线条和色彩,在“底片”上留下影像。所谓“验”,便是“检验”其正与错、是与非、像与不像而已。这样看待和要求的结果,只要客观对象相同,不同人或同一个人在不同时空的“体验”就应该是一样的。独特性就这样从理论上被抹杀了,屈从流行的、权威的东西便出现了。“黄昏”之所以不被人“觉到”,其实是说“觉到”的黄昏都“一个样”,毫无独特性,有如没有“觉到”。究其原因,是人的“心”和“五官”被磨钝、磨平、磨成一律了。谁“磨”的?有时是生活,有时是习惯,尤其是搬用“白板”、“照相”理论的师长们的教诲!提倡“体验作文”,就不仅要强调前提性的“体”,更要强调、保护和发展“验”之“心灵”的鲜活与独特;而这样的“心灵”只存活于“自由”、“自主”之中。因此,倡导“体验作文”,无异于作文教学的革命,对学生的心灵是“解放”,也是“塑造”。

      写作是一种精神活动,没有主体对客体的感悟、认识和“加工制作”,哪来的文章?正如作家王蒙所说:“生活并不能直接化为创作,只有经过作家心灵的汲取、选择、消化、感应、酝酿、裂变、升华、飞跃,变成作家心灵的一种负载、力量、火焰以后,作家才有可能进入创作过程。”作文也一样,需要学生经过一系列艰苦、复杂的精神劳动,才能写出好文章来。所以,首先要让学生放眼看世界,充分尊重学生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这样,同样是观察秋天的田野,有的学生看到的是丰收的喜悦,有的则可能看到劳作的艰辛,有的则可能看到人与土地的关系……对学生不同的心灵感悟,我们都应该予以尊重,因为这些都是沉甸甸的生命感悟,虽然有深有浅,但都映现了一个活泼的“我”的灵魂。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作文教学应该尽量拓展学生的生活面,不断丰富其生活阅历,对于中小学生来说,他们在“生活”,有自己的经历,有较为丰富的感觉和感受,一闭上眼似乎都能“看到”活生生的场景和形象,但往往是“写不出”或者“写不好,这说明生活毕竟不等同于写作。如果曹雪芹没有那样生活阅历,他是写不出长篇巨著《红楼梦》的,但是有许多人有曹雪芹那样的生活阅历,他们却没有写出第二部《红楼梦》。对于学生来说,他们的生活也是以“自我”为中心的,而作文最能反映一个人的思想感情、精神境界和个性特点。大凡优秀的作品,都是用人格和个性写的。因此,在作文教学中,要大力提倡爱护“我”,尊重“我”,张扬“我”,以此为突破口,改变作文教学的被动局面。故作文教学应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切不可千篇一律,千人一面,否则就会扼杀学生的创造能力、创新能力,扼杀学生的个性。

      2、诱导学生的作文过程

      学生作文的心理过程大致如下:感受¬¬——构思想象——情感渗透。感受是写作冲动的重要构成因素,学生的感受越强烈越能引发写作欲望;感受越深刻,写出的东西越能刻骨铭心;感受越细腻,写出的东西越生动逼真。培养感受能力的基本途径是观察,特别是对内心世界的感悟与体验。观察是描写事物的基础,不管是写什么,都要先观察,而且要仔细观察,才能形象地描写出事物的鲜明特点。所以作文教学中不能只拘泥于教学这个课堂,而应扩大为生活、社会的课堂,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引导学生对事物进行观察体验。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每个人都是在不断的发现中成长起来的。对生活的发现、对大自然的发现、对心灵的发现,在不断地丰富和塑造着我们每一个人。那些真诚而又智慧地表达出了自己伟大发现的人,成为了不起的作家、诗人、艺术家、科学家、哲学家,是伟大的发现造就了他们!


展开全文阅读
      作文的本质是表达自我感受,表达心灵的声音。刘勰说:“夫撰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作文的过程,其实质就是思维转换的运动过程,即为自己的思想意识寻求表达依据并加以清理、整合、提炼与升华的过程。在主体的写作过程中,想象和构思是其思维活动的重要方面。

      作文中,运用想象写人,人物才会活起来;运用想象记事,才能把事写得生动具体;运用想象写景状物,才能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历历在目”。想象能力是构成创新精神和创新活动的重要因素。从这个意义上讲,“想象能力比知识更重要”(爱因斯坦语),进行改写,续写,补写等训练,都是培养想象能力的有效方式。

      有了想象,还必须有构思,否则想象就成了无缰的野马。构思是写作主体把握客观材料后,从内容上(如立意、选材、布局谋篇和技巧)进行把握。在思路训练上,做到严密性、灵活性、深刻性三结合,即中心集中,目的专一,“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情感升华,主题深化。情感是写作活动的生命,情感一旦渗透到写作的各个环节中,写作就会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写出的文章才会散发出学生的生命活力,古人云:“有必不可解之情,而后才有几不可朽之文。”不断调动和培养学生的丰富情感,才是作文教学之本。

      二、激发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

      兴趣是指个人因对客体的积极的爱好倾向所产生的情绪紧张态度。我国教育的先知孔子早就指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

      1、以情感因素激发兴趣

      有情,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标志,人是一个具有创造性、灵活性和精神丰富的生命体,随着人类的成熟,科学的发展,个体的成长,人们在成长中需要获得爱的关怀、智慧的启迪和生命的创造。情感正是人类创造中的一种主体力量。积极健康而优秀的情感品质和情感能力,给人以智慧、力量和信心,促人成长、助人成功。列宁说过:“没有人类的情感,就不会有人针对于真理的追求。”作文教学中离不开阅读,阅读材料中有优美的语言文字的组合,有对自然风光与社会环境的描写,有情景、意象的瑰丽画面,有人物命运与形象的揪系人心,这些教学材料所渗透的情感因素,可以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诱发其表现心理、趋同心理和好胜心理。

      巧妙利用作文批语。好的作文批语,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它所触及的,不仅仅是学生作文能力的发展,还融合着对鲜活生命的关注,对稚嫩灵魂的雕塑。好的作文批语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引发其写作内驱力。对学生作文,尤其是对视写作为畏途的学生的作文,教师应尽量肯定,以保护其写作热情,调动其写作积极性,进而引发其写作内驱力持久不衰。哪些批语受学生的欢迎呢?一是鼓励表扬性的评语:这种评语或者是对整篇文章的立意、布局、谋篇的肯定赞扬,或是对某方面进步的鼓励,当然这种肯定、鼓励、表扬必须是恰如其分的。二是认真详细的批语:教师首先要认真阅读作文几遍,然后对文中出现的可取之处和不足之处一一画上记号,写出眉批,加以点评,批出好在哪里,缺点在何处。学生看了这样的批语后,能感觉到老师确实很关心自己的写作。三是个性鲜明、生动有趣的批语:这类批语根据学生不同的性格和文章本身的不同特点去写,往往形式多样、生动活泼、耐人寻味。这类批语不是老生常谈,不是公式化套话。不是老腔调、老面孔,而是因人因文而发的,评析中肯、个性鲜明、富于变化、语言幽默、生动有趣。这种批语之所以很受学生的欢迎,是因为它符合青少年求新求变的心理特点。一位学生在作文中诉说自己对作文的苦恼、焦虑和无奈,并“恳求老师指教”,老师给她的评语是:“你这篇作文本身就是一篇难得的佳作!真心袒露,文情并茂,生动感人!别着急,只要你继续努力,终有所成!”一个学期后的期末质检中,她的作文得到了27分的高分(满分30分)。批语同样也有大忌:一忌“道德评价标准”过重的批语,那种认为思想越“红”,作文就越好,得分才会高的做法,会导致学生作文的雷同化、单一化,无新意可言,同时也背离了让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发展”的教育宗旨。社会本身纷纭复杂,有美丽与丑恶,有诚信与奸滑,有高尚与卑鄙……如果我们如此这般,学生只见阳光,不见黑暗。长此以往,将来涉足社会,就会无法生活,无所适从。作文即做人,如果要学生作文时说假话、空话,不去揭露生活中的丑陋,不去反思成长中的过失,不去表白内心的伤感,不去揭示人性的弱点,往往不利于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批判的思维品质和坚强的意志品质。二忌“形式”过严,作文贵在创“新”,如果拿固定的“模式”去套学生的作文,会使学生如林黛玉初进大观园般“不敢多说一句话,不敢多走一步路”,人为地抑制了学生情感奔涌的布局,何谈张扬个性?

      2、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

      情寓于中,必发之于表。学生的生活空间相对较小,但其生活也是丰富多彩的,他们的生活也充满着喜怒哀乐,他们也想有一个倾诉的对象,值得信赖的对象。如果作文一旦成为了其情感渲泄的最佳途径,那么蕴含于其中的写作内驱力是无穷的。与学生沟通情感,让学生有话对你说,敢对你讲,让自己静心倾听学生倾诉,这是作文教学获得成功的真谛,此谓“亲其师信其道”“度德而师之”也。

      少年儿童有很强的表现欲望,在作文教学中满足学生“说”的愿望,也不失为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一个好方法。只要在“说”的训练中引导得当,学生创新的火花就会喷发出来。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创设各种机会让学生畅所欲言,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在讨论中、交谈中学生的思想得到交流,情感的能量得到释放,这种“说”不仅是说话,还包括“心理话”,中学生已开始具备独立意识,在一般的作文中是不会吐露自己的心声的,所以教师要放手让学生采取多种写作形式来进行自主作文,即教师指定一定的范围,让学生自由命题作文,通常可以用周记?日记的形式来完成。学生自主地选题、选材,取各自想写、好写的内容,各展所长,发挥优势,勉力首创。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积极地感知、操作、观察、分析、探索,依靠自己的力量进行自主学习,这样写出来的文章不仅极具特色,而且也使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发展,主见品质也得到了培养。

      创新是一个民族前进的不竭动力,作文教学也离不开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青少年的思维虽然稚嫩,但不乏创新的思维火花,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引入竞争机制,学生借助学生的表现欲望,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在教学实际中教师要启发学生对已成定论的观点和见解、经验、格言、成语等产生疑问,在作文构思时试图站在对立面的角度去思考,反弹五琵琶,正中求反,同中求异,异中求深,鼓励学生尽可能地提出与传统迥然有别的观点;鼓励创新,尤其要引导学生从自己熟悉的生活中搜寻出一个或几个带有强烈心灵冲击的思考,对生活素材深层挖掘,进而写出真经验、真知识、真感受。这是作文教学创新的一个行之有效的切入点,可以让学生走上讲台,以小作家的身份畅谈对某一观点的不同认识;可以开展小辩论,为某一问题来一个唇枪舌战,心求得深层认识;还可以参看网络上对某一事件的激烈讨论等等。学生的情感调动起来了,作文就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此外,借助现代教育技术,也可以提高作文教学的效果,一些教学改革实践也证明,将现代化的教育技术与作文教学整合,有利于提高作文教学的活力。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参与,极大地拓展了教学空间,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改变了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我们就可以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综合运用各种媒体,创设别开生面的情景,使学生的各种感官均接受刺激,激发学生的习作情感,如情境作文,可利用录像片断,配以适当的文字,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总之,作文教学无定势、定法,但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学生的主体地位及其学习方式在教学中更为重要,教师也要相应重视,我们的作文教学才会打开新的局面。

      主要参考文献:

      [1]焦名海.《语文"生命"课堂的构建》[J].《中学语文教学》2003.7

      [2]教育部.《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

      [3]教育部.《走进新课程:老师应关注的热点问题》[M].海南出版社.2003.6

      [4]及树南.《作文主体论》[J].《湖南教育》.2000.9

      [5]蔡高才、袁光华编著.《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研究》[M].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5

      [6]周小艾、王小应.《运用教学策略 制造创新氛围》[J].《当代教育论坛》2003.12

      
标签:教学论文 关注主体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一桩冤案 ——浅议“委曲求全”与“委屈求全”
下一篇:语言得体之训练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